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师牙
发行部已经跟《柏林早报》约了专访,他们就爱聊这种‘两年双身份征战’的故事。”
叶柯点点头:“行,都听您安排。”
他心里清楚,自己算是柏林那边嫡系,有这层关系在,事情确实能顺不少。
正说着,韩三屏像是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技术审查那边刚捎来消息,片子的调色没问题,符合柏林的标准。
但声音轨得重混一遍,那边的杜比厅要求严,一点杂音都不能有。”
“我回头就让录音师处理。”
叶柯说着站起身,“要是没别的事,我就先过去了,还得跟他们交代清楚。”
他刚要走,办公室门被敲响了。
发行部的人,抱着一摞新印的海报走进来:“韩董,柏林那边问,要不要多安排几场主创见面会?”
叶柯和韩三平都看向那些海报。
海报上是五个主角挤在阁楼里的背影,背景是片灰蒙蒙的海,下面印着德文译名《Die Diebe Familie》,小字在角落里闪着光。
“安排!多安排几场!”
韩三平跟叶柯对视了一眼,充满自信说道:“得让他们知道,咱们的电影,不只是有武侠和功夫片。”
叶柯没多说什么,只是笑了笑。
走出办公室,叶柯站在走廊尽头的窗前。窗外飘着雪,雪花在路灯下打着旋儿,轻轻落在地上。
他掏出手机,屏幕上弹出日历提醒:距离柏林电影节开幕还有47天。
两年前领奖时,他说过一句话:“电影是让陌生人看懂彼此的语言。”
此刻手里捏着那张还带着油墨味的送展确认函,忽然觉得这句话比那时候更沉甸甸的…
北电后门的涮肉店里,铜锅蒸腾的热气模糊了玻璃窗。
宁昊把一摞剧本拍在桌上,纸页边缘卷着毛边,显然被翻了无数次:“叶柯,这剧本我改了七遍,就差最后一步…,钱!”
显然这话,在他心中排练许多次,可人一旦开口钱的事,总是会显得底气不足。
“之前在剧组说过了,只要你拿出剧本,合适的话,我就敢投。”
叶柯夹起一片羊肉在麻酱里滚了滚,目光落在剧本封面上的《疯狂的石头》上。
对于他拿出这个剧本,叶柯真是一点也不奇怪,毕竟这是一部小成本黑马,也算是宁昊在国内真正意义上,被许多影迷所熟知的电影。
“你真信我能把这堆破…,事儿拍得有意思?”
想不到叶柯比自己还要自信,宁昊灌了口二锅头,眼睛亮得惊人,“一群小偷抢一块破石头,还掺杂着拆迁、婚外情,业内都说太杂了。”
“杂才好。”
叶柯放下筷子,指尖点在剧本里的重庆方言台词上,“就像这铜锅里的菜,啥都有,才够味儿。
我看过你之前的短片,那种黑色幽默里藏着的劲儿,比那些大制作实在。”
正说着,门帘被掀开。
黄博裹着羽绒服钻进来:“老远就听见你们说钱,宁昊这剧本我瞅过,那个贼头的角色,绝对出彩。”
往锅里下了把茼蒿,黄博继续说道:“叶柯,你投多少?可惜我是穷逼,不然也要投点钱。”
“这就要看宁昊的预算了。”
合上剧本怕被弄脏,叶柯笑道:“你跟你老婆算一下吧,倒是跟温情对接。”
宁昊像是心中大石头放下:“我给你留个监制的位置,片场随便你盯。”
“我才不盯。”
叶柯夹起块冻豆腐,“你尽管造,拍砸了算我的,拍火了……”
故意顿了顿,“下次得给我留个客串角色,就演个被偷了包的路人甲。”
黄博倒是在旁边笑:“就你这影帝身段,演路人甲?宁昊,到时候给他脸上抹点灰,保证认不出来。”
没理会插科打诨的黄博,宁昊正对着剧本比划:“我打算在重庆拍,那儿的老巷子高低错落,贼跑路的时候肯定带劲。”
铜锅里的水又开了,咕嘟咕嘟地冒着泡。
“对了,主演是谁。”
叶柯忽然想起什么,“主演里得有个能镇住场的,我认识郭涛,他最近没活儿,我帮你问问?”
宁昊猛地抬头,嘴里的羊肉差点喷出来:“郭涛?《活着》里那个?他能来?”
“试试呗。”
叶柯笑道:“好演员就该演好剧本,总比在那些烂片里耗着强。”
铜锅的热气,让宁昊觉得眼前以前一片朦胧:“郭涛要是能来,我把主角那几句最出彩的台词给他留着!”
黄博往锅里下了把宽粉,笑着打趣:“宁昊这是要把家底都掏出来啊?
不过说真的,郭涛那股子愣劲儿,跟剧本里的保卫科长太对味了。”
掏出手机翻出郭涛的号码,叶柯笑道:“他前阵子还跟我念叨,想找个接地气的角色换换路子。”
电话接通时,叶柯把免提打开,“郭涛,忙呢?给你找了个好活儿,宁昊的新片,主角,贼带劲。”
郭涛的声音带着笑意:“叶柯?你推荐的肯定差不了。啥角色啊?别又是那种西装革履的精英,我最近想往糙里折腾。”
“保卫科长,守着块假翡翠跟一群小偷斗智斗勇,全程重庆话。”
叶柯瞥了眼宁昊,对方正紧张地攥着筷子,“宁昊就在我旁边,他说给你留了最出彩的台词。”
“重庆话?有点意思。”
郭涛那边顿了顿,“我明天就飞首都,剧本先给我发一份,我琢磨琢磨…”
挂了电话,宁昊猛地灌了半瓶二锅头,脸涨得通红:“成了!这下班子齐了!”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翻出张纸条,“我还想请刘桦来演那个贼头,他演市井小人物一绝,就是片酬……”
“钱的事不用你操心。”
听出他话里的意思,叶柯把纸条收起来,“预算,和演员片酬控制好就行。温情那边会跟你对接合同,你专心搞创作。”
黄博夹起块煮得烂熟的羊肉:“那我呢?我那角色啥时候拍?”
