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东野老
系统礼包是从世界范围内,选取几位在水彩画方面有建树的画家,融合其技法。
虽然中级礼包只有技能方法和常识,但由于涵盖的技能全面,所以,掌握礼包技能后,足以应对不同题材和材料。
大约二十分钟后,礼包技能全部融入姜哲的脑海,让他在短时间内,掌握很多新技法。
姜哲闭着眼睛,用手指在空中虚画,模拟画笔的运动,想象干湿画法,颜料媒介剂与水的交融。礼包中几位画家独有的秘技,都在他脑中呈现,让他如获至宝。
他将技能浏览一遍,睁开眼睛。
这些技法已经远远超过自己的水平和见识,还需要通过实践加以熟练运用。
当然技法和经验,并不能提高创作思想。想要让作品有深度,需要自身的领悟和阅历。
不过,有了中级技法礼包,未来还会获得更高级别的奖励,让他对于艺考以及卖画的计划,充满信心。
寒假开始后,文、理班开始假期的补课。艺术班则进入艺考前冲刺训练。
训练的第一天,姜哲早早地带着画具来到学校画室。
这次培训,学校安排的是色彩写生(包含默写)和设计课程。
学校供给三个年级的艺术班,提供六个画室。
高三九班和十班两个班级,分别有一间画室。
由于这次色彩训练,是外聘教师上课,所以,两个班合用一间临时安排的大画室。
姜哲走进宽敞的画室,看到两个班的学习委员,正带着同学布置景物台。
因为两个班有近百人,所以,色彩写生课需要六组景物。
他帮忙布置好景物,取来自己的画板画凳,选好位置。
画水粉画用的工具多,需要用到画架。
随着学生越来越多,这间大画室开始拥挤嘈杂。
不过,姜哲没有用画架。他知道老师会有新的要求。
大多数艺术专业招生,都会考色彩静物写生或者默写,偶尔有学校会考色彩风景画或创作。所以,大多数学生都会花大量时间练习。
但是,对色彩的感受和领悟需要天赋也需要时间,对很多学生来说,如果练习不得法,色彩会是减分项。
所以,很多学生期待这次训练。有人边聊天边做准备,导致教室里一直有嗡嗡的噪音。
姜哲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用工具箱充当做操作台,有条不紊的把颜料依次挤入调色盒。
胶质颜料最好是现用现备,但学生们为了考试和练习方便,通常会提前把常用颜料挤入调色盒。
一个24格的颜料盒,足以应付一次练习或考试。
这样的简便方法,会让色粉和胶在格子里出现沉积和分离,导致色彩纯度下降。
所以,姜哲坚持现用现准备。
他看到颜料盒里的原本剩下的几种颜色,已经出现胶粉分离,就用一支旧排笔的柄,将颜色捣粘,调匀。
姜哲把画纸贴上画板的时候,看到林主任引着一位男子走进画室。
这位男子头发斑白稀疏,鼻子很胖,大约50多岁,穿深蓝羽绒服与褐色呢绒裤,给人的感觉,有些老气。
姜哲看着这位老师,生出感慨。重活一次,再次见到这位对自己影响很深的老师。
林主任环视一圈,画室迅速安静下来。
他换上笑容,开始介绍:“同学们,这位就咱们滨海艺术高中的尹世珍老师。大家期待尹老师课已经很久了。大家欢迎!”
