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心的石头
李言说到这里,忧虑的说道:“他们是刘邦的兄弟和臣子,只要刘邦在,他们就是大汉的忠臣孝子,但刘邦不在,换了刘邦的儿子,他们的忠心还能剩下多少呢?”
“在权力面前,又没有了制约,谁能把持住自己?”
“刘邦尚在,张耳、英布、彭越这种后来风云际会结识的豪杰则罢了,可像卢绾这种跟着刘邦长期打天下的好兄弟都背叛了,谁又能保证周勃、樊哙、陈平这些人会永远忠诚于那个做在龙椅上的娃娃呢?”
“若是没有了强有力人士的庇护,刘盈也好,刘如意也罢,刘邦的这些儿子们,说不定这辈子都没有成长起来的时间了?”
“有些力量,无所谓正邪对错,你能驾驭得住,就是维持稳定的可靠坚定力量;可若驾驭不住,最大的危险可能来自于它,父皇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李言说到这里略略顿了顿,看了眼眼色沉重微微颔首的李世民,继续说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子房先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儿,才坚决支持刘盈上位,吕后摄政,依托刘氏诸侯王和吕氏外戚的影响力,制约住功臣集团,先确保江山留在刘吕两家,然后再从容去解决吕氏的问题。”
“时间是最宝贵的,也是最无情的.”
“它可以带走刘邦,也能解决吕稚,更能让刘邦的儿子们安然成长,随着时间的流逝,吕后的问题,皇子弱小的问题,功臣揽权的问题,都可以水到渠成的被解决掉。”
李言伸出两根手指在李世民面前晃了晃,然后说道:“当时刘邦的江山面临两个危机,一是诸侯王拥兵自重,二是骄兵悍将把持朝政;而前者被刘邦解决了。”
“但又制造了一个新问题,就是后来的刘氏诸侯王发起的七国之乱。”
“后者被张良解决了,但也制造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后来的诸吕之乱。”
李言说到这里感叹道:“子房先生说的一点儿也不错,任何事情,任何一种选择都会有利有弊,无非是看取舍罢了。他和刘邦用两个新问题,代替了两个老问题。”
“后者是眼前的燃眉之急,而前者是未来的心腹大患。”
“可这一取一舍之间,最宝贵的时间就被争取出来了。有了这个时间,秦末乱世那锅沸腾的开水就可以冷却下来,天下百姓就可以慢慢安顿下来,所以,时间是对江山稳定最珍贵的东西。”
“不管再严重的问题都可以慢慢去解决,也都可以得到解决,关键是有没有那个时间?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无论是吕氏之乱还是七国之乱,不都被解决了吗?”
李言话音一落,李世民神情一震,随后神情变得无比凝重,随后慢慢的闭上了眼睛,陷入了沉思。
这段历史太宝贵了,先贤的智慧果然是无穷的,他给了自己极大的启发。
原来问题还可以这样解决,在矛盾大到一定程度,无法两全的时候,寅吃卯粮!
可以用未来的隐患,换取现在的安宁。
然后把未来的事情交给子孙后代去解决,若是太过急迫,就会像隋炀帝一样,现在都没有了,哪还有什么未来?
李世民将自己代入当时汉高祖的处境中,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处理,依自己现在的智慧,都无法想出比高祖当时的处理,更加妥当,更加周密,也再加完善的办法了。
若是高祖一意孤行,非要传位给刘如意,后面的情形虽然没有发生,但李世民可以想像的到。
远得不说,就说离自己这个时代最近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死,其子宇文斌即位为皇帝,是为宣帝。
此时北周政局非常不稳,宣帝死,其子年仅八岁的宇文阐即位为静帝,两年后,在刘方、郑译、高颖等人直接策划下,国丈杨坚迫使静帝退位,擅夺了女婿的江山。
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
这就是发生在五十年前的事情,太上皇李渊那时候刚好十五岁,可是亲眼看到这一幕发生的。
由此可见,汉高祖和张良是何等的睿智和高明,开汉四百年之张子良,名不虚传啊!
