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第371章

作者:安心的石头

  李言不满的砸了砸嘴:“孤昨晚在承庆殿才接到的差事,回来后宫门都关了,父皇让我管理粮草运转的事情,我也没有想得太透彻,这些都是昨晚熬了半宿才做好的规划,怎么提前说啊?”

  “再说,现在说也不算晚,你先准备着,仁愿和仁师不都在东宫里待着嘛?这两天又没有功课,要是他们不在,再随便叫上两个人随孤一起去,年龄太小的裴行俭和李谨行就算了,让他们好好渎书吧!”

  “你这边先准备着,又不着急,中午孤还要回来吃饭。吃完饭,带上准备好的这些人,刚好一起去一趟潼关。对了,告诉他们,可能要在潼关待上个十天半月的,准备些过夜的细软之类的。”

  在边上侍候的文君顿时一愣,太子昨晚是奴婢伺侯的啊?

  没熬夜啊,一大早就睡了,睡得呼呼的,粘枕头就着,没想什么事情啊?

第611章 太仓

  2024-07-13

  听到李言这么说,文君诧疑的转过头,只见李言对自己耸了耸肩,会意的抿嘴一笑,眼睛弯弯的像月牙,动人的翻了个白眼,两颊露出两个迷人的酒窝,姿妍俏丽,风情款款。

  李言看得一阵失神,乖乖,不得了了!

  这大唐美女甲天下,自己却还在这十二三岁磨蹭,不知要错过多少风华绝代的秀丽景色。

  不行,自己要快长大,快快长大。

  恒连双眼圆睁,惊疑的张着嘴巴,转头看了看殿外都快升到头顶的太阳,真想问一句,太子殿下,您现在吃的不是午饭吗?见对面这一主一仆两个人开始打情骂俏,懒得理这两个狗男女撒粮,恒连应了一声慌忙去安排了。

  等又耽误了一会儿,李言这才不紧不慢的在刘仁愿和孙仁师的陪同下,走到殿门口一看,顿时没好气的瞪了恒连一眼。

  原来一般太子出门,都备的是马车仪驾,但这回恒连为了治李言的拖延症,给李言直接准备的马匹,连请示都没有,就自己做了。

  恒连讪讪的看了李言一眼:“太子殿下,太仓臣就不去了,臣还要给您准备接下来的午饭和行程,皇上的差使要紧,等会儿您回来吃过午饭,就直接起程吧”

  李言抬头看了看太阳,确实都快中午了,也有些不好意思,想了想说道:“对了,恒连,你一会儿再去一趟东市和西市,从市署里各调五个对市场各种物资商品价格熟悉的役吏。”

  “太子,主要是些什么物资?”

  恒连都有些无语了,这一听就知道是皇上交待的正经事情,太子竟然事先没有做周全的计划,想起一出是一出,临出门前才吩咐下来,也太不靠谱了。

  “嗯?”

  李言思索怕有些事情考虑不到,而恒连老成持重,有些事情比自己想的还要周全,索性直接说道:“永通渠被冲毁了,洛阳过来的物资都堵在潼关关道上,壅塞百里。”

  “致使军粮运不到长安,父皇让孤去疏通关道,孤需要找一些熟悉从洛阳过来的大宗商品行市价格的吏员们。所以才让你从两市抽调一些,帮着孤去分门别类的辨识,你只说是从东边过来的大宗货物,两市的官员们自然知道哪些人比较熟悉。”

  此事原剧中的张玄素已经想好了妥善的办法,李言也就不再操心了,直接萧归曹随,拿过来用就是了。

  再说了,潼关关道的堵塞不是什么大事儿,以前是没人管,才会任由那些车辆雍堵,只要皇上重视起来,朝庭派出了人,可以釜底抽薪,也可以军事管制。

  总知,只要有权力和军队,啥事儿处理不好啊?

  要知道这是人分三六九等,皇权至上的封建时代,可不是政治清明的民主社会,又不怕什么舆论影响,做为一个思想完全解放而又重回封建时代的人,就算没有张玄素的课以重税的点子,也能从容的料理此事。

  “好的,臣知道了,保证太子殿下一会儿回来的时候,这些人都准备齐全。”恒连认真的应下。

  “嗯,伱办事孤是放心的。”

  李言安慰了恒连一句,直接上马,带上两个侍读和二三十个内率府的护卫们,直接往南门面去。

  唐朝的太仓是所有粮仓的总称,仅在京畿之地有广通仓、含嘉仓、永丰仓、常平仓等好几处大型的存粮之地,玄武门以西、芳林门以东、掖庭宫以北的地方就有一个大型的仓储地,守卫京畿的南北衙十几万大军的粮草都从这里支取。

