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娱:功夫之王 第691章

作者:搂住油菜花

  “当然,我最佩服的人就是你。”

  霍宝珠想了想,说道:“既然爵爷看中了学而,后续应该会捧她,我应该是有机会跟他接触的,这的确是一个机会!”

  “是吧!”霍宝玲跑去冰箱拿了两罐啤酒出来,跟霍宝珠碰了一下,说道:“姐,加油!”

  ……

  飞图唱片几乎没有拿的出手的歌手,它主要靠出版镭射影碟,贩卖给港台和内地的卡拉OK赚钱。

  镭射影碟虽然比VCD碟贵,但它不易磨损,不像VCD碟放的次数多了之后就花屏,所以很受卡拉OK欢迎。

  香港有许多唱片公司,一些小的唱片公司因为资金不足,便把版权交给飞图,结果飞图赚了很多钱,他们只能喝点汤水。

  随着唱片市场的繁荣,这些公司攒够资金后,又把版权要了回去,自己出版,飞图开始衰落。

  而叶志明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这一生,开过服装厂,开过电影公司,搞过度假区,开过唱片公司。

  每次都做到风生水起,但最后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以失败告终。

  眼见飞图唱片开始衰落,叶志明又打算抽身而去,他准备跑到广州番禺搞一个飞图梦幻影城。

  本来就要卖,既然有杨叶这个大买主在,叶志明去内地搞影城又需要钱,双方讨价还价了一番,叶志明就爽快地卖给青鸟音乐集团了。

  飞图唱片对于杨叶来说可有可无,收购它也花不了几个钱。

  杨叶只是为了收伏霍宝珠,故意在她面前装个逼而已。

  霍宝珠是香港最后一个金牌经纪人,能力极强,陈自强已经老去,该为他找个接班人了。

第682章 当个点子王

  “我很爱我的女儿,她是我所见过的最美好的生命!”

  “但是每一个程序的生成,都有一个目的,如果没有,就会被删除。我要救她!”

  “你从未听说过程序还懂父爱?”

  刘?桦被杨叶找来,在《黑客帝国》中客串了一个角色。

  他演了一个程序,和另外一个程序叶玉卿一起,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就是刘意菲。

  他们仨也是《孤胆特工》的三个主角。

  叶玉卿会在《孤胆特工》里演刘意菲的妈妈。

  找叶玉卿是因为收购飞图之后,叶玉卿就成了杨记的艺人,需要扶持一下。

  而《孤胆特工》里,有一个小米的妈妈被摘走器官之后身体缝合起来的特写镜头。

  那个镜头是全果,视觉冲击力很强,删掉不合适,所以要找一位艳星来演。

  叶玉卿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镜头下,刘?桦问杨叶:“我能看得出来,你在恋爱。能不能告诉我,为了爱情,你肯付出什么?”

  “付出一切!”

  “这可能是你和我来到这里的原因,我们的情感,没有太大区别!”

  一番对话之后,刘?桦一家三口登上地铁离开。

  杨叶宣布道:“今天就拍到这里,收工!”

  工作人员开始收拾东西,杨叶牵着小刘意菲,对刘?桦说道:“华仔,阿玉,《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威尼斯拿奖,过几天开庆功宴,过来捧捧场啊!”

  杨叶开口邀请,两人连忙一口答应了下来。

  刘?桦道:“好啊!我听说那个夏雨才十五岁吧?”

  “对,史上最年轻的威尼斯影帝!”

  “真是厉害,那他前途不可限量啊。”

  叶玉卿道:“听说那个女孩也拿了个影后?”

  “是的,宁静是我在内地收的干女儿,她很有表演天赋,拿的是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

  这两大电影节前后脚举办,所以庆功宴就一并办了。”

  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也是欧洲知名的电影节,仅次于三大,宁静年仅22岁就拿到最佳女主角,可以算得上是一鸣惊人了。

  叶玉卿一脸羡慕,心说这个女孩拜了杨叶做干爹,才是前途无量啊。

  杨叶跟刘?桦、叶玉卿聊了几句,便一把抱起小刘意霏,转身离开了。

  叶玉卿看着刘意霏可爱的小脸,心说,哦,这个才是真正的前途无量。

  刘意霏靠在杨叶的肩头,问道:“爸爸,我们去哪里呀?”

  “去接你妈妈下班,然后去吃大餐!茜茜想吃什么?”

  “我想吃……火锅!”

  “好,就吃火锅!”

  今天的戏是在港铁一个比较偏僻的站点拍的。

  出了站,上了车,刘意菲拍戏有点累,躺在杨叶的腿上,沉沉睡去。

  刘小莉接了杨叶的电话,在指定的地方上了车,刘意菲还在睡。

  杨叶嘘了一声,示意刘小莉小声点。

  刘小莉看着父女俩这温馨的一幕,心里面很有几分欣慰。

  杨叶果然没有食言,对她的女儿视如己出。

  她主动献吻,在杨叶的脸上亲了一下,杨叶微微一笑,问道:“今天工作顺利吧?”

  “挺好的,你们呢?”

  “小风第一次拍戏,表现不错,很有天赋。”

  “那就好,她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很喜欢表演。”

  “看来是遗传了你,如果她将来喜欢做这一行的话,我会全力捧她。”

  杨叶的话语很真诚,让刘小莉很是感动。

  “老公,你真好!”

