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画家,有系统就是任性 第124章

作者:齐东野老

  陈嫣和汪真打招呼的时候,姜哲拉开车门,看到两幅包装好的作品,摆在后排,显得有些拥挤。

  他和陈嫣上车后,勉强能坐下。

  车辆启动,缓缓向着美术馆开去。

  姜哲问道:“汪经理,怎么亲自来送画?”

  汪真回头,对姜哲说道:“你这两幅画,装框之后更美,我想看看挂到美术馆里的效果。那幅不参展作品,可以先放到我的画廊展示,如果我遇到好的卖家,就帮你卖出去。

  你的油画虽然还没在市场上出现过,可以试一试水,放心,只要是正式作品,价格不可能低于两万。”

  姜哲知道汪真这么积极的原因。

  她把自己的三幅水彩画的资料发去米国,其中一幅画很快就卖掉。

  用汪真的话说,这幅作品没有获奖等因素的加成,销售依然很顺利。

  那幅画的售价是6000刀,姜哲拿到手的钱数不到两万华元,对此没什么感觉。

  汪真却很兴奋,已经把姜哲作品的标价调高,对运作他的作品越发积极。

  她看到姜哲的两幅油画肖像后,就建议把其中一幅放到画廊展示。

  姜哲听到汪真再次提起这件事,便答应了。

  面包车停好,姜哲几人一起下车,把略小一点的油画搬下车。

  这幅画加上外框,尺寸达到了130×100cm,再加上外包装,看起来更大。

  汪真建议等搬到展位上再重新打开包装,姜哲也觉得这样更安全。

  司机留在车上,汪真和陈嫣帮着姜哲,把画运到2楼展厅。

  胡老师三人正在聊天,看到姜哲把将近一人高的作品搬出电梯,急忙过去帮忙。

  姜哲把作品放在付敏作品旁边。

  汪真和胡老师几人打过招呼,帮姜哲打开作品包装。

  包装的手法极为专业,解开几个扣,就可以完整的拿下包装。

  包装去掉,几人立刻看到作品的全貌。

  一位舞者在地板上翩翩起舞,几缕阳光照在舞者身上,背景是舞蹈教室的白墙和镜子。

  画面色调明快,人物栩栩如生。布面油画四周配有宽大的木质外框。外框有简约的忍冬纹浮雕和仿鎏金装饰,既有现代感,同时也契合油画的风格,绘画与外框配合,相得益彰。

  围观的几个人瞬间被画面效果吸引,忍不住发出了赞叹声。

  胡老师边看边说:“在画室看,觉得好,现在看,更好。”她后退两步,碰到刚刚被吸引过来的人。还有几个人想要凑近观察面部的细节。

  很多学习绘画的人,知道各种油画技法,但不是学会技法就能把美感营造好。

  对于学油画的人来说,姜哲在画面中显示的真实感,非常震撼,让他们忍不住凑近,看看他是怎么画的。

  姜哲对装外框的效果也很满意。

  汪真说:“咱们把作品挂到哪里?”

  胡老师反应过来:“不急,学校老师安排次序。”

  汪真没急着走,而是环顾展厅,对姜哲建议:“我想看看其他作品。”

  姜哲知道她的用意:“好,你看谁有潜力,我给你介绍。”

  两个人沿着通道,观摩已经送来的学生作品。

  展厅里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在校学生和他们的作品。

  姜哲遇到认识的人,或者见过面的同学,都会礼貌的打招呼。

  汪真和姜哲并肩而行,对大部分作品只是一眼,并没让姜哲介绍作者。

  姜哲在观摩过程中,偶然打开系统,看到无声的提示,自己正在收获荣誉值……

  他看向自己作品所在位置,那里有不少人。猜测这些荣誉值,应该是看到自己作品的人贡献出来的。

  他和汪真走过水彩专业的展位,看到前方展位上,有几位学生把挂轴展开,就明白这是国画专业的学生聚集的位置。

  国画作品的装裱形式很多,以挂轴和镜片的形式居多。

  姜哲看到兰馨也在人群中,她正在和一位同学调整挂在墙上的挂轴。

  他向汪真示意,过去看看。

  兰馨调整好挂轴,对同学回头就看到姜哲和一位穿西装套裙的女子,在观赏自己的作品。

  “姜哲,你来了。帮我看看画。”

第162章 ,校内展览,推荐,筛选

  国画专业的学生们,三三两两的围绕着感兴趣的作品,观摩讨论。

  兰馨看到姜哲过来,热情的邀请他给自己的作品挑问题。经过上次写生,两人之间的隔阂已经消除。

  相互帮忙给作品找问题,是同学之间很正向的观摩学习。

  姜哲说道:“你的作品有很大的改变。”

  这幅作品描绘的依旧是袁晓晗的舞蹈动作,但画中人物的衣服,换成正式的舞蹈服饰。

  兰馨没有画背景,只表现人物,让主体更加突出。

  “……线描变化不大,设色比以前更细致。肤色和衣服层层渲染,把国画色彩的优势发挥出来了。画面效果很棒。”姜哲凑近挂轴,边看边说。

  “我听了你的建议,用工笔重彩的办法渲染。”兰馨说道。

  “你能把人物的动态表现得很生动,如果能把线描和设色的风格融合,就会更好。”姜哲委婉的提出建议。

  他能看出来,兰馨真的是动脑筋了。为了让作品能够承受层层渲染,特意选用质量比较好的皮纸。

  汪真也在欣赏兰馨的作品。她等姜哲二人的聊天暂停,就示意姜哲给自己做介绍。

  姜哲给二人相互介绍。

  “兰馨同学的画,很有个人特色。”汪真清楚应该如何与学艺术的人打交道,边说话边把自己的名片交给兰馨。

  兰馨明白汪真的意思,高兴的答应。

  姜哲看兰馨只顾的欢喜,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也很理解她的反应。对每个学画的人来说,自己的作品能进入市场,都是值得高兴的事。

