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东野老
这不是一冲动就能完成的事情。
几个同学正在商量要去哪里写生。
有人看到姜哲,就说道:“姜哲,我们打算去海边,你要不要去?”老师的话,让部分学生彻底放开。
“我先去图书馆看看。”姜哲还没想好创作思路。
问话的人对姜哲挥挥手,示意告别。
他的绘画水平不错,但在班里,之前一直被付敏几个人压着,没能像高中时期那样被人瞩目,一直悄悄努力。
如今听了严老师的课,顿时感觉自己找到了方向。之前的作业就算了,如此自由的创作,还能比不过你们。
走向校门的时候,心情越发愉悦。
有类似想法的人,不止一个人。
严老师和班长最后走出教室。
此时,一位研究生过来找严老师。
等班长离开,研究生说道:“老师,我刚才来过,您现在越来越会调动情绪。我看好多学生走出去的时候,特别兴奋。”
严老师笑而不语。
研究生继续说道:“我想起第一次听您讲课,听的时候觉得很明白,但到了自己动笔的时候,似乎又糊涂了。”
严老师说道:“限于天赋,真正能找对路的人,并不多。”
姜哲走向图书馆途中,付敏和牟星,以及另外两位同学,陆续赶过来。
几人边走边议论。
付敏说道:“我听课的时候,觉得很明白,但是离开教室之后,突然又糊涂了。不知道要画什么?”
姜哲也有同感。离开气氛热烈的课堂,很多人逐渐冷静的下来。严老师的课,让人听的过瘾,但是,最终还是要创作。
去图书馆也只是寻找灵感,不能模仿。很多画家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创作方向,所以画家当中才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现象和作品。
同行的一位同学说:“我听的时候很明白,但现在感觉更糊涂。以前不管是模仿还是怎么创作,都有方向,现在……”
牟星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姜哲说道:“冷静一会儿,去看看书。创新,不一定把自己的基础全扔掉。如果不行,咱们就当缝合怪。把两个甚至三个流派的东西融合到一起。”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想的。历史上有很多画家,就是这样成功的。
来到图书馆,几人分头寻找自己想看的画册。
姜哲找到法国印象派画家的画册,开始翻阅学习。
这一节课的课题是研究色彩。严老师是从印象派开始,讲述色彩。此外,姜哲在巴黎时,看过一些印象派画家的作品,还有印象。所以,他想学习这批画家对色彩的变革方式。
姜哲始终记得,情感表达的重要,所以,尽可能找与自己和生活接近的题材。最终,找到毕沙罗一幅作品——蒙马特大街。
表现当代都市的题材,与他的生活接近。他研究这幅画的创作背景与画面细节,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毕沙罗以蒙马特大街为素材,创作了十几幅作品,表现了不同时间的城市街道。
他重视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捕捉瞬间额光影效果。画面中,有特别细腻的表现,也有模糊的轮廓线。
姜哲还关注,画家如何在画中表现巴黎的繁华与浪漫,如何表现城市文化气质。
他想象画家创作时的状态,思考的自己面对同样题材时,会如何处理。
在思考过程中,隐隐约约的摸到一点感觉,每次想把这种感觉定住,却又抓不到。
他放下书籍,准备出去转转,希望找到灵感。
姜哲驾车,在熟悉的街道和比较知名的景点兜风、闲逛。
他很熟悉这些景色,有些景物已经画过,但是,不想重复以前的创作。
他想到今天研究的毕沙罗作品,其观察角度,都是从较高的楼层,向下俯视街道。
于是,先后去几个较高的观察地点,俯视城市景色。拍摄一些素材,还是觉得不满意。
他回到车上,正在考虑,下一步应该去哪里寻找灵感?忽然看到,前方有人正在调试街边的广告灯箱。
灯箱的光线很亮,改变了周围树木和栏杆的影子,也暂时改变了周边一些物品的颜色。
姜哲忽然想起,自己曾经画过夜景,夜晚的街道景色,会不会有不同的效果?
