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224章

作者:半章水墨

“这样,待回岛后,你就和乔格前去大恒拜访这位将军,不,拜见这位皇帝陛下!”

“向这位皇帝陛下表达东印度公司的善意,你和乔格去和这位皇帝陛下商议,东印度公司可以和大恒联盟,剿灭南居易和郑芝龙这支叛军,只要皇帝陛下答应将澎湖,台湾割让……”

说到这,雷尔生立马摇了摇头,眉宇之间,俨然难掩兴奋:“不,是赐予东印度公司作为落脚之地,如果可以,能让这位皇帝陛下答应开放海疆通商,那就最好了……”

“回岛之后,你们就速速去大恒,告诉那位皇帝陛下,我们荷兰东印度公司,有战舰近百艘,我们还可向本土请求支援,派出本土的庞大海军……”

雷尔生满脸兴奋畅想之时,他们刚观察的大恒水师,此刻,却也同样在观察着他们。

“大人,那边应该就是荷兰那劳什子东印度公司的战船,就是前几年染指澎湖,被南居益击退到台湾的那些西夷!”

战船之上,登来水师长风营都指使贺人龙亦是缓缓放下了手中望远镜:

“西夷的战船倒也有意思,不像咱们,小船太多了,看上去吓人,但真正海战起来,靠得还是那几十艘大船,小船在海战,终究还是局限太大。”

说完,贺人龙看向那誓师出征的福建水师:“听说这次水师整编,咱们会被整编为江南水师,登来船厂那边,还会调一批大船过来,咱们的这些小船,会逐步划分到新成立的江河水师里去。”

“到那时候,咱们这营水师,可就是熬出头了。”

“不过,本将估计是看不到了!”

听到这话,身旁将领犹豫一会,还是忍不住问道:“大人,调令下来了嘛?”

贺人龙点了点头,轻声一叹:“五军都督府要改制,怎么改还不知道,但听京城那边传来的消息,对咱们水师,应该是好事。”

“五军都督府改制,调大人您回去,这是高升的大喜事啊!”

“末将恭喜大人了!”

“是好事啊!”

贺人龙再叹一声,望着这波涛汹涌的浩瀚海面,眼神中,也难掩无奈。

见到贺人龙这般神态,身旁副将终于还是忍不住问道:“大人,是不是卢大人……”

“应该不是。”

贺人龙摇了摇头:“陛下宽容,连卢大人本身的罪责都没追究,又岂会牵连到我等部将身上。”

“况且,那李定国调任咱们这里,是早就注定的事情,当初李定国调至登来,就是为今日的调令做准备。”

说到这,贺人龙幽幽一叹:“他李定国命好啊,不像咱们,什么都得靠自己去拼!”

……

第三百七十八章 局势

“宁波府,嘉兴府,台州府,潮州府,吉安府……”

南京京军大营帅帐之中,随着一道道军情消息的抵达,帅帐舆图之上,亦是被画上了一个个红圈。

放眼望去,密密麻麻的红圈,已经遍布了小半个江南,尤其是以沿海数省,更为严重。

“现在还只是开始。”

洪承畴端着茶杯,抿上一口后,不急不缓的出声:“若陛下待见江南士绅还好,若不待见,接下来,整个江南,恐怕都会乱成一锅粥。”

“怎么可能待见!”

严顺摇了摇头:“本官回江南之前,你可知陛下是如何吩咐的?”

“哦?”

洪承畴也不禁有些好奇。

“陛下亲口御言,说是宁愿阵痛,也不愿祸患百年!”

闻此言,洪承畴神色亦是郑重起来,茶杯缓缓放下,站起身注视着这舆图,好一会后,才点了点头:“大恒继大明而立,大明的弊病沉珂,亦是全盘接收,若不行大刀阔斧,大恒国运难稳!”

“难啊!”

严顺摇了摇头:“满打满算,江南也只有十来万大军,排除驻守各要地的卫所,能够动用的,也就只有这近三万京军亲军。”

“可要面对的,却是这整个江南的沸反盈天啊!”

