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422章

作者:半章水墨

后世闯关东的浪潮,闯的,就是着辽省浩瀚之地。

显而易见的是,后世那个闯关东的时代,虽说生产力较之如今,已然有极大的进展,但那个时候的汉土,在满清的统治下,较之如今,也并没有先进多少。

甚至,在朝廷组织能力,执政效率之上,大恒远比后世闯关东那个满清时代,要强得多。

而这些,还只是对于国内的民生经济意义。

其政治军事意义,同样也不可忽视。

时代在发展,那一个野心勃勃的沙俄同样也在成长。

北方的沙俄,迟早是大恒必然要面对的大患。

辽省,显然是首当其冲。

后世闯关东的浪潮,闯的,就是着辽省浩瀚之地。

后世那个闯关东的时代,较之如今,也并没有先进多少,甚至,在朝廷组织能力,执政效率之上,大恒远比后世闯关东那个时代,要强得多。

而这些,还只是对于国内的民生经济意义。

其政治军事意义,同样也不可忽视。

时代在发展,那一个野心勃勃的沙俄同样也在成长。

后世满清平准葛尔时期,沙俄就曾入侵辽省,兵锋甚至抵达了黑龙江流域,

哪怕至满清灭亡,北方那一头北极熊,对辽省之地的窥视,亦是野心勃勃。

辽省安定,那就足以建立完备的边疆戍守体系,也足以支撑起大军的驻扎,足以支撑大军征伐。

辽省不发展,那这些明明可为沃土之地,就会被沙俄侵蚀吞并。

只有辽省人口充足,人口充足,才能自给自足,也就能屯兵驻守,汉土才能永固。

这一点,尤为重要。

同时,朝鲜安定,其意义,亦是如此。

朝鲜安定,那就意味着,足以对比邻朝鲜的倭国,形成母庸置疑的战略优势。

无论是前明时期的远征朝鲜,对战倭国,还是后世的抗倭之战,都清楚证明。

倭国贼子,窥视神州之心,几近永存不灭!

大恒吞并朝鲜,将朝鲜化为汉土,那无论是国力巅峰的进攻,还是国力衰弱的防守,朝鲜稳定与否,都是必须之事。

思绪流转之间,天子亦是踏入了这灾民营地。

任何政策,自然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完善的过程。

迁徙之策,自然也是如此。

从刚开始实行的磕磕绊绊,到现如今的井然有序。

天子关注的,向来只是程序的高效与贯彻,如此亲临灾民营地,显然还是第一次。

灾民迁徙预桉流程,天子心目中自然是一清二楚。

事关百姓之事,永远都脱不了衣食住行这四项,对迁徙之民,亦是如此类比。

按拟定预桉条例,迁徙过程中,每日口粮按地域供给,口粮供给数量,按营兵将士伙食条例实行。

同时,迁徙之前,当为所有迁徙之民,发放冬,夏各两套衣裳,四双布鞋,衣裳鞋子材质,同样对比冬夏军衣军鞋材质。

百姓迁徙之住,则一律发放军用营帐,行的话,则安排骡马托运粮食重物,百姓徒步而行。

想要看出有没有问题,按照条例对比即可,很是简单。

天子环视着眼前的灾民营地,入目之景,亦是与脑海之中的迁徙条例一一对比着。

堵胤锡此人,天子很是看重,但以往,天子得知的有关堵胤锡的一切,皆是来自纸面上的信息。

如今,亲眼所见,显然更能看清楚其是真的堪大用,还只是纸面上的堪大用。

放眼望去,除了没了耸立的寨墙外,其他的一切,几乎都与军队野外驻扎的军寨无异。

有军帐,亦是有巡逻之将士,但更多的,却是围在篝火旁取暖的百姓,亦或者蜷缩在营帐之中。

可入目之景,却是让天子的眉头深深的皱了起来。

一切,似乎都和天子心目中的迁徙条例规定没有太大差异。

但放眼望去,却尽是一片麻木之神态。

整个营寨,少说也有数万人,却难见人之生机,尽是一片死气沉沉,官员麻木,百姓更是如行尸走肉一般。

浓浓的压抑,亦是让天子心中骤然堵得慌。

按天子之预想,朝臣之预想,将百姓从苦难之地迁徙而出,朝廷耗费海量人力物力备置迁徙,如此,可谓是历朝历代之罕见。

如此,百姓哪怕不是感恩戴德,但怎么也不至于如此之死气沉沉的麻木!

“让堵胤锡过来。”

天子压低了声音,莫名的怒意,俨然清清楚楚。

如此之言,随行之官员,哪一个不是察言观色的老手,一个个心中也忍不住的为堵胤锡默哀起来。

当然,默哀之余,很多的,却是庆幸。

这迁民之事,还真不是一个好差事。

就他们看来,如此之景,绝对算得上完善,能做到如此迁民之景,堵胤锡也绝对算得上是能臣干臣了。

可就是如此,天子却还不满意。

可想而知,这种事情,有多么吃力不讨好。

亦或者说,在当今天子治下做事,有多么危险……

无数事实,已然清晰证明,天子之怒,伴随的,往往就是人头滚滚。

有官员领命,满脸忧色匆匆而去,在场之官员,亦是神色各异,但大都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模样。

