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半章水墨
当辽镇上下,统一了意志,要做一件事,自然很是简单。
在袁崇焕的操作下,后金的一支秘密使团,亦是抵达了宁远。
商议了什么,恐怕除了袁崇焕与辽东将门,也无人知道。
但当后金使团回去之后,不少本被朝廷封锁的军械粮草,亦是出现在了后金境内。
大笔白花花的银子,亦是流入了辽东将门这些将军门的口袋之中。
当然,少不了的便是偶尔来上一场的战争,至于杀敌多少……
在辽东这地带,人命不值钱!
于是乎,表面看上去你来我这,打得有声有色的辽东战局,在暗地里,竟是前所未有的和谐!
而这一切,除了那辽镇与后金的几位顶层人物,谁也不知道……
从养寇自重,到携寇自重,再到现如今,辽东,无疑又翻开了一个新篇章。
那就是与寇暗通曲款,瞒天过海……
第一百九十七章 辽东的新篇章
第一百九十八章 武院
“奋武营参将李尔东,副将吴轩武,千总洪明堂,于全营大操期间,聚众饮酒赌博,视军法禁令于无物,根据京营军规第三条,处以斩首之刑,首级传阅全军,以儆效尤!”
京军大营,一场已经不知道上演了多少次的曲目,亦是再一次的上演。
违反军纪,斩首示众!
就在众兵将视野之中,几道刀光落下,几颗首级,亦是滚落在地,随之而来的鲜血,如涌泉一般,再次给这褐红的地面,增添了几分刺眼的鲜艳。
校场高台上,李修默默的注视着这一幕,神色漠然,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波动。
这个时代的军队,注定是很难有什么精神信仰的,就算有,也只是极少数,诸如亲兵家丁对个人的忠诚诸如此类。
故而,一支军队,要想成就精锐,纪律的贯彻,必须严格落实到位,一丝一毫,都不能偏移!
显然,纪律的贯彻,是残酷的。
人性本恶,总有大批大批的愚昧之人,以身犯法,然后用自己的性命,给这军法纪律,添上几分威严森寒,一点一点的将军法纪律浇筑成型,最终深深的贯彻至每一个兵将心中。
而在现如今的京营,这种愚昧之人,却是比当初的勇卫营,要多得多。
而这其中,勋贵无疑占了绝大多数,准确的说,是曾经依附于勋贵的那群人,真正的勋贵子弟,在经历了那一场腥风血雨后,反倒是极为老实,甚至颇有一种任劳任怨的感觉。
毕竟,今非昔比,权势一旦卸下,以后,想要再拿回来,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所以然,他们是为了自己为好,为了家族也罢,或者别有用心也行,至少,已经老老实实待在了李修定下的严苛体系中,能为李修所用,便行……
环视全场,绵延的营帐一直蔓延到天际之间,兵戈游曳,战鼓隆隆,每一营,皆是尽显巍峨宏伟!
如此大军,将在自己的掌握下,一点一点的雕琢完成,这种感觉,着实让人沉醉。
而这一次,还不同于之前雕琢勇卫营,那时候,顶多只能算一支战术力量,而现如今,则是一支真正的战略力量!
足以威慑四方,震慑不轨,扫平天下!
男儿生于世,能统率掌握这么一支大军,此生,已是足矣!
此刻,较之于李修的雄心壮志,立在李修身旁的英国公,此刻神态却是极为复杂。
曾几何时,他同样也是总督京营戎政,他本以为,他的人生,会和之前的每一位总督京营戎政的国公那般,受尽荣宠,然后直至生命尽头。
可谁也想不到,一朝风云变化,一切,皆是大变模样!
当年于少保都未能尽全功的事,现如今,竟被眼前这位年不到双十的年轻人给做到了!
“我没记错的话,那位千总,应该是老国公的大公子吧!”
此刻,李修却是突然指了指校场一侧的一名将领,看向张维贤道。
闻此言,张维贤亦是一愣,随意亦是满脸尴尬,堂堂国公之子,竟混成了一个千总,着实丢人!
可纵使是他,也说不出半个不字。
要知道,当初考核勋贵将领,为了安稳人心,李修可是让他去主持的。
按照规则考核,众目睽睽之下,他也没脸给自己儿子打什么掩护。
表现太差劲,职降两等,便成了小小一千总,而眼下,眼看着下一次考核又要来临,看这表现,恐怕连千总之职都要保不住了!
