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一个方块人咋成神仙了 第223章

作者:科学的三段论

而是全都规规矩矩得排成长长的队列。

依次进入其中。

没多久.

就会看见一人从县衙内走出来。

手里拿着药包。

脸上挂满笑容。

没错,他们都是过来治病的。

涅阳县的县令姓张,名机。

这个名字乍一听平平无奇。

但须知道,他还有一个字。

字仲景。

是的,荆州南阳郡涅阳县的县令便是后世鼎鼎有名的医圣张仲景。

此时的他正值壮年。

影响华夏医学史的《伤寒杂病论》也还在整理之中。

不过,因为他自幼便对医学心生向往。

曾师从医家名医张伯祖。

又游历各方,总结各地的民间药方。

所以他现在的医术在南阳一带也算是颇有盛名。

当然,他现在并非一个纯粹的大夫。

而是一县的县令。

给人医治也只是空余时间为百姓尽一点绵绵薄之力。

说来,张仲景其实厌恶官场,轻视仕途。

只是出生在官僚世家。

父亲又曾经在朝廷里做过官。

再加上大汉朝廷要求。

各地每二十万户每年必须推举出一个“孝廉”的人才。

而张仲景家世不一般。

能力又颇强。

所以就被推举进入了官场。

一路下来。

哪怕他不争不抢。

也逐渐做到了县令的位置。

不过,虽然身居高位。

但他从未忘记本心。

为伟大的医学事业奋斗终生。

因此,借着县令的身份。

他到处收集各种医书、民间方论。

“六八七”不断总结其中的规律。

闲暇之余。

也会大开县衙之门,给百姓治病。

既造福了百姓。

也可以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医学理论。

就这样。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

县衙门口的队伍也逐渐缩短。

当然,要想治病。

那每天都一直会有病人。

不过,他作为县令。

每天也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需要完成。

所以。

除非是紧急病症。

否则他每天最多接待一百名病患。

这已经是他能力的极限了。

太阳西下。

天色已经彻底黑了。

但县衙门口的队伍依旧没有结束。

县衙里的巡捕受张仲景感召。

也会在此处维持秩序。

终于,直到最后一个病患离开。

天色已经彻底黑了。

在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东汉末年。

忙到现在,绝对算得上少见。

不过,在场的巡捕和县衙小吏早已习以为常。

“县令大人可真是医者仁心。”

“是啊,前段时间俺娘突然倒地不起,县令大人可是连觉都没睡,就跟我回去将俺娘救了回来,县令大人对俺可是有着救命之恩的。”

“县令大人不仅医术不凡,也有大德啊。”

几人你一言我一语得聊着天。

这时。

一个穿着衣袍的中年人缓缓走了过来。

“你是谁?”

周围的巡捕第一时间挡在了中年人的门口。

中年人抱拳拱手:

“鄙人童渊,想找张县令一叙。”

在场的巡捕还以为童渊是来找张仲景治病的。

当即说道:

“这位壮士,县令大人今天已经给人治了一天病,很累了。”

“如果不是什么急症的话,我建议还是明日再来。”

“县令大人每日下午都会进行坐诊”

童渊笑了笑,从兜里拿出一把铜钱。

塞到最靠近自己的巡捕怀里:

“我是张县令故友,麻烦你们通报一声即可。”

原来是县令大人的故友。

在场的巡捕恍然大悟,当即说道:

“行,那我们帮你通报一声。”

“如果县令不想见你,那我们也没办法。”

说完,巡捕手一翻将铜钱收了起来。

行贿受贿在东汉末年已然蔚然成风。

几乎每个人都在这么做。

甚至就连大汉天子。

也都亲自下场卖官鬻爵。

所以这名巡捕收得很心安理得。

毕竟俗话说收钱办事。

不收钱,我怎么帮你办事啊?

当然,他们也是有原则的。

办点小事收点钱也就算了。

如果此人是张仲景的仇人。

那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得拼命抵挡。

随后,一名巡捕匆匆跑进县衙。

没多久,他又跑了出来。

走到童渊面前说道:

“县令大人说让您进去。”

童渊点点头,阔步走进了县衙。

县衙的后堂。

张仲景跪坐在案桌前。

面前是堆积如山的竹简。

他正在整理今天遇到的病患的情况。

并进行总结归纳。

“仲景老弟。”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远远地。

就听见童渊爽朗豪迈的声音。

张仲景放下手里的刻刀。

抬起头。

看向门口。

嗯?

这人是谁?

看着走进来的中年男人,张仲景脸色一凝。

他和童渊是忘年交。

之前的某天。

童渊突然爆发了一处暗疾,体内疼痛难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