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457章

作者:安心的石头

  斗争可不是请客吃饭,为了帝位,谁也不会手下留情的。

  李言在众人的脸上一一扫过,长孙无忌和张玄素脸色沉重,眼里忧心忡忡;

  魏征和房玄龄则是目光暗含期待,明显是希望李言主动出来提下这份差使。

  而岑文本则是表面忧虑,眼底透着股难以言预的暗喜。

  而李世民执拗的表情下,有些纠结和踌躇,似乎有些拿不定主意,一脸关切的看着李言;

  李言心里一沉,岑文本将事情说完后,现场诡异的陷入了莫名的沉默,给了李言充足的发表意见的时间,就连长孙无忌也不好替自己开脱了。

  事情都发展到这种地步了,李言知道,这个时候退缩,只能让众人小看,只好硬着头皮挺身而出道:“父皇,即然这样,那儿臣就代父皇跑这一遭。”

  “不行。”

  李世民断然否决:“太子虽是储君,但年纪尚幼,如何能代表朕与突利等人周旋,结盟一事事关重大,此行风险莫测;还是让朕亲自去这一趟吧,朕做皇帝才几年,做将军都十多年了。”

  “太子还是守在京城,替朕守卫后方吧.”

  经过昨晚的一番坦诚的交流,李世民知道儿子的天资和智慧后,更是不想轻易让太子涉险,万一太子有所不测,那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交给谁呢?

  李世民话音一落,几位宰执之臣马上开始劝阻起来。

  其他人还好,都在分析利弊,而魏征却是个火暴性子,大有皇上不听劝荐,就撞死在大殿上的架势。

  见此情形,李言就知道,完了,自己这次是没得选择了。

  李世民虽然看似态度坚定的在否决,可话语里并没有拍板,将事情敲死,明显给接下来的争执留下了余地。

  而之前只是委婉劝荐的房玄龄和张玄素,也使用了魏征的方式,拼死反对,再加上长孙无忌不便表态,岑文本又声泪俱下,深谙权术的李言就知道,留给自己的余地已经不大了。

  忠与孝摆到自己面前,主动和被动结果却是天差地别,给人的感观也是不同。

  即然伸头也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场面上的事情就是这样,有些人明明愿意,却要装做不愿意;有些人明明不愿意,却要装做十分情愿。

  “父皇,三弟半年前还亲自跑了一趟绥州与颉利面对面的争锋,都没什么事情?”

  李言深吸一口气:“何况儿臣只是去见下突利,替父皇安一下他的心,这样就能为大唐接下来的定襄会战中,减少好几万的敌人,即便是冒点儿风险,儿臣也觉得是值得的。”

  “父皇身为大唐天子,在这种时刻,更是应该坐守长安,未可轻动,更不该擅自冒险。”

  一方面是情势所迫,另一方面李言也有些后悔,悔不该一时冲动,睡了阿史那云。

  现在人家父亲找上门来,李言又怎么能逃避呢?

  李世民和朝臣们不知道这里面的关节,自己却不能装糊涂。

  早晚要给突利和阿史那云一个交待,若真是等到打完定襄会战,突利被任命为定襄郡王,自己就更尴尬了。

  女人果然不是随便可以睡的,善后太难了。

  而长孙无忌虽然舍不得让太子冒险,但他更不愿意让李世民出马,他知道,若是李世民有所闪失,刚刚平稳下来的大唐,马上就会重新陷于动荡之中。

  现在的大唐,除了李世民,没人能稳得住大局,长孙家族和李世民在这方面是同气连枝的。

  而且若是李世民去了北边,必定要让自己跟随。

  原剧中李世民就亲自点了长孙无忌一起去与突利会盟,李言觉得与其说是信任长孙无忌,倒不如说李世民是不放心这厮。

  长孙无忌善弄权术,心计极深。

  若是李世民孤身离开长安,留下少年的太子监国,长孙无忌万一起了不该有的心思,让李世民有去无回,自己把持朝政,很有可能就是另一个司马氏。

  所以李世民从来不会放心将太子交给长孙无忌,反而还隐隐的隔开了两人的关系。

  纵观全局,李承乾和长孙无忌的关系明明很是亲近的,却一直是若有若无的。若是李承乾真的事事听从长孙无忌的,以此人的老奸巨滑,恐怕再怎么着,李承乾也不会走到最后造反的地步。

  “是啊,皇上,太子业已成年,代替皇上跑上这一遭,也未常不可!”

  见大势所趋,长孙无忌眼中精光一闪,随后皱眉说道:“只是,太子此时去往北边,真正的危机在于内而不在于外,皇上子嗣众多,突厥人不会以为拿着一个太子就可以要胁大唐,倒是内部”

  长孙无忌是非常现实理智的人,即然事情已成定局,那就趁机要些好处,也不能让太子白白跑这一趟。

  岑文本一听,顿时脸色垮了下来,长孙无忌也太张狂了,这不是明摆着挑拨皇子们的关系,暗指蜀王和魏王会趁此机会陷害太子吗?

