华娱从雪姨开始 第179章

作者:师牙

  【圈内人爆料:某宋姓人士,经常带神秘女子出入高档酒店】

  这些模糊的帖子很快引起了网友的兴趣。

  “宋姓人士?不会是宋缺德吧?”

  “哈哈,这是报应吗?”

  “求实锤!”

  宋缺德看到这些帖子后,立刻在博客上发文否认,称这是竞争对手的恶意抹黑。

  可他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就在几小时后,一组更清晰的照片被匿名发到了各大论坛。

  照片中,宋缺德和林清在酒店大堂亲密牵手,随后一同进入电梯。

  虽然脸部被打了马赛克,但熟悉宋缺德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

  更致命的是,有人扒出了林清的博客,她曾多次在深夜发布酒店自拍,背景与照片中的酒店极为相似。

  网络上的风向彻底逆转。

  “宋缺德这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之前还说别人私生活混乱,自己也不过如此!”

  “这就是传说中的贼喊捉贼吧?”

  宋缺德的电话被媒体打爆,他却选择了关机。

  而他的博客,也在一夜之间清空了所有内容。

  然而,事情显然并没有就此结束,那边的刘嘉明还继续操控水军,毕竟狗咬你一口,总不能咬回去。

  而且这种人,过后它可能还会继续出来上蹿下跳,所以最好的办法那就是一棍打废。

  让它下次再见到你,都只能远远夹着尾巴…

  对于宋缺德的事,叶柯已不在继续关注,而坐在藤蔓的办公室内。

  收购起点的事,交由温情和杨凯进行前期调研与评估。

  叶柯深知,这事情急不得,所以也没有太过于在意,毕竟让他们出面,就不需要自己时时刻刻盯着。

  毕竟他的重心,是电影,是拍出更多让观众喜欢的作品。

  所以,叶柯目光投向桌上那几份剧本大纲,手指最终落在了一份标题为《寄生虫》的薄薄文件夹上。

  与其他项目相比,它的构想略显粗略,但核心的概念是以两个极度悬殊的家庭,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产生交集,如同寄生虫般悄然嵌入彼此的生活,最终引发无法控制的连锁反应。

  它原始的背景设定在韩国,但叶柯认为,其内核完全适用于快速发展的国内,甚至能产生更强烈的现实共鸣。

  “就是它了…”