他觉得这个想法值得一试,当即开始寻找夜晚灯光璀璨的地方,以及观察地点。
不久,他把车子开进了一家四星级酒店的停车场。
姜哲来到前台,说出自己的住宿要求——自己选楼层。
前台工作人员不明所以。
姜哲解释自己想看夜景,并且可以选择价格价较高的房间。
工作人员确认姜哲没有别的意图,带着他选择楼层。
从六层一直选到十层,最终,姜哲选择了8楼最适合观察夜景楼的房间。
他定下房间,回画室将写生画具搬到酒店房间。
傍晚,姜哲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房间窗前,将速写本和相机,放在手边。
观察光线的变化,观察街道上各种物像,以及色彩的微妙变化。
他陆续拍摄一些素材。
晚霞出现,街道物像原本的色彩,有了明显变化。
姜哲快速记录刚才的感受。
傍晚5:30左右,姜哲用最快的速度,买来晚饭。
傍晚6点,光线越来越暗——
傍晚6:30左右,部分路灯亮起。
晚7点,街道上一盏盏的路灯亮起,广告牌,楼宇的灯光以及居民的室内灯光,陆续亮起,取代自然光,给城市带来光明。
随着时间推移,夜生活开始,街边的灯光越来越丰富,行人越来越多,街道仿佛更加热闹。
姜哲注意到,一条小吃街格外明亮,行人仿佛是在一条明亮的长河中走动。
由于部分路面有水,倒映出了灯光,让光线和色彩有了流淌的感觉。
姜哲看着这一幕,生出创作的冲动,隐约有了创作的方向。
他拿起准备好的水彩纸,对景起稿,然后开始在纸上快速的挥洒颜料。
第一遍颜色,纯度较高,在水的作用下,超出了灯光的范围,和铅笔稿轮廓。
有些颜色在流淌,姜哲也刻意控制。
他接着渲染灰蒙蒙的天空,这层色彩和第一层颜色相互作用,使天空有了蓝灰的倾向。
不等颜色干燥,他用刮刀快速刮掉画面的部分灰色,显露出浅色,形成自然的建筑物灯光效果。紧接着,渲染第三遍颜色。
此时颜色的相互作用,已经接近了姜哲预设中的效果。
不久,姜哲停笔,审视画面。
无数灯光,显示出车水马龙,喧嚣热闹的街道。街道逐渐向远处延伸,并融入夜色。
画中的光线与色彩关系,与白天相比恰好相反,部分颜色跑出了轮廓,反而有种光线散射的感觉。部分形象,朦胧模糊,有些夸张,但整体色彩效果很好。
姜哲回顾创作过程。自己没有刻意的去安排色调和层次,算是凭着感觉,完成了作品。
此刻冷静下来,觉得有些地方可以调整,于是,等调整完毕,就用系统审阅。得到了佳作的评价。
虽然没得到精品的评价,但是,一幅实验作品,得到佳作的评价,已经让他感觉满意。
这说明自己的尝试是对的。
看看时间,刚过晚8点。
姜哲换了一个角度看向另一条街道。
这条街上,往来车辆多,车灯和路灯以把旁边的立交桥的灯光,是可以重点表现得素材。
随着创作的进行,姜哲慢慢有了一些想法。
他把自己的创作与名家作品相互比较,对表现自然物象和内心感受,有了新认识。
再现或者表现,是一种深化,每个人用的语言方式不同而已。
色彩的美感,应该能触动人的内心。
第327章 ,挑战,褒贬不一,模特的技能
周五上午,姜哲带着两张水彩画,走进了班级画室。
严老师正在点评一位同学的作品。
还有几个学生,拿着自己昨天画的作品,排队等待严老师的单独指点。
严老师看画的时候,其他学生即便说话,也是尽可能小声的议论,没有弄出什么噪音。
姜哲和熟悉的同学打过招呼,按照已经排好的次序等待。
他的视线扫过同学们带来的作品。
有的用水粉、水彩创作,还有人用彩铅、油画棒,也有人用油画,丙烯材料创作。种类非常丰富。
这些作品的风格,都很夸张,甚至接近于狂野。
姜哲看到,离自己最近的两位同学,一位用水粉材料,描绘夸张的人物形象,从笔触风格,能看得出梵高的影子;还有一位同学的静物画,有着很宽的轮廓线。部份轮廓线和颜色肌理,能看出塞尚的风格。
可见,昨天严老师的讲课,对学生们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震撼。
有的同学得到的指点多,有的同学得到的很少。
严老师看完一位学生的作品,说道:“可以,就这样画。”
这位学生有点懵,按习惯询问需要改进的地方。
严老师对他,也是画室里所有人说道:“色彩课程,有一个月的时间,最终要完成四幅正式创作。你们可以多画点儿草稿。”
说完,他看向下一位学生。
接下来,有人被表扬,也有人被点出问题。这些人得到的建议,大多是回去多看。
此时,牟星走进教室,坐到了姜哲旁边。
他先看了姜哲的水彩画,又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姜哲看。
牟星画的是一副静物画,色彩效果但是更接近于平面装饰画,颜料厚薄对比很强。
两人小声讨论的时候,终于轮到了姜哲。
他把两幅水彩画,摆到方便严老师观看的位置。“严老师,这是我昨天画的稿子。”
严老师点了点头,视线扫过两幅水彩画。
他先仔细观看表现步行街夜景的水彩画。
白天光线下的色彩效果,与灯光下的效果有些差异。部分颜色的质感和肌理效果更明显。
严老师认真的看完两幅画后,才说道:“我喜欢表现立交桥和车辆灯光的这幅,光晕有流动的感觉。画的不错。层次多,但是不乱。”
他指着表现步行街夜景的水彩画说道。“这幅作品,服饰效果强烈。街道逐渐向远处延伸的层次,已经体现出来了。热闹喧嚣的街道和天空的虚实对比很强。几点红色灯光和蓝色灯光,有种宝石的感觉。但是整体的色调,有点凌乱。这是我个人的感觉,不一定对,你可以自己考虑。”
他指着另一幅作品,说道:“这幅画,刚才,我没说完,这种光晕色彩,在夜空下,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会让人感觉宁静。所以,我更喜欢第二张。
这种尝试,还不错,可以再大胆一些。这是练习,画错了,也没关系。”
严老师停顿片刻,说道:“你的基础和表现技巧很好,即便再夸张,也能把画收拾好。如果能找对感觉,也许就会有新的语言。”
姜哲询问了自己的一些问题,例如如何表达情感的同时,兼顾画面效果的协调。以及,在形容风景画时,常用的一个词——诗意,应该怎么理解。
严老师听了这些疑问,考虑片刻,说道:“先说诗意。这个问题,我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解答。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美好的向往和文化的内涵。
欧洲人理解的诗意,和我们的理解的诗意,是有差异的,就像语言文化差异。你可以表达你自己的向往。
你这两幅水彩画,已经有所体现。
另外,表达情感和色彩协调,不应该冲突,你可以放松一点,以随手作画,或者画速写的方式,进行尝试。”
上一篇:华娱导演:看电影加属性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