  他还发现,兰馨用来装裱绘画的工艺,应该是最便宜的,足可见她的生活拮据,也想帮帮这位很努力的同学。

  他见汪真对兰馨的作品感兴趣,就趁热打铁,建议兰馨送几幅作品去画廊。

  “滨海的书画市场上,专攻人物画的画家不多,兰馨同学有了好作品,可以拿到我们画廊进行展示。”汪真当即同意。

  她的画廊不能模仿世界知名画廊的做法,直接去拉拢已经成名的画家,只能从还没有成名的这些学生中挖掘人才。

  她和兰馨聊了几句,又拉着姜哲去看其他作品。

  兰馨在姜哲离开前,悄悄向他表示感谢。

  姜哲和汪真在展厅里看了一圈。

  汪真给三位学生留下名片。

  包括兰馨在内的三个学生,都没接触过画廊和书画市场。按照以往的认知,学画的人自己不主动,是很难找到机会的。如今遇到送上门的机会,自然十分高兴,仿佛美好的未来在面前展开。

  姜哲已经有过卖画的经历,自然知道对大多数画家来说,在画廊展示作品,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会面临市场的考验。

  汪真看完展厅所有的作品,提出告辞。

  姜哲送她回到车上。

  汪真一边系上安全带,一边询问:“姜哲你画的舞者叫什么名字?我给你宣传作品的时候,一并写进去,还能增加一点噱头。”

  姜哲说了袁晓晗的情况。

  汪真思索片刻,说道:“既然她希望提高名气,我就知道怎么宣传了。”

  姜哲嘱咐,一定正面宣传,避免麻烦。

  汪真的车子离开,姜哲回到展厅,正好看到系主任和秦教授等一批老师来到展厅。

  老师们集体巡视参展作品。

  因为作品的装裱时间无法统一,所以,他们要等作品送到展厅后,再次确认作品效果。

  造型艺术系的梁主任和诸多专业教师,看过所有参展作品,开始商量如何排定次序。

  展厅的位置有好有坏,重要位置要安排好作品。

  梁主任指着右手边的位置:“这里的八个展位,是2楼展厅中最好的位置,大家说说,安排哪些作品?”

  一位老师开口推荐两位大三学生的水彩画,和一位大四学生的油画。

  另一位老师表示反对:“学生作品不能按年龄论资排辈。”

  被反驳的人也有自己的理由:“大一,大二的学生还有机会。大三,大四的学生参加展览的机会越来越少。”

  “还是按绘画水准来评。”

  “我推荐的作品也不差!”

  梁主任摆手制止争论。他知道这件看起来不太重要的事情,一但有人相互比较,就会引起争抢。

  “挑出八幅最好的作品,不考虑年龄和专业。每个人可以推荐作品。咱们把推荐的作品摆到一起,大家评一评。”

  因为刚才看过所有作品,谁的作品好,老师们心中都有自己的判断。

  不同专业的老师,分别推荐自己专业的学生作品。

  秦教授推荐姜哲和另一位学生的作品。

  因为大家推荐作品的数量,远远超过展位。梁主任无奈的决定,从推荐作品中,随机选十幅作品,暂时摆到展位上,进行比较。

  秦教授和本专业的老师商议。

  他想把姜哲的作品摆到展位上去,其他几位老师都觉得,应该先给大三、大四学生一个机会。

  秦教授考虑片刻,觉得姜哲的作品更好,即便没能第一批摆上去,后面也有机会。

  他同意把大三和大四的两个学生的作品摆上去。

  国画,油画,版画,水彩,书法五个专业,选出十幅作品,勉强摆到八个展位上。

  老师们在选拔作品的事情,很快传开。所有参展学生,都在展厅等待结果。

  油画专业的学生们,聚集在一个区域内。

  胡老师,姜哲,付敏还有班长四个人,看到本专业高年级的两幅作品,被送去最好的展位,心中想法各异。

  付敏看到别人的作品入选,心中滋味很不好受。

  其他好胜心强的学生,也是如此。

  姜哲已经参加过多次展览,对这次校内展览的次序并不看重。

  不过,让他感到意外的是,那个名叫欧晋的家伙,居然也可以把作品送去最好的展位。

  胡老师等了一会儿,有些着急,就对姜哲几人说道:“你们在这儿等着,我过去看看。”

  她很想看看,究竟是谁的作品被放到最好的位置。

  等待消息的学生们,远远的看到,有人把自己的作品送去最好的展位,也有人把自己的作品搬回原位。

  看着别人进进出出,等待的人越发着急。

  不久,姜哲几人看到胡老师脚步轻快的回来。

  “姜哲,把你的画搬过去。”

第163章 ,无形的力量,展览,拍照

  在众人羡慕的注视下,姜哲搬起自己的画,跟着胡老师一路来到老师们聚集的展位上。

  胡老师帮着姜哲把画挂到空出的位置,调整好平衡,然后,拉着他走出展位。

  姜哲在走出展位空间时,抓紧时间看了一眼。

  展位里摆着十幅作品,自己的画并不是视觉冲击力最强的,也不是尺寸最大的,但足够吸引人的目光。

  为了防止看自己作品的滤镜,他向胡老师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