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学霸?我只是天生爱学习 第163章

作者:模拟空心菜

  “请问是什么让你决定研究杨米尔斯方程的呢?”

  “冒昧问一下,您今年几岁?”

  “你有女朋友吗?”

  对于这些记者们来说,他们根本分不清杨米尔斯存在性问题的证明,跟彻底解决杨米尔斯方程有什么区别,他们只以为陈辉已经彻底解决了这个千禧年难题。

  甚至他们比陈辉还要兴奋。

  记者们七嘴八舌的将话筒戳到陈辉脸上,闪光灯晃得陈辉都睁不开眼,这样的场面他还是第一次遇到,在报告会上侃侃而谈的陈辉,此时竟然感觉有些恍惚,甚至听不清记者的问题。

  “请问你平时是怎么学习的呢?能跟大家分享一下你平时的学习方法吗?”

  一道熟悉的声音将陈辉从恍惚中唤醒。

  循声望去,是一张熟悉的黄皮肤,他刚才使用的也是华夏语,陈辉没想到竟然还能在这里遇见来自华夏的记者。

  只是看向对方话筒上的标牌——黑圆乡村报。

  “?”

  陈辉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报纸的名字,他甚至怀疑对方是不是某个野鸡媒体。

  但他并没有从围上来的媒体中找到熟悉的名字,也不知道那些媒体为什么没来。

  他还不知道,这次欧洲数学学会会议之所以如此冷清,全是因他而起。

  “研读论文,然后思考,推演,思考,再读论文,再思考,再推演……”

  陈辉同样用华夏语,对着那位黑圆乡村报的记者说道。

  既然对方是唯一的老乡,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其他西方记者则是满脸茫然,他们根本听不懂陈辉在说些什么,他们恨不得回到几天前,好好恶补一下华夏语,同时也在心头暗下决定,回去一定要报个班,多学一门外语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陈辉开口后,他们也没有打断,别人的问题也可以成为他们的报道,即便现在听不懂,也可以等到回去以后再翻译。

  当然,也有准备充分的记者已经戴上了同声传译耳机。

  “众所周知,你之前研究的是凝聚态物理中的数学问题,并且在这一领域有不俗的成就,还在数学类顶刊《数学年刊》上发表过论文,请问是什么促使你将目光转向杨米尔斯方程的呢?”

  顶着黑眼圈的张凯萌有些兴奋,果然,他赌对了,作为唯一到现场的华夏记者,陈辉很给他面子。

  他也是有备而来的,在飞机上他并没有真的睡觉,这十几个小时他都在研究陈辉的学术经历,他甚至将陈辉的论文也打印了下来,即便看不懂,至少,他都大致浏览了一遍。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看在同为华夏人的份上,那么第二个问题,陈辉就能看到提问者的精心准备,对方的努力用心就藏在这个简单的问题后面。

  “公众们喜欢基于自己的常识,给陌生人贴标签,这有助于他们快速了解这个人,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是片面的,尤其是涉及到前沿领域的研究。”

  陈辉依旧使用华夏语回答,“我们很难像初等教育那样,将一个问题分门别类。”

  “比如凝聚态物理,它既可以是一个物理学问题,也可以是数学问题,甚至,也可以是化学中的材料学问题……”

  “那为什么是杨米尔斯方程呢?”

  张凯萌继续问道。

  “当然是为了克雷研究所的一百万悬赏。”

  陈辉笑着说道。

  周围的记者们也都跟着笑了起来。

  “如果非要让我去想一个理由,那么就只能是这个了。”

  陈辉收敛笑容,“然而实际上,不止是我,我相信所有的学术研究者都是这样,我们从事一项研究工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动机,如果非要说的话,只是因为这个问题就在这里,而它刚好引起了我的兴趣。”

  张凯萌眼前一亮,继续追问到,“所以,你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算是吧!”

  陈辉点头。

  “下一个问题或许比较敏感,但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很感兴趣。”

  张凯萌继续问道。

  其他记者们都不由得心生嫉妒,陈辉也太配合这位同样了。

  “您现在还是江城大学的本科生,请问未来您会选择留学还是留在江城大学深造呢?毕竟,普林斯顿或许是所有数学研究者的圣地……”

  张凯萌大胆开麦,“以后,你还会回来吗?”

  “谁说我要去普林斯顿了?”

  “我觉得江城大学的学习环境挺好的,暂时还没有留学的打算,普林斯顿必然是会去的,但去多久,以什么身份去,我也暂时还没想好。”

  “至于最后一个问题。”

  陈辉笑了,“我的家在蓉城,我当然是要回来的!”

  听到这个回答,张凯萌也笑了,此时此地,异国他乡,两位华夏人都感受到了对方心底的默契。

  接下来张凯萌又问了好几个问题,包括生活、研究等等,陈辉也都在不泄露个人隐私的情况下一一回答,整个采访过程持续了大约二十来分钟,张凯萌几乎独享了十五分钟。

  “我还有最后一个请求。”

  采访尾声,张凯萌再次说道,“您可以站上舞台,由我们为你拍一张封面照吗?”

  “当然。”

  陈辉趁势走出记者们的包围,回到舞台。

  记者们看着舞台上这位年轻帅气的小家伙,不由为之目眩。

  老天爷还真是不公平,他在数学上有如此惊人的天赋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赐予他一副这般帅气的面孔?

  “我艹!”

  “早知道是来采访这么劲爆的事情,我肯定没有半点怨言!”

