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娱:功夫之王 第23章

作者:搂住油菜花

  杨叶的《少林寺》上映20天,票房突破700万,顺利打破香港票房记录。

  而邵氏那部《少林寺》就被压制得很惨,其实邵氏这部全明星阵容的《少林寺》,还是保持了张彻一贯水准的。

  无奈碰上了杨叶的《少林寺》,立刻就变得啥也不是。

  两部电影根本就不是一个时代的东西,看完杨叶的《少林寺》的人,对邵氏那部就再也提不起半点兴趣,宁可重新去看杨叶的《少林寺》。

  邵氏的《少林寺》仅用五天就破了一百万票房,在杨叶的《少林寺》上映之后,就立刻变得门可罗雀,勉强上映一周后下画,最终票房120万。

  后面一周只拿了20万票房,真的是惨不忍睹。

  邵氏的《少林寺》下画之后,新上映的是李翰祥的风月片《港澳传奇》。

  这年头香港的电影还没有实现分级,李翰祥的风月片,其实就是毛片儿,都在电影院堂而皇之的上映。

  李翰祥靠着这些毛片儿混得风生水起,最近几年,每年的年度票房前十,都少不了李翰祥的毛片儿。

  不过这次一头撞上杨叶的《少林寺》,算是倒了血霉了。

  杨叶的《少林寺》上映到20天的时候,李翰祥的《港澳传奇》上映到11天,票房才80多万,看来这回破百万都难了。

  三年来头一次不破百万,老李头欲哭无泪。

  ……

  “其实我一开始就没想过和嘉禾长期合作。”杨叶对夏梦说道。

  “就算他们答应我30%的分成,我也不一定会签,因为院线掌握在他们的手里,如果他们想坑我的话,我一点办法都没有。“

  ”至于海外市场,卖了多少钱都是他们说了算。如果他卖了一百万,对我说卖了十万,然后分我三万,我又找谁说理去呢?”

  “所以,我准备亲赴日苯卖片。”

  当初杨叶和嘉禾签了那个奇葩合同,夏梦还当他傻了,现在才知道,他什么都明白。

  夏梦有些担心地道:“日苯人可不是善茬,你人生地不熟,孤身赴日,一定要多留个心眼。”

  杨叶道:“濛姐放心,我从不打无准备之战。”

  夏梦想到杨叶那个极其详尽的分镜头剧本,对他的话自然相信,只是仍不免有几分担心,毕竟相隔万里之遥,出了点什么事,谁也不好说。

  “不管怎么说,注意安全。”

  “放心啦!还有件事,这段时间你帮我留意一下,香港还有哪些地方适合建戏院,咱们把地皮买下来。”

  夏梦大吃一惊:“你要自组院线?”

  杨叶眉毛一扬:“当然,主动权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我说过了,我从没想过要靠嘉禾。”

  “你哪来的钱?而且建院线不是光靠钱就能解决的,黑白两道都要有关系,否则的话,人家天天上门来闹事,几天就给你搅黄了。”

  杨叶解释道:“前年股灾的时候,我盘下了一批股票。现在股市回暖,把这些股票抛出去的话,建院线的钱足够了。”

  夏梦眼前一亮,笑道:“原来你早有准备?”

  “我说过,我不打无准备之战嘛。”

第34章 又画了个饼

  杨叶道:“钱的事情不是问题,接下来说说黑白两道。”

  “去年二月,廉政公署正式成立,随后公务员队伍里的贪腐情况得到有效治理,像雷洛这样的毒瘤都已经被清出了队伍,所以白道方面暂时无需担心,最起码他们最近几年不敢顶风作案。”

  “至于黑道,我自小在九龙城寨长大,城寨里面话事的潮州帮和我很熟,他们的大佬叫做陈十,我们一般叫他陈爷。我已经跟陈爷商量过,他会找一帮人帮我看场子。我呢,也算是为那帮年轻人提供一份稳定的工作。相信我,外面的社团不敢跟我们城寨叫板。”

