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从锦衣卫开始 第142章

作者:半章水墨

至于可望却不可及的山海关,自然只能暂且搁置……

第两百五十三章 局势

时至盛夏,京军立威,伸威,扬威,振威四营,四营共四万余大军,在忠义伯, 现如今的忠义侯赵武统领之下,已是驻守山海关有近半年时间。

曾经本该为辽东防线最后方的山海关,亦是早就成了战争的第一线。

近半年时间,这雄伟关城之下,直至广宁,这段狭长的辽东走廊之上,战争就从未间断过。

按李修对山海关的军令, 固守山海的同时, 务必让辽贼不得安宁。

故而,在这近京军驻守山海关这段时间,

大战小战就从未停止过。

当然,战争,只是整体策略的一环。

从山海关,至东江,以及登莱,目前对辽镇用得最多的手段,反倒是挑拨拉拢。

毕竟,辽东军民,受大明皇恩数百载,又岂是轻易可以割断的。

以正面兵锋压迫, 经济军事全方位封锁削弱,敌后挑拨拉拢动荡其根基,便是如今李修定下的对辽镇与后金的整体战略。

当然,就山海关而言,军事的作用, 远远大于其他一切。

辽镇叛变, 山海关的战略作用,无疑是急剧提升。

在从前,山海关的最高武职,不过是区区一总兵,统辖范围亦是局限于山海关,而现如今,赵武统领数万大军,为山海关督师,统辖范围亦是将整个山海关一带,乃至于后方诸多城池,皆是纳入山海关防线之中。

当然,重心还是只有山海关,之所以扩展山海总兵的职权,晋为督师,只是因山海关之前的缓冲之地尽失。

山海关虽巍峨险峻,但,若有心怀不轨之人,后方捣乱,那一不小心,就得出大乱子。

出于这种考虑,李修才特意将山海关的职权扩大,将后方一带府县纳入山海关的管辖范围,以防不测。

如此,曾经的关宁锦防线,亦是彻底成为历史,山海重镇,亦是彻底踏上历史舞台。

同样踏上历史舞台的,便是那登莱重镇了。

不同于山海关偏向战略防守的态势,登莱镇,从创立之初,就被赋予了战略进攻的使命。

水师陆战,这四个字,便足以说明登莱镇的性质。

和从前的京军蓟镇一样,登莱,同样是百废待兴,在从前,登莱虽有过辉煌之时,但随着袁可立的去职,朝廷战略方向彻底转向辽镇,登莱亦是随之彻底落寞。

如今,在李修的大力支持下,登莱,亦是一点点的恢复以往的辉煌。

水师战船数百艘,横列渤海,北望辽东,扼住东江命运咽喉的同时,亦是如一柄利刃,威慑着辽镇及后金腹地。

毕竟,如今之登莱,可不同于当初朝廷对东江的支持,对东江,不管是李修,亦或者朝臣,皆是担心尾大不掉的局面出现,故而,东江虽强劲,但实力亦是有限。

而现如今,朝臣或许还有担忧,但对李修而言,登莱,无疑是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

军械兵将,粮草银两,乃至战船匠户,皆是源源不断的塞在了登州,其待遇,看得东江的毛文龙是眼红得口水都要掉出来了。

但显然,有了登莱,东江的战略重要性,无疑是直线下降。

而且,最最重要的便是,登莱镇的成立,直接扼住了东江的命脉。

曾经,东江镇之所以能够成立,便全赖袁可立的支持,而随着袁可立的去职,东江镇,亦是极速衰落,之所以能撑下来,全靠毛文龙干的一些走私勾当。

而走私渠道,无非就是从大明,走私至辽东。

而如今,登莱镇立,水师横列渤海,位于东江后方,无疑是直接掐断了这一条能让东江自力更生的命脉。

而对东江镇而言,没了自力更生的资本,意味着什么,显然很是清晰。

一人撑起一镇,在辽东这地方,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战略眼光,毛文龙自然不缺。

在毛文龙看来,如今之局势,后金辽镇,就是秋后的蚂蚱,蹦哒不了多久了。

他再傻,也不会在有着辽镇的前车之鉴,明知道是条绝路,还一头栽进去!

皮岛之上,甲胄血渍斑驳,战袍舞动,毛文龙满鬢斑白,风霜之意尽显。

此刻,望着码头上那一艘艘满载物资而来的战船,毛文龙神色唏嘘,满脸自嘲:“老夫征战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攒下东江这点基业,现在,保不住了!”

此言出,一旁东江众将皆是沉默,登莱水师游曳渤海,禁海令颁布,不持登莱令旗出海者,皆视为通敌!一律杀无赦!

短短一两个月时间,硕大的渤海之上,曾经繁忙的舟船满载之景,亦是彻底消失。

东江苦心经营的走私网,苦心铸就的一条自力更生之路,亦是从源头上彻底被扼杀。

一手大棒,一手甜枣。

这些满载物资的战船,无疑就是那秦国公给的甜枣了。

而这甜枣,吃与不吃,他们也没有选择,或者说,由不得他们选择……

“行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咱们,就老老实实听从朝廷军令吧!”

毛文龙似乎是看开了,佯装洒脱:“近来辽贼与建奴都受了灾,山海关他们是打不下来的,能动的,也就是只有蒙古还有朝鲜了!”

“咱们那秦公下了命令,只要辽贼建奴动了,那咱们就得掏他们后路!”

