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八十年代新农民 第1851章

作者:金01

“王工!虽然我们的256K DRAM成功了,但是这还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我们和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依然太大,三牲已经做出了4M DRAM,今年有望成为第三个16M DRAM的生产厂商,我们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呀。”

1990年8月,寒国三牲成为世界第三个推出16M DRAM内存芯片的企业。

这和王文成他们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而是非常的巨大。

这也说明,王文成现在研发成功的256K DRAM还没进入市场就被淘汰了。

投资的钱几乎就是打水漂了。

这个差距就是王文成一想起来也感到绝望。

王文成点头:“万总!这个我也知道,我们现在连对方的背影都看不到,你说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万峰沉思了一下说道:“256K存储器从现在开始就已经是过去式了,不要因为我们和对方巨大的差距而气馁,主席有句话说的好,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咱们不管人家,坚持走自己的路,按照计划我们做我们的,我会一如既往地投资。”

万峰的话给了王文成信心:“万总!等回去我就开始512K的研发,有256K DRAM的经验在手,我有信心在年底搞出512K的 DRAM。”

万峰想了一下说道:“王工!你看能不能这样,反正你们这个团队的人挺多的,再加上华光科技的一些人员。把你们的人分成两拨,一拨研究512K的存储器,另一拨直接开始研究1M的存储器,就是研究不成功起码也打个基础,待512K的存储器成功转入1M存储器的时候也能缩短一些前期研发的时间。”

万峰是以一个门外汉的观点提出这么个建议的。

当年日笨人好像就是这么玩的,七十年代末期他们就是同时在研究64K、256K和512K存储器的。

王文成想了想说道:“这样也行!明天我就分出一部分人去研发1M的存储器。”

“还有,如果有什么专利的东西千万别忘了申请,这是很重要的东西。”

专利是万峰非常看重的东西,从企业建立之初他就非常注重专利。

到现在为止,南湾集团在各个领域乱七八糟的国内专利也是有上百项了。

这些东西将来都是可以换钱的。

现在的DRAM市场日笨还处在领导地位,不过马上寒国人就会后来居上。

面对寒国咄咄逼人的气势,日笨人马上就会以低于寒国产品成本一半的价格向市场抛售产品,想把寒国人打出局。

而三牲这时第二次祭出反周期屠刀,反而追加投资。

因为日笨承受的米国反倾销的压力比寒国大的多,许多日笨厂商反而先承受不了,其中一些中小厂商纷纷出局。

这就是史上称为第二次内存战争。

不过这时候,万峰和王文成他们只有看得份儿,而没有进场的资格。

但这也好,他们可以躲在背后默默地发展。

如果一切顺利,到91年他们就能生产出1M的DRAM。

等到92年寒国超越日笨的时候,他们估计就能生产2M乃至4M的存储器了。

当然这也是个烧钱的项目,按照当时华国的物价,万峰觉得最低也得有两亿华国币才能达到4M存储器的阶段。

那时候三牲就该推出64M的存储器了。

92年9月,三牲先于日笨推出了64M的存储器,正式超越日笨成为DRAM领域的领军人物。

待三牲推出64M DRAM的时候,万峰他们应该在向着16M存储器进军了。

等三牲九六年第一个推出1GB存储器的时候,他们基本上也就看到三牲的背影了。

也许有他们在背后施加压力,三牲的发展脚步放缓也说不定。

一旦对方的脚步放缓,到二零零零年,他们应该和三牲平起平坐了。

他们是这么设计的也是这么做的。

第二天吗,王文成果然把109厂和华光分来的一部分人分成了两拨。

一拨研发512K的存储器,一拨直接进军1M的存储器。

他则领导512K的存储器,并发誓要在年底把它搞成功。

而1M组主要是打基础,待512K组成功后可以无缝对接地进行1M存储器的攻坚。

在万峰和王文成讨论存储器的时候。

尚海浦东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

4月18号,盛传已久的浦东开发终于实锤了。

一时间,全国有无数人像当初涌进深圳一样涌进浦东。

这些人里也包括谭胜和他带领的五个万峰给他安排的手下。

他们也进了浦东,目标是尽量多地占领一块地皮。

这块地皮不一定要坐落于黄金地段,但一定要大。

能占多少算多少。

万峰的计划是除了盖一个巨大的科研楼和一个巨大的工厂外,剩下的就投资到房地产里。

说不定这些房地产项目就能给把他在这里的其余投资抓回来。

他没指望在房地产上发财,但是靠他捞回投资的心思还是有的。

就像他从没想过玩股票,但不排除遇到好时候进股市去抓一把快钱一样。

第1671章 人家娘俩是一家人

90年4月18日,时任华国总理在尚海汽车城建设五周年之际,宣布浦东开发区成立。

浦东正式开始了开发的进程。

这时浦东还属于川沙县管辖,基本还没有浦东这个名字,浦东是92年十月份经国务院批准才叫浦东新区的。

从90年到95年算是浦东开发的第一阶段,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即形态开发建设阶段,为浦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当时的浦东和当初的深圳几乎是一个模样,到处是农田和低矮的民房。

一江之隔的浦西就是十里洋场,江这边的浦东就是典型的农村。

连几栋像样的大楼都没有。

其实浦东开发初期是没有多少人看好的,不但国内没多少人看好就是外资也不看好。

别人看不看好万峰管不着,他反正是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