  见长孙无忌将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说了出来,房玄龄和魏征一时不知该怎么接话。

  诸子争嫡,这是谁也不愿意轻易牵涉进去的。

  倒是张玄素一脸认可的点了点头,一脸担忧的样子

  在看似激烈的争论中,已悄然对此事有了定论,李世民也只好慢慢平静下来。

  李言此刻也是迅速的思索了起来,思考着是去是留,各有什么利弊利失。

  换个角度想想,其实能离开长安出去走走,也未必全是坏事儿?

  老拘在京城里,无论做什么都会被人盯着,太不方便了。

  自己不是普通人,是有挂的,外面的天地才是自由自在的。

  若是原本的李承乾,手无缚鸡之力,离开了老巢是非常危险的,一国太子身处险地,基本上出去就难回来。可自己不同,自己有一身的武艺,还有私人空间,从系统里还能用积分购买很多保命的药物。

  除非陷入万军之中,否则根本就不用担心会遇到不测!

  若是去了没有规则约束的大草原,说不定才是真正的龙归大海,鸟上青天。

  心态一转,李言马上就发现,此行对自己是十分有利的,可以摆脱在长安小心翼翼的局面,随着诸皇子慢慢长大,皇子们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也会越来越大。

  经历过大清时代的九龙夺嫡之后,李言知道,接下来必然是极为惨烈的长期胶着战,一直到拼的几方精疲力尽,几败俱伤,最后便宜那些不争而争的人。

  自己身为太子,更是众皇子主要的目标,避无可避,决不可能像大清的时候一样,躲在敌后战场打游击,最后出来捡好处。

  若是自己暂时离开这个是非窝,会不会更好呢?

  说实话,大唐马上就要进入多事之秋了,即将展开的定襄大战,李言做为太子。

  在此次战役中,无论怎么表现都不太合适。

  若是太过低调了,会让人瞧不上,毕竟以前是小孩子就算了,现在也长大了,很多人都在看着自己,事事都要让自己先表态。

  平平淡淡的,不但会让跟着自己的人失望,还会让别人觉得太子太过无能,非社稷之相。

  可若太过显摆了,又容易让李世民看不顺眼,他现在才三十出头,正是一个皇帝最年富力强的时候,还没有要交接的时候,自己的锋芒毕露会和他起冲突。

  实在是太难做了.

  而且,就算大战结束了,摊上李世民这个不甘寂莫的主儿,马上就要进入内部的大力改革。

  谁都知道,这些都是硬骨头啊,妥妥的深水区!

  处置颉利,草原百姓南迁,征粮抗旱,并省官员,武将归朝,还有狭乡迁宽乡,件件都不是容易干的,原剧中的李承乾就倒在这一件件的大事中。

  做为太子,必须要主动站出来替李世民分忧,不可能事事都躲着,置身其外。

  若真是这样,等到人都得罪了,就会被满朝文武所唾弃。

  可若参与其中,做为皇长子,就会首当其冲,挡下大部份差使,进退两难。

第778章 李言的决择

  2024-07-13

  原剧中李世民北上与突利会盟,李承乾最开始不愿意发兵的,可满朝堂逼着他,大势所趋。

  最后就连房玄龄最后都抗不住,借着病避开了。

  别看李世民最后回来重惩了李承乾,李承乾发兵的决策虽然愚蠢糟糕,可多少透着股忠孝在里面,李世民表面愤怒,实际上对于太子的仁孝还是满意的;

  若是李承乾从始至终,按兵不动,稳如老狗,恐怕李世民会更生气。

  怎么?

  君父身陷危局,命悬一线,你掌握着监国的权力,却一卒不发,你是不是起了什么邪恶的念头,想让老子死在外面,你好提前继位啊?