  ……

  虽然香港的电影行业在迅速衰退,但杨记丝毫不受影响。

  投资拍摄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拿下威尼斯国际影展最佳男主角。

  而杨叶的干女儿宁静也一举斩获圣塞巴斯蒂安国际影展的最佳女主角。

  可谓是双喜临门!

  杨叶包下福临门酒楼办庆功宴,牵着宁静高调亮相,当着前来的媒体记者介绍道:

  “这位是我的契女,宁静小姐。她最近刚刚拿下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是一位很有天赋的演员,以后请大家多多关照!”

  杨叶出道二十多年,都开始收干女儿了,前来的媒体记者大感兴趣,咔咔一顿拍照。

  宁静也笑靥如花,大大方方地摆出各种造型,一边供记者拍照,一边回答记者的提问。

  现场有记者问杨叶:“今天庆功的两位演员都来自内地,杨记的重心是要转入内地了吗?”

  杨叶很官方地回答道:“今年是华语电影的丰收年,两岸三地的电影在欧洲多个国际影展上都有斩获。

  咱们港片里面,王家卫也凭借《东邪西毒》拿到了奥撒拉金奖,也就是最佳摄影奖,这都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至于说杨记的重心,我们的愿景是立足香港,辐射全球,发展成一家国际化的电影公司。

  所以不存在重心转入什么地方之说,我们依旧会挖掘香港影坛的潜力。

  最近我发起了一个‘亚洲新星导’计划,准备推出五位新人导演的作品。

  其中就有来自香港的青年导演叶伟信的《半夜一点钟》,请大家多多关注。”

  随着香港电影开始衰落,排外情绪开始产生,面对这种杀人诛心的问题,杨叶直接就忽悠了过去。

  任何一个地方,在上升期总是比较宽容,而一旦衰弱,资源不够,排外情绪就开始蔓延。

  在港片的黄金十年,很多出身大陆的艺人,比如李联杰、巩莉、王非、黎明都能够拿到一线资源。

  但港片衰落之后就不行了,变得越来越保守,资源总是优先留给自己人。

  随着内地的快速崛起,香港的发展速度放缓,这种情绪已经有了苗头了。

  这种情绪首先是在香港的女性群体里爆发,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香港的女权主义开始觉醒。

  但是香港的男性根本不在乎,他们的反制手段很简单,就是迎娶内地新娘。

  1994年香港有五万对新人结婚,其中大陆新娘高达两万人,港女对此真是恨之入骨。

  香港不过一座城市,几百万人口,很好应对,后来的内地就难了,十几亿人口,把周边国家的适婚女性掏空了都不够。

  杨叶决定做点事情,稍微弥合一下两地的裂痕。

  庆功宴开完,杨叶把他的干女儿带回自己的住处,爽了一晚上。

  在杨叶的上过的女人中,宁静的车灯仅次于利致和哈莉·贝瑞,沉甸甸的,手感一流。

  《阳光灿烂的日子》将择日在香港上映。

  这部戏原时空是1995年在香港上映的,票房只有三百多万,不是很理想。

  现在有杨叶亲自现身为干女儿站台宣传,估计能卖得好点。

  杨记同时还引进了蔡明亮的《爱情万岁》在香港上映。

  今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三部华语电影《爱情万岁》、《阳光灿烂的日子》、《东邪西毒》同时在香港上映,也算一个噱头。

  ……

  杨叶找来了《明报》的现任总编辑董桥。

  今年金像奖之后,杨叶便收购了金庸手中的《明报》股份,正式入主《明报》。

  不过他对金庸承诺,不会改变《明报》的办报方针政策,《明报》的人事一如从前,没有变动。

  这和原时空于品海接手是完全不一样的,于品海接手《明报》之后,搞了很多骚操作。

  比如他把《明报》抵押出去,弄了一笔贷款,然后拿这笔贷款去放贷,还跑到加麻大开办赌场。

  结果很多《明报》的老人深为不忿,纷纷离开,使得《明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后来于品海从前的烂事被曝光出来,他自己也不得不辞退主席一职,但对《明报》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明报》是一份很好的报纸,在香港中产阶级中的公信力很足,杨叶并不想改变它。

  入主半年以来,《明报》一切照旧,就连开董事会,杨叶也只让邓丽珺代为出席,这让金庸大为放心。

  但是,杨叶想借《明报》的资源,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杨叶给董桥倒了杯茶,慢条斯理地说道:“老董,我想办一份报纸,你帮我策划一下。”

  董桥一愣,杨叶自从入主《明报》之后,一直都是甩手掌柜,只给他的女人邓丽珺安排了一个董事席位,之后就不管不问。

  这让报社的老人十分满意,所以还是按部就班的做事,没想到,杨叶忍了半年,终于要出手了。

  杨叶看着董桥的表情,笑道:“你不要误会,我答应过金庸先生,不会干涉《明报》的办报方针。

  我是要另外办一份报纸,只不过报社有许多资深的报人,所以希望你能够出手帮我一把。”

  董桥放下心来,问道:“爵士想办什么报纸?”

  杨叶喝了口茶,说道:“免费报纸!”

  董桥一口茶水差点呛出来,惊讶地道:“免费报纸?”

  “对,不仅不收钱,还要给销售渠道倒贴钱。”

  “那……怎么盈利?”

  “靠广告!”

  “广告?我们的报纸本身就是靠广告盈利的啊!”董桥理解不能。

  “《明报》的发行量突破十二万份,已经是香港首屈一指的大报,你觉得它还能增长多少?”

  董桥想了想,说道:“我们《明报》的主要读者是香港中产阶级,以香港的人口规模,这几乎已经是极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