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娱:功夫之王 第519章

作者:搂住油菜花

  ……

  两公婆惬意地坐在浴缸里。

  杨叶随意玩弄着一颗紫葡萄,说道:“新艺城要结业了。”

  徐风嗯了一声,说道:“我已经知道了。去年黄百鸣退股,他们就坚持不下去了。麦嘉和石添现在一个炒股,一个炒楼,心思根本不在电影上,能撑到现在已经很厉害了。”

  杨叶道:“那你有没有什么动作?”

  徐风笑道:“抢人嘛,南燕和林岭东兄弟、黄泰来都已经答应签约白杨经纪公司了。”

  南燕是个艺名,他的真名叫做林岭南,是林岭东的哥哥。

  林岭东的那部神作《监狱风云》就是南燕编剧的。

  这两兄弟是有点本事的,他们能来,杨叶热烈欢迎。

  黄泰来是一个导演,在香港导演里勉强算是二线吧,杨叶不怎么看得上。

  杨叶笑道:“你动作挺快的嘛。”

  徐风道:“还好了,我一得到消息,就开始和陈志强分别约新艺城的人见面,现在那边人心惶惶,要签下来非常容易。”

  杨叶点点头,问道:“刘家班呢?”

  杨叶最看重的还是刘家班,如今香港的金牌武指团队都在杨记,除了刘家班。

  刘家班具有稀缺性,因为香港其他的舞指团队都是北派,只有刘家班是南派。

  刘家班以前在邵氏,邵氏结业后就去新艺城。

  “刘师傅说他们是南派,咱们这边都是北派,没必要搅在一起,去德宝了。”

  “靠!”杨叶吐槽了一句,又道:“算了,演员有想来的吗?”

  徐风有些遗憾地道:“许贯杰去了德宝,周闰发去了永胜。”

  杨叶笑道:“他们不来很正常,不是你的问题。”

  新艺城的演员里面,石添、麦嘉这个几个老板不算,最有价值的就是许贯杰和周闰发了。

  周闰发虽然被杨叶薅掉了《英雄本色》、《秋天的童话》,但仍然靠着《龙虎风云》、《监狱风云》崛起,成了准一线演员。

  不过徐风知道周闰发和杨叶有点不对付,所以压根就没打算和他接触,他也被永胜捡漏签走。

  许贯杰在杨记被封杀的时候选择了离开,他不肯来没什么稀奇的,抹不开脸,人家也是要面子的。

  再说了,许贯杰这样的咖位,走到哪里都有人抢,没必要在杨记的树上吊死。

  “女演员里面,李丽珍和罗美薇都打算去德宝,不过我们预定了柏安妮和袁洁莹。”

  李丽珍和罗美薇是高志森的徒弟,高志森在德宝,她们跟着去很正常。

  能得到柏安妮和袁洁莹算是意外之喜了。

  其实杨叶不是很看重新艺城的女演员。

  自家的女演员太多了,内部都难以消化。

  柏安妮和袁洁莹虽美,和杨叶的后宫团比起来也没什么优势。

  她们加入了杨记也不会有什么出头的机会。

  除非投入杨叶这个LSP的怀抱。

  杨叶笑道:“演员就不要去管了,咱们自家演员都安排不过来,你去找雷觉坤谈谈,买下新艺城所有电影的版权。”

  “啊,买版权?”

  “对,我观察到最近在科技领域出现了新的储存技术。估计要不了几年,录像带这一块,就会出现革新式的突破。

  现在趁机买下新艺城的电影版权,以后一定大赚特赚。”

  杨叶说的当然是VCD技术。

  进入九十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算法的制定和公布,形成了一个数据压缩技术向各产业的新产品迅速转化的起点。

  从而引发了一场影视技术的革命,把现代家用电器带入了一个数码科技的新天地。

  1992年,在安徽电视台上班的姜万勐前往美国参加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见到了C-CUBE公司展出的一项“MPEG解压缩技术”。

  回国之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VCD,并在1993年推入市场。

  只可惜他没有申请整机专利,几百亿的市场被其他人摘了桃子。

  如果有必要的话,杨叶分分钟就可以把这个技术解锁出来。

  但他一直忍着,因为这玩意儿对电影市场没什么好处。

  VCD比录像带更容易盗版,而且成本更加低廉。

  猖獗的盗版会使得电影票房市场进一步下滑。

  也是香港电影暴毙的众多因素之一。

  不过该出现总是会出现的,这不以杨叶的意志为转移。

  眼看VCD要出现的时间临近,杨叶决定出手了。

  其实VCD对头部电影的影响不是很大,那些B级片最容易被搞死。

  这和欧美是相反的,欧美的B级片就是靠录像带市场活着的。

  李联杰在好莱坞就号称是B级片之王,他一部电影的录像带能卖几千万美元。

  但是在中国,盗版太过猖獗,钱全让盗版商赚走了。

  那些B级片在票房市场上不受待见,在影碟市场上又被盗版狂薅羊毛,只能等死。

  在把VCD搞出来之前,杨叶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把港片的版权全部据为己有。

  新艺城、邵氏这两家已经结业了,自然先从他们下手。

  徐风崇拜地道:“你总是看的那么长远!”

