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537章

作者:安心的石头

  “父皇也在城北修建规模浩大的大明宫,今年又要从天下选绣,充实后宫,年初一下封了三个妃子,并招集不少道家练丹之士,练制长生不老药。”

  李言一脸鄙视的不屑道:“我看父皇没伱说的那么困难嘛,还有闲心搞这么多玩意?”

  “古人有言,生于安乐,而死于忧患。他应该庆幸,重新崛起于草原的是我,不是夷男,或者施罗叠。不然,这大唐的江山社稷,还真的有可能覆亡于他的手中。”

  “这”

  侯君集也是一时语塞,没想到太子殿下居于大漠,竟然对长安城里的事情了如指掌,对此侯君集也是汗颜,李言所说的事情确实有,李世民是一边哭着穷,一边大肆建功立业。

  局面稍好些,就开始享受生活。

  一边看着西域诸国的国主首领们在太极殿高呼天可汗,另一方面又大修殿宇。

  自贞观八年就在长安城东北角扩建了大明宫,初称永安宫,打着为太长皇颐养天年的名义修建的,后来太上皇薨逝后,也没有停下来,反而规模再次扩张。

  侯君集和朝中臣子都知道,李世民觉得太极宫年老失修,地基沉陷,殿内潮湿。再加上太极宫原名大兴宫,是继承隋朝的宫殿,不足以体现贞观盛世和天可汗的威仪。

  打着尽孝的名义,实际上一开始,就是李世民为自己修的新宫殿。

  定襄之役后,李世民为大唐拓土一倍还多,草原半部,西域诸国纷纷臣服,也让李世民威望空前高涨,沉浸在威加宇内的功业之中。

  一方面将大唐的军力财力向外输出,维护‘盛世大唐’的体面。

  另一方面也没有忘了自己的享乐,广招绣女纳嫔妃,还偷偷练制丹药,他们这些臣子劝过几次都没用,长孙皇后为此也和李世民发生过几次争吵,也是无果,还弄得帝后关系生隙。

  侯君集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的长孙皇后在贞观十年的时候就薨了,是李言当初离开之前,不忍长孙皇后年纪轻轻就走了,替长孙无垢调理过身子,并留下了一丝系统奖励自己的皇道气蕴。

  致使本该离世的长孙皇后,如今依然健在。

  一想到里,侯君集也是有些快意,心里幸灾乐祸的暗道:‘也好,皇上每次都抱怨,听不进人劝,那就让太子殿下带着北方大军来‘劝荐’,看他听是不听?’

  ‘这北方胡骑可不管你天子威严,李世民再是不爽,也得乖乖低头。’

  只是仔细核算了一下,侯君集还是说道:“殿下,这粮食和绢帛都没问题。按照臣的了解,国库里还是拿得出来的,可这个黄金你也知道,世面上本来就少。”

  “你一下还要百万两,国库是真的没有?”

  “而且,百万两黄金,官方汇兑就是一千万两银子,在市面上就要翻一倍。换做铜钱,最终就值三四千万贯铜钱,大唐一年国库收入才这么多,还要维持一个国家的支出。”

  “您走之前,为了积蓄财力打突厥,皇上还节衣缩节的攒了些。”

  “可这几年,盛世之下,反而不如那些年。”

  “开支更是海了去,每年都节余不下,户部年年叫穷,到哪儿去筹这么多黄金给你?”

  李言一愣:“去年在辽东,我不是留给你二十万两吗?”

  侯君集脸色一沉,心里一晒,你还好意思说,那个钱不是你用来收买我的吗?

  不过,侯君集也知道,这个钱自己吞不下来,颉利对长孙无忌早有交待,后来被右贤王用来瞒天过海。无论怎么算,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么一笔巨款,最后肯定要落到李世民手中。

第912章 算帐

  2024-07-13

  李言此时也是腆不知耻的说道:“这些都是颉利和大唐约定冬天买粮食的,后来大唐收了钱,粮食的事情也不再提起,难道大唐就想这么吞了这笔钱?”

  “这也太不要脸了吧,颉利是死了,可突厥还在。白纸黑字的协议,大唐敢不认帐?”