  另外城北三十里左右,靠近渭水和灞水交汇之地的新丰县的永丰仓,东南水运过来的粮食通过永通渠水道,直接存放在仓城里,输往北方边地的粮草直接从这里提取,不用进长安城。

  而一般意义上的太仓也指在东市的常平仓,这里面的粮食是从这两处仓城里转运进来的,供长安城内生活的人使用。当然,主要是供应皇宫的运转,还有官员的部份薪奉也会直接发放粮食,以免百官与平民争粮。

  而长安城的几十万百姓的日常口粮,主要是通过东西两市,和各个小坊市里的粮栈供应点,这些平时都是通过南来北往的商贾通过经营的方式自由流通。

  有时候市场供应不及,太仓也会向市场上释放一些存粮,用以调节供需,稳定物价,保障百姓生活。

  而太仓的官署就设置在东市靠近胜业坊的常平仓里,关中其他之地仓城的粮草存取都要到官署里办理手续,然后拿着开出的手续,再去各个便利的地方就近支取粮食。

  大唐幅原辽阔,每年各地秋收后,粮食收到各府道州县的粮仓里,会在每天春耕之后空闲的时候,再慢慢运到京城,所以每到税粮来京的时候,运粮车队连绵几十里都是有的。

  而边疆各地的军府来提粮的时候,更是全副武将押运,有时候需要日夜不停的运转,不可能都到城内来,那样也不方便。

  李言的马队到达太仓后,户部仓部司主官胡成带领一众太仓署的守仓吏员已经在此等侯了。

  胡成是个矮个胖子,看起来十分滑稽,李言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守仓的物资供应都十份富裕,反正不管在哪个地方,守仓的就没有一个瘦子,个个脑满肠肥,都是横着长的。

  见李言从马上下来,胡成上前一步:“臣仓部司主官胡成参见殿下,太子殿下千岁。”

  “起来吧!”

  李言打了个招呼,就往仓库里走去,边走说道:“胡成随孤前去仓敖视查一番,其他人各司其职,不要误了各自的公务。”

  其他人退下,胡成小意的带领李言,还有李言带来的两个侍读在仓库中转悠起来,一连看了好几个仓敖,李言默默的点了点头:“胡成啊,现在仓库中还有多少粮食?”

  “回太子爷,京中几个仓城中储蓄的粮食共有大约四五万石”

  “哦,这样啊!”

  此时就连身后跟着的刘仁愿和孙仁师都是一脸的震惊,可李言却是脸色不变的点了点头,四五万石是个什么概念李言也不很清楚,估计很多了吧

  胡成见李言脸上没有露出惊愕的神情,反而很是诧异,看到太子身后的两人对自己使了使眼色,面容一变,顿时额头上的汗水都有些滑落了,脸色紧张的擦了擦。

  胡成眼珠转了一下,想了想,又解释道:“太子殿下,长安城附近有大大小小五个仓城,最大的永丰仓有两百个仓窖,储粮数量最高在一百五十万石。当然了,一般情况下,也不可能都储满,能达一半以上已经不错了。”

  “而其它也个仓城最小的存储量也在五十万石,五个仓城平时有进有出,常规的存粮数量也在一百万石左右,最低的时候,也没有低于七八十万石。”

  “哦,原来是这样”

  李言有些官僚的点了点头,随后脑子才反应过来,顿时脚步一顿,双眼大睁,看向胡成,愤怒的说道:“什么?”

  “胡成,你个扑街的,也就是说现在整个大唐仓库里才有五万石粮食,你知道这有多危险吗?不说运往边疆的粮食了,就京畿之地的十几万大军,一天要吃多少粮食,这五万石能管多久啊?”

  “要是一旦断粮,长安城就会大乱,这个干系你担得起吗?”

  “我”

  胡成被李言的骤然发作都吓到了,一脸的恐慌,一下子跪了下来,颤颤巍巍的说道:“太子殿下,不怨臣啊。”

  “臣只是这太仓的主官,前段时间连日大雨,永通渠被冲毁了,漕运不通,潼关陆路又堵住了,东边的粮食都堵在关道前,绵延百里,运不进来,但各地的粮食支取却是不断,只出不进,粮食就像流水般的减少,臣也没有办法啊?”

  “太子殿下,您快想办法吧,再这样下去,京里要就要断粮了。”

  李言一愣,这才想起来,可不是吗?

