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第613章

作者:笔下宝宝

  巨大的箱体被液压装置撑开、展开、连接。

  铺设无菌地板、架设无影灯、启动自备电源、调试检验设备……

  仅仅不到24小时,一座拥有300张病床含50张重症监护床位、8间标准无菌手术室、全套检验和血库保障的现代化野战医院,如同钢铁巨兽般矗立在洪魔肆虐的边缘。

  第一批重伤员被冲锋舟送来时,手术室的无影灯已经亮起。

  陈薇亲自守在检验单元,指挥快速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一位腹部被钢筋刺穿的战士被紧急推入手术室,腹腔严重感染,生命体征微弱。

  “伤员体温39.8!血压持续下降!”

  “血型O型阴性!库存告急!”

  “启动应急通讯!联系后方血站!请求空投!”陈薇的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

  “陈主任,感染指标爆表,怀疑有厌氧菌混合感染!”检验员的声音带着惊恐。

  “用我们最新验证的广谱抗生素组合方案!加用甲硝唑!快!”陈薇迅速做出判断,这是她们在干扰素项目动物实验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手术持续了六个小时。

  当主刀医生疲惫却带着一丝欣喜走出手术室,对着守在外面的陈薇竖起大拇指:“成了!多亏了你们快速准确的检验和及时的血浆!手术成功!”

  陈薇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松弛,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

  在接下来的抗洪战斗中,这座“生命方舟”创造了手术成功率达99.3%的奇迹,被灾区军民誉为“洪峰上的诺亚方舟”。

  几乎在陈薇的野战医院展开的同时,王树林教授正带着他最新研发的“能量堡垒”压缩干粮和“冰点卫士”耐冻酸奶,搭乘直升机飞抵云梦湖一处被洪水围困多日的“孤岛”堤坝。

  堤坝上,官兵们已连续奋战数日,体力透支严重,补给几近断绝。

  直升机在狂风中艰难悬停,一箱箱贴着“军需大学特供”标签的物资被迅速索降下来。

  “快!分给同志们!”王树林自己也扛起一箱干粮,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泞中跋涉。

  一个嘴唇干裂、浑身泥浆的小战士接过一袋压缩干粮和一小盒酸奶,疑惑地看着这从没见过的包装。

  “教授,这是啥?能吃吗?”声音沙哑。

  “快吃!高热量,抗疲劳!”王树林催促道,又塞给他一盒酸奶,“这个,补充电解质和益生菌,防止拉肚子!”

  小战士将信将疑地咬了一口干粮,浓郁的谷物香和坚果味瞬间在口中弥漫,口感酥脆不硌牙,远胜传统的“压缩饼干”。

  几口下去,一股暖流仿佛注入了疲惫不堪的身体。

  他又小心翼翼地撕开酸奶盒,舀了一勺送入口中。

  冰凉、酸甜、细腻的口感,带着一丝奇特的、能穿透燥热的清新感,让他精神一振。

  “好吃!真好吃!感觉又有劲了!”小战士惊喜地喊道,几口就把东西吃完,抹抹嘴,扛起沙袋又冲向了险工段。

  王树林看着战士们狼吞虎咽后明显提振的精神面貌,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感涌上心头。

  他带来的不仅仅是食物,更是科技融合带来的战斗力保障!

  更严峻的考验在后方。

  由于洪水阻断交通,传统依靠铁路和公路运输的补给线瘫痪。

  周锐在指挥部里急得团团转,他负责协调空投补给。

  常规空投的食品和药品,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极易变质,尤其是血浆和疫苗,对温度要求极其苛刻。

  “周助力!第三批空投的血浆袋,落地后很多已经破袋或升温失效!前线急需!”电话里传来焦急的呼救。

  “还有疫苗!必须全程冷链!现在怎么办?”另一个声音在频道里响起。

  周锐的脑子飞速运转。

  他想起了王树林教授在“三星工程”交流会上展示过的一种特殊材料——那是王树林与那家乳业集团合作开发酸奶包装时,顺带研发的一种基于相变材料(PCM)的温控包装!