  杨叶猥琐地道:“长不长,远不远,你还不清楚么?”

  徐风往水里一抓,声银道:“好长啊!”

  水波荡漾,哗啦哗啦……

  ……

第532章 寻龙诀首映

  在港片最辉煌的年代,新艺城这样一家业绩良好,不断创造票房奇迹的电影公司居然结业了。

  这其实是一件非常魔幻的事情,也让行业内不少人唏嘘不已。

  究其原因,新艺城在创业之初就是个草台班子。

  那时候施南笙去新艺城玩,发现麦嘉、石添居然晚上才上班,只有黄百鸣好一点。

  公司除了一个小秘书,基本就没有什么人。

  施南笙就觉得,这什么破公司,弄不大,除非找个人来好好管理。

  其实新艺城那三人也觉得应该找个人管理一下。

  他们觉得徐刻身边那妞挺有型的,就找她好了。

  三人里面黄百鸣最能说会道,就派他去跟施南笙谈。

  黄百鸣吹了半天牛逼,施南笙问:“你们公司一年营业额多少?”

  黄百鸣回答不出来。

  施南笙又问:“你们公司一年拍几部电影,有多少生意,做多少预算呢?”

  黄百鸣也回答不出来。

  施南笙又问:“你们对公司有什么规划,将来打算做到什么规模呢?”

  黄百鸣什么都不知道,他只能跟施南笙说:“我们对这些事都没有概念的,所以想请你来管理。”

  说实话施南笙兴趣不是很大,她觉得这就是个草台班子。

  但徐刻已经在帮新艺城拍《鬼马智多星》。

  电影上映后,票房很好,还获得了金马奖。

  男朋友出息了,施南笙挺开心,这时候黄百鸣忽然跟她说:“我把你这个月薪水存到你的银行户头了。”

  施南笙挺不好意思的,只好去新艺城上班了。

  新艺城那时候拍戏,连个制片经理都没有,每部戏都是金公主那边派会计,拿一包钱到片场。

  然后他们拍戏有好几个组,就每个副导演拿一份,大家看着用。

  施南笙马上就觉得这不对,万一钱弄丢了怎么办?

  你信他,你罚他,你要他还,还是你要他的命啊?

  于是施南笙就着手建立了签名制度,一个月结一次账,把现金减到最低。

  施南笙当时做了一个表,一式三份印刷出来,结果直到新艺城结业,表格还在用,从来没改过。

  那时候新艺城拍戏,都是瞎肌霸拍,想到什么题材就开搞,完全没有档期之类的概念。

  施南笙就帮他们做规划,譬如一年一亿的预算,应该怎么分配?

  四大档期分多少资金,拍几部电影,每部电影怎么分配人手?

  还有小期、比如端午、中秋又该分多少资金,拍多少电影?

  在施南笙的规划下,新艺城一年拍几部戏,要多少人手,这都有一个时间表。

  掌握了一种节奏。

  没有施南笙,他们根本就是瞎折腾。

  新艺城创业之初,走集体创作模式。

  这是他们成功的法宝,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问题。

  因为七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对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

  当他们还不成功的时候,可以互相包容,互相理解,比较容易沟通。

  但后来越来越成功了,问题就来了。

  当你很成功的时候,你身边会全是马屁精。

  就算有人说你不行,你也会很自然地说,你说不行?我说一定行。

  而新艺城的成功是集体智慧造就的,七怪都觉得自己很行,那就只能互相拆台了,话越说越多,关系就闹得越僵。

  最严重的时期,麦嘉、黄百鸣、石添三个人都不说话的。

  这种情况下,新艺城不崩才怪。

  这还只是领导层方面的,公司的台前和幕后矛盾更大。

  许贯杰、周闰发那帮演员就觉得,电影能卖座,都是我们的功劳。

  而高志森、林岭东那帮导演又觉得,电影能卖座,是我们的功劳才对。

  说来说去,新艺城始终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人物来号令一切,划分利益。

  里里外外,矛盾重重,大家谁也不服谁,分赃又不均,能撑十年,已经是个奇迹了。

  而杨记这边,就拥有杨叶这样的领袖人物,可以带着大家开疆拓土,一起发财。

  ……

  新艺城的解体对于香港的同行来说是个利好的消息。

  大家假模假样的唏嘘几声之后,就兴高采烈地围上去捡尸体了。

  谁不喜欢爆金币呢?

  杨记接收了柏安妮和袁洁莹这两位美女,也很快就给她们安排了资源。

  柏安妮在柯受良导演,周星池、张雪友主演的《咖喱辣椒》中担任女主角。

  这部电影是帮黄百鸣的公司拍的,不过导演、主演都是从白杨经纪公司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