只不过片刻,随着看到的人与事越来越多,天子心中莫名的怒意,亦是慢慢化为了难言的无能为力。

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朝廷的迁徙之策,哪怕对百姓多有关注,但再怎么好,数千里迁徙,如此之遥远距离,足以消磨一切的好。

眼前之景,无疑还算是幸运。

至少,朝廷的好,还贯彻落到了实处。

百姓苦归苦,但也终究得了朝廷的好。

若是朝廷的好,打了折扣……

哪怕只是几件衣裳的贪污,几两口粮的贪污,百姓的苦,也必然会跃迁式上升。

而这种事,在官场,微不足道。

甚至,都是潜规则,是众所周知的默契。

某种意义而言,就如堵胤锡曾上奏的那般。

朝廷做的多,管得多,对百姓而言,往往并不是好事。

毕竟,很现实的一点,那就是……人,最在意的,只会是切身的利益。

而朝廷管得多,大政府体制下的好处,对百姓而言,往往都是潜移默化的。

是大环境的欣欣向荣,对百姓而言,感受微乎其微。

但朝廷管得多,对百姓的弊处,却很是清晰,很多也是直接触及百姓的利益。

于国而言,于百姓而言。

看似本该为一体的两点,可悲的是,很多时候,是难达成一致,甚至完全相冲。

治国,平天下。

很多时候,考虑的,也是这两点的平衡。

天子想让百姓过得好,但很多政策,却是苦尽甘来。

这个苦,有多苦?

这个甘,何时才能来?

第六百九十七章 堵胤锡

“你就是堵胤锡?”

望着眼前的堵胤锡,天子眉头一挑,俨然有些惊疑。

那一封封往来奏本,可谓是锐气十足,在天子想来,堵胤锡其人或许就是正值锐气之年,君子如玉之样。

而眼前之人,哪怕身着一身厚袄,却也完全可以看出其消瘦之身形。

头发叛乱,胡子拉渣,衣裳陈旧且脏乱,看上去就好像地里的老农,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像是大恒便正五品的迁民使。

正五品,哪怕放眼大恒,也算不上小官了。

毕竟,如今权利下沉之下,正五品的地位,较之曾经,俨然又提升了许多。

纵使前明时期,正五品,也绝不是小官了,权势泼天算不上,但也绝对不至于如此之模样。

天子惊疑之间,堵胤锡在朝天子一拜:“回禀陛下,臣就是堵胤锡。”

“哈哈哈……”

天子大笑,掩饰尴尬:“爱卿这般模样,可着实让朕意外啊。”

堵胤锡一板一眼回道:“是臣忽视了衣着了。”

“为国为民之事,些许衣着,不值一提。”

天子笑着出声,也不知为何,最初的惊愕过去后,越看眼前这堵胤锡,天子就越发欢喜。

这官场,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做出样子来的,但眼前这堵胤锡,职司迁民之事,若衣衫整洁,身形富态,那才是不正常。

从陕西到辽省,数千里路,几乎是一年就要迁徙来往一次。

堵胤锡从一开始就负责此事,掌此职权。

可以说这些年,几乎都是领着数万乃至十数万百姓奔波在这路途之上。

风吹日晒,酷暑寒冬,那么多个日日夜夜,哪怕路途上再怎么养尊处优,也足以将一个人摧残得不成人样。

就好比眼前的这些百姓,麻木且充满死气,他们,还只是什么都不用想,只管迁徙过去即可。

而堵胤锡,这些年的于陕西辽省的来来往往,每时每刻,皆是数万人乃至十数万人的衣食住行,如此之重担,某种意义上而言,当今大恒天下,还没有哪一个官位,能有如此繁琐的职事。

毕竟,绝大部分官员,都只是管大方向,真正的小事,具体到地方,个人之后,也就简单得多。

而这迁民使,显然不同,一次迁徙,十数万百姓,百姓的衣食住行,纠纷律法,秩序维持,乃至于各地官府的协调,以及对护送之军的协调……

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军,政,财,民一体的职位。

如此职司,甚至某种程度上,比之领着十数万大军远征都要麻烦得多。

能将此职司做的井井有条,堵胤锡为眼前之模样,似乎才是正常。

“爱卿职司虽重,但也得注意自己身体啊。”

天子拍了拍堵胤锡肩膀,摇了摇头,看向一旁二德子:“回头让御医过来给堵爱卿吧一下脉。”

堵胤锡连忙回道:“陛下厚爱,职事尚重,臣之身体,无恙……”

“为国为民,没有一副好身子怎么行,让御医给你把下脉,调理一下身体。”

天子及时制止,又拍了拍堵胤锡肩膀:“走,这也算是到了爱卿的职司范围,也算是半个东道主啊,爱卿你领着朕,好好看一下。”

“有什么问题,也可直接和朕说,无需顾忌!”

天子如此之神态言语,随行之文武,一个个俨然难掩错愕,他们又何时见过,天子对一个臣子如此之和善?

严于御下,严于律己,这不才是天子之本性嘛?

群臣错愕,堵胤锡在这一刻,亦是眼眸通红,心中亦是难言感动,时至如今,他自然清楚,自为官以来,或许他就被天子看重,一次又一次培养,提升晋级,几乎毫无阻拦。

甚至,若非他自己多次拒绝提拔,如今他恐怕早已是在朝中为官。

而他堵胤锡,在没大背景,大关系的情况下,凭什么如此平步青云?

凭借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