  叶柯低声自语,指尖重重地点在《寄生虫》的标题上。

  相较于《无双》那极致类型化的商业外壳与层层反转,《寄生虫》更偏向于社会寓言体的黑色荒诞剧,叙事冷峻,内核锋利,直指人心。

  或许让外界知道的话,无疑认为叶柯又是一次冒险。

  毕竟他在创下商业票房纪录后,居然立刻转向一部看似更作者化、更具批判性的作品。

  不过叶柯相信,经过这么多部的口碑积累,观众和影迷们肯定会接受这部电影的。

  而《寄生虫》所探讨的议题,具有跨越国界的普世性与当下性,其戏剧张力与情感冲击力丝毫不弱。

  决心既定,叶柯立刻投入了《寄生虫》剧本的改编与完善工作。

  对于外界纷纷扰扰好似完全不在意,犹如消失一样。

  开始闭门谢客,叶柯将自己沉浸在故事的构建中。

  将故事背景设定在某个贫富差距显著的一线或新一线城市,但叶柯最终还是选择虚构的海市。

  住在潮湿逼仄、半地下出租屋里的郭家。父亲郭基泽曾是一名技术工人,因工厂改制下岗后,辗转从事各种零工,心怀失落却强装乐观。

  母亲王淑芬曾是国营纺织厂的女工,手脚麻利,言辞犀利,带着市井的精明与疲惫。

  儿子郭宇则是是高考落榜生,聪明但缺乏方向,渴望快速改变命运。女儿郭敏则更具艺术天赋,自学了PS和视频剪辑,在网络上接点小活,对现状充满不甘…

  而那朴家则变成了新贵阶层,朴先生是留学归来的科技新贵或地产商,崇尚极简主义美学和规则。

  朴太太则是优雅精致、略显脱俗的全职太太,热衷于慈善和家居艺术。

  那两个家庭的核心冲突点,家教、司机、保姆。

  完美契合国内此时日益兴起的家政服务热潮。

  随后剧情开展则是,郭宇通过伪造学历成为朴家少爷的家教。

  郭敏被包装成海外归来的艺术治疗师,负责教导朴家的小女儿。

  郭基泽通过精心设计的“巧合”取代了原来的司机,王淑芬则用计挤走了原本的保姆。

  那些标志性的空间隐喻被保留,但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朴家那栋由知名设计师设计、充满几何线条和隐蔽空间的豪宅,与郭家位于城乡结合部、终年见不到阳光的半地下室形成极致对比。

  暴雨淹没低洼街区,郭家人在污水横流的体育馆避难,与朴家为小儿子举办奢华生日宴会的场景交叉剪辑,其冲击力在国内环境下或许更为惊人…

  十天后,一个结构完整、细节丰满、张力十足,且完全适合国内的《寄生虫》剧本,正式定稿。

  叶柯召开了一次小范围的项目启动会,现场只有杨凯、温情,和许久未见的李洋。

  当两人读完这本“魔改”后的剧本,会议室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与《无双》带来的兴奋感不同,这次更多的是震撼与沉思。

  “叶柯,这剧本……太鸡儿屌了。”

  李洋深吸一口气,“看得人脊背发凉,又忍不住拍案叫绝。只是,我怎么觉得审查和市场风险……”

  “我知道,放心。”

  叶柯平静地点点头,“不能因为《无双》成功了,就只做安全的选择。

  至于审查方面有韩董,再说我们只是突出人性批判和社hui寓言性,弱化具体的社hui制度指责,过关问题不大。”

  一旁的杨凯沉吟道:“成本可以控制在中上,主要场景就是一套豪宅和一个半地下室区。

  关键是奖项和口碑的潜力巨大,这非常符合叶总您现在的定位和追求。”

  温情则更关注实际操作:“演员的选择至关重要,需要能撑起这种复杂内心戏的戏骨和灵气新人。”

  看了一眼李洋,叶柯笑道:“好,李洋这次…,你得来!”

  听到自己又要干苦力,李洋在一旁默不作声翻着白眼,好像他跟韩董都是工具人…

  但也没有拒绝,他确实也挺喜欢这个剧本的。

  随后叶柯一锤定音,“项目正式启动,目标拍摄日期就定在四月份,气候适宜。杨总负责组建核心班底,预算和制片计划尽快出来。

  温情,配合我把演员名单定下来。”

  见他就这么决定,李洋插嘴快速说道:“等等,我帮你也行,不过我得先去一趟戛纳…”

  毕竟他的盲山,也要参加电影节…

第195章 我曹,被忽悠了

  其实在《无双》的余温尚未完全散尽,不少业内人士对叶柯下一步动向的猜测已经甚嚣尘上。

  是趁热打铁再推一部商业巨制,还是回归他赖以成名的文艺片领域?

  几乎是无数双眼睛紧盯着藤蔓传媒,各种项目邀约和合作意向书几乎要堆满温情的办公桌。

  然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叶柯的下一部作品似乎已悄然落定,并且以一种超乎想象的速度通过了相关审核流程。

  当《寄生虫》立项备案通过的消息在小范围内流传开来时,许多人还没反应过来这究竟是个什么项目。

  直到有心人查阅了备案摘要,看到了阶层差异、贫富寓言、黑色幽默等关键词,以及编剧和导演栏后那个的名字…

  叶柯。

  几乎可以说是,圈内但凡有过关注的人,都忍不住好奇想要一探究竟了。

  这似乎……

  又是叶柯的一次不按常理出牌吧?

  而且,这过审速度也太快了吧?

