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言炫美
尤·卡托纳,他正面带笑容接待来访的小摩贷款部的负责人亚历克斯·费拉里。
“嘿,亚历克斯。看你的表情,看来很顺利。”
“确实很顺利,他签了合同!看都没看一遍,名字直接就写了下去。”
亚历克斯·费拉里笑嘻嘻,接过尤·卡托纳的秘书送上来的咖啡,顺手还在美女秘书的屁股上拍了一下。
啪——
声音清脆,换来尤·卡托纳美女秘书尤娜的一声娇嗔。
但不管是尤·卡托纳,还是尤娜本身。
似乎都对亚历克斯这种非常冒犯的做法习以为常。
除了美女秘书尤娜那声娇嗔,并没有再多的反应。
看着美艳的女秘书,摇着她的大屁股离开办公室。
“今晚让尤娜陪我,我可是帮了你个忙!”
亚历克斯向尤·卡托纳邀功。
尤·卡托纳耸耸肩,随意:“只要尤娜愿意,我没有异议。”
一个女秘书而已。
在华尔街,很多时候美丽的女秘书就是金融精英们用来待客的。
甚至不止女秘书,只要长得好,想在华尔街站稳脚跟,又想在金融圈一展才能。
那……陪一陪客户,陪一陪同行,陪一陪同事,再陪一陪上司,这是理所当然的。
就像好莱坞的红沙发一样,华尔街也有属于自己的红沙发。
“尤娜不会拒绝的。”
亚历克斯自信满满。
他玩尤娜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他自己的女秘书,也经常让尤·卡托纳玩来着。
说完以后,亚历克斯和尤·卡托纳说正事。
“尤,我很好奇,你怎么会对米洛·布莱克本的贷款这么上心?才一亿美元,你这两天居然问了我七遍。”
一亿美元的贷款虽然很多。
就算是在小摩,也算是数额较大的贷款。
但类似的贷款,小摩每年每月都会放很多出去。
从不见尤·卡托纳对其他贷款的情况感兴趣。
但这次,米洛·布莱克本的这次贷款,尤·卡托纳问了太多次了。
亚历克斯·费拉里很好奇。
“具体的,还不能告诉你。”
尤·卡托纳选择性的讲,“但我可以告诉你和硅谷有关。那家伙,他提前掠取了一些我们瞄上的果实。但这家伙的背景很扎实,上面又要我们抢回来,所以,你明白的……”
“好吧。”亚历克斯看他这副样子,知道到此为止了。
虽然小摩和大摩实际上是一家,但有时候也有一些业务竞争。
尤·卡托纳不想说太明白。
亚历克斯也不会强人所难。
有那个时间,它还不如多去玩一玩尤娜·卡金斯。
尤娜这个新秘书才来半年,还是沃顿商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他还没玩腻呢。
等亚历克斯色兮兮离开,迫不及待去找尤娜后。
尤·卡托纳按响办公桌上的电话,“哈迪,叫上刘易斯,你们两个进来。”
几分钟后。
两个西装革履,一副华尔街精英模样的青年人,走进尤·卡托纳的房间。
没叫两人坐下,尤·卡托纳直接开口,“鱼儿上钩了,从现在开始,密切监视帕拉丁投资的资金流向。就像我们先前说的那样,明白吗?”
哈迪和刘易斯连忙点头。
尤·卡托纳这才挥手,让两人去工作。
第77章 这次是真的火了
距离米洛来到纽约,已经过去十余天。
随着时间的流逝,1996年的日历也从一月走到了二月。
5号这天早上。
华尔道夫酒店的套房里。
米洛洗完澡,换好干爽的休闲装,甩了甩头发上的水珠,他来到客厅的餐桌上,开始享受早餐时间。
咬了一口夹着大量小牛排肉的美味热狗,米洛边翻开手上的报纸。
重生美国半年多。他现在已经养成每天吃早餐时,观看每日新闻报纸的好习惯。
本来应该伺候他的随身助理莫妮卡,这会儿躺在席梦思上根本醒不来。
所以就由从他十岁开始,就负责贴身保护他的大卫客串一下男仆。
大卫按照米洛的阅读习惯,把《纽约时报》放在一堆报纸最上面。
谁叫布莱克本家族,拥有这家报纸大概3%左右的股份呢。
所以去年的时候,美国最早出来吹《达芬奇密码》的报纸,最早开始刊登主教们论战的,就是《纽约时报》。
看着老板翻开报纸,已经吃过早餐的大卫面露笑容提醒:
“BOSS,看娱乐版面。您出名了,大大出名了!”