  皇上让自己干的就是这事儿,冲胡成发火,着实有些没有道理了

  想到这里,李言冷静了下来,挥了挥手,两个侍读退了下去,然后李言脸色变得很是亲切,将胡成给扶了起来,而李言却不知道,这样前据后躬的,更让胡成胆战心惊。

  太子殿下今天一到太仓,就像不认识自己一样,一幅公事公办的样子,着实让胡成心里忐忑。

  “胡成啊!”

  李言温和的说道:“孤是吃你娘的奶水长大的”

  呃.

  这句话一出口,李言有些愣住了,这句话怎么听总感觉有些怪怪的味道。

  这个信息当然是原剧中得到的,另外,李言诧异看了看眼前的胡成,胡子拉碴的,看起来都三十多岁了,那胡成的娘也有四五十了,胡成比自己大了二十多岁,差着二十多年,他娘真的还有奶水吗?

  李承乾那时候还小,没什么印像了,李言后来也没打听过这些事情,摇了摇头,将那种强列的不适感抛掉。

第612章 潼关

  2024-07-13

  见胡成点了点头,李言继续说道:“这么算来,遂安夫人也算孤半个母亲了,咱们也算兄弟.”

  “臣不敢,太子殿下.这.”胡成有些惶恐。

  李言拍了拍胡胖子的肩膀,笑着说道:“那咱们是自己人了,现在皇上将打通漕运,周转粮草调运的事情交给我,你一定要好好协助我将这件事情给办好。”

  “那是自然。”

  胡成拍着胸脯保证道:“太子殿下,皇上早就吩咐过,让臣全力配合您处理周转粮草的事情,更不用说咱们还有更深一层的关系,您就是胡成的主子。”

  “你尽管吩咐吧,但有所命,胡成敢不效力?”

  “嗯”

  李言将胳膊搭在胡成肩膀上,拉着胡成走到旁边,小声的交待了接下来的事情,胡成听的眼睛越来越亮,后来还有些为难,但最终点了点头,保证一定办妥,不负太子所托。

  李言交待完胡成之后,也没心思再查看了,就带着自己的人离开仓署回东宫了。

  看过原剧的他当然知道,皇上在太仓里还有四十万石的压仓粮,不过李言也没想过去调动,他知道,那是最后迫不得已的时候,胡成才会遵照李世民的旨意帮自己挽回颜面的。

  用到压仓粮,实际上也是承认了自己的无能,所以李言压根就没想过。

  潼关地处关中平原的东端,是关中、河东、河南三地的交界处。

  东接河东灵宝,西连关中华阴,南依秦岭与洛南为邻,北濒黄河、渭河及洛河三河交汇。潼关是关中地区的东大门,是连接中原的咽喉要道,在唐时潼关东部的一大片区域属于河东之地,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当李言站在潼关城楼上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上午了,长安城离潼关有近三百里,中间还在渭南县歇了一个晚上。

  李言还是第一次在大白天亲临潼关,亲眼看到这座影响了上千年的雄关漫道。

  潼关有三道重要的关楼,顺着奇峰陡峭的两山之间一字排开,站在最东边的城楼上往外看,北临涛涛黄河,面依麒麟山角,远望有鸿沟天堑,是从山东之地进关的唯一大门,峻险异常,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潼关城东门的关楼,形似一只猛虎蹲在关口,让人望而生畏。

  进关时,沿着东门外陡坡道拾级而上,举目仰望关楼和巍峨的麒麟山,恰如一只眈眈雄视的猛虎,守卫着关中地区的东大门,看起来极为威严雄险。

  潼关南面的秦岭峰峦起伏,苍翠清新,令人赏心悦目。每当春雨前后,景象更为佳妙,峰峦中游云片片,若飘若定,似嵌似浮,来之突然,去之无踪,形似一面伫立在天空中的一面屏风。

  只是此时李言已经没有心思去观看潼关的巍峨景致了,站在城门上的谯楼往下看,一条关道蜿蜒曲向远方,此时关道上大大小小的车辆,一眼望不到边,人喊马嘶,大人叫孩子闹的。

  潼关极为凶险,相应的关道也是异常的狭窄,再加上东门为了防御而修建的关楼,最窄处只容两驾马车并行通过。

  再加上来往车辆上面驮载的货物,还要验各种关防文传,以致于通过关道极为缓慢,后面远处的马车不知道等了多久,竟然在路边拾柴做饭,可以想见这堵车多么严重。

  此时镇守潼关的正是玄武门九将之一的左骁卫大将段志玄,得到通报的段志玄正巡视防务赶回,在东城门上见到了正看风景

  呃.