  说完,李言从怀里掏出去年在辽河对峙时,颉利和长孙无忌签署的买粮协议。

  “来来.侯将军,孤给你算算.”

  “自贞观四年后,长安基本上就是斗米仅五文,去年辽东有战事,米价有所提升也正常,最多斗米十文。可你们卖给颉利的却是三十文一斗,翻了三倍,三百文一石。”

  “这差不多是贞观三年大战前昔,长安最高的米价了。”

  还没等侯君集辨驳,李言就将一手挥:“我知道,大宗粮食交易影响到国计民生,价格自然要上涨,不然大唐宁可不卖。再加上辽东的战事,这其中也有突厥交好大唐之意,所以才有了这个价格。”

  “就算按照协议,三百文一石,突厥给了二十万两黄金,就按官价折算下来,二十万两黄金也有二百万贯,一贯3.33石粮食,这二百万贯,也合666万石粮食。”

  “按照市面上的实际价值,这个数目还要翻上三四倍。”

  “千里运粮,十不存一。”

  “除去远道运输的费用,你们也该支付至少两百万石,这是颉利用来安抚三韩之地迁徙青壮的过冬口粮,可伱们大唐竟然一石粮食都没有送来?”

  “太过份了吧”

  侯君集看着摆在眼前桌面上的协议,又看了看一脸债主市侩嘴脸的李言,摊了摊手,无辜的说道:“这不管我的事儿,这事儿一直是长孙无忌在负责。”

  “我是将军,一个月前才为了你的事情,被皇上召回长安。这个协议,我也是第一次看到.”

  “那好,我说点儿你知道的。”

  李言冷哼一声:“这次唐皇让你来修好,可你却空手而来,怎么修好,就靠上下嘴皮子一碰啊?”

  “人家夷男还知道带份礼物,那六大箱子金银珠宝,光金元宝就有三箱,你也是亲眼看到的。而你呢,说了一大堆废话,什么封官,赐爵,和亲,各种赏赐,实则全是画饼,都是空的?”

  “远道而来,连点儿见面礼也没有?”

  “往小了来说是吝啬小气,往大了来说,大唐君臣跟本就没有把我突厥放在眼里,也看不起我这个右贤王,你们这是在藐视我们,把我们当猴儿耍,怎么,觉得我们不敢南下不成?”

  李言怒气汹汹的撇了侯君集一眼:“若我不是大唐储君,换做任何一个人,你侯大将军现在已经尸冷多时了?”

  “做为大唐储君,我可以不在意,可做为突厥汗国的实际掌权者,做为右贤王,本王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挥兵南下,一来出口恶气,二来也是为了向大唐讨一讨去年的帐。”

  “你回去就把本王的意思向唐皇说明,连本带利,就是那三个条件,若是大唐不答应,本王就率百万大军,攻破黄河防线,杀入京畿,自己去拿。”

  说到最后,李言见侯君集脸色阴沉,也是缓了口气,苦口婆心的说道:“岳父大人,其实我这些条件,并不仅仅是针对父皇,更多的还是一番良苦用心,在替父皇破局。”

  “国内的那些世家大族与皇室盘根错节,早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这几年在父皇进行内部放革时,这些人和皇上打擂台,玩儿的不亦乐乎,让父皇拿他们也没办法。”

  “五姓七望,山东豪门,江南华族,他们个个富可敌国,吸食着百姓的财富,平时父皇拿他们没办法。这次外敌压境,所谓覆剿之下,安有完卵?”

  “这个国家不单单是李家和百姓的,这些财富也不能光让我们李氏一家出,他们也该出点血了。”

  见侯君集脸色缓和下来,李言解释道:“孤的这些条件,和亲对父皇没有任何影响。这几年大唐风调雨顺,区区百万石粮草对大唐来说,也不过是举手之劳。”

  “而百万匹布帛,草原人用的都是粗布麻衣,又可以拉动消费,繁荣大唐经济。”

  “最主要的就是开放互市和这百万两黄金了!”

