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380章

作者:不吃小南瓜

  因为牵扯到有无效与无关进未筛选,再加上夹杂很多高难度数学计算机转化,代码可不是找个人就能写的,必须对于离散数学、概率有深入的理解。

  所以把工作交给陈蒙檬和许杰就刚刚好。

  ……

  陈蒙檬和许杰的水平确实不差,两人总计花费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所有代码的编写工作。

  与此同时,王浩也建立好了数学模型。

  在结合写好的代码,针对资料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到了一系列的结果。

  之后就又是数学分析。

  后续的工作相对比较容易一些,因为有类似的经验,最终做出了曲线图,在根据推导出的函数来分析偏差值。

  “这个偏差还是太低了!”

  王浩看着图表中的数据,有些头疼的按了按脑门。

  许杰看着的图表数据,忍不住问道,“王老师,这个偏差指数代表了什么?”

  “代表依靠我们的分析结果去改善工序,提升很小。”王浩简单的说了一下,“你也知道,我们是对于一种特殊钢材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我们要根据分析结果,来改善制造工艺和流程,也就是确定哪些步骤是有效的,哪些步骤是无效的,哪些步骤效果好,哪些步骤效果差……”

  “如果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偏差值太小,也就代表我们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

  他说的再次感叹了一声。

  许杰思考着点点头,有些疑惑的问道,“总归是有效果吧,毕竟我们已经分析出了偏差。”

  “所以我才说效果不理想。”

  王浩感叹的说着,却知道已经没有办法继续研究了,因为任务已经完成了,灵感值也不再增加了。

  换句话说,以彭辉团队发过来的数据资料做分析,他们能做到的已经是极限了。

  “如果想要再进一步降低钢材的含氧量,就必须要增加新的流程,或者以某种新方式去制造。”

  “这个方法,估计彭辉还没用过……”

  ……

  虽然对分析结果不太满意,但王浩还是最终的结果发给了万益明,还特别说了几句,“这个结果的偏差值很小,你们根据结果去改善制造流程,估计效果不太好。”

  “如果想进一步降低刚才的含氧量,就必须要增加新的手段。”

  “这样吧!”

  “你告诉彭教授,让他派个专门的小组过来,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这是王浩想到的方法。

  材料制造上有很多的方法,他可以和专业的研究人员一起讨论,来确定哪几种种方法对于降低含氧量是有效果的。

  这样就可以针对性的增加制造步骤,来更进一步降低钢材的含氧量。

  万益明接了电话以后就查看了,王浩发过来的内容,随后他找到了彭辉,说起了王浩交代的事情以及分析结果。

  “王院士说结果偏差值太小,即便以此改善流程也不会有多大效果。”

  “另外,王院士还说让我们派出一个专门的小组,和他针对讨论一下制造问题。”万益明很认真的说道。

  彭辉听罢稍稍有些遗憾,“本来还指望王院士能帮上忙,看来这一项研究确实难度太高了。”

  “既然是王院士要求了,你就让桂芳去吧,再加上娄建平,让他们两个带队过去。”

  “我们还是按照王院士给的结果做一下看看,他是说效果不大,但也不是没效果,能改进一下肯定是好的。”

  他说着摇了摇头。

  彭辉倒不是不相信王浩的能力,反倒是非常的相信,才会有这样的表态。

  既然王浩都说了偏差值太小,估计没有多大的效果,‘估计’就可以忽略不计,肯定就是没有多大效果。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有一点效果也是进展了。

  他还是决定马上进行实验。

  他们的研究并不是制造一种新钢材,而是把含氧量在20ppm左右的特种钢材,用一些方法降低其含氧量。

  一般最低能降低到5ppm左右,因为实验过程存在失误和偏差,有时候还会更高一些,会达到6ppm、7ppm。

  即便实验制造过程非常的严谨,他们也从没有把钢材的含氧量,降低到低于5ppm的程序。

  这边实验室准备进行新的实验,而另一边,彭辉则让也派出了史桂芳、娄建平一起带队去西海大学。

  新的实验总共花费了两天,他们严格按照王浩列出的数据来改善工艺和流程,新钢材冷却以后就被送到了检测室。

  彭辉和万益明等人并没有报太大的希望。

  等刚才送入了检测室以后,他们就回到了办公室等待结果,还一边关心了一下史桂芳等人,问一下他们是否见到了王浩。

  这时候,史桂芳等人已经等在梅森数实验室的小会议室里了,接到了彭辉的电话,也就简单的报告了一下。

  然后就听到对面响起了一声惊呼,“彭主任!万教授!有结果了!”