  正在调查潼关壅塞情况的太子李言,连忙上前一揖手道:“臣潼关守将段志玄,参见太子殿下。臣巡视防务,不及迎接,还请太子殿下见谅。”

  “段将军不必如此客气!”

  李言看着眼前才三十二岁的段志玄,心里感慨道,段志玄年龄不大,资历却极深,最早随着其父段偃师在李渊做太原留守的时候,就在其麾下做文案幕僚的工作。

  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反隋时,段志玄募兵一千多人随从,被授予右领大都督府军将。

  他追随李世民,治军严谨,作战勇敢,以勇武著称。起义军一路平霍邑,战胜宋老生,再破绛郡,攻占永丰仓,段志玄参加了起义早期的主要的战役,每次都是作为先锋,攻必胜,战必克,因功晋升左光禄大夫。

  他曾跟从柴绍、刘文静与隋将屈突通战于潼关。

  又跟从李世民讨伐薛举、刘武周,因功晋升骠骑将军,进封武安郡公。破王世充、窦建德后,以功迁秦王府右护军,晋封楚国公。玄武门之变中,段志玄与尉迟敬德共同参与讨杀李建成、李元吉。

  李世民继位后,迁左骁卫大将军,册封樊国公,食封九百户,并将关中咽喉之地潼关交给他来镇守,可见对其信任和重用。

  这样一个资历深,战绩彪炳的悍将,本来正是李言需要加倍笼络的,但李言知道这样的人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拉笼得过来的,何况,老段贞观十六年就挂了,根本用不上。

  随即只是礼貌中略带敬仰的客气道:“漕运断绝,京师粮响供应不上,边地多镇告急,孤受父皇所托,前来处理关道壅堵之事,还望将军一力配合。”

  “太子殿下客气了,说来惭愧,这本来应该是臣的职责,如今却需要太子殿下前来处理,是臣失职了。”

  段志玄丝毫不敢因李言年少而轻视之,据他所知,虽然长安城中蜀王最近气势甚壮,但皇上并没有因太子敦厚少敏而嫌弃,反而十分赞赏太子勤学上进,恭孝仁厚。

  段志玄因从小与李世民交厚,一开始就站在李世民一边,就算后面李建成和李元吉百般拉拢收买也一直不为所动,才有了今天在朝中的显赫位置,但正因如此,他才知道站错队的可怕。

  再加上现在功名利禄都有了,李世民也还年轻,段志玄并没有想在皇子们中间再做选择的想法,事实上这是朝中武将们共同的选择,站队实在是太危险了。

  他们侥天之幸选对了李世民,和有了如今的地位,再加上李世民比他们大多数的将领们都要年轻,有生之年,基本上不用再做选择,所以不愿意再趟下一代的混水。

  至于程怀亮、柴哲威之流,不过是小辈们自己看得顺眼,在一起关系好,就算有所倾向,也无足轻重,影响不了大局。

  而真正的重臣和武将当中,立场鲜明的,也就是长孙无忌和岑文本了,其他人的立场都比较超然。

  今天是李言到潼关来,若是李恪到潼关来,段志玄也一样是这个态度。

  “昨日臣已收到朝庭的文书,已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太子殿下有什么命令,尽管吩咐,臣一定全力配合。”

  “嗯,将军果然痛快!”

  京师缺粮如久旱盼甘瀮,李言没有再废话当即叫上东宫属官和两市中招来的役吏,和段志玄一道在潼关的谯楼里开起了现场办公会议。

  当然,主要是李言在说,其他人在听:“诸位,现在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漕运断绝,东西之间的商道只剩下潼关一条道,而这里大小马车又严重堵塞。”

  “因为货物流通不畅,致使长安城内物资稀缺,各种商品的物价纷纷高涨,而这又进一步促使了更多的商贾运送更多的货物往潼关这里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搞得关道运力非但没有加大,反而比之前更加壅塞。”

  “由其是南边的税粮被关道堵住,运不到京师,边地纷纷告急,都在催粮,眼看太仓已罄,百姓的口粮都受到影响,在两市中,浸过水的米都卖到三百文一石。”

  “而永通渠才刚刚开始修补溃决的缺口,所以,潼关关道必须马上疏通,以解朝庭之危。”

  眼看众人眼巴巴的望着自己,李言直接说道:“俗话说的好,天下熙攘皆利来往,这来来往往的车辆,所图的不过都是一个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