“而且,那些士绅豪商的影响力,可比咱们大多了,现在动的还只是一些旁枝末节,真正大动起来,那就是彻底失控的局面。”

洪承畴道:“咱们这边还好,江南承平太久,纵使失控,纵使平定不了,维持一亩三分地,还是没问题的,真正难的,是如何借助这乱,肃清沉珂弊病,这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

“真正的大难,还是在北疆,在草原还有辽东。”

“袁崇焕已经闹出了这么大风波,代善还有林丹汗显然不会坐视旁观的。”

“北疆一动,那才是真正的立国之战!”

言至于此,洪承畴沉吟一会,又道:“陛下应该也是有所察觉,近来调动了一大批粮草通过漕运已经运往了京城。”

“而且,这次也没见派军来江南协防,想来都是在防备蒙古后金……”

……

正如洪承畴所说,此刻,在京城,自登基以后,李修便在为防备蒙古后金,乃至辽镇做准备。

对代善与林丹汗这种枭雄,李修从不会轻视丝毫。

锦衣卫细作,边军夜不收,时时刻刻的盯着草原之上的一举一动,任何一个军情变幻,便立马是八百里加急送到皇宫之中。

在皇宫,武渊阁中,如今已然彻底化为了一处军事重地,空旷的大殿之中,是一个个详细刻画着边关重地的沙盘,在大殿尽头,更是有一幅巨大的大恒乾坤图高悬。

殿中偏殿,还有如书院般的书桌一排排摆放,一名名从武院调来的各科学子,更是奋笔疾书不停。

也同样有武院学子立于各处边关要塞的沙盘前,或争论不休,或皱眉沉思。

在武渊阁不远处的文渊阁中,内阁诸臣,却是和往常一样,依旧不紧不慢的处理着政务。

对内阁诸臣而言,天变之后的日子,较之曾经,虽是没了以往那般压抑,但,一朝天子一朝臣,内阁诸臣,除了早早就表明立场的来宗道与刘起元是稳若泰山,其余几位阁臣,无疑还是颤颤惊惊。

毕竟,他们,可都是曾经的大明太后挑选出的阁臣……

如此颤颤惊惊之下,在加之一向便只会应声的内阁首辅来宗道,整个内阁,已然快要成了一个橡皮图章。

“文渊武渊,内阁在文渊阁,这武渊阁,却尽是武院的一些武将学子,陛下此举,颇有深意啊!”

来宗道立在窗户后,注视着武渊阁人员进出的忙碌之景,颇有些感慨的说了一句,随即看向刘起元,笑道:

“当年内阁初立,恐怕也没几人能够想到,内阁会发展演变得如此迅速吧。”

刘起元皱眉道:

“内阁设立之初,其目的,是为协助天子处理政务。”

“这武渊阁,看上去跟内阁职能颇为相似,只不过这武渊阁,是专门处理兵事,但,老夫怎么想,都想不通武渊阁存在的意义。”

“此言何意?”

来宗道明显有些好奇,武渊阁成立得悄无声息,兵事之上,他们文臣,又没有太多消息来源,且天子也只未有什么解释,他们文臣,自然也不好多过问。

但不好过问归不好过问,但这明显跟内阁雏形差不多的武渊阁,可由不得他们不关注,毕竟,谁也不知道,这会不会是一招釜底抽薪,要是一个不好便将内阁的底给抽了,那可就欲哭无泪了。

“前几日陛下让户部将历年赋税账册送至武渊阁,此事重大,老夫自然是亲自带人送了过去,在其中亦是见识了一番。”

刘起元缓缓出声:

“武渊阁人员组成,皆是各支精锐部队在武院进修的兵将抽调而来,有些像是军师幕僚,但又比军师幕僚要全面且专业许多。”

“其中人员,有武院步科的,有骑科,有水军的,也有火炮科的,还有工科的匠户,算数博士等等……几乎将武院各科顶级的一批精锐,全都抽调到了武渊阁。”

“若说军师幕僚,大都是指望个人的学识素养,而这武渊阁,则明显是集思广益,从一支军队的所有方面去推演谋划一场战争……”

说到这,刘起元道:“现如今,几乎所有涉及兵事的的情报奏本,大都会备份送至武渊阁一份,武渊阁兵将汇总之后,又会再次呈到陛下桉前。”

来宗道皱眉道:“这不就是一个专门负责军事的内阁嘛?”

刘起元摇头:“若仅仅是这般,也不过是将五军都督府的职能转移到了武渊阁。”

“但五军都督府早就是陛下的囊中之物,陛下要做什么,直接在五军都督府做便可,何必又如此另起炉灶呢?”