“你的戏份,在重庆老巷子里。”
宁昊抢过话头,“到时候给你弄身花衬衫,再整个爆炸头,保证比你之前演的所有角色都疯…”
第137章 内鱼的波澜不惊
05年春节才刚刚开始没几天。
此时华宜内部气氛,却显得格外沉闷。
似乎整个会议室里,并没有半分节庆余温。
王中君把一份打印好的艺人名单拍在桌上,上面有从陈道名、胡君到刘家玲、梁嘉辉等明星艺人…
这些人,无一不是王京花一手带来的核心艺人。
只是如今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被打上了红色的标记。
“她这是要把华宜的根刨了!”
王中君此刻再也没有往日的风范,倒像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
对面的王中垒也是沉着脸一言不发。
对于王京花离开这个事情,并不是突然之间发生的,而是早在去年就已经有了苗头。
哪怕是到了前两天王京花递辞呈时,兄弟俩还以为这只是她谈判的筹码。
直到今早发现公司账户里的艺人履约保证金少了近两千万,才惊觉对方是彻底做好了打算,并且心意已决。
虽有所准备,但此刻王家两兄弟,还是觉得有些猝不及防。
与此同时王家俩兄弟,还是不由回想起前两天,最后一次跟王京花的“交涉”。
那时的王中君把一份《艺人合约补充协议》拍在桌上,“京花,你和华宜从一个广告公司做到影视巨头,现在说走就走,真的舍得么。”
王京花坐在对面:“王总,合约月底到期,我只是按规矩办事。”
“规矩?”
王中垒突然站起来插嘴:“你抽屉里那份橙天的意向书,当我们看不见?三十多个艺人跟着你走,华宜的经纪部直接空了!你让我们怎么跟投资方交代?”
其实三人心中谁都清楚,这场矛盾早不是“合约到期”那么简单。
王京花的“保姆式”经纪模式,早已和华宜的资本扩张格格不入。
她坚持的是艺人优先,会为胡君推掉高片酬但剧本烂的片子。
而华宜如今更需要的是大牌加大片,旗下艺人必须配合公司的安排。
最激烈的一次冲突发生在一年前。王京花为刘嘉玲争取到了《2046》的机会。
却被华宜高层拦下,理由是“要配合公司投资的《天下无贼》做宣传”。
那时王京花在电话里跟王中君吵了四十分钟,最后摔了句“你们只认钱,我认人”。
挂了电话就买了去香江的机票,硬是带着刘嘉玲敲开了王家卫的门……
而对于王京花的离去,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圈内迅速传开。
当天下午,李氷氷攥着手机来回踱步,屏幕上是王京花发来的消息:“想走想留,我都支持你。”
她想起自己刚签约时,王京花半夜带着发烧的她去医院……
可华宜刚送来的工作室协议上,“五年独家经纪”的条款又让她犹豫…
离开华宜,意味着可能会失去那些大制作的资源。
范小胖则直接把协议推给助理:“告诉王总,我留下,但工作室必须独立核算,商业代言我要自己说了算。”
她比谁都清楚,在这场博弈里,似乎留下来的艺人,才能分到更多蛋糕。
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此时华宜内部开始分队伍了,一波选择跟随王京花,另一波则是继续留在华宜。
而今年过年,叶柯选择留在首都,也把父母接来这边一起过年。
在家里的叶柯接起电话,就听到那边温情快速说道:“叶柯,刚听人说,王京花把华宜艺人合约副本全带走了,连夏雨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时的补充协议都没落下。
华宜现在就像被抽了筋,似乎连下周要拍的广告片都找不到主角。
“整个圈子都闹大了,啧啧……”
不知为何听到最后,叶柯老觉得电话那头的温情有点幸灾乐祸的样子。
“哦,知道了,先这样吧,十五还没结束,年还没过完,咱们先过年再说。”
其实对于王京花离开华宜,叶柯并不觉得惊讶,无论是之前“角色试镜”的事,
还是说他仿佛带着“重来一次”的记忆,早有预料这事会发生,所以当听到电话那头温情的话,真是一点也不奇怪。
温情:“……”
其实王京花与华宜的矛盾,早在03年就埋下了伏笔。
那时她带着李氷氷拿下某国际品牌代言,按照合同约定,经纪人可抽成15%,但华宜却以“公司资源投入”为由,将抽成压到了8%。
王京花在办公室拍了桌子:我带她跑了七个城市试镜,陪品牌总监喝到胃出血,现在跟我算资源账?
更让她不满的是华宜的资本扩张,以及2004年公司筹备上市时,王中君频繁出现在财经杂志封面,谈的却是影视IP证券化,而非艺人培养。
某次高管会上,王中垒更是提出要将艺人肖像权打包质押融资。
王京花当场翻了脸:他们是演员,不是股票!
其实从这也能看出一些问题了,不然后来的华宜也不会搞什么去影视化。
想从单一电影公司通过游戏、实景娱乐、互联网娱乐等业务拓展,降低对电影票房的依赖。
可惜后来这些业务接连受挫,才不得已重新聚焦影视主业,并强调“内容为王”,想通过“影视+IP+科技”的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可惜那时候影视行业已经百花齐放了,这迟来的转变,如同“迟来的深情”,最后连热乎的屎,都赶不上了……
庄立奇的黑色宾利停在北电后门时。
上一篇:老婆太强,与我基因隔离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