  这种材料能在特定温度区间吸收或释放大量热量,维持内部温度恒定数小时。

  “快!接军需大学王树林教授!”周锐几乎是吼出来的。

  电话接通,周锐语速飞快地描述了困境。

  王树林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斩钉截铁:“有办法!我们实验室有少量样品!原理可行!给我半天时间,我组织人手改造包装箱和缓冲内胆!你们准备好血浆和疫苗,按我的要求预冷!”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科技突击开始了。

  王树林让他实验室里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

  他们将固体的相变材料封装成薄板,嵌入特制的泡沫保温箱内壁。

  同时,设计了一种利用降落伞开伞冲击力触发内部卡扣、瞬间释放大量冷媒(干冰升华)的应急降温模块。

  周锐则协调运输机待命,并紧急调集血浆和疫苗进行预冷处理。

  第二天黎明,几架运输机满载着贴着“温控特急”标签的白色保温箱,飞赴最急需的洪区上空。

  当这些印着“军需大学-军民融合应急项目”字样的特殊空投箱稳稳落地,救援人员撬开箱盖时,惊喜地发现里面的血浆袋依然冰冷,疫苗瓶上的温度指示标签显示在安全范围!

  “成功了!”接到前线报告的周锐,重重一拳砸在桌子上,连日来的焦虑和疲惫仿佛一扫而空。

  抗洪前线捷报频传,后方却并非风平浪静。

  后勤系统某装备研究所内,气氛压抑。

  易援朝作为“三星工程”督导组成员,正在这里处理一起棘手的事件。

  该所负责新型野战炊事车定型项目的核心工程师李明,一位颇有潜力的“新星”候选人,突然提出辞职申请。

  原因并非待遇,而是对某研究所僵化的管理体制和论资排辈的晋升通道感到失望。

  “易处长,您瞧瞧!”李明情绪激动地拍着一叠图纸,“这个模块化设计,我提了半年!能大幅提高在复杂地形展开速度和热效率!可上面呢?

  一句‘年轻人要多学习,少标新立异’,就给压下了!

  现在定型方案用的还是老掉牙的结构!就因为他们资历老,说话就算?”

  更让易援朝心惊的是,李明并非孤例。

  他们所里还有几位有才华的年轻骨干,私下里都流露出不同程度的失望。

  一位技术骨干私下告诉易援朝:“三星工程是好,给了我们这些年轻人机会。

  可到了具体项目,还是老一套。

  功劳是老同志的,责任是我们的。

  想干点突破性的?难如登天!所里那些‘老法师’,抱团抱得死死的。”

  易援朝意识到,这比单纯的人才流失更可怕。

  这是“三星工程”倡导的“破冰”精神,在基层遭遇了无形的“暗礁”——根深蒂固的保守观念和盘根错节的利益格局。

  人才引进了,机制创新了,但创新的活力在最后一公里被消磨、被窒息。

  他连夜撰写了一份措辞激烈的调研报告,直指研究所管理体制的积弊,并提出了“项目负责人年轻化试点”、“赋予技术骨干更大话语权”、“建立独立于行政体系的技术评价通道”等建议。

  这报告直接呈送到了刘之野的案头。

  与此同时,另一个战场也传来了关乎“三星工程”未来的重大消息。

  由“院士孵化器”计划重点培养、陈薇团队的“基因工程干扰素”项目,经过抗洪救灾中实际应用的初步验证和后续完善,正式被提名申报该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果成功,这将是后勤系统,尤其是如此年轻团队获得的最高科技荣誉,也是对“三星工程”成效最有力的背书!

  消息传来,军事医学科学院一片欢腾。

  陈薇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灯火阑珊的城市。

  抗洪前线那些伤员的眼神,实验室里伙伴们熬红的双眼,申报书上沉甸甸的期望……巨大的压力和责任让她几乎喘不过气。

  陈薇知道,一旦获奖,聚焦在她和团队身上的目光将更加炽热,未来的挑战也将更加艰巨。

  金秋十月,燕京大会堂。

  庄严肃穆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正在举行。

  当大会主持人洪亮地宣布:“获得本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是——‘高活性基因工程干扰素系列药物的研制及其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应用’,完成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主要完成人:陈薇……”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聚光灯下,身着笔挺文职干部制服的陈薇,作为第一完成人,缓步走上领奖台。