  这话夏梦相信,前年港英征府曾经派出了3000名警察,想清理掉城寨,结果遭遇激烈的抵抗。后来不仅什么事没有,城寨反而变本加厉,楼越建越高了。

  由于担心会影响隔壁启德机场的飞机起飞,港英征服最后不得不和城寨谈判,要求对城寨的建筑限高。城寨当然不敢真的跟港英征服死磕,答应了政府的要求。

  尼玛,条子都惹不起城寨,外面的社团算个屁。

  夏梦欣慰地道:“你果然是谋定而后动,不打无准备之战。你放心去日苯吧,公司的事情都交给我就行了。”

  杨叶拿出一部书稿,说道:“我去日苯搞不好要待几个月,《昆仑》连载的事情不能断,这是最后一卷《天道卷》的手稿,你帮我慢慢发给《明报》吧。”

  “行!”

  “戏院的事,我的想法是先找几个好地段,建个四五家作为我们的核心戏院。剩下就租赁一些散户戏院,你觉得呢?”

  夏梦想了想,道:“我也是这个意思,不过戏院建好之前,最好不要声张,暗中进行。你现在根基浅薄,我怕有人捣乱。我想托我的朋友出面,鱼目混珠,等万事俱备,再忽然宣布是你的产业,到时候他们就算想捣乱也来不及了。”

  杨叶心说你可真小心,不过夏梦是从那个混乱年代过来的,有这些担心也正常。

  杨叶猜夏梦肯定是找她双南院线的朋友帮忙,别人肯定还以为是双南在扩建呢。

  到时候老子闪亮登场,其他人全都猝不及防了。

  这么一想的话,还挺刺激的呢!嗯,就这么办!

  杨叶笑嘻嘻地道:“濛姐,那可真是辛苦你了。”

  ……

  《少林寺》放映一个月后,熬死了邵氏三部电影,票房顺利突破八百万。

  港片的上映时间一般也就一个月左右,按理说《少林寺》该下画了。

  嘉禾也换上了新片,由思远影业拍摄的恐怖片《十三号凶宅》。

  这电影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然而拍的不咋滴,上座率还不如已经上了一个月的《少林寺》,最终票房53万。

  反正和杨叶签了协议,不管卖多少钱都是自己的,嘉禾干脆就继续放映《少林寺》,看这架势,估计是想磨过一千万。

  一旦《少林寺》票房突破一千万,那绝对是轰动港岛的大事。

  趁着春节,嘉禾紧锣密鼓地将《少林寺》运作至南洋各国上映,准备大捞特捞。

  嘉禾这一次花300万投资杨叶,纯利润估计要在千万以上,绝对赚翻。

  不过这钱该他赚的,谁让邹文怀有这个魄力砸钱呢。

  而杨叶必须获得院线的支持,没有院线的话,片子拍出来也没地方上映,不上映,没有票房数据,拿到海外也不好卖钱。

  所以,杨叶就算不愿意,也只能舍弃这部分的票房。

  ……

  春节过后,杨叶和陈龙一起踏上了飞往日苯的航班。

  同行的还有杜琪峰,他现在跟着杨叶打杂,拍《少林寺》的时候,他就是场记。

  陈元龙现在叫陈龙了,原因是杨叶上辈子叫陈龙叫习惯了,有时候嘴瓢,就会这么叫,所以陈元龙就干脆改名叫陈龙了。

  这厮只要能上位,什么都好说。拜何冠昌做干爹都是分分钟的事,改个艺名算个屁。

  陈龙去日苯,当然是去割双眼皮的,这年头整容风险高,这种手术还是去日苯比较保险。

  杨叶和赵雅之在机场依依惜别,看得陈龙十分眼热,这么漂亮的马子,他也想要啊!

  “乖啦,我很快就回来!”

  “你在那边人生地不熟,一定要注意安全。”

  “放心吧!”