“哦?”米洛惊讶了下,笑着随口道:“我好像本来就有点出名,呵呵……”
“不,现在您更出名!”大卫马上说:
“好多报纸现在都在报道您,一个小时前温迪也因为这件事打来电话。”
“我告诉他您还在睡觉,他才让我先别急着通知您。还说等您起来以后让您看看报纸,这会让您今天一整天都拥有一个好心情!”
“哦?”
米洛都被大卫说的有些稀奇了。
闻言,他翻开《纽约时报》。
“直接看娱乐版,娱乐版的头版头条!”大卫提醒。
米洛点点头,翻开《纽约时报》娱乐版。
只见头条上,赫然用硕大的英文字体写着《Box office 450 million!!》
米洛阅读起来。
《纽约时报》这篇报道,基本上是对《天使与魔鬼》这部电影上映一个月后,截至目前的全球票房。
4.5亿美元!
虽然在美国之外的一些地方,这部电影虽然还在上映。
但这部电影在票房方面的潜力,基本上已经释放殆尽。
接下来就算再继续播放半个月一个月。
估计也只能让票房多增长几百万,了不起一两千万。
《纽约时报》认为,在四点五亿美元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两千万美元。
4.6-4.7亿美元左右,应该就是《天使与魔鬼》的最终全球票房。
接下来,《纽约时报》开始给米洛计算电影给他带来的收入。
毫无疑问,在这部电影上他赚翻了!
电影总投资四千万美元,加上后期宣传两千多万美元。
一共不到6500万美元左右的成本。
一般来说,美国电影两倍回本。
按照这个投资,票房只要能超过1.3亿美元就能回本。
现在票房超过四点五亿,毫无疑问电影回本了。
《纽约时报》推测《天使与魔鬼》全球预计会有4.7亿美元票房左右。
由于全球不同地区票房分成比例不一样,所以电影制作方最终应该可以拿到总票房收入的44%左右。
4.7亿美元的44%,大概是2.068亿美元。
里面有25%是迪士尼的投资,米洛能拿到的最终数据是1.55亿美元。
这是《纽约时报》帮米洛计算的电影票房方面的回报。
但还不止如此,《纽约时报》还给米洛计算了票房之外的收入。
例如录像带、vcd和刚出现的cd,以及相关周边、版权等等的后续收入。
一般来讲,这方面的收入是票房收入的1-4倍。
《天使与魔鬼》全球票房4.7亿美元左右。那这方面的收入,十年下来应该有4-16亿美元。
扣除制作成本和各种渠道抽成,《纽约时报》假设这笔收入是10亿美元。
最终能拿到手的,有5亿美元左右。
五亿美元,米洛还是拿75%。
最终计算出来,米洛可以在《天使与魔鬼》这部电影上面一共拿到1.55亿美元,加上3.5亿美元。
大约有5.05亿美元左右的回报。
后面直接是《纽约时报》的正文:
【……而成本呢?很好计算,6500万的75%就是米洛·布莱克本在这部电影里的总投入。那么6500万的75%是多少呢?是4870万。】
【换句话说,我们的超级天才编剧,还有超级畅销书作家米洛·布莱克本先生,他用不到五千万美元,赚了5亿美元!】
【这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去年好莱坞电影公司第三赚钱的是派拉蒙电影,他们公布的利润刚好是4.5亿美元。】
【假设帕拉丁电影公司今年不再拍摄电影,或者没有新电影上映。即使如此,凭借《天使与魔鬼》这部电影,米洛这家电影公司的利润收入也能排进去年的前三名。】
【天知道米洛是怎么做到的,要知道在那以前,米洛只是……】
【……】
作为自己人,《纽约时报》这篇报道后续内容,基本就是逮着他疯狂的一顿吹捧。
米洛直接略过,他带着愉快的心情,朝旁边微笑的大卫道:“哦~看起来,我好像还真的出名了。”
“还有。”大卫笑眯眯道,“基本上今天报纸方面,一半以上的娱乐报道,都和老板您有关!”
“是嘛,那我再看看。”
米洛微笑着打开另外几份报纸。
例如他来了纽约以后才看的《纽约邮报》。
《纽约邮报》是默多克的报纸。
兴许是因为他现在正和福克斯合作《莎翁情史》。
也可能是《纽约邮报》的风格,本来就追求更夸张的文字和娱乐性。
在涉及《天使与魔鬼》和米洛的报道时。
《纽约邮报》吹得更离谱。
直接就说什么“好莱坞第九大电影公司崛起”、“第二家梦工厂电影出现”、“超级天才导演”、“最年轻最优秀的编剧”……
上一篇:全民创世:我创造了收容物宇宙!
下一篇:女友订婚宴上私奔?我灭她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