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八十年代新农民 第1224章

作者:金01

万峰换了工作服跑到车间里滥竽充数。

从发动机制造流水线上下来的发动机顺着传送带来到了组装车间,然后进行整车的组装。

南湾厂的整车组装线属于半自动形式的,还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工作为辅助。

万峰在装配车间里边走边看,还听了车间主任的介绍。

“陈工李工他们设计的这条组装线是五万辆的线,我们现在一天能下一百辆车,要达到满载估计还需要一些时日。”

这是个正常现象,因为是半自动化装配线,这和工人的熟练程度还是有关的。

随着工人的熟练程度增加,装配线的产能自热会有提高。

“那条线现在就闲置了吗?”万峰指着车间另一侧一条封闭的生产线问。

装配线打造成功后,一下铺设了两条,但是因为发动机的产量不足,另一条线现在闲置着。”

“在发动机产量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只能闲置了。”

这条来自铃木的发动机生产线,年生产能力是五万台。

而南湾厂自己设计的整车组装生产线是虽然也是五万台的年产能力,但是因为一下铺设了两条,这样就缺了一条发动机的生产线。

李达等人已经把发动机生产线的图纸画了出来,准备复制一条线。

但是这条线很多机件的加工精度他们现在的机床根本就达不到。

好在现在有了从苏联来的数控机床,只要把这些机床吃透,仿制一条发动机生产线就不是什么难事儿。

只要发动机生产线能仿制成功,他只要有场地有人,一年生产多少都可以。

至于知识产权…在八七年日笨人和我讲知识产权?

你爱找谁找谁去。

好像当年他们仿制西方产品的时候还和人家讲过知识产权一样。

再过几年再说知识产权的事儿吧。

不过等那个时候再说这个问题他已经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了。

在装配车间的下一个包装车间,一辆辆从装配车间下线的没有前轮和车把的摩托被装进了木架子里,外面用纸盒箱套上。

然后后进入仓库进行登记,在往下就是被客户提走。

万峰来到了苏联专家讲课的车间。

这个车间里现在没有那么多工人听课了,但是依然有二三十个工人在这里接受苏联专家的培训。

这些人都是陈道和李达选拔出来的操作能手,他们属于第一批要被培训出来的工人。

齐红赫然在列。

这个女人了不起呀,竟然被挑选到这里来了。

她现在还是学徒期呀。

万峰很快发现了一个现象,齐红竟然老跟在陈道的身后黏黏糊糊的。

哎呀我去,那天他脑海里闪过的那一个念头不会特么成为现实吧?

齐红这个女人难道有恋父情节?

当初万峰安排她去对方韩戴成的时候她一点没犹豫就去了,而且还把韩戴成迷得五迷三道的。

这种可能性非常的大呀。

第1123章 生疏的感觉

陈道四十二,齐红二十三。

万峰叹息了一声,这个差距没法弥补,就只剩下中间找齐了。

想到这里万峰嘿嘿地笑了起来。

就怕中间呀找不齐呀!

陈天赐不知道真有了这样一个后妈该怎么处理?他会不会离家出走?

有周冰花看着他离家出走的希望不大,再说企业在这里他离家出走了干啥去?这种可能性几乎不会发生。

但是气得喝药的可能还是有的。

现在还没有百草枯,估计也就喝点卤水什么的,若是喝了被发现了就得给他灌米田共了。

陈道和齐红明显是在讨论机械问题,看着陈道和齐红像父女一样,总感觉可能性不大。

如果成了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万峰也无法预测。

摇摇头,万峰往车间里面走,来到了车间的另一头。

在这个车间的另一边,李达等原来南湾厂的国产的七八个技术人员则和几个苏联技术人员在争论着什么。

梁冰玉在一边手忙脚乱地翻译。

万峰凑过去听了听,原来是在辩论关于一台工作中心的局部改良方案。

所谓的工作中心就是集刨铣磨等为一体的综合机床。

一些复杂高精度的部件经过数控可以一次性地在这台床子上制造出来。

华国的这些技术人员是非常有钻研精神的,在没弄明白数控机床的原理时,他们对这些高大上的东西是抱着敬畏的心理的。

但是在一旦弄明白对方也不过是黔之驴后,就动了改良的心思。

苏联人造机械向来都是毛手毛脚的,很多地方就是粗枝大叶的,他们通常用差不多就行的方式做事。

华国的员工要改良的就是这些在毛子人看着差不多的地方。

关于机床改良这种问题对万峰来讲深奥了点,他那点机械加工知识接受不了。

但是他相信,这些毛糙的机床经过华国技术人员改良,一定会发挥出比原来更加优秀的性能。

万峰觉得在这里滥竽充数是不明智的做法,还是到四不像车间去转悠转悠吧。

四不像车间和摩托车车间并不在一起,它在厂区的南侧,如果在工厂院子中间垒一道墙完全可以把四不像车间和摩托车车间分割成两个工厂。

万峰走出摩托车间的时候,看到工厂的院子里停着五辆卡车,有一辆已经装车完毕,另外一辆卡车正在装车,这是张石阡的发货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