学生们开始哗哗的鼓掌。
尹世珍老师在滨海艺术圈颇有名气。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辅导高中生艺考,至今已经有20年,也是本地小有名气的画家。
据姜哲了解,他的绘画售价能达到一万元左右,偶尔会出现高价。
尹世珍老师语速不快,带有浓重的口音。
他简单做了自我介绍,就开始讲课程安排以及他对色彩的理解。
学生们已经给老师准备好做示范的位置。
尹世珍坐到画凳上,准备工具的同时,示范如何做准备。
“同学们在一个月后就要参加艺考。大多数考场是不会准备画架的。我建议,同学们从现在就开始模拟考场环境。不用画架,把画具摆到地上,自己扶着画板,完成一幅水粉画。”
很多学生立刻开始行动。
林主任立刻阻止,示意在尹老师示范完成后,再把画架都撤掉,避免影响示范过程。
尹老师面对的一组静物,有唐三彩马、水果,旧书包和衬布。
他观察一番,拿起一支大号排笔,仔细润湿,蘸着群青色,开始在一张对开水粉纸上起稿。
勾勒好景物轮廓,分出画面层次后,用羊毛底纹笔铺色调。
尹老师边画边讲解他自己的色彩理论,特别是如何应对艺考。
按他的经验,在色彩考试中,很难面面俱到。例如,如何在一幅画中,平衡素描与色彩关系。
作者要么侧重素描关系,要么侧重色彩关系。
他特别示范,如何在三小时或两个半小时内,如何调整画面色调和冷暖关系。
大约三十分钟后,尹老师调整好画面色调后就停笔不画,站起来面对众人。
他擅长色彩画教学,整幅画的色调看起来沉稳明亮,厚重中兼具水彩的透明质感。因为示范非常精彩,学生们看的意犹未尽。
“同学们,咱们先做根据静物调整色调的练习,锻炼主动设计色调的能力和意识。
一个小时内完成练习,我再示范深入刻画,以及收拾画面的方法。
你们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幅色彩写生,必须要有所取舍,可以根据你要报考的学校要求,来进行取舍,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在练习的时候单独提问。”
近百位学生,立刻开始撤掉画架,重新调整位置。
几分钟后,画室重新安静。
没有画架作为辅助,多数人不适应考场的作画的方式。
姜哲却因为喜欢外出写生,早就习惯这种创作方式。
第9章 ,色彩静物,型不准
姜哲把画板和调色盒放在地上,用画具箱支撑画板,腾出双手拿着画笔、擦笔布调色板。
他面对的这组静物,有玻璃啤酒瓶,蓝色瓷瓶,白菜、洋葱和几个水果以及深色衬布。
经过观察一番,考虑好构图,用中号的马毛画笔蘸着稀释的生褐色,直接起稿。
排笔侧用轻划,可以画细线;用力压下,可以画粗线。这样的起稿方式,可以更好概括形体,偶尔出现的飞白笔画,还会加强虚实对比的效果。
尹世珍开始在画室里走动巡视。
多数学生们听到新的理论,见到与以往不同的示范,正在试图理解应用。当然,也有部分人坚持自己的绘画习惯。
尹老师看过十几张色彩练习,默默叹气。很多学生掌握不好色彩写生,主要是因为缺少好的临摹范本和训练方法。
学习素描肖像,可以直接临摹很多大师的作品,但很少能找到大师们的水粉静物画,特别是适合临摹的范本。
如何学习色彩写生,几乎每个学校的方法都不同。很多缺乏指导的学生,只能临摹市面上当代人的画册,甚至出版的艺考高分考卷。这样的临摹,有害无益。
他一直主张,学习水粉画,也要从大师的作品中选取有用的营养。如何选取,需要老师的及时指点。
尹老师看过近半作品后,发现第七高中艺术班里多数学生的素描不错,但色彩写生很差。这些学生所谓的色彩写生,基本就是用颜色在画素描,专注刻画所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对于固有色过于重视,缺少光和环境色的运用。
部分学生在画静物暗部的时候,一味增加重色甚至加黑,把物体的明暗交界线画的非常不自然,导致画面沉闷。