闻此言,来宗道亦是一愣,他倒是忽略了这点。

兵事上,要折腾,也确实应该是在五军都督府折腾,如此另起炉灶,显然不正常。

“会不会,陛下想借这武渊阁……”

来宗道有些忧虑。

“应该不太可能吧……”

刘起元语气也明显有些拿不准。

他们这位陛下,可是有前科的,当初文臣不堪用,他都能在武院这种军事重地弄出民科教武人牧民这种事。

如今,这大费周章的武渊阁,搞不好还真的是准备对内阁釜底抽薪。

毕竟,如今之内阁,除了他们两个,其他阁臣,可都是太后提拔,而且都是在江南搅风搅雨的存在。

陛下厌恶,直接将内阁端了,也不是没可能……

……

第三百七十九章 武渊阁

乾清宫。

李修立于桌桉之前,目光已经定格在桌上的一副草图上许久。

草图之上,几行小字,亦是清晰可见。

兵部,五军都督府,以及武渊阁。

兵部与五军都督府,自然是已经固定的机构。

兵部掌调兵权,掌后勤粮草军械,掌武将升迁选授……

五军都督府掌统兵权,负责军队操练,卫所军户管理,得到调兵之令后,统兵作战。

两者职能都很是清晰,且是一个相互钳制,相辅相成的存在。

虽说在明末,两者的权利已经完全失衡,五军都督府,几乎完全沦为兵部下属部门,沦为了文臣圈养武将的“猪圈!”

但一开始,两者是完全制衡的,若非留学生朱叫门的那番神奇操作,纵使大明重文轻武,但也绝不至于沦落到了文贵武贱的地步。

这种情况,直到李修掌京军开始,才慢慢得到改变,直到现如今,反倒是兵部的权势被侵占了。

调兵权没了,后勤权也没了,人事权,也没了,皆被牢牢的握在李修自己手中。

而现如今,经历了那么多以武勋为首的战争,以及已经初步完成的军改,乃至于最重要的改朝换代,至少在北方,文贵武贱的惯性思维,已经被扭转了不少。

大权独揽己身,虽是好事,但显然,对一个国家而言,这并非是长久之计。

他李修,也不在是那个只需要顾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秦公,而是统治天下的君王。

一个完善的制度,才是长久的根本。

以军功崛起,以军队为倚仗,对军队这个暴力机器,李修自然是了解得无比之透彻。

也正是因为这份透彻,李修才看得更长远,也才有了兵部,五军都督府这两者之外,武渊阁这第三者的出现。

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一个掌统兵权,一个掌调兵权,两者,只要并行,那无疑就是保证了文武的制衡,保证了军队的稳定。

如此,制衡已有,稳定也有,李修考虑的,俨然就是军队的专业性,与战斗力的维持了。

五军都督府统兵,虽未有调兵权,但,任何一支部队,无疑都是处在个人意志的统领之下,一部主将,便是那一部将士的天。

只知将,而不知朝廷天子,在这个时代,是极其普遍的事情。

而且,以一人的英明与否,来决定一支军队的成败,这无疑是颇有风险之事。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这种事情,古往今来,可是屡见不鲜。

再严谨的升迁考核制度,也确保不了每个将领都是绝世名将,纵使是他一手铸就的这支京军,其中绝大部分,也只能说是勉强堪用。

毕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军中,也不是什么罕见之事,总有不少靠熬资历,靠苦劳晋升的,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庸才,也总有爬上高位的,这种事,他也阻止不了,只能尽可能的将庸才荣养在五军都督府。

如此,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场景,无疑是稍有不慎,便会出现。

纵使运气好,没有战事,这种庸才统领之下,军队的战斗力,自然也可想而知。

而且,最重要的便是,如今的军队,已经恰好处在一个冷兵器向热武器转换的特殊阶段。

随着如火铳,火炮这些武器的正规化,慢慢的先进化,对兵将的素养,也比以往要高得多。

战争形态,也复杂得多!

如此情况之下,相比较个人意志代表的统帅决策,李修更倾向与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纵使是庸才,几个庸才集思广益下来的决策,也比个人意志下的决策要好上不少。

准确的说,他是想把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的军师幕僚,参军参议,整合成一个独立于五军都督府及兵部之外的正式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