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八十年代新农民 第686章

作者:金01

再接下来就是七年级期末考试了。

这时的考试已经取消了成绩升学,也就是说不管你考多少分,跟着大帮哄就升学了,因此万峰来也就是走个过场。

考完试也就到放假的时候了。

“我不准备念了,到你们家厂子做衣服好不好?”梁红樱跟在万峰的身后磨叽。

“咋又不念了?”

“我又不是陈文心,我这成绩就是念下去还有什么前途吗?”

在农村,学生的成绩不好,十有八九念到半路也就下来了。

梁红樱的想法很正常也很普通。

她们的生活轨迹就是过几年找一个男人结婚成家然后生儿育女,在平凡的生活里走完自己的一生。

“我现在不负责招工什么的,这个你得去找栾凤。其实我们洼后鞋厂工作也不错,很多人打破脑袋都想进入。”

“我还是想去做服装,万一将来结婚了我可以在家里就加工,胶鞋那玩意我自己怎么弄?”

这是个人想法,万峰无法左右。

梁红樱没一点犹豫,考试完毕就到栾凤这里报名。

栾凤这时正在考虑开分厂。

这娘们感觉自己翅膀硬了,趁着万峰上学这几天租下了将威大队院里一排空闲的房子。

在万峰知道的时候屋子里面已经粉刷完毕,换装了玻璃。

如果栾凤不招收工人,万峰还蒙在鼓里。

“我是想等我办完了再让你知道,证明你媳妇不是一般人。”

“我知道,不是一班的是二班的。”

既然这娘们租金都交了房子也收拾了,万峰就只好过去看看了。

这排空闲的房子就在大队供销社的对面,朝北开门。

两年后这里应该出现一个叫因呐河饮料厂的单位,生产那种小瓶一毛五大瓶两毛五的抵挡饮料。

现在这里被栾凤租下来了,估计那饮料厂就没什么希望了。

这排屋子长约三十米,中间开门,一进去是一个走廊,走廊上有几个门,进了门就是车间。

车间很宽敞,若是摆缝纫机的话估计可以摆下上百台的缝纫机。

大队院子的西方还有一溜厢房,这厢房将成为员工的宿舍和食堂。

厢房和车间的夹角处原本是大队的铁匠铺。

万峰和大队协商把铁匠铺搬迁了,然后在这个夹角盖起了一栋钢筋水泥结构的锅炉房,里面安装了一台可以供热三百平的锅炉。

足以供应整个车间和宿舍的取暖了。

厂房完毕就该是解决缝纫机的问题了。

八二年下半年的缝纫机供应已经不那么紧张了。

以前是有路子也弄不到,现在有路子弄到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万峰恰恰就是有点路子的人。

郑勇这个时候就发挥了作用,万峰通过他一次性就弄到了八十台缝纫机和十台锁边机。

上一次招工那些没被录取的人这一次被全部录取,额外还在将威当地招收了一些家庭妇女。

到八月份峰凤服装厂分厂正式开业了。

开业当天,万峰在洼后的饭店宴请了大队的头头脑脑们。

分厂一天两千件的生产大大地缓解了集市上拿服装难的问题,加上随后普兰县被服厂和秀延县服装厂的加入,勉强算是解决了集市上服装的货源问题。

第六百三十四章 不能被人家追上

新厂之所以能开业就出产量,得益于里面近半数的工人都在栾凤这里接受过培训,再加上栾凤把江敏和李二曼等一些原厂的老人派到了新厂当领导,所以新厂很快就开始出产品并且在极短的时间里就达到了满负荷生产。

新厂的工作万峰除了找人盖那个锅炉房外别的都没有参与,完全是栾凤一手倒腾的。

现在看来这女人干得不错。

这女人经过两年的带人干活竟然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用人方法,孺子可教也!

“咱们的集市当初规划的时候胆子小了点呀,就应该直接上摊棚不该上活动房。”

万峰站在队部的窗前望着外面的大雨对队部里的人说道。

一到这种雨天,如果有摊棚那些拿货的商贩哪里会鸡飞狗跳的。

最近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集市里的商户有了显著的增加,甚至已经有来自永嘉的纽扣商到这里进行经营了。

集市的发展速度有点出乎万峰的预料了,在全国后世那些著名的集市来说洼后的发展现在也是最迅速的。

八二年,地处浙中的一乌已经开始形成集市的雏形,同时西柳也出现了自发性质的集市。

一乌是地处浙中盆地的一个三面环山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和全国当时大多数的县城一样,狭窄的街巷低矮的房屋。

全县近三十万劳动力,剩余劳力近一半,人均年收入八十多元。

这里的传统是敲糖换毛。

一乌出产红糖,当地人有用鸡毛肥田的习惯,于是就产生了拿红糖换鸡毛的买卖。

这个后世人听了一定会笑掉裤衩的事情却真实地在一乌存在了近百年。

这些‘敲糖帮’在走街串巷敲糖换毛的过程中会在货担里带一些妇女用的脂粉针线,小孩玩的粗糙玩具什么的增加点额外的收入。

这个群体有上万人之多。

有时这些乡间的商贩就会到当时的县城,一副担子随便找个地方放下就摆了个摊,慢慢地就成了小有规模的集市。

当时的政府也不知道怎么处置这些走街串巷的敲糖换毛的人,就发了一个《小百货敲糖换取鸡毛什肥临时许可证》。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群体,到八二年底已经有几千人永远了这个临时许可证,而交易的商品也变得五花八门。

八二年底,一乌县委正式宣布开发小商品交易市场。

这在当时是需要顶着很大的压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