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娱:功夫之王 第631章

作者:搂住油菜花

  万燕本来想生产加密光盘,只在自己机器上可读,也被四大公司联合反对。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这个反对是有道理的。

  如果没有国际标准,各家生产的机器,都只能读自家的盘,就会对消费者造成极大的困扰。

  比如说我买了某个光盘,却只能在某台光碟机上才可读,这不是要把人气死吗?

  更可笑的是,由于电影的版权问题,可能某公司没有这部电影的版权,那我想看这部电影,还得另外买一台光碟机?

  就好比后世那些视频网站,每家的片库都不一样,想看的视频多的话,还得充好几家会员,这踏马叫个什么事?

  当然,统一国际标准,不制作加密光盘也是有风险的,那就是……会产生严重的盗版问题。

  万燕VCD还是出晚了,他在做的时候别人也在做,日本大厂JVC的产品出来只比他晚半年左右。

  VCD是一个全新的产品,要让民众认识它,明白它是一个什么东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万燕为了让老百姓知道啥是VCD,花了很多钱,做了很多推广,耗费了一年多的时间。

  利用这段时间,国际四大公司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VCD产品,韩国的三星也趁机杀入。

  万燕等于替人做嫁衣,1995年,在中国市场上卖出了600万台VCD。

  国外大厂的市场份额达到94%,前十名的VCD品牌有八个来自国外。

  不过到了1996年,国内上百家厂商跟进,一通乱战,又迅速反超,把市场抢了回来。

  在这次“百厂大战”的血雨腥风中,根本就没万燕什么事。

  万燕的市场占有率仅有可怜的0.1%,总计卖出两万台,干了几年,白忙一场。

  杨叶推出VCD的时机,比日本大厂JVC早了两年,JVC的VCD项目搞不好都没有立项。

  杨叶打了一个时间差,他要趁国际四大公司还没有反应过来,以雷霆万钧的姿态,用最快的速度占领市场。

  万燕当时推广VCD的时候,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他手里没有音像版权,虽然制造出了VCD,却无盘可卖。

  而那时候,市场上又没有人可以生产光盘,所以人们看到VCD的第一反应是……去哪里买光盘?

  万燕VCD推出一年后,市面上只有五十多种卡拉OK盘,一个电影盘都没有。

  等万燕费了半天劲,购买了广州十一家音像公司的版权,开始生产各种光盘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而版权就是杨叶最不缺的,在推出VCD的同时,海量的卡拉OK、电影、电视剧、游戏盘就会纷纷上市,将整个市场塞得满满当当。

  ……

  在接下来的会议里面,杨叶首先阐述了VCD的前景。

  “现在欧美地区普遍使用的是日本JVC公司发明的VHS录像机,这个产品比我们VCD的画质稍差一些,但差别不大。

  不过,录像机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普及,他们换VCD的动机应该不强。

  所以我们的主要市场就是在亚洲,尤其是国内,这是录像机的空档市场,正好由我们VCD来填补!”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广大的用户并不知道VCD是个什么东西,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做推广。

  但我们的时间又非常紧迫,因为那些海外大厂也注意到了这项C-CUBE技术,正在研发这个产品。

  我们必须先发制人,在海外大厂的产品上线之前,就迅速占领市场,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面对一个划时代的科技产品,李市长当场许诺会尽力给与政策上的支持。

  比如说在两年内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帮助企业尽快占领市场。

  这一项是最重要的,VCD的生产成本并不低,每台的物料价格是两千多块,万燕当时翻一倍,售价五千多一台。

  这个售价,说利润并不是很高,但消费者却嫌这玩意儿太贵,买了之后又没什么光碟可以放,宁愿买已经成熟的录像机。

  有了政府减税政策,杨叶的VCD就可以卖更低的价格,经过商议之后,金山VCD定价为3998元。

  等其他公司跟进之后,金山VCD已经做成了规模,成本降低,就可以进一步降价。

  两三年之后,成本起码能下降一倍,没有税收的支持也无所谓了。

  而且VCD只是一个过渡产品,原时空到了1999年,就下降到1000元一台左右。

  还卖不动,因为DVD开始普及了。

  杨叶和金山公司商议了一番之后,开始兵分三路。

  段永平带队前往巴黎国际广播电视展览会,让VCD在世界面前亮相,然后和国际四大公司一起制定国际标准。

  仇伯君负责国内和东南亚各地的销售渠道,制定销售计划。

  由于之前掌上精灵的热销,仇伯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了。

  杨叶则亲自担任代言人,拍摄广告,负责推广。

  年底之前,全国各大电视、报纸媒体的宣传要全面铺开,今年央视的广告标王,非金山VCD莫属。

  ……

  说定金山VCD的事后,杨叶又在深圳待了一个星期。

  陪杨曦在广州玩了两天后,杨叶便借口工作忙,把杨曦扔在酒店,给她弄了一套还在测试的《金庸群侠传》让她打发时间。

  然后,杨叶就去陪他的女人们去了。

  何晴和傅艺玮都已经怀孕好几个月,快要生产了。

  杨叶必然要看望一下,照顾一下,表示一下关心的。

  只可惜女王的肚子却没什么动静,大概是年纪太大,不太容易怀孕,毕竟她已经40岁了。

  看来回香港后,还要和她做多运动。

  一间房间内,杨叶跟何晴、傅艺玮两个大肚婆坐在一张桌子旁玩扑克牌。

  赌注是谁赢了杨叶今晚就跟谁睡,如果杨叶赢了,他就自己睡。

  杨叶一边发牌,一边说道:“这个玩法叫做斗地主,每人发17张牌,底牌留三张,庄家首先叫牌,决定做不做地主。地主可以多拿三张牌,剩下两个人是农民,农民可以联合起来对付地主。有一个人先把牌出完,就算嬴……”

  风行世界的“斗地主”如今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所以杨叶必须先给她们讲一遍规则。

  何晴和傅艺玮从来没有玩过这个,玩了几把,越发觉得有趣。

  “叫地主!”

