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380章

作者:安心的石头

  李承乾要是水平高一些,哪怕威望高一些,其他兄弟们就可以放心的为国效力。

  假设,若是李世民是李渊的嫡长子,而李建成是次子,那么整个局面就完美了。

  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是绝对容得下才具平平的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李建成和李元吉面对强势且能力凸出的大哥,也不会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会心甘情愿的做好一个亲王辅助兄弟治理天下。

  而李承乾在此次考验中,显得柔弱不堪,李世民只好放弃了这样的打算。

  大唐后来对突厥一战,缺失了这个最具份量的主持,李世民宁可空缺其位不派儿子出场,毅然将灭突厥一战前线总指挥交给了六十岁的李靖来主持。

  正是这一战,拉开了李靖和其他唐初名将之间的差距,成就战神之名。

  而事实也证明了,李世民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果然出现了张宝相等将冒功,企图拥兵自重的事情。当时李世民在后方听说此事,派人将铠甲都从府库里搬了出来。

  可见其对此早有预见,而且心里十分悲观。

  幸好李靖年事已高,又无太大野心,最后被李世民派出了长孙无忌,以极高的政治智慧将这次危险化于无形,控制住了局面,不然大唐真的危险了!

  而后来出现薛延陀的夷南来到长安代表突利和契必何力和大唐谈判共同对付颉利的时候,李世民还是有些不甘心,发现李承乾无法独档一面,更承担不起对突厥一战的重任。

  若是真的强把太子派往前线,搞不好最后还成了笑柄,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还会瞎指挥,拖前方将士的后腿。

  即然太子开拓不成,那守成总没有问题吧?

  所以李世民又做了另一种尝试,借着去和突利谈判之机,试着让自己离开,把长安交给太子来镇守,看看效果如何,若是太子能胜任,帮自己稳住大后方。

  那到时候也可以自己亲临前线,指挥这场大唐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战役,而将长安放心的交由太子,这样太子也有一份守卫后方,供应前线的支援之功。

  可事实再一次让李世民失望了,李承乾即无法放心派去前方,又将后方弄得一团糟,明明临走前下了死命令,无论发生什么情况,秋粮下来之前,不可展开对突厥的战争。

  这个所谓‘意外’,李世民几乎就差明说了。

  不就是指万一自己预判错误,中了计,折损在了突厥,那李承乾做为储君,要以江山万民为重,以社稷存亡为重,不得义气用事,打着为自己报仇的名义,将天下兴亡置于一时的儿女私情当中。

  可李承乾再次让李世民失望了,完全掌握不住局面,被朝臣舆论所逼迫,被重臣亲王们所裹挟,不顾一切的调兵遣将,毫无计划的发起对突厥的战役,而且还要自己亲临前线指挥。

  一个从没带过兵的太子,带着李世民积攒数年的资本,向突厥这样强悍的敌人发起攻击,完全是一种自杀性的举措。

  这样冲动的决策,不理智的行动,可想而知,当大军调到前方的时候,不是被突厥围歼,就是后方被权臣所篡,一场席卷大唐的混乱过后,李氏家族将被亲的掌权者从这片土地清理掉。

  再悲观点儿,生灵涂炭,神州陆沉。

  直到这两次试探和考验过后,李世民从心里彻底的放弃了扶持李承乾的想法。

  他是一个成熟的帝王,不是李承乾那样的碌碌懵懵之辈。

  他不能为了一已骨肉私情,而将家族未来和国家的前途,还有天下万民的福祉置于不顾,硬要一个只能带着禁卫军守守宫闱的阿斗,挑起天下这幅万几重担。

  司马衷之事,殷鉴不远,大唐不能再重蹈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惨剧。

  所以,虽然后来李承乾依然坐在太子的位子上,但在李世民心中,就和后来的大清王朝中的胤礽太子之位被废而复立一样,只是个摆设,是在为皇帝选择新的太子而争取时间。

  后来的几次众所周知的尝试,与其说是考验,不如说是在向满朝文武,向长孙皇后,向朝中支持李承乾一系的势力们证明李承乾的平庸和笨拙,确实是扶不起,实在是不足以担当江山社稷的重担。

  让天下人接受这个事实,顺理成章的为后来选新太子做一个缓冲和过渡,基本上和康熙时第一次废太子之前,去热河狩猎的用意是一样的,都是诏告群臣和各方势力,提前做和李承乾一系做剥离,免得接下来的更换太子引起天下动荡。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就是此理。

