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科学的三段论
忽然,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
“郡守大人。”
刘高抬起头。
原来是自己的功曹。
功曹是汉代的官名,为郡守的主要佐官。
除此之外,还有治中、主簿、功曹从事等等。
这些也都是佐官。
主要是辅佐郡守处理郡内的各项政务。
毕竟郡守放在后世,妥妥的地级市市长。
虽然东汉末年的人口远没有后世多。
但怎么也有几十、上百万人呢。
人一多,需要处理的政务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单靠郡守一人当然忙不过来。
所以才要设置各种佐官。
刘高当即询问道:
“找我有什么事吗?”
常山郡功曹点点头:
“回大人,最近郡内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
刘高放下手里的竹简,好奇道:
“什么奇怪的事?”
常山郡功曹说道:
“根据我们的探子来报,最近有两处地方正在不停得收留往来的流民。”
“哦?”
刘高眼前一亮:“那两处地方?”
流民的事情一直为各个地方所头疼。
一来,流民是不稳定因素。
要是安抚不好,很有可能会出现民变。
二来,就是灾荒年。
他们作为官府其实也拿不出多少粮食赈济。
刘高已经三番五次上书朝廷。
然而得到的答复却是自行解决。
一次、两次、三次
次数多了。
刘高也算是看出中枢朝廷那边根本就没有出手的想法。
中枢不出手。
他当然也不可能拿出自家的粮食赈济流民。
于是只能装作看不见。
常山郡功曹说道:
“一个是真定县的赵家庄。”
“另一个是石邑县的太平道。”
刘高摸了摸下巴:
“真定县赵家庄?”
他感觉自己好像在哪里听过这个名字。
他忽然想起。
这不是自己的老友童渊的弟子所在吗?
至于太平道。
他也听过不知道多少次了。
实际上。
经过张角数十年如一日得传道。
太平道的信徒早已遍及天下。
虽然刘高并非太平道的信徒。
但他知道。
元氏县内就有不少太平道的信徒。
看着有些失神的郡守,功曹小心翼翼说道:
“郡守大人,我们需要做什么吗?”
刘高看着他,反问道:
“你觉得我们应该做什么?”
功曹顿时愣住了。
是啊。
他们能做什么?
他们自己作为官府不赈济灾民也就算了。
求鲜花
难不成还要阻拦人家,不让别人赈济收留灾民?
要是他们阻拦的消息传出去。
怕是分分钟就能被走投无路的灾民撕碎。
以后在史书上。
估计也会被骂得狗血淋头。
功曹缩了缩脑袋,不敢说话。
刘高微微点头:
“他们有余力能够赈济收留流民是一件好事。”
“流民本来就是不稳定因素。”
“要是没有他们,到时候这些流民全部聚集在郡治附近。”
“那该头疼的就是我们自己了。”
功曹也是认同得点点头。
随后,他小声问道:
“郡守大人,那我们什么都不用管?”
刘高摸了摸下巴:
“也不能什么都不管。”
“对了,他们收留赈济了多少流民了?”
功曹说道:
“赵家庄之前一直没有收留赈济过,也就是最近才开始的。”
“我们的探子汇报,现在大概收留了一、两千名流民。”
才一、两千名流民?
少得很!
相比较有近二十万户的常山郡。
不过九牛一毛。
刘高当即说道:
“赵家庄不用管,以他们的体量,估计收留个两、三千人就到极限了。”
“当然,他们能够帮我们解决一些流民的难题。”
“所作所为还是值得肯定的。”
“今天收成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们减免一点赋税。”
“太平道呢?”
功曹当即说道:
“太平道已经收留很久了。”
“这几年下来,太平道至少收留了有十数万流民。”
“而且不止有我们常山郡的,还有赵郡、巨鹿郡、中山国等等。”
刘高的眉头微微皱起。
太平道的实力他知道。
以遍及全天下的信徒。
光每年信徒自愿上缴的香火,收留个几万人当然不在话下。
不过,他总是感觉哪里不对劲。
实在是人数有点过多了。
“你派人盯着点太平道,有什么事的话,及时向我汇报。”
功曹小心问道:
“太平道是有什么问题吗?”
刘高摆摆手:
“倒也不是,也许是我多虑了吧。”
“你按我说得做即可,安排人看着点太平道。”
功曹点点头:
“是。”
时间一点一点流逝。
随着日子越来越接近收获的季节。
天下越发动荡。
往年,如果没有干旱与灾荒。
收获的季节就是希望的季节。
毕竟只要能够收获粮食。
至少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哪怕收成比较少。
每天少吃少动点,熬一熬也说不定能够扛过去。
再不济也不至于饿死。
上一篇:参加综艺:一首海底致郁全网!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