  多少也该尽尽心吧

  见死不救,冷眼旁观,毫无作为,虽然从客观上来说是理智正确的,但却隐含无情无义,居心叵测,李世民表面上会赞赏太子处变不惊,应对从容。

  可实际上却会心寒失望,觉得李承乾是白眼狼,关键时刻靠不住。

  是以无论李承乾发不发兵,最后下场都不会好。

  两害相权,李承乾还是选择了宁可让父皇觉得自己无能,也不能让父皇觉得自己无情。

  不能说做错了

  若真的被逼到那个处境上,李言虽然聪明睿智,也没有选择,唯有发兵营救这一条路可走。在这种环境下,犹如猴子身处于荆棘从中,任伱再机灵狡猾也难以事事周全。

  李世民身为皇帝,面对整个朝堂的请征表,在承庆殿内暴跳如雷,可当着满朝文武,不也只能给自己找台阶,将大家的奏折一烧了事,不予追究。

  老大又怎么样,老大也不能和整个阶层的意志对着干,老大也不能得罪所有人。

  李恪和李泰这样的次子也无法置身事外,随随便便接了些差使的,就弄得灰头土脸的。

  李恪为了打井抗旱征粮的事情,得罪了满朝的权贵,被众人所唾弃;而李泰为了避开狭乡迁宽乡的事情,不得不让人砸了自己的腿,借着受伤躲在府里。

  两兄弟都替李世民背了不少黑锅。

  并省官员时,李世民最开始属意长孙无忌的,可长孙无忌深知这里面的历害,宁可得罪妹夫也要借口推辞了,并将侯君集推出来顶杠,侯君集得罪的人,都要算到东宫头上。

  最后李世民为什么选择李治,其中很大一部份原因就在于其他皇子们或多或少都被朝臣们记恨,而从头到尾都没有参和到这些事情中的李治,任何一方势力都没有得罪。

  他上位是最‘合乎人心的’。

  李世民晚年和康熙晚年的情况是大不相同的,康熙是年轻时做的事情多了,那股子冲劲儿也没了,年老倦怠,又顾忌着自己十全老人的名声,不愿意再给自己‘完美’的帝王生涯再涂上不光彩的一笔。

  但自己留下的烂摊子又得收拾,所以才选了‘坚刚不可夺其志’的老四上位,就是为了利用他眼里不揉沙子的性格,来趟深水区,啃硬骨头的。

  胤禛后来的死得莫名其妙的,和那些被他得罪利益群体的反扑和报复是分不开的。

  而李世民经过贞观一朝二十年的努力,差不多把他能做的都做了,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了,该改革的弊政也都改了,情况和乾隆继位时差不多,江山已经十分牢固了。

  有了雍正时期的多项改革,康熙一朝积累下的弊政经过扭转,国库充盈。

  乾隆只要萧归朝随,就算往下顺,也能再撑个百八十年,好几代人。

  想到这里,李言这才恍然大悟,自己接李世民的位,其实就相当于弘历接胤禛的位置,而不是胤禛接玄烨位置。朝庭处在不同的情况,自然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不能死搬硬套,要灵活实际。

  即然是这样,那自己就绝不能大量得去得罪人,恶人,只能让别人来做。

  李世民好高鹜远、贪功心切.

  啊!不是

  李世民志存高远、文韬武略,绝不可能安份的,再加上昨天的彻夜长聊,接下来大唐的朝堂上肯定会掀起极大的波澜,原本的改革加上自己的分封制,短期内肯定无法平静。

  自己要是一直在东宫的位置上,指定会被他拿来顶杠的,除非自己暂时缺席?

  是啊

  想到这里,李言一阵激动,自己真是傻啊?

  一直只想到着政治旋涡里左右支拙的,可就算自己再聪明,也难抵一朝人啊?

  为什么不跳出旋涡,暂时先离开长安城?

  古人都说过,重耳在外而安,申生在内而亡,李世民还有十多年的执政时间,贞观刚刚才过了三四年,李言都有些等得不耐烦了,更别说还有那么长时间。

  让李恪李泰李佑他们在内部先卷着,和那些朝臣们勾心斗角,顺便被李世民利用,替李世民背黑锅,间接的帮自己打工,将内部的事情都给收拾妥当。

  而自己则放飞自我,可以在外围逍遥自在。

  那些任务也需要时间,小安康还在吃糖葫芦的年龄,离嫁人还需要好几年,胡人内迁口虽然迫在眉捷,只剩一两年了,可说到底,大唐的这些名臣们不是不知道内迁胡人的坏处。

  只是当时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

  自己能就这样的事情,用未来的危机和李世民发生冲突吗?

  李言到现在都没想到阻止胡人内迁的办法,可自己若是去了草原,那就不一样了,凭着自己的才能,和网罗的一个时代的名臣武将们,不怕不能在草原上打出一片天下。

  到时候釜底抽薪,将胡人困在草原上,不就没有内迁的事情了,这个任务也等于被自己完成了。

  都说打江山容易,治江山难,其实打江山也不容易,只是相对于治理还是更容易一些。

  毕竟打江山只要能杀人、搞破坏、攻城掠地就行了,而治理江山都是些精细活,在和自己人周旋,很难施展开来。

  那些世家大族和势力集团也不完全是祸害,他们即是帮助统治者维护天下的必要力量,又是江山长久延绵的心腹之患。

  别说李世民了,就算是李言,也是很难大刀阔釜的下手整理的。

  虽然系统把自己丢在了贞观初期,可自己却是可以选择跳出这个安逸的环境,去到北方动乱之地,替李世民营造一个和平的内部治理环境,从容料理内部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