  扛着摄像机走出报告厅,王大海兴奋得浑身发抖。

  他不过是黑圆乡村报的小小摄影师,平时哪怕是在国内采访,也都是坐小孩那桌的。

  可刚才,与无数国际顶尖媒体同台竞技,并拔得头筹,这是他从未体验过的感受。

  在异国他乡,看着同胞取得让西方人都热衷的成绩,这样的感觉,同样奇妙。

  “之前忙着看资料呢,哪有功夫理你,不然你一路上都在骂骂咧咧的,我早就换人了。”

  张凯萌心情同样大好。

  “别,大哥,下次有这种急差你还叫我!”

  王大海赶紧说道,“咱都是多年老搭档了,用着顺手。”

  “走走走,好不容易来布达佩斯一趟,我请你吃点匈牙利特色。”

  他试图用美食蛊惑老搭档。

  张凯萌却摇头,“现在还不是庆祝的时候,我们得回去把今天的素材整理成报道,争取能今天下午就发出去,也让国内的同胞们早点高兴高兴!”

  ……

  华夏,庐州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在一副夸父逐日的壁画下,所长宋韫韬站在总控台,看着下方高20米,如同橘子瓣的真空室。

  亿度千秒!

  就在刚刚,眼前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运行。

  可以预料,这个消息将会引起无数的追捧,给国内外研究可控核聚变的同行们打下一记有力的强心针。

  华夏从追赶到超越,只用了不到五十年时间,如今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已经是国际领先地位了,在托卡马克装置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

  但宋韫韬并没有太过开心。

  看着受损严重的第一壁材料,以及因为高温而失去超导性能的磁体系统,还有整个系统中大量正在冒烟的零部件,他开心的同时也忧心忡忡。

  任重而道远啊!

  虽然他们完成了亿度千秒这个里程碑式突破,但距离能够真正使用核聚变发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千秒以后,整个系统中大量材料需要维修,下一次实验都只能等到几个月后,发电就更不知从何说起了。

  “老师,最近《数学年刊》上有篇很有意思的论文,您看了没?”

  曹旭收敛起开心的笑容,来到宋韫韬身边,开口问道,看到老师忧郁的神色,他也能猜到老师在忧虑些什么。

  “《数学年刊》?”

  宋韫韬眉头微皱,摇了摇头。

  他们更偏向工程,基础科学方面更多也是关注物理领域,数学年刊这种数学领域的顶刊,他当然知道,却也没有太过关注。

  前些天为了这一轮实验,他更是心无旁骛,自然不知道曹旭说的是什么。

  “链接发你了,老师有兴趣的时候可以看看。”

  曹旭拿出手机,转发了一条连接给宋韫韬。

  《数论几何化:对称性物理的朗兰兹实现与拓扑物质新范式》。

  看到这个题目,宋韫韬不置可否。

  但看到摘要后,他神色变得严肃起来,也不理会周围正欢乐庆祝的众人,转身走回自己办公室,将论文打印出来,开始认真研读起来。

  五个小时后,宋韫韬看完论文,茫然抬头。

  老实说,论文中好很多东西他没看懂,尤其是那些数学证明,但意思他明白了,是通过数学的方式来预测材料的兴致,从而探索新材料。

  既然对方能在数学年刊发表,就说明论文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

  “老师,怎么样?”

  曹旭期待的问道,“要不我们把这位也招揽进来,说不定……”

  还不等他话说完,宋韫韬就摇了摇头,“理论是个好理论,但想要真正应用,还差得太远了!”

  他从不否认基础科学研究的意义,但纵观历史,当代的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很多年后,才能真正运用起来。

  他们就算将这位作者也招揽过来,对他们现在正在进行的研究,也很难有太大的帮助。

第188章 新的方向

  听到老师这么一说,曹旭也冷静了下来,不由得有些沮丧,原本他以为一位优秀的人才能为他们项目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冷静下来后,他也明白,像这种规模的超级工程,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做出巨大改变。

  “希望这位作者能早日成功吧!”

  宋韫韬放下打印出来的论文,取下老花镜,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和发胀的脑袋。

  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满面红光的冲进办公室,“老宋,双喜临门啊!”

  说着他扫了一眼曹旭,“小曹,给我倒杯水。”

  然后他才来到宋韫韬旁边,看到了桌上那篇论文,“咦?你开始看论文了?”

  “啧啧,还是数学论文,你看得懂吗?”

  宋韫韬翻了个白眼,“你还是说回双喜临门吧。”

  这时曹旭也倒好茶,端了上来,“徐老,喝茶。”

  徐国福接过茶,吨吨吨了几口后,才心满意足的说道,“华夏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完成了亿度千秒运行,这算不算喜?”

  “要是这种喜,你就别说了。”

  宋韫韬无语。

  “那华夏数学家证明了杨米尔斯方程存在性问题呢?”

  徐国福得意的说道,他们虽然不是数学家,但杨米尔斯方程存在性问题证明,跟杨米尔斯方程彻底的证明还是分得清的。

  宋韫韬无动于衷,“你要是说黎曼猜想,我可能还会相信,毕竟这年头,动不动就有人证明黎曼猜想,很合理!”

  “杨米尔斯方程,我倒还是第一次听说。”

  数论可以说是民科重灾区,什么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孪生素数猜想……

  这些难题都有一个共同点,看起来简单,至少普通人也能看懂他们的描述,这就给了民科们可趁之机,每年宣称证明这些猜想的人不知凡几。

  但他们都不会去碰其他千禧年难题的瓷,没办法,他们连题目都看不懂。

  “这次可不是什么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