“都去准备吧,好好打上一场,这皇粮,可不好吃……”

皇粮好不好吃,这是一个伪命题。

而对如今的辽镇而言,曾经招招手便会屁颠屁颠送来的皇粮,如今,却早已成了遥不可及的梦。

从古至今,做决策的,皆是寥寥几个的上层掌权者,但,决策,并不意味着一切。

毕竟,绝大部分决策之时,底层将士,皆是盲目的,跟随掌权者而走。

但若是这个决策,带来的后果,不能满足整体的利益之时,决策带来的反噬,便会随之显现。

如今之辽镇,亦是如此。

叛离大明这个决定,底层的辽镇将士,又有几个是真正知道呢。

待众所周知,已是木已成舟,谁都改变不了。

但若是叛变,能够给辽镇将士,带来更大的利益,自然而然,也就没有几个会去在乎叛变这个事实。

但现如今,叛变之后,以如今辽镇的境地,显然,不仅没有给辽镇兵将,带来足够的利益,反而,甚至可以说,是极大了损害了本身的利益。

如此之下,决策的反噬,自然而然,便随之浮现。

更别说,还有这战略封锁之下,李修所安排的各方军镇,不遗余力之挑拨拉拢。

军心躁动,暗潮滚滚!

便是如今辽镇的真实写照!

辽镇……

何去何从?

未来在哪?

广宁城头,袁崇焕眺望着那巍峨耸立,就如一座大山,将辽东与中原隔绝的山海关,久久沉默……

……

第两百五十四章 有失有得

“辽镇……”

笔锋挥动,宣纸之上,两字浮现。

李修注视这辽镇二字,目光,亦是有些闪烁不定。

辽镇之变,出乎预料。

应对之下,辽镇的走向, 亦是他不愿看到,却又改变不了的事实。

重重封锁之下,辽地,必然人心躁动,军心不稳。

毫无疑问,必定会有人弃暗投明,或暗通曲款。

同样毫无疑问的, 那便是辽镇的那些掌权者, 在没有任何退路的情况下,只能选择一条道走到黑。

如何在内部不稳之下,维持局势?

同样也很是显然,辽镇,必定会彻底向后金靠拢。

这种被逼无奈的靠拢,虽暂时还可保持着合作的关系,但仅仅从辽镇的地势来看,就可以清楚知道,辽镇,在未来, 与后金的关系, 必定从合作, 转为附庸,乃至彻底成为后金的一份子。

狭长的辽东走廊,山海关锁死了辽镇与中原的联系, 东江登莱锁死了辽镇跨海相望的可能, 后金, 又堵在了辽东走廊的末端。

辽镇,要想生存下去, 要么,攻破山海关,要么,就只能彻底倒向后金,寻求其他方向的战略突破。

但,这条生路,是掌握在了后金的手中。

攻破山海关……

这近半年时间里,辽镇努力过许多次,显然,收效甚微,且,死伤惨重。

而如今,辽东灾祸不断,随着时间推移,人心的浮躁动荡,单单凭借辽镇之力的话,这个可能性,无疑是会越来越低。

如此情况之下,辽镇,何去何从,显然是可以预见到的事情。

山海关难破,且足以轻易磕掉后金辽镇的牙,以如今后金辽镇的内忧外患之情况,无论是辽镇,亦或者后金,也没有那个底气,攻打山海关,毕功于一役。

毕竟,内忧外患之下,以外战转移内部矛盾,且,通过外战掠夺资源,填补自身空虚,这才是战争的目标,而山海关,显然不符合这一点。

其目的,只有两处。

蒙古,及朝鲜!

无论哪一处,大明,都不可能坐视不管。

打蒙古,那,登莱东江,山海关,皆是会为之而动。

打朝鲜,那漠南蒙古,登莱,东江,山海关,同样要随之而动。

但不管如何动,都只是一场局部战争,如今京城局势未稳,他对朝堂的掌控,也未达到圆满,自然不可能离开京城,前往辽东去指挥一场灭国之战。

况且,如今之局势,也不允许他这么做。

可以预想得到,随着战略方向的改变,辽镇,会越来越依附于后金。

这足以预见的结果,自然非李修想要见到的。

辽镇虽叛变,但其与后金,实际上只是合作的关系。

两个势力的合作,与两个势力合二为一,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一旦辽镇彻底倒向后金,不仅仅意味着后金将彻底接手辽镇的精锐兵将,更意味着,后金,将彻底补全其体制的最后一块缺陷。

辽镇的人口,辽镇蕴含的农耕文明智慧结晶,辽镇的战略地势,将彻底为后金所用。

而这些,显然,皆是后金求而不得的东西。

努尔哈赤率军入关是为此,历史上的皇太极率军入关,也是为此!

而现如今,历史虽早已走向岔路,后金的战略环境,亦是早已恶劣。

但这一切,兜兜转转,似乎还是要到了后金的手中,而且,远比历史上的收获,要丰厚得多!

当然,如今之大明,也得到了历史上对后金从未有过的战略优势……

这难道就是……

有失有得?

李修轻笑一声,随手一挥,内气涌荡,这一夜宣纸,轰然破碎,化为漫天碎屑,随即似有一股无形气浪席卷,卷起这些纸屑,落入了桌旁的废纸桶中。

再兜兜转转,再峰回路转,也改变不了注定了结局。

无非就是过程,多点波折而已。

“将军!”

就在此时房门推开,李定国一身戎装,笔直伫立在门口。

此景入其眼,尽管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李定国心头还是忍不住一颤,武功至此神鬼莫测之境,他亦是难以想象!

“在武院学得如何?”

李修随手拿起另一张宣纸铺上,笔毫挥动之间,声音亦是随之响起。

“回禀将军,末将未曾有丝毫懈怠!”

闻此言,李修眉头一挑,瞥了一眼站得笔直的李定国,笔毫放下,随口问道:“现在你的军职是副千总吧?”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