  要知道这些附合太子的势力,都是前期立太子之时,为了巩固太子之位,皇帝自己亲手加上去的,现在又要亲手剥离掉,可想而知,做为皇帝的心里,会有多痛苦。

  而这些都是李世民为了勉强扶持李承乾而付出的无形的代价,而且还不为世人所知。

  可以说李世民对待这个长子是仁至义尽,问心无愧了。

  想到这里,李言微微一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世,必不能让李世民失望了。

  收回飘散的思绪,摇了摇头,李言看到眼前正惊疑不定的常胜,忽然神色严厉的说道:“常胜,这华州段的水渠前段时间还是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裂开了这么大的口子。”

  “我怀疑可能是有些人不想让水渠顺利贯通,所以偷偷才派人挖断的。”

  “只是之前这事儿是蜀王在负责,此人有夺嫡之心,屡屡和我做对,我当然乐见得他倒霉,现在这差使落到东宫了,我不会让他们把再这些招数耍到我的头上。”

  “常胜,你偷偷派人留心一下,我回去也禀报父皇,派些人在水渠的上下游盯着,看看到底有没有人搞鬼。若是让我们抓到,敢干这种伤天害理、误国误民的事情,不管是谁,一定严惩不怠,满门抄斩。”

  常胜听到这里,心里一紧,脸色变得无比僵硬,讪讪的说道:“即然有这样的事儿,殿下放心,臣一定在督促修渠的同时,看看有没有这样心思歹毒之辈?”

  “嗯,小胜子,对你我是信得过的,我可以给你交个底。”

  李言意有所指的说道:“伱争取一个月之内把渠修好,修好了自然大家都有功。别的不说而这左屯卫翊府中郎将一职,顺理成章的就落到你的头上了,到时候北伐,我再举荐你去前方任将领,自然不愁没有功立。”

  “对于我来说,有了这个功劳,到时候对颉利的战事一开,这大军粮草总督办一职,顺理成章的就落到我的身上了,不知会有多少将领往东宫里跑。这北伐的第一功,自然就是我的了,我们东宫的实力,也会得到极大的增强。”

  “若是出了任何闪失,再搞得虎头蛇尾的,父皇怪罪下来,到时候将我的差使给拿走,你这左屯卫中郎将更是没指望了,到时候咱们就只有再回东宫里待着了,北伐和咱俩也没啥关系了.”

  别人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李言是用人要疑,疑了还要用。

  他自然知道常胜和吴庆他们会打什么主意,一方面把事情丢给常胜,另一方面也断了他们继续在水渠上做手脚的心思,话里话外的暗示常胜,若是再出意外。

  不但霍乱朝庭的目的达不到,就连左屯卫翊府中郎将一职,也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得知京中那么多粮食后,常胜自然会见好就收,放弃原有的拖延时间想法,先将这个禁军的位置拿到手再说。

  再将常胜的注意力吸引到北伐上,自己到时候负责大军后勤粮草,处于这么关键的位子,大战一开,想做点儿什么手脚不成?比如暗通突厥,将大军部署提前泄露,在后方断了大军粮道等等,有的是能达到目地的机会,何必要跟水渠较劲儿。

  说完之后,李言不管常胜一脸的复杂情绪,叫上薛仁贵,两人顶着落日的余辉往长安城而去。

第629章 校场比箭

  2024-07-13

  看着李言几人消失在官道上,吴庆悄然走了上来,低声说道:“将军,这下好了,太子果然让你来负责左屯卫军。”

  “咱们可以故技重施,等到渠快修好的时候,再找一处险要之地挖开,一直拖到京中断粮,然后用孙达的计策,联系颉利大军压境,内忧外患一起爆发,不愁不能让大唐陷入绝地。”

  常胜忧虑的摇了摇头:“恐怕这个想法行不通了”

  “怎么?”

  吴庆一急,神色严厉的问道:“难道你怕死了,还是不想替旧主报仇了?”

  “都不是”

  常胜颓然一叹,有些无奈的说道:“刚刚太子临走前向我透露,李世民在京中几大粮仓中,还屯有一百多万石的粮食,是为了对付颉利,每年偷偷积攒的。”

  “此事做的十分隐蔽,就连在朝堂上也只有几个核心宰府重臣知道。”

  “什么?”

  吴庆顿时露出吃惊的神情:“一百多万石?你有没有听错?会不会是太子在骗伱?”