  “开放互市影响的是世家商队的利益,父皇推不动,孤就帮他一把。至于黄金,孤为什么要黄金,而不是其它的,就是因为黄金这种稀有资源,只有世家大族才有。”

  “南北朝数百年的战乱,黄金都被他们收藏起来了,孤这一刀,实际上是斩向他们的。”

  说到最后,李言才笑着说:“从父皇和世家大族那里拿来一些,转入我东宫的小金库,最后再通过互市,把父皇的还给他,而世家大族的据为已有不好吗?”

  侯君集听到这里,眼前一亮。

  是啊,自己的头脑确实笨的可以,只想着是中原的财富流向草原,可太子殿下岂会把这些到手的财宝分给外族,实际上等于是从皇上和世家那里割肉,用来填补自家。

  这样一想,侯君集顿时转变了立场,如此光明正大的割那些世家的机会自己可不曾遇到过。

  于是一脸兴奋的说道:“殿下,若是这样的话,那百万两黄金就不多了,你不知道,那些豪门望族把陛下气的够怆,百万两黄金实在是便宜他们了。”

  “我看就是再翻上几倍,他们也拿得出来.”

  见侯君集也是一脸的财迷,李言苦笑了一声:“岳父大人,我已经算过了,百万两刚好在他们的承受范围内,一家出一点儿,也不是太心疼;若是再多,恐怕他们宁可和突厥打上一仗。”

  “要知道黄金是要他们自己掏,要是打仗的话,出钱的是朝庭,而上战场的都是些普通百姓,他们躲在后方,无论怎么着,也不会损害到他们的。”

  “就这样吧!”

  “韭菜也不能一下子割到根儿上了,来日方长,要是岳父大人看他们不顺眼,慢慢养养,明年再割也得来及”

  “就算这样,还得配上一些舆论攻势,不然,这些世家可不会轻易妥协。”

  侯君集疑惑道:“什么舆论攻势?”

  李言压低声音,细细的在侯君集耳边说了一番话,侯君集听的一脸愕然,最后诧异的问道:“真的要这样吗?你不怕适得其反,把他们逼的结成一股绳来反抗你?”

  李言不屑的笑笑:“岳父大人是高看了他们,他们没你想的那么有骨气,那些人看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色厉内荏。论到拉帮结派,玩弄阴谋诡计是他们的强项。”

  “可面对我这只会使用暴力的草原莽夫,他们只能低头。”

  “再加上你在朝中大造舆论,对外表达本王对他们的真实态度,相信在这种压力之下,他们不会愿意尝试本王的怒火。更何况,本王还有后续的军事动作来配合,不怕他们不就范。”

  侯君集被李言这环环相扣的算计给惊得目瞪口呆,最后爽朗的大笑起来:“哈哈哈,好,就这样,咱们和皇上联合起来,一内一外共同使力,还怕玩儿不死他们.”

  想明白了这里的环节,侯君集顿时就觉得李言要的不多了。

  要知道贞观四年之前,突厥每年入侵给大唐造成的破坏都是巨大的,攻破城池、焚烧房屋、残杀百姓、毁坏粮田、掠夺人口,还有大唐为了抵御突厥而训练军队、打造军械、筹集粮草、军响开支等。

  更别提战端一开,战争消耗更是流水般的往外淌。

  而草原上的人命不值钱,游牧民族打仗的成本更是低到令人发指,两边开战,损失巨大的还是中原一方。

  若真正的打下去,草原人可以维持着年年打,广袤无边的草原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粮仓;可中原王朝,哪怕国力再强盛,十年风调雨顺的积蓄也才堪堪能应付打上一仗。

  要是打上个三年五载的,国家就要被拖垮了。

  真真核算下来,突厥人抢走一文钱,就要给大唐带来十文的损失,其中九文大家都没有得到,而是消耗在战火之中了。

  而通过和平方式解决这些矛盾,大唐给出去的只有三文。

  古代人是落后,却不是蠢,和平方式只是丢了一个面子,却实实在在的节省了大量的开支。拼死一战,看似维护住了气节,实则对国家的元气透支是需要好几代都补不过来的。

  是以历朝历代都愿意给强敌一些好处,把这些瘟神给请走。就算这样,也只能阻止大规模的入侵,像边境一些小部族的骚扰,就算给了钱也无法控制。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大唐,那些小部族,自然舍不得放弃割这块肥肉的机会。

