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暴君 第368章

作者:天煌贵胄

而他们的动态,包括这些怂货们一直以来的表现,都被锦衣卫和东厂汇总到了崇祯皇帝的案头之上。

包括哪个大佬哪天见了谁,商量了一些什么事儿,最后的结果都是些什么,这些商量事儿的人都是什么反应。

如此一来,崇祯皇帝就更不着急了,就是慢慢的向着南京晃,老子现在不立即去怼死你们,先他娘的吓死你们!

第三百五十五章 大张旗鼓去凤阳

自夏朝开始,国家凡遇战事,都要告于祖庙,议于庙堂,成为一种固定的仪式。

到了春秋时期,孙武子则明确的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呼!”

换句话说,就是打仗之前先合计合计自己的能耐,再合计合计对手的能耐,别傻了巴叽的冲上去就硬怼。

那他娘的不是找死是什么。

崇祯皇帝却是觉得自己根本就不用算了。

或者说,崇祯皇帝算的,跟孙武子所指的庙算不一样。

孙子兵法之中所指的庙算,是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

而崇祯皇帝算的,则是朕有大义和民心,更有百战之师在手,老子也不管你什么计谋不计谋的,就是一波流过去。

更何况自己的对手是那些怂逼玩意,真要是有胆子,懂庙算,这些货在正史上的螨清入关之时也不至于让人怼成死狗了。

到了最后一个个的跪舔,日猎兔子三百只,不辞大兴文字狱的糠稀成了千古明君;

那个好写老子到此一游还喜欢整两首歪诗顺便祸祸良家妇女的钱聋则成了十全老人。

对于这样儿的对手,崇祯皇帝觉得要是自己把五军都督府都拉过来,大张旗鼓的玩什么庙算,那未免也太看得起他们这些怂逼了。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这伙儿人没什么好算的。

可是对于桂王朱常瀛来说,要算的可就多了去了。

南京的那些傻子们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明知道崇祯皇帝出京了,既然派人来联系自己了……

麻卖批,你们想死就自己去死好了,拉上本王是打算干什么玩意?本王刨了你们这些人的祖坟了是怎么着?

所以在客气的命人安排了密使去休息之后,朱常瀛就把自己最为信得过的贴身大太监和侍卫统领给召了过来。

而在朱常瀛将情况简单的一说之后,太监总管左端寿便躬身道:“王爷不可!”

侍卫统领祝大郎同样躬身道:“王爷三思!”

朱常瀛冷笑道:“本王有什么好三思的,这事儿摆明了就是送命罢了。这伙人不过就是想临死挣扎,拖本王下水罢了。”

见朱常瀛并没有跟这些人勾结在一起的意思,左端寿和祝大郎才松了一口气。

左端寿身为太监总管,这事儿不太好插话,但是祝大郎可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当下便躬身道:“王爷,何不将此人拿下,交给天子处置?”

朱常瀛道:“你当本文不想?可是王府之中这么多年,跟这些人早就是盘根错节,把他们交出去,王府必然元气大伤,嘿,这些人就是算准了本王投鼠忌器,这才敢找上门来。”

左端寿闻言,则是阴恻恻的道:“王爷,要不然……”

说完之后,又用手比划了一个刀子的姿势。

朱常瀛却冷笑道:“此人敢来,就不会怕死。这事儿的好处太大,谁都不想放过。”

左也不行,右也不行,左段寿和祝大郎有些为难了。

朱常瀛就那么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一时间屋子里的气氛却是沉寂了下来。

过了半晌之后,朱常瀛才睁开了眼睛,冷笑道:“拿下了,务必要将此人活着交给陛下。”

祝大郎迟疑道:“王爷刚才不是还说?”

朱常瀛冷笑道:“投鼠忌器是没错,可是等到这桂王府上上下下和福王府那一伙子人一般的下场,连屋子都鼠了,还留得下什么瓷器?

现在交出去,王府就算是受些责罚,了不起就是个罚俸的事儿。

可是要跟这些蠢货们勾结在一起,福王府那些滚滚人头就是榜样。”

朱常瀛毕竟不是太蠢,好歹知道自己现在把人交给崇祯皇帝,等于是交了一个把柄到崇祯皇帝的手里。

但是有把柄了,崇祯皇帝也能放心不是?

至于说罚俸,甚至于罚没一些土地,那都是无所谓的事儿——这么多年经营下来,自己该捞的一样没少捞,吐出来一些保命总比连命都没有了强。

既然做出了决断,朱常瀛又冷笑道:“一群蠢货,还想着清君侧,可是也不想想自己手里有什么底牌去跟皇帝斗。”

左端寿和祝大郎闻言,心中也是颇为认同。

天时?地利?人和?兵将?

可以说,南京准备举旗的那些蠢货们除了手里钱多,剩下的还有个屁?

天时不去说,这时候正好已经快近夏末的时候,雨多的南方肯定会给崇祯皇帝的大军找点儿麻烦。

地利呢?虽然说水网遍布,但是要认为这样儿就能稳稳的怼赢崇祯皇帝带领的北军就扯蛋了——人家朝廷手里现在有两支水师……

人和就更搞笑了,不管是永不加赋诏的存在,还是现在已经开始了五十文一斤的官盐,有人愿意失去没有?

如果说上面的因素加起来,可能还有人脑袋抽疯后跟着造反,但是兵将这两点就算是彻底的没劲了。

不管是兵还是将,谁愿意再跟着这伙人造反,然后死了拿个几两的烧埋银子,活着就替上官耕种,然后一家子跟着自己饿脖子?

脑袋里边儿这是打算要养鱼?

反正朱常瀛怎么盘算,都觉得这伙人脑袋可能是让驴给踢了。

刚刚被安排到别院休息的使者陈冲山,正盘算着等晚上宴饮时该如何再劝一劝桂王朱常瀛,以“早定大义名分,守祖宗江山社稷”。

然而劲说的话还没有想明白,房门就被人砰的一声给踹开了。

望着进来的祝大郎,陈冲山连起身的意思都欠奉。

一个侍卫统领踹门而入,后边还跟着一些兵丁,这种情况下就算是陈冲山再傻,也知道桂王这是反水了。

但是陈冲山觉得没什么好怕的——大丈夫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当兵天子登基之后,多用乱政而塞言路,朝廷昏昏,诸公束手,百姓为之困苦。

而今自己虽然不忠于王却忠于国,哪怕是死,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祝大郎看着面不改色的陈冲山,竖起大拇指道:“好胆识!当真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

陈冲山则冷笑道:“有死而已,勿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