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娱:功夫之王 第503章

作者:搂住油菜花

  当她看到英勇的谢苗后,心中忍不住产生了爱慕之情。

  而谢苗,自然也爱慕着迷人的塔尼娅。

  爱情开始在硝烟里成长!

  此时,为了弄死神奇的狙击手谢苗,德国派来了一位少校,双方展开了精彩而又残酷的较量。

  一直致力于宣传谢苗的政委,心中也爱慕着塔尼娅。

  面对友情、爱情、国家的命运,他开始陷入艰难的抉择。

  在这部电影中,既有战争的残酷,爱情的浪漫,也有对复杂人性的刻画。

  另外,还加了点种族主义的东西,比如谢苗虽然凭借神乎其神的枪法出了名。

  但其实还是有人看不起这个通古斯人,会在背地里调侃他是个养猪的。

  通古斯人翻译成汉语,就是养猪的人,因为这个民族养猪。

  说起来,这么叫也没什么毛病,算不得是蔑称。

  比如努尔哈赤的意思就是野猪皮,说明他们自己是并不嫌弃猪,反而很崇尚、喜欢这种动物。

  ……

  在德国人残忍地杀死小孩之后,政委和塔尼娅决定送小孩的母亲离开战场。

  途中,塔尼娅被一发炮弹击中。

  政委回到了战场,他问谢苗,少校在哪里?

  谢苗说就在前面,但不确定位置!

  政委万念俱灰,他说道:“我是一个傻瓜,我们如此艰苦地想创建一个平等的社会。在那里,你不用去羡慕别人。

  但总有值得羡慕的东西,一个微笑,一份友谊,一些你没有,却想要得到的。在这世界上,就算都联合成一个国家,也将永远有贫富之分,有天赋的人、没天赋的人、有爱情的人、没爱情的人……

  塔尼娅不会回来了,她死了,她被榴霰弹击中,一切都那么突然,我想她甚至没来得及看见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她是想回到你的身边,她一看见菲利波夫夫人上船,就转身回来找你。她是对的,你是一个好人!”

  谢苗听见爱人的死讯,无声痛哭。

  但政委撒了谎,塔尼娅是在送菲利波夫夫人上船的途中被炸死的,而不是返回的途中被炸死的。

  当然,也没什么区别,因为她一定会返回的。

  政委继续说道:“我要帮助你,谢苗,我要做一件事,一件可以改变形势的有用的事。”

  他取下头盔,在上面画了个十字,“让我指给你看,少校在哪里!”

  “别这样,别!”

  政委探出头,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眉心,死了!

  他的行为,说不清是幡然醒悟,还是万念俱灰!

  他的死,也说不清是英勇就义,还是不想活了!

  不管怎样,因为他的死,德国少校暴露了位置。

  暴露了位置的狙击手,面对同级别的高手,自然是必死无疑,谢苗一枪打爆了他的脑袋。

  ……

  战争结束了!

  苏军取得了胜利。

  德军的战俘被押送着离开战场。

  在斯大林格勒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欢呼着,拥抱着,挥舞着红旗,跳着舞,唱着歌,兴高采烈地庆祝着胜利!

  不同于原片里塔尼娅没有死,被救活了,两人最终见面的美式大团圆结局,本片是俄式悲剧结尾。

  谢苗背着他的莫辛纳甘狙击步枪,离开喧嚣的人群,独自一人来到伏尔加河畔,在塔尼娅牺牲的地方,默默祭奠,他的爱人!

  悲伤的音乐响起,悲伤的片尾曲《爱的人》轻轻唱着:

  在那开满鲜花的河岸上,战士们追寻她带着花香的目光。

  山河破着,爱情在硝烟里庄严地成长。

  来吧姑娘,拥抱你最爱的人。

  一个诺言,一条河水,一缕无尽的芬芳。

  美丽的白桦林,请把你的风声唱响。

  千里万里的风云,怎能阻隔爱的人在路上。

  时光无言流淌,岁月因爱而美着,我的疼痛,你的目光,你的衷肠……

请个假

  怎么评价一部主角是黄种人的欧战电影,这非常难。

  写了两遍,又都删除了。

  因为……感觉写出来的内容,键政的东西太多了。

  毕竟大家是来看小说的,并不希望看到作者太多的个人观点,或者说……私货!

  目前还没想好该怎么写,先请个假,明天补上。

  不好意思!

第519章 白左奋斗史

  PS:写了几遍,删来删去,还是得带点……私货。

  不把事情说明白,没法解释这部电影会受到的待遇。

  ……

  毫无疑问,《兵临城下》是一流的战争电影。

  尤其是改掉那些意识形态的黑点之后,整部电影无论是在剧情、摄影、配乐、剪辑、声效、服装、美术等各方面,都无可挑剔。

  放映结束之后,电影院里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杨叶一众主创上台致谢,台下的观众心情却各有不同。

  今天这一场,大多是电影业的同行和一些新闻媒体,没有普通观众。

  对于中国和日本的电影人而言,他们的感受是……真踏马牛逼!