  当然,这些小规模的骚扰,大唐该打还是打,并不会影响中原和草原在大面上的和平。

  史书上记载的两族和平相处,就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边境冲突是一刻都不曾停止过的。

第913章 大军压境

  2024-07-13

  以前李绩的通漠道,兵员最多时不过十万。

  可现在,仅九原丰州一带,就汇集了二十万兵马,再加上东部的胜州榆林一带,北方黄河一线现在已有三十多万兵马。

  就这样,长安还在一直往北边调兵,这明显是要打大仗的节奏。

  身边的副将洪恩见李绩一副焖焖不乐的样子,在一边问道:“将军,如今朝庭重视北疆防线,随着兵力的增加,将军的影响力也跟着增长,这不是好事儿吗?”

  “属下看您忧心忡忡,不知所谓何事?”

  李绩是隋末瓦岗出身的将领,后来投降李渊,是大唐少有的少壮派功臣。年纪轻轻就被封为英国公,战功赫赫,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个腹有韬略的帅才。

  只是在玄武门之前,拒绝了李世民的邀请,从此被边缘化。

  但其才能着著,使得李世民也不得不倚重。

  可用而不可信,就是李绩自己对他在皇帝心中的评价,这种评价也使得李绩虽居高位而始终郁郁的根本原因。

  副将洪恩是李绩的同乡,从李绩上瓦岗时就追随的老人儿。

  多处相处下来,名为主仆,实为兄弟,对于李绩的心事,多少知道些,只是他人微言轻,对于高层的事情,也是束手无策。

  “你知道什么?”

  李绩眼底闪过一道忧虑:“现在在朝中领重兵的不是秦王府老人,就是玄武门旧将,而我是唯一一个不属于这两个派系,能率这么多兵马的将领。”

  “以前黄河防线只有十万兵马还好,虽然人数不少,却远离长安,外面还有二十万铁骑的阿史那云部,西北边的金山大都督府离着黄河也不远,在这两大都督府的护持之下,皇上很是放心。”

  “可现在呢?”

  “朝庭将这里的兵马扩张了三倍,却没有没有提升本将的职务?”

  “想当年,程咬金在定襄之役开始前,可是兼任了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可我依然是一个普通的行军总管,这说明什么,说明皇上并不想升我的职啊?”

  洪恩却是宽慰道:“那也不见得,将军,皇上至今没有任用任命新的统帅,就说明皇上对您的看重,至于没有提升职务,或许是皇上不认为突厥会南下吧?”

  “前段时间,潞国公不是奉皇上之命,北上谈判了。”

  “这说明皇上更倾向于以和平方式解释突厥问题,若是提升您为行军大总管,可不单单是一个军职问题,更意味着整个通漠道进入战时机制,这样会极大的刺激到突厥。”

  “是以圣上增加军队数量,而保持原来的规格不变,正是为了大局着想,不会专门针对将军的。”

  洪恩说的也有道理,李绩的心情略微松了松,表情也缓和了下来,暗叹一声,都是心事太重的缘故啊?

  正准备夸赞洪恩几句的时候,眼神骤然一缩,只见在前方的阴山南麓的一个山头,突然升起三道浓黑的狼烟。李绩连忙跑向城楼上,放眼北望,只见关山重重,好几个山头都飘着烟尘。

  蜿蜒崎岖,一直延升向大漠的最深处

  还没有反应过来,丰州城头上的警钟被急促的敲响,刺耳的咚咚声,传遍整个城池。

  自从贞观四年,大唐打败颉利,将防线推进到黄河一线后,就在阴山范围内的数十个山头,竖了几十个烽火台,秘密麻麻的延伸到千里外的草原深处。

  久在边镇,几乎所有的军士都知道,一道狼烟代表有少量未知军队接近,示意城池加强戒备;两道则代表万人以上规模的骑兵出现,而最高警示级别的三道狼烟,就是代表着十万以上的草原铁骑大规模入侵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