“犬子愚钝,倒是让将军你见笑了!”
李修倒也没有丝毫嘲笑的意思,反倒是很是郑重的说着:“掌兵者,必须要知兵,懂兵,才能做到掌兵。”
“也没有几个人生来就事天才,生来便能统领万军……”
听到这话,英国公目光闪烁,却是没有言语,显然,是等李修抛砖引玉完,道出主题再回复。
“本将欲禀报天子,成立武院,从军中选拔精锐果敢之士,传授武艺兵法,增强兵将军事素质,国公你觉得如何?”
闻此言,英国公心中顿时又忍不住哀叹一声,这位爷,这才消停多久,腥风血雨还未散去,又要搞事情了!
哀叹归哀叹,现在被李修拉上了马,也没有再下马的可能了,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走下去。
“武院事关重大,还是需要从长计议为好。”
张维贤话虽没说透,但李修自然明白张维贤的意思,在这种时代,任何一个制度的变化,都不是小事。
更何况,是在大明这个文道昌隆的时代!
稍有动静,便会引起士大夫门的群起而攻之。
当然,这些问题,张维贤担忧归担忧,但对李修而言,这些问题,自然都不是问题。
血雨腥风还未散去,他手里,可还是握着刀的!
他跃跃欲试,就是不知道谁还敢头铁撞上来。
不趁现在这个时候将要做的事定下,以后再去扯皮,那可就麻烦了。
现如今,李修所想的,已经不是外界的反应,在他心中,武院的成立,已是定局。
询问英国公,也不过是给这位仅存的国公一点面子,毕竟,他现在好歹也领着京营军职,汇聚在其麾下的残余勋贵,也不在少数。
李修现在考虑的,已经是在想这个武院的构架组织,以及其运转方式,以及其成型后,将会造成的影响。
按照他的预想,
将从军中挑选精锐果敢之事,分兵将两批,兵入院,学成合格,回军任底层将领。
而将领这一批,则可以看做是进修,进一步提升目前军中将领的军事素养。
两者双管齐下,毫无疑问,只需数年,这支大军,便会有质的提升,而且远飞这个时代任何军队可以媲美。
最最重要的是,他的目光,自然不可能只局限在京军这一亩三分地之上,大明何其浩瀚,未被那纳入视野的军事力量,亦是无比的庞大!
当武院成为制度,成为常态,再从自己这一亩三分地,扩散至整个大明。
到那时候,纵使不行大刀阔斧之举,以武院为支点,再加之朝廷之权威大义,亦是足以轻易撬动整个大明的军事力量。
当然,武院的存在,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打破了阶级的垄断,给最底层的士卒,或者说百姓,一个新的出路!
一个国家,可以崇文,但绝不能抑武,可以文贵,但绝不能武贱!
但这个现象,注定不是一时半会能够解决的,而武院的存在,就是李修寄希望加速改变这个现象的一个存在。
而且,有武院的存在,对李修自己,掌握麾下大军,乃至于未来掌握整个大明军备,亦是有着极大的助力……
第一百九十八章 武院
第一百九十九章 机构
所谓武学,即军事学堂,纵观历史,亦是有不少记载存留,亦是书写了一幕幕权谋斗争。
如前秦皇帝苻坚,于水陆要地渭城兴办教武堂,培养将领,最终却遭文武大臣反对,不得已而解散。
如宋朝,在范仲淹的主持下,曾举办了大宋武学,结果却只持续了九十五天,便关门大吉。
时隔三十年,王安石再启武学,这一次,倒是站稳了脚跟,亦是历史上唯一贯彻整个朝代历史的武学。
可这武学,却未曾给大宋军事带来太大的改变,该败还是败,该跪还是得跪,归根结底,还是重文轻武,武人社会地位低下,文人士大夫甚至以从事军务,谈兵论剑为耻,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便是,大宋的武学,乃是文人操办,没有一个足以镇得住场子的武人存在。
如此,不见成效,亦是理所应当。
而大明,曾经也曾设立过卫武学,不过在大明这军户制度以及世袭军爵的大环境下,早已落寞。
事实上,从历史上的这些武学开办的记载来看,就不难看出,武学的存在,其阻力是全方位的。
兵法之术,可以屠龙。
统治者,或者说天子,并不需要那么多擅长此道之人,自然诞生的存在,已经足够维持统治所需,多了,传播太广,反倒是祸患。
而文官,那自然不用说了,武人粗鄙,这时自文人兴盛,或者说儒家兴盛之后,便已形成的固有印象。
武人有武学,那还要文人干什么?来和他们文人争权夺利嘛?