  一部电影的拷贝有十几公斤重,分成四盘胶卷,陈龙和杜琪峰弄了个纺布包,一人背了两盘。

  杨叶是老板,自然不用背。

  这两个未来的大明星和大导演当自己跟班小弟,有一种别样的爽感。

  飞机飞过苍茫云海,在羽田国际机场降落,杨叶一行三人,终于踏足了这片土地。

  出了机场之后,就看见一个梳着齐刘海,穿着职业套裙的妹纸,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杨叶的名字。

  杨叶带着陈龙和杜琪峰走了过去。

  “杨桑,欢迎来到东京!我是小野惠子,负责您在东京的接待工作,请多多指教。”

  那个日苯妹纸朝着杨叶鞠了个躬。

  杨叶三人还了个礼,杨叶用日语说道:“惠子你好,这是我们的同伴,陈龙、杜琪峰。”

  杨叶拥有“神威”,任何语言都可以无缝切换,说日语根本不叫事,就是有点……机翻的味道。

  “陈桑,杜桑,请多多指教。”小野惠子又是一鞠躬,陈龙和杜琪峰只得又还了个礼。

  杨叶向二人介绍道:“她是宝丽金的工作人员,我是宝丽金的签约歌手。来日苯人生地不熟,所以请他们派个人协助一下,算作向导。”

  陈龙大喜:“还是杨少你路子广。”

  “你想唱歌的话,我到时候给你写两首。”

  “我就算了吧,打拳还可以,唱歌我不行。”

  杨叶又给陈龙画了个饼:“你从小学京剧的,唱歌应该没问题吧。我给你那部电影写了首主题曲,要唱的。”

  杨叶在音乐上的“才华”惊世骇俗,居然亲自给自己写歌?陈龙乐坏了。

  小野惠子领着三人在涉谷的一家酒店下榻,办理入住登记的时候,陈龙和杜琪峰挤眉弄眼:“峰仔,听说涉谷的风俗业很厉害,想不想尝尝?”

  杜琪峰是被杨叶叫过来当跑腿小弟的,杨叶照顾街坊,他可不敢给老板丢脸,直接装傻:“什么是风俗业?”

  “这个地方叫色谷。色谷啊,你还问什么风俗业?装处男!”

  杨叶笑道:“悠着点吧你,明天还要去医院呢。今晚带你们去见大明星。”

  “谁啊?”

  “邓丽珺!”

  陈龙和杜琪峰听说去见邓丽珺,风俗业什么的,全抛在脑后了。

  邓丽珺颜值虽然不算顶级,但凭着一张可爱的圆脸,还有天籁般的歌喉,是万千少男的梦中情人。

第35章 前往霓虹国

  陈龙和邓丽珺的提前四年见面,并没有产生什么火花。

  因为现在的陈龙只是杨叶的跟班,邓丽珺礼貌地和他握了一下手,之后的注意力就全在杨叶身上了。

  杨叶送了邓丽珺一个口琴项链,祝贺她获得“日苯唱片大赏新人歌手赏”。

  日苯歌坛竞争非常激烈,一年涌现出的发行歌曲的新人超过700位,而这个新人奖每年只发给五位歌手,邓丽珺作为一个外国人能拿到这个奖,可见她有多牛逼。

  不过邓丽珺并不是第一个获得新人奖的中国歌手,出生香港的陈美玲早于她一年获得了此奖,陈美玲有着一口比日苯人还日苯人的小虎牙,巅峰时期在日苯的受欢迎程度连全民偶像山口百惠都倍感压力。后来的首相安倍,年轻时就是她的舔狗。

  杨叶给邓丽珺展示了一下自己的创作成果,他唱了一首《原乡人》:

  我张开一双翅膀

  背驮著一个希望

  飞过陌生的城池

  去到我向往的地方

  在旷野中我嗅到芬芳

  从泥土里我摄取营养

  为了吐丝蚕儿要吃桑叶

  为了播种花儿要开放

  我走过丛林山岗

  也走过白雪茫茫

  看到了山川的风貌

  也听到大地在成长

  ……

  杨叶解释道:“这首歌的灵感来自于台湾乡土作家钟理和的遗作《原乡人》,原乡就是中国的意思,日据时期,日苯统治者不允许台湾出现中国二字,所以台湾人就把大陆的同胞叫做原乡人。”

  邓丽珺道:“这个小说很有名,我看过的。真难为你一个香港人还知道台湾的乡土作家。”

  杨叶挠挠自己的寸头,笑道:“我是为了写歌搜集资料,才知道这本书的。”

  接下来杨叶又唱了一首《龙的传人》,这首歌后来因为王力宏的翻唱而广为流传。

  有意思的是,在此之前,中国人并不会自称“龙的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