李言犹自钦佩的说道:“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汉高祖和子房先生的英明。”
“吕后执政的十五年里,抚民以静,轻徭薄赋,鼓励农商,在政治、律法、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全面为后面的‘文景之治’垫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为通过各种手段,压制功臣集团肆意扩张实力,加强中枢集权,巩固朝庭权威,可惜吕后的行为虽然于国有利,却大大的得罪了功臣集团,以至于在她死后,功臣集团强力反扑。”
“不但将吕氏在朝中的掌权者一扫而空,还将吕氏一族尽数诛杀,未免将来被报复,以不合继承礼法为由,将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一并斩杀,从诸侯王中挑选了宽厚仁慈但性格软弱,可随意被众臣们掌握的代王刘恒继位。”
听到这里,李世民忍不住的怒斥道:“胡说,分明是吕氏欲为乱,周勃陈平等中臣奉汉高祖遗命诛除乱贼,史笔如铁,人言滔滔,你怎么可以胡说八道,为妖后正名?”
李言知道,现在的史书上对吕后都是一边倒的讨伐之声,几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敢为吕后翻案。
于是正色道:“父皇,吕后当政的十五年里,大汉治理的如何?”
“虽然她确实做出过贡献,父皇也不否认。”
李世民断然否决道:“但她临朝称制的时间,肆意打压排斥甚至迫害刘氏诸侯王是不争的事实,还违背了高祖非功不得为侯,非刘氏不得为王的誓言,大肆任命吕氏为王,把持朝政,诛除功臣,欲使诸吕取代刘氏”
“吕后诛除功臣,诛了谁了?”
李言不等李世民说完,便质问道:“实际上也就淮阴侯韩信和彭越是死在吕后手中,其他的陈豨、韩王韩信、九江王英布、燕王臧荼、燕王卢绾等都是被刘邦所杀。”
“而在朝中的缵侯萧何、平阳侯曹参、安国侯王陵、曲逆侯陈平、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北平侯张苍、开封侯陶青、桃侯刘舍、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商陵侯赵周、汾阴侯周昌、江邑侯赵尧、广阿侯任敖、舞阳侯樊哙、曲周侯郦商、汝阴侯夏侯婴、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崩城侯周緤、申屠嘉、陆贾、朱建等一百多位功臣勋将都得以善终”
“就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和力量支持,这才给了周勃陈平后来拨乱反正的机会。”
“若吕后欲使吕代刘,为什么不在她活着的时候做,要等到死后才为之?”
“若不是吕后执政期间大力打压了功臣集团,侵夺了那些人的利益,限制了他们的扩张,那些人为什么会对她恨之入骨?”
李言的连珠质问,让李世民一时有些哑口无言,陷入了沉默之中。
是啊,都说吕后残忍,歹毒,主要是将彭越躲成了肉酱,在宫中杀了韩信,将戚姬制成了人彘,毒杀了赵王刘如意,其他的好像也没听说大规模的清除功臣。
可为什么史书上都是这么写的呢?
李言不屑的说道:“吕后若真是心狠手毒、蛇蝎心肠,有取刘而代之的心思,就应该在她掌权期间,奉天子以令天下,将周勃陈平等刘邦的遗臣们一扫而空,全都换上自己人。”
“有长达十五年的时间,吕后足以完成吕氏代刘的举动。”
“吕后是任用了一些吕氏族人,但她一个妇道人家,刘盈又性格懦弱,优柔寡断,更重要的是短命之相。面对刘家的孤儿弱小,欲守住刘邦留下的大汉江山,不被功臣集团所裹挟,不用一些自己家族的人,行吗?”
第765章 以史为鉴(十)
2024-07-13
“当然了,吕氏家族的人实力膨胀,或许是有些人起了欲取而代之的觊觎之心是很正常的。但最多就是想想而已,要说发展到付之于谋逆的实际行为,这种可能也是不大的。”
“首先取代刘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吕氏族中没有能扛大梁的人,最主要的是吕氏也没有那份威压天下的功劳。”
“即便是有些人自不量力,儿臣敢断言,吕后一定是极力制止的,因为若是吕后配合,十五年的时候,足够将那些功臣们一一清除掉,换上阿谀吕氏的臣子们,为接下来的禅让不断的打基础。”
“父皇雄才大略,也是做皇帝的人,若是您处在吕后的位置上,十五年的时候,您有多少种方法可以取刘而代之?”