  杨叶居然会在一部欧战电影里演男主角,这属实有点逆天。

  他们甚至……有点自豪!

  对于好莱坞的电影人来说,他们则非常的钦佩!

  并非是钦佩这部电影拍得有多好,而是钦佩……这样的一部电影,居然敢使用黄种人当男主角。

  对于后世许多中国人来说,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

  他们难道不是应该很生气吗?钦佩个锤子啊?

  诚然,这部电影如果在北美上映,许多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一定无法接受。

  他们会诋毁,甚至抵制这部电影。

  但在好莱坞不会,好莱坞的价值观,就四个字:政治正确。

  好莱坞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白佐的奋斗史。

  我们会发现,好莱坞的人全是白佐,这个地方充满了政治正确。

  政治正确涉及到很多主题、比如种族歧视,少数族群、性别取向、气候变化、动物权益、女权主义、宗教信仰等等等等。

  他们不仅说,还会付出实际行动去做,比如他们最近搞出了一个黑人鱼公主。

  后世的中国网民,常常会非常不屑地调侃这件事,觉得好莱坞这帮人都是脑残。

  其实这是有原因的,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圣母,有的……只是利益!

  政治正确是好莱坞保护自己,争取利益的手段。

  不仅仅是好莱坞,我们会发现全世界的娱乐圈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

  ……

  演员,对于社会来说,是一个非常割裂的职业。

  一方面被无数人敬仰;一方面又被无数人鄙视。

  在旧社会,人们管这玩意儿就叫戏子,是下九流,干这个行业是要让祖宗蒙羞的。

  就算成了角儿,也不能登大雅之堂,仅能以艺名示人。

  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在美国也一样。

  20年代初的洛杉矶,重视家风的清教徒会在门前挂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此房屋不出租给演员和狗。

  由于没有社会地位,导致资本家很容易就控制这些演员。

  他们想捧红谁就捧红谁,想逼谁就范就逼谁就范。

  中国有“潜规则”,好莱坞也有“红沙发”。

  联美影业的创始人之一琼·克劳馥是好莱坞一代巨星,然而米高梅的高层谁都可以睡她。

  在几乎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电影发展史上,明星的社会地位都要经过三个阶段的嬗变。

  第一个阶段:被侮辱和被损害,人们在欣赏他们精彩演技和出位表演的同时,将他们视为是走投无路的社会盲流和道德有污点的人。

  第二个阶段:被窥视,电影明星受到追捧的同时变得毫无隐私和自由,私生活被拿在放大镜下检视。

  第三个阶段:被强加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道德标准,动辄口诛笔伐,喊打喊杀。

  每一个阶段,都是要死人的。

  美国大概在五十年代发展到第三阶段,那时候麦卡锡主义盛行,动不动就喊打喊杀。

  比如喜剧大师卓别林就因为在电影里拿了一面红旗,就被疯狂抵制。

  美国人愤怒地高吼:决不允许卓别林赚美国的钱,还吃里扒外,你这样伤害美国,你就滚出美国!

  这话看着眼熟,半个世纪后,中国人对演员的态度,正好发展到第三阶段。

  那个年代的好莱坞非常弱鸡,他们的电影可以随便被审查,随便勒令删减,随便被禁映。

  为了过审,好莱坞每天都在想方设法的自我阉割。

  但自我阉割不是办法,想要创作自由,唯有抗争。

  好莱坞战斗的武器就四个字……政治正确!

  他们利用自己强大的影响力,不断地团结弱势群体,帮他们发声,获得他们的支持。

  以此来改变社会对他们的看法,以此来和压迫他们的资本家做斗争。

  当时美国有一部《海斯法典》,这部法典对电影业有各种各样的奇葩规定。

  比如不能拍摄黑人和白人发生关系的片段,不能拍摄接吻戏(吻面礼除外),不能喝酒(美国当时有禁酒令)……

  好莱坞的做法就是,在取得一部分群体的支持下,故意拍摄违规镜头,再寻求这些群体的支持,让电影过审。

  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很多时候并不会成功,还是会被删减,甚至会被禁映,损失惨重。

  更严重一点,还会坐牢,被清洗。或者像卓别林那样,被驱逐出境。

  有那么十几年的时间,好莱坞衰弱到了极点,很多人干不下去,选择退休,或者转行。

  但无数人前仆后继,终于迎来了曙光。

  随着电影分级制度的确立,好莱坞不必要接受任何关于电影的事前审查,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

  接下来,好莱坞又用了大约二十年的时间,克服白人至上主义。

  这个年代的好莱坞开始出现了全黑人、全华人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