  没等人们细细品味这其中意味,那边速度快的人,已经准备亲自登门拜访了。

  如之前一样,此时的叶柯正在藤蔓与核心团队讨论《寄生虫》的前期筹备和细节。

  外面的小周轻轻敲门进来,低声道:“叶董,中影的韩董来了。”

  会议室内短暂安静了一下。

  中影的韩董,亲自不请自来,这份量可不一般。

  只是听到这话,在场众人是一点也不觉得意外。

  就连叶柯也是像早有预料,嘴角微扬:“请韩董到我的办公室稍坐,就说我马上过去。”

  随后叶柯对在场众人简单交代了几句,便起身走向自己的办公室。

  推开门,只见韩三屏正背着手,欣赏着墙上挂着的《无双》国际版概念海报,听到动静,转过身来,脸上带着爽朗的笑容。

  “恭喜啊!《无双》大获成功,登顶影史,真是给咱们国人电影人长脸了!”老话重提的韩三屏主动伸出手,用力地和叶柯握了握手。

  “韩董您过奖了,运气好,离不开中影和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知道这是在等着自己,所以叶柯只是笑着,引韩三屏到沙发就坐,亲自沏茶。

  “欸,别谦虚,别人或许是,但你叶柯这可不是运气,是实力!”

  韩三屏一摆手,语气笃定,“从《入殓师》那种静水流深、探讨生命尊严的片子,让全世界看到东方哲学的独特美感。

  到《小偷家族》那种细腻入微、洞察底层冷暖的故事。

  再到《新世界》的商业探索,黑帮卧底的悲情宿命拍得荡气回肠,票房口碑双丰收。

  还有这次的《无双》,剧本之精妙、类型完成度之高,直接打破了那艘大船十年的纪录!”

  韩三屏如数家珍,语气愈发感慨:“叶柯啊,你这几年走过的路,简直是给国内电影趟出了一条金光大道!文艺片,你能拿到最高的艺术荣誉。

  想不到商业片,你能征服最广大的市场观众。

  这不仅仅是运气,这是绝对的实力体现!

  现在你要拍什么,我韩三屏就认什么!”

  这番毫不吝啬的盛赞,出自这位执国内电影牛耳的大佬之口,分量极重。

  当然,最重的应该是最后那句话吧。

  看穿一切的叶柯,只是保持着谦逊的微笑:“韩董您太抬爱了,我只是尽力把每个故事讲好。”

  “哈哈,好一个尽力讲好故事!”

  韩三屏笑声中不免有些感慨,“现在多少人忘了电影最根本的就是讲好一个故事啊。”

  “对了。”

  他话锋一转,切入正题,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变得更为正式,“我听说你的新项目《寄生虫》已经过审了?动作可真够快的!”

  “刚通过不久,一个关于当下社会的故事,还想做一些新的尝试。”叶柯平和地回答。

  “好好好!新尝试好!”

  韩三屏连连点头,眼神热切,“我也不跟你绕弯子了,这次《寄生虫》,中影希望能继续投资。

  条件你开,排期、资源、发行,中影全力配合!只要是你叶柯的项目,我中影就跟定了!”

  这就是韩三屏的风格,看准了,就毫不犹豫,全力支持。

  他今天亲自前来,根本不需要叶柯去递本子、做路演、寻求投资,而是直接表达了最强烈的合作意愿,甚至带着一种生怕错过的急切。

  毕竟数来数去,韩三屏发现中影这几年跟叶柯合作的项目才是最赚钱的,至于亏本的生意,在中影那边简直不要太多…

  叶柯沉吟片刻,没有立刻答应。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气:“感谢韩董和中影的信任。《寄生虫》这个项目,确实有些不一样。

  它可能没有那么强的商业娱乐性,更多的是想做一些社会观察和人性挖掘,甚至带点荒诞和黑色幽默,冲击奖项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他这是在提前管理预期,毕竟中影这样的巨头,投资回报和社会效益都是需要考虑的。

  “冲奖?那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