  “断然没有。”

  常胜脸色凝重,一脸愤慨的说道:“从今天的情况来看,程怀亮的死,朝庭根本就没有任何怀疑,太子对我也是信任有加,他告诉我慢慢修,一个月不行两个月,朝庭跟本就没有那么危急。”

  “再说了,李世民打算在今冬明春发起对突厥的战役,偷偷积累钱粮兵马等物资,也在情理之中。中原和突厥一旦开战,规模庞大,耗时日久,别说百万石了,就是几百万石粮食,也不够用,怎么可能缺粮呢?”

  “那京中怎么会粮价高涨,到外都没有米卖.”吴庆面色有些狰狞,不甘的问道。

  常胜将京中富户豪门囤积居奇的事情一说,缓缓摇了摇头:“那些人藏着粮食不卖,只是为了等到粮价高的时候卖个好价钱。”

  “而且,刚刚太子对龙王庙的决口已经有所怀疑了,只是他没有怀疑到我们身上,只是怀疑是那些京中的大户为了阻止永通渠贯通,导致粮价回落,才做的手脚。”

  “太子回京就要向皇上禀报,一方面偷偷查找原因,另一方面派人在水渠各段守候。”

  “吴庆,我们昨天只是利用太子和蜀王的矛盾,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现在朝庭已有准备,绝不能再做手脚。不然,长安没有出现危机,我们反而会暴露身份,被一网打尽。”

  “哎”

  吴庆有些绝望的说道:“将军,这次计划也行不通,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替旧主报仇雪恨啊?”

  “不管怎么样,我们先把左屯卫这五千禁军拿到手中。朝庭马上就要展开对突厥的一战,太子兼管钱粮,只要能继续负责后勤之事,我们身处核心位置,总能找到机会的。”

  “到时候就算在战役的关键时期,将大唐大军的后勤粮草付之一炬,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现在暂时收手,稳往局面要紧,若是一意孤行,恐怕白白牺牲,害死那些兄弟们,还于事无补!”常胜抬头看了看渐渐西沉的落日,安慰着吴庆,也安慰着自己。

  “好吧,现在也只有这样了”

  吴庆也是一怔,随后黯然的点了点头,本来马上就可以为旧主报仇的,现在看来,又要往后延了。

  两人的关系不能暴露,即然事情谈妥,吴庆就先告辞了,留下常胜一人站在晚霞的余辉,帐然若失。常胜想到李建成对自己的恩情,还有自己的使命,又想想被自己抛弃的父亲和未过门儿的妻子。

  从绥州拒绝相认以来,常胜的心一直都承受着煎熬,父亲将自己养育长大,自己一天孝心没尽,还让他们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听采矶说父亲病得很重,也不知道能不能撑下来。

  绥州地处边垂,整个城池都毁于战火之中,也不知道他们现在流落到了哪里?

  孙达出师出捷身先损,吴庆这些人又催着自己不断的行动。刚刚太子的一翻话,又让他对原本的打算破灭了,常胜感觉到自己的未来就像这轮落日,看不到希望和未来。

  一时之间,常胜的意志都有些消沉,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了?

  回到东宫后,李言并没有向李世民上奏疑似有人挖渠的事情,那些不过是说给常胜听的,让常胜老老实实给自己拉磨的说辞。若是真的向李世民禀报了,不是替蜀王李恪解除罪责吗?

  而且有了皇上的格外关注,反而无法显出自己的能耐,李言可是知道这次的差使中蕴含巨大的机遇考验,而且,以他三世为人,虽然人小,但头脑却没有限制。

  若是这点小事儿都办不好,那才是白瞎了混了这么多年。

  李言不像外界所想的那样,忙得脚不粘地,夜以继日,反而趁着这个空暇,休闲起来了,每日睡到日晒三杆,吃饱喝足,然后来到小校场,看李敬玄、裴行俭和李谨行几个年龄稍小的侍读练习骑射。

  这下就体现出李言的英明之处了,潼关和华州两处地方,都有那些憋着劲儿想向太子殿下证明自己才能的侍读们盯着。

  这些人知道,太子手下有的是可以展示才华的位置,所担心的不过是他们的忠诚和能力而已,所以借着这次难得的机会,这些人都是兢兢业业,唯恐被别人比了下去,将各自的差事处理的井井有条。

  每天都不辞劳劳的往来两地,向李言禀报各地的情况,李言虽然不出太子府却对这两处的情况和进展,了如指掌。

  而常胜和吴庆看到太子自从那日别后,一连几天都没去过工地,也更相信了修渠对朝庭来说不是什么大事,更是相信了李言的说辞,反而加倍努力,要将水渠修好,拿下左屯卫军中郎将之职。