  陈薇比几年前成熟了许多,眉宇间那份锐气依旧,但更添了一份沉稳和坚毅。

  从领导手中接过那枚沉甸甸的奖章和证书时,她的手微微有些颤抖。

  台下,陈薇的团队成员们热泪盈眶,拼命鼓掌。

  坐在观礼席上的周锐、王树林,还有特意赶来的刘之野、陈国栋局长等人,眼中都充满了欣慰和自豪。

  陈薇发表了简短的获奖感言。她没有过多提及技术的艰难,而是动情地说:“这份荣誉,属于千千万万为了国家和人民生命安全默默奉献的军队科研工作者,属于‘三星工程’这片催生创新的沃土。

  它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

  我们将继续以一名战士的姿态,冲锋在守护生命的最前沿!”

  陈薇的获奖,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其冲击波远超一个奖项本身。

  它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坚冰,证明了“三星工程”破格选拔、大胆启用年轻人的战略眼光无比正确。

  像一剂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整个后勤系统,尤其是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士气和信心。

  那些曾经质疑陈薇“太年轻”、“资历浅”的声音,彻底烟消云散。

  更多的“陈薇”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凭真才实学和卓越贡献就能获得认可的清晰路径。

  与此同时,易援朝那份关于某研究所问题的报告,也引起了刘之野的高度重视。

  在他的亲自督办下,一场针对后勤科研单位深层次体制积弊的整顿拉开序幕。

  几个典型单位被列为改革试点:

  项目负责人竞聘上岗:打破资历限制,有能力、有思路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公开答辩竞争项目负责人位置。

  李明工程师凭借其创新的模块化设计方案,成功竞聘为新型野战炊事车项目负责人。

  技术委员会赋权:成立由资深专家和优秀青年骨干组成的独立技术委员会,对项目技术路线、成果评价拥有重要话语权,削弱行Z干预。

  “容错”机制建立:对探索性强、风险高的预研项目,允许一定程度的失败,为真正的创新松绑。

  改革的阵痛在所难免。

  一些习惯了旧有秩序的老同志感到失落甚至抵触,但大趋势已不可逆转。

  “能者上,庸者让”的风气开始形成。

  易援朝穿梭于各个试点单位,协调矛盾,推动落实,他亲身感受到那股被释放出来的、压抑已久的创新活力正在基层涌动。

  在高原,张建军团队的“雪域卫士”单兵供氧系统,经历了无数次极端环境下的测试和改进后,终于迎来了大规模列装的日子。

  当第一批设备运抵海拔5000多米的边防哨所,战士们佩戴上轻便的吸氧装置,在严寒缺氧的巡逻路上呼吸到充足氧气时,那种发自肺腑的笑容和敬礼,让张建军这位曾经的“落榜者”泪流满面。

  “这辈子,值了……”

第663章 基层后勤建设!!!

  九月的六盘山下,某师后勤部的院子里热闹得跟赶集似的。

  师首长钟兴国、师后勤部长邵家旺正陪着同军区来的领导们围着一排排锃光瓦亮的营具直咂嘴,这场景把刚调来的小文书看傻了眼。

  他捅了捅旁边老兵:“哥,咱师这是要改行开家具店?”老兵叼着烟乐了:“瓜娃子,这叫'先进后勤处'现场会!全军区都来学咱的土办法呢!”

  要说该师的后勤,那可真是把“为兵服务”四个字玩出了花。

  司务长集体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流程图,活像个作战指挥室。

  财务股长老郑正拿着算盘给一帮年轻司务长上课:“记账要像打仗,科目就是阵地,数字就是弹药!”

  有个愣头青司务长把账本记成了连环画,老郑也不恼,掏出红笔就改:“你小子画得挺带劲,可惜上级不发漫画专用发票!”逗得满屋子人哈哈大笑。

  某团四连的营具管理更是一绝。

  连长徐大龙带着参观团转悠,指着码得整整齐齐的烟筒说:“这些铁家伙跟了我四年,比媳妇还贴心!”

  军区来的代表不信邪,非要数数是不是真没少。

  结果一查账本,345件营具连个螺丝钉都对得上号。

  有个调皮兵偷偷说:“俺们连长半夜查哨都带着营具登记本,比查岗还勤快!”

  最让人啧啧称奇的得数炮兵团种的西红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