而武人这个群体,向来都是子承父业,将门世家,但一个统治阶级,本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没几个人会愿意让外人来分一杯羹。
故而,纵观历史数千年,极少可以看见有成制度,也有成效的武学存在。
而现如今,李修欲开武学,这些问题,虽也存在,但不管是就大环境而言,还是以个人的权势威望而言,推动此事成立,也不算太难。
毕竟,现如今,兵部,内阁,对他李修,可没什么约束力,甚至,某种程度上,李修对朝堂,对文官,反倒是有着极大的约束力。
故而,武院的成立,虽也有风波阻力,但在现如今的大环境下,文官们自身都难保,虽有异议,但也阻挡妨碍不了什么,一切亦是有条不紊的推进着。
事实上,倒也不怪朝臣们暗地里骂李修为董卓王莽之流,现如今李修的行事方式,其实和董卓之流,并没有什么区别。
皆是以兵锋威逼,刀都架脖子上了,谁也不想当个刀下冤魂。
要说唯一不同的,那便是李修上面的天子,还掌握实权,还能让李修听命。
除此之外,一切的一切,朝臣们暗地里腹诽的倒也没错。
在这般威慑下,于崇祯二年三月的一场朝议,亦是彻底将武院这个新机构,镶嵌在了大明的统治阶级之中。
大明武院,位同国子监,分左右两院,左院为将领进修之院,右院则是士卒录取之院。
暂时只在军中招收监生,以两年为一期,暂时的主旨是为军中提供优良将才。
而武院课程,则按左右两院的不同,各有千秋,左院更偏向于统军作战,兵法谋略,而右院,则更注重实际,以战阵操练,军中实际为主。
显然,仅仅从这构架来看,就可以看出,李修对武院的期望,绝非一个国子监可以比拟的。
毕竟,国子监,可没有官员进修的职能权力。
但武院之中,李修却将其定为了制度。
如此,虽武院只是小小的正四品机构,但显然,至少在李修的掌控之下,其权力,绝对不比所谓的中军都督府要小!
朝堂议事通过,武院的筹办,亦是彻底展开,而在军中,李修向来是一言九鼎,一切吩咐下去,亦是以一个极快的速度,便将武院构铸出了一个框架。
而武院选址,则是比较有趣,本来按李修所想,就在这京城附近,随便择一山头即可,可这一次,朱由检却是罕见的就此事做出了决定。
钦定大明武院,落址为京郊房山县破虏山!
房山本不过籍籍无名之小县,可随着当初那房山大捷,便已沸腾之势扬名于大江南北。
而破虏山,则是房山大捷的主战场,即当初的那无名山头,在捷报过后,天子亲自将此山命名为破虏山!
并有言曰,房山破虏,为大明中兴之始!
如此决断,李修自无异议,房山距离京城,也算不上太远,快马加鞭,也不过一两天的路程,算不得什么。
随着筹建武院的开始,李修便调派了一营工匠,奔赴破虏山,修筑营寨。
而监生的选拔,亦是随之展开,禁军,禁军,京营,蓟镇,宣府,几支大军,亦是随着李修的一道军令而动。
至于大明其他军队,李修亦是有心无力,根基未稳,他也不愿把手伸太长,况且,武院初立,一切还是等走上正轨再说。
事实上,现如今的李修,很忙很忙!
京蓟宣府,数十万大军紧握在手,看上去,那叫一个威风,那叫一个权势滔天。
可在其位,谋其政,数十万人的一切,皆需要李修一个人决断,其忙碌程度,甚至都比一向勤政的天子,都要忙得多。
特别是被派去统管蓟镇,宣府的周遇吉两人,严格而言,两人皆可以说是赶鸭子上架。
其本身能力,还远未达到统管一方重镇的水平,很多时候,皆是需要李修给他们擦屁股,还是扶上一把。
当然,也不仅仅是周遇吉与二娃子,当初随李修乘势而起的一批人,其中绝大部分,都未能成长至与其地位相匹配的能力。
毕竟,时间太短,从勇卫建军,到那一场大战,满打满算才多长时间。
况且,当初的勇卫营,总共也就那么一点兵力,也没有成长的渠道可言。
上一篇:开局绑了女总裁,我成了大反派
下一篇:娱乐:毒奶型歌手,求求你别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