  李世民在宫中通过恒连听说李言依旧和以前一样惫懒,本来想责骂一番,但经过了解,两处地方的工作都按步就班的展开,虽然李言没有到场,却天天关注着,并没有出任何纰漏。

  和房玄龄在承庆殿谈论起来,房玄龄等几位重臣都夸赞道,太子年纪虽小,却有大将之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更符合皇帝和满朝文武对储君的要求。

  做主帅的本就该如此,若是太子真的每天都要亲自跑现场,不然就无法驾驭局面,那才让人担心。

  皇上该放手让太子去闯闯,看看离了父母和大臣的帮衬,太子是否能承担起重任?

  李世民一听,也是这个理儿,也就没有理会,任由李言折腾,看看他能搞出什么样子!

  这天,风和日丽,阳光烂灿,明媚的娇阳照射得人身上暖意洋洋的,李言来到东宫的小校场,李敬玄、裴行俭和李谨行三人正在比试箭法,百步之外立了三只箭靶。

  三人各有十支箭,不时有靶子被射中红星,引起周围围观侍卫们阵阵的喝彩声。

  “参见太子殿下!”

  见到李言来到,侍卫们行了一礼,李言摆了摆手,众人回到自己的岗位上,李敬玄、裴行俭和李谨行三人恭恭敬敬的见过礼。

  “你们继续,孤来看看你们的射艺如何?”

  李言微微一笑,抬了抬手:“塞外草原的突厥人是天生的猎手,下马能放牧,上马能张弓,几乎不加训练,随随便便就能射到一百五十步,他们中间的百夫长以上勇士,基本上都能做到在二百步外,命中目标。”

  “而我们的普通军士射到百步也算好手,只有少量骁勇的将领们能与之相比。”

  “如此悬殊,不加改变怎么能行呢,你们要带头将距离拉远,要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三人平时都是自视甚高,此时被李言一激,更是不服气,叫嚣着将箭靶放到二百步外,开始比试起来。

  最后结果显而异见,射惯了百步的靶子,一下子距离拉开了一倍。唰唰唰的几轮试射下来,只有裴行俭射中了半数在靶上,李敬玄和李谨行竟然一支也没有射中,三人羞愧不已。

  李言倒是没放在心上,几人年龄比李言还小一两岁,气道不足,射不中是很正常的,不是每一个人都像李言这样开挂的。

  看到旁边的薛仁贵一幅跃跃欲试的样子,李言招呼着:“仁贵,你是他们的伍长,教教他们怎么射箭?”

  “是,殿下.”

  薛仁贵二话不说,拿起李言赠与的敕勒弓,摆起驾势,右手抽出一支箭,‘唰’的一下,二百步外,直接命中红星,顿时引起大家的喝彩声,裴行俭三人也是兴奋的围着薛仁贵请教起来。

  正在这时,久未出面的王玄策出现了,悄悄来到校场,轻声向李言行了一礼:“玄策见过太子殿下.”

  “嗯,玄策来了?”

  王玄策在东市春雨茶楼领了接近常三多舅甥的差使后,就一直忙着这事儿,后来的潼关疏通关道和永通渠的修缮都没有参与,只是隔三差五的向李言汇报一下常三多两人的近况。

  “殿下,这段时间,我已经完全取得了他们的信任,您让我查的事情,属下已经查清了”

第630章 震惊的王玄策

  2024-07-13

  李言并没有将常三多和其外甥女两人的来历和意图向王玄策说明,让王玄策自己去调查,一方面是考验一下王玄策的能力,另一方面自然是为了稳住常三多两人,为接下来的收常胜做铺垫。

  “嗯?什么情况,说说看.”

  看李言随意的样子,王玄策总有一种对方成竹在胸、早就知道内情的错觉,但王玄策没敢揣测,只是低头说道:“那名老者叫常三多,河东浦州人,老家就在潼关东面的黄河浦津渡口附近的村子里。”

  “武德九年,突厥入侵,他们的家园都被毁了,亲人也都殆于突厥人的铁抢掳之中。常三多带着仅存的外甥女流落到关中,后来去了塞外,碾转到了绥州。年初颉利攻破绥州,他们随着人群被掳走了,蜀王谈判,将他们救了回来。”

  李言点了点头,问道:“他们到处流浪就是为了逃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