  “抢地主!”

  “不抢!”

  “我抢!”

  杨叶抢到地主,却是一手烂牌,神仙难救。

  “我炸!”

  “我也炸!”

  杨叶愁眉苦脸地道:“要不起!”

  “一张4,我们赢了,哈哈!”

  “厉害厉害,两位老婆都是赌后。”

  何晴歪着脑袋,笑嘻嘻地道:“你不是赌神吗?怎么老是输啊?”

  “因为我不想自己睡啊!”

  “哈哈哈!”

  何晴跟傅艺玮老早就陪杨叶一起睡过了,也没什么羞耻心,三口子玩得不亦乐乎。

  当初在美国的时候,何晴亲眼见证了联美影业上市,杨叶的女儿杨曦成为亿万富姐,就下定决心要给杨叶生儿子。

  傅艺玮虽然没去美国,却也有同样的心思。在她看来,给杨叶生儿子,比嫁给一个普通人强一百倍。

  三人又玩了一会儿,两个女人越玩越觉得这个斗地主好玩,比她们之前玩过的那些扑克牌玩法有意思多了。

  傅艺玮忍不住问道:“老公,你怎么想出这个斗地主的?好有意思啊!”

  杨叶道:“前年我去过武汉,在那里见过当地人用扑克牌玩一种叫做跑得快的游戏,蛮有意思的,不过是四个人玩,咱们只有三个人,我就改进了一下,变成这样了。”

  何晴觉得杨叶牛逼极了,随手一改,就改出一个这么有趣的扑克牌玩法,忍不住赞叹道:“老公,你真是个天才!”

  杨叶很是受用,凑过去在她白嫩的脸颊上亲了一下,亲完觉得不能厚此薄彼,又亲了傅艺玮一下。

  又玩了一会儿,刘小庆带着一个盒子上来,里面是她从酒店带过来的菜肴。

  四人坐在一起吃饭,杨叶随便吃了点就住了筷子。

  刘小庆奇怪地道:“吃这么少?”

  “等一下要回去陪女儿吃晚饭,所以不能吃太多。”

  刘小庆笑道:“你好疼你女儿啊!”

  杨叶理所当然地道:“我的亲生骨肉,我不疼谁疼呢?”

  说完又对何晴和傅艺玮说道:“我不是个厚此薄彼的人。小晴,小艺,你们给我生孩子,我一个都不会亏待。”

  两个女人听了这话,十分欣慰,这么没名没分地跟着杨叶,还给他生孩子,图的不就是这个吗?

  杨叶陪大肚婆吃完饭,站起身来说道:“我先走了,晚点再过来!”

  刘小庆却道:“我陪你去吧!”

  杨叶点点头:“也好!”

  两人出门,上了一辆车,往杨曦住的酒店驶去。

  刘小庆跟杨叶坐在一起,忽然说道:“那个刘小莉最近在闹离婚,我和她打电话的时候,她向我诉苦来着。”

  杨叶愣了一下,随即握着她的手,淡淡地道:“小庆,这几年辛苦你了。”

  刘小庆这个女人是搞关系的天才,又有杨叶的资金支持,她虽然自己不懂得如何制作电视剧,却拉起了国内一帮演艺人才,拍的几部作品都非常受欢迎。

  杨叶对她的工作十分满意,对她如此上心地给自己拉皮条,更加满意!

  刘小庆见杨叶并不接茬刘小莉的话题,却柔声对她说着感激的话语,心中不由得一暖,说道:“有你给我提供的舞台,才能让我一展所长嘛。”

  杨叶淡淡一笑,说道:“我给你个奖励吧,你想要什么,尽管说。”

  刘小庆歪着头想了想,问道:“什么都可以吗?”

  “只要我能做到,做不到那就没办法咯。”

  “我……也想跟你生个孩子!”

第629章 最小星女郎

  刘小庆在后世网络上的风评不太好,杨叶却非常佩服这个女人。

  因为她敢作敢为,而且拿得起放得下,性格十分的坚韧,胜过无数须眉男儿。

  八十年代在和香港团队合拍电影的时候,面对待遇的不公,她就站敢出来反抗,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后来锒铛入狱,孑然一身,还欠了一屁股债,她决定重操旧业,再次做回演员。

  但作为一个有负面新闻的艺人,是没有剧组敢用她的。

  她就从一天五十块钱,没有台词,只是打酱油的群众演员开始演。

  再到两三句台词,一天三百块钱的龙套,无论角色大小,只要让她演,她就去演。

  曾经站上过顶峰,忽然跌落之后,绝大多数人都会心态崩溃,就此沉沦。

  比如罗朝辉破产之后就开始靠爆料从前的朋友、情人的隐私换钱,缺德带冒烟,最后吸毒,赌博,嫖娼,一路沉沦,客死异乡。

  而刘小庆却可以放低姿态,从头再来,重新崛起,这绝对是个“狠人”。

  台湾明星胡慧中一生写过的,关于圈内人的文章不多,却有好几篇都是关于刘小庆的。

  胡慧中和刘小庆在八十年代就认识了,还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

  刘小庆第一次见胡慧中就问:“你们台湾人是不是吃香蕉皮啊?”

  胡慧中说:“你们大陆苦难同胞才吃香蕉皮吧!”

  两人一沟通,大笑一场,原来在六七十年代,两边都以为对方水深火热。

  在胡慧中的文章中,刘小庆性格直爽,聪明绝顶,演技超群,善于沟通,非常爱国,还很顾家。

  其中一篇文章叫做《我所知道的刘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