李世民听到这种反问,下意识的将头一抬,傲然的说道:“岂用得了十五年,只需五年,朕”
说到这里,李世民看到太子眼中的戏谑和玩味,李世民一怔,这才发现上了儿子的当,眼神一瞪,鼻子里不悦的哼了一声,随后没有理采太子,开始思索起来。
是啊!不太合理啊
吕后是从刘邦时代走过来,身为皇后,亲身经历了打天下的过程,性格强势,见识不凡,手腕更是不输刘邦,其后的十五年里,让大汉百业兴旺,国泰民安,巾帼不让须眉,决非一般女子可比。
这样的一个女中枭雄,若是真的想取刘而代之,处在她那个位置,大权独揽,儿子又懦弱无能,功臣勋将诸王又都谨小慎微,就算五年不成,十五年也足够了啊!
李世民第一次开始怀疑起史书来,喃喃自语道:“这么说,吕后并没有那种野心”
“当然没有,反之,吕后一意在加强中枢集权,巩固刘吕两家的权力,维护大汉江山,非但功臣们得以善终,就连刘邦封出去的儿子们,大部份不都好好的待在封地上为王吗?”
“吕后难道不知道,这些小孩子们随着时间渐长,会慢慢成长起来,变得越来越强大,增加刘家的影响力?”
“别忘了刘邦为了保护刘如意不受吕后的迫害,可是配上了周昌这样类似魏征的忠直刚毅之臣,还留下了不去长安的圣旨,可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在刘邦死后的第二年,就被召入长安弄死了。”
“那些功臣们连刘如意都护不住,更不可能护住别人。”
“刘邦最疼爱的刘如意都像小鸡崽一样被吕后随手捏死,其他的刘姓诸侯王们可想而知。说是诸侯王,不过就是一个个失去强大庇护的娃娃们,在吕后这样的强权人物面前,覆手可灭,没有半点儿反抗之力。”
“可吕后却没有这样做,反而派出了贤臣去辅且佐这些诸侯王们成长,这从哪儿看都不像是潜移国祚的行为啊?”
李言可是知道,要不了多久,大唐就会出一个堪比吕后的女帝,只用了七年的时间,就篡夺了李氏三代帝王数十年打下的江山,更别说十五年了,做什么都够了
吕后还能不如武后?
李言眼色一沉,冷然的说道:“别说什么人心向刘,汉高祖48起兵,6年的汉王,7年的汉帝,满打满算,起兵的时间也算上,撑死了就13年的江山,哪来的人心?”
“何来的向刘?”
“但凡吕后有一点取刘而代之的私心,完全可以将刘家的利益牺牲掉,将刘氏诸侯王都废黜掉,然后把属于皇帝的权力拿出来和功臣集团们一起分掉。”
“有这么大的让步,必然能让功臣集团极大的满意,从而换取众功臣勋将们支持吕氏代刘的举动,哪怕最后像周天子一样,将汉氏江山都封出去,吕氏也能得到名份大义,不至于落得个满门被诛的下场。”
“嘶”
李世民听到这里,倒吸一口凉气,一脸震惊的看着眼前人蓄无害的儒子,说出来的话,却是杀气腾腾,寒意森森,让李世民这个杀人无数为了江山早已心硬如铁的枭雄都感到一阵阵的凉意。
真是大智近妖啊.
若眼前之人不是自己的长子,那自己无论如何也要将其笼络到身边,天天看着。不然,若是为敌,自己就算是睡觉也会不得安宁,此人活在世上一天,自己就会如芒在背,如梗在喉。
就是投靠了自己,在自己死前也要让此人先去为自己探探路。
都说一言以丧邦,一言以兴邦。
以前自己还不信世上会有这样的人物,可今日一见,方知天下之大,真是不可轻视。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啊
最重要的是,这样惊才绝艳的人物,还懂韬晦自污之道。
潜龙在渊,不显山不露水的,若非今天晚上的一番谈话,大唐面临的危机,让其露出了行藏,恐怕整个朝堂,就连自己都会担心太子太过弱小不堪,需要大力扶持。
幸好,真是庆幸,这种人物生在了李氏,而且还是自己的嫡长子,真是天佑大唐。
心里的忌惮慢慢消散,李世民细想想太子说的话,想反驳都感到一阵阵的无力感。
是啊!