偶尔有学生大胆用色,但是静物之间的色彩毫无关联,根本不入调。
尹老师边看边指出学生的问题和优点,忽然,看到一副很有趣的作品。
他停下脚步,站在姜哲的背后,饶有兴致的观察。
姜哲完成起稿,用大号的羊毛板刷,开始铺第一遍色彩。
他快要完成这个步骤的时候。“同学,你停一停。”
姜哲作画的时候,已经发觉尹老师到来,当即停笔。
尹老师指着画面,对姜哲说道:“你起稿的办法好,物体的轮廓线非常生动。画到收尾的阶段,也要保持这种效果。”
说罢,示意姜哲把画递给自己。
他接过画板,将其摆到静物台旁边。
大家纷纷凑过来,看到是姜哲的作品,感到诧异。
尹老师借用姜哲的画,对大伙说道:“大家看,这位同学处理轮廓线的方法非常灵活。抓住静物的造型特点,在行笔的时候很自然的出现虚实变化。
处理好轮廓线的虚实,有助于表现立体感。我看好多同学起稿的时候过于仔细,不要刻意的去描,描出来的东西很死板……”
同学们隐约记得,姜哲的画很少被当做范画讲解,心中的滋味难以描述。
尹老师的讲解还在继续:“这位同学准备了擦笔布,这是个好习惯。有的同学呢,用的是海绵,用来吸走笔上多余水份。
擦笔布还有很多的运用。
我给大家一个建议。笔上的颜色用完,不要急着涮笔。你试着用擦笔布把多余颜色吸走,就用残留着少量颜色的笔继续去调色,也许,就能调出你需要的颜色……”
同学们将信将疑。
姜哲听到这番话,感觉如此熟悉。他用的方法,就是从尹老师这里学来。
尹老师把画板还给姜哲。
学生们各自回到自己位置。
一些人会时不时的吧目光投向继续作画的姜哲。
学画的过程中,学生之间难免会有竞争和比较。受到老师表扬或者指出优点的作品,格外吸引别人的注意。
这也是众人一起学画的优势,可以尽快学到别人的优点。
部分有心人慢慢发现,姜哲的用笔和画面效果,与以前有了很明显的变化。
他在铺色时,部分色彩已经盖住了轮廓线,却不受影响的开始刻画,很快在画面上分出层次,与周围一些同学相比,非常亮眼。
学画的过程中,经常发生没道理可讲的事情,比如,某人突然想明白一个问题,或者意识有了改变,绘画水平会突然提高。
看着水平不如自己的同学突然有了提高,这一过程还无法复制,心里是什么滋味?
姜哲知道会有人关注自己。他按照自己的节奏,背光的地方调整成偏暖色调,让整幅画变得明亮。
他有这种改变,除了了解尹老师的教学,更重要的因素来自系统礼包。
礼包中有一位画家,喜欢明亮和出人意料的色彩,用笔触和色彩的衔接来体现的结构。虽然没有刻意的去表现明暗交界,但已经能让人通过色彩,感觉到光和物体质感。
姜哲喜欢这种画风,在练习中大胆应用,收效甚好。
尹老师第二次走到姜哲旁边,眼睛一亮,再次拿起姜哲的画:“同学们,看这幅画的色彩层次,处理的非常好。
最纯的色彩是橘子,其他水果和瓷器其次,衬布最灰,每个物体的色彩有呼应。
原本的橘子偏红,但到画面上变成橘黄,让色调更协调,这就是设计色调。很多同学的画面缺少色彩纯度的层次设计。”
他把画板递给姜哲,进行单独指点。“你点高光的时候,用笔不要拖泥带水。用好高光的形状,大小,明度,能更好的表现瓷器釉子的质感。”
“谢谢,尹老师。”
林主任在尹老师讲课的时候,有事离开。
他回到画室,恰好听到尹老师的后半段话,过来看了看姜哲的作品。
“姜哲画的不错,今天找到感觉了。”
这时,更多的学生完成习作,主动请老师帮忙找问题。
尹老师也不厌其烦的挨个指点。
他在评价作品的时候,因为需要思考,会不自觉的使用有个人风格的口头语。
比如,他觉得画可以,还说的过去,通常就会说一个“行”或者“嗯”。
赵志拿着作品等了一会,终于等到位置。
他先向尹老师展示作品,诉说自己作画时的考虑,然后询问自己作品的色调该怎么调整。
尹老师默默的听完,视线没离开作品,迟缓憋出两个字:“……行……行……”
上一篇:华娱导演:看电影加属性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