吕后有太多的机会和时间可以完全代刘,可是她没有,不但没有大规模的铲除那些障碍,也没有大肆诛杀刘氏诸侯王,仅仅只是任用了一些自己的娘家人而已。
直到临死,也没有过任何篡位的实际举动。
若是排除吕后的私心野心和篡位的动机,那吕后为了大汉江山的延续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说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也不如过,如此人物,可称贤后,为天下万民后世百姓所敬仰。
可最后却落得满族被诛杀的下场,还被盯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为天下人所不耻,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两人都在心里感叹,历史果然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失败者只有被任意打扮和丑化。
再次的被冰冷的现实所冲击,李言也是深深的吸了一口气,闭上眼沉默了一会儿,再次睁开眼的时候,已是一片清明:“汉朝的江山在汉高祖打败项羽称帝后,只是第一遍,也是矿石成铁的第一步。”
“扫平异性诸侯王是第二遍,吕后执政是第三遍,文帝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是第四遍,武帝大出是第五遍,有此五遍,大汉才真正的变成精钢铁骨之江山。”
“而吕后这执政的十五年时间,尤为重要,这一步才是汉朝真正的脱变,炼铁成钢关键一步,经过这十五年的治理,百姓才真正的安定下来,天下才真正向汉。”
“可以说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期,若是没有吕后在关键时侯的接力,大汉不一定能稳住形势,刘邦虽然天纵英才,可他的时间太短了,给汉朝留下的根基实在是太薄弱了。”
“有了吕后的化铁为钢,才有了后来的文帝、景帝的接连淬练,经过两朝英明帝王的持续锤打,大汉才变得固若金汤,稳如泰山。”
“都说秦朝是奋六世之余烈,而汉朝又何尝不是好几代人的艰苦奋斗、荜路蓝缕。”
“才有武帝时期的大出于天下,远逐匈奴,封狼居胥,威名远播,万邦来朝。”
“为后世带来了几百年的太平天下,纵然其中有王莽篡汉的插曲,可天下虽然分崩却没有离析,很快被光武帝平定。不能不说,天下百姓受汉之恩深重。”
“人心在汉,所以才会那么快的重归于一。”
“这都是汉朝开国时期几代帝王打下的坚实基础,为后代子孙留下了珍贵的遗泽。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打了整整一个甲子,才将汉朝数百年积累下来的元气给真正的打没了。”
“可见根基的重要性,而我大唐能否于世长存,就在于开国时期的根基是否雄厚?”
李言说到这里,斩钉截铁的说道:“若是父皇是吕后,那儿臣必然就是文景,若父皇是吕后加文景,那儿臣就是大出天下的汉武帝,远逐匈奴,万族臣服。”
李言没有提在大安宫里造小孩儿的太皇李渊,很明显,他就是已经完成历史使命,虽生犹死的汉高祖了.
话声甫落,李世民眼中射出锐利的精光,目光炙烈的盯着李言,帝王霸气全开,如海啸般的向李言席卷而来。
而李言有皇道气蕴在身,又曾经君临天下,也是半点儿不怵,一脸坦荡的直视着,无论李世民的气势多凶悍,扑向李言也如泥牛入海,消失的无影无踪。
李言脸上始终从容不迫,眼中古井不波,呼吸也没有半点急促,气度始终是风清云淡的样子。
父子两人,犹如两朝帝王之间的对视,视线在空中几乎激出火花。
良久,李世民的眼神缓和了下来。
心里暗叹道,这个小子,明明才十多岁,嘴上的毛都还没长齐,气势竟然不在自己之下,面对自己的帝王之威,没有半点惧色,到底是无知者不畏,还是有天大的依仗。
亦或是无欲则刚,心无挂碍?
又或是智慧太高,所以对尘世间的这些名利并不在意,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
听说太子在东宫里有专门的静室,书房中也有不少道家经典。
太子天资如此聪疑,一般的学问恐怕不入其法眼,而佛道的学问如渊似海,这小子莫不钻了进去,最后修的一颗超然于外的心态,对俗世间的名利不感兴趣了?
那样才是我李氏天大的损失,一想到这里,李世民眉头一皱,心里有了些担忧,以后要多给这小子找点事儿干,别天天的泡在那些书籍中了。
不过这是以后的事情,留些心则罢,眼前还是要想想江山永固的事情。
第766章 关陇贵族(一)
2024-07-13
上一篇:直播科普万界宝物,震惊全世界
下一篇:四合院:开局警司,老婆热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