  “结果出来了!”

  彭辉正打着电话被吓得一个哆嗦,交代了一句就放下了电话,赶紧走出了办公室。

  等到了门口就看到,检测室的曾教授正激动的说着,“4ppm!4ppm!”

  “我们联系做了三次检测,确定了结果,含氧量在4ppm左右!”

  “我都不敢相信这个数据,一下子就到4ppm了。”

  “我们的研究成果了!”

  其他人听罢也兴奋的说道,“真的吗?有4ppm?”

  “这么低了?”

  “还真是啊?研究完成了?直接达到了预订目标……”

  “这太牛了吧!”

  彭辉直接愣在了原地,他和其他人的反应一样,也抓着曾教授重复问道,“确定是4ppm吗?”

  “当然了!”

  曾教授非常的激动,“我最开始也不太相信,后来又进行了两次检测,才把数据确定下来。”

  “准确的说,是4.1ppm,偏差值不超过0.2ppm。”

  “这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

  “真是不敢相信~~”

  彭辉也同样不敢相信,他就拉着万益明进了办公室。

  “嘭!”

  门被重重的关上。

  彭辉马上忍不住问道,“王院士不是说效果不好吗?怎么直接就4ppm了?”

  “我也不知道啊。”万益明的脑子也有点发蒙,“王院士就是这么和我说的。”

  “难道是王院士判断错了?”

  “可能是吧……”

  “算了!”

  彭辉干脆也不多想了,他直接拿起了电话,找到号码打给了王浩。

  接电话的是陈蒙檬。

  陈蒙檬是王浩的助理,王浩的私人电话是保密的,一般的电话先是接给助理,随后才会转接过去。

  陈蒙檬听到对面说是彭辉,是西京交通大学的金属实验室,也知道打电话过来是什么事情,就直接把电话转接过去。

  这时候,王浩才刚走进会议室,见到了史桂芳和娄建平。

  史桂芳是老熟人了。

  娄建平倒是只见过一次,简单说过几句话,但也算是认识的人,他们刚见到寒暄了几句,正打算直接进入正题,电话忽然就打了过来。

  王浩就点了接听键,就听到对面彭辉激动的声音,“是王院士吗?”

  “是,彭教授,你好。”

  “王院士!王院士!真是太谢谢你了,我们刚才依照你的分析,对流程进行了改进,制造出的特种钢,含氧量降低到了4.1ppm左右,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

  彭辉以为王浩也会很激动,结果就听到对面有些遗憾的语调,“才4.1?”

  “才?”

  王浩叹气道,“我早知道没什么效果,但是才4.1……最多也就追上国际水平吧。”他说完还长长叹了口气,明显是对于结果不太满意。

  彭辉满是不解道,“那王院士,你的预期是?”

  “我本来以为能达到4,或者3.9,再进行下一步的改进,最好是能降低到3ppm左右,这样制造出的轴承钢,才能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现在看来距离预期还是差一些啊!”

  王浩是真的失望。

  虽然国际最先进水平的轴承钢材,含氧量也是在4ppm左右,但要考虑一点——

  他们在轴承钢其他制造过程以及轴承技术上,也拥有国际最顶尖水平。

  国内则不同!

  哪怕是制造出的轴承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因为其他制造过程以及轴承制造技术上存在差距,以此制造出的轴承,自然也很难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

  “如果能把钢材含氧量降低到3ppm以下,首先,轴承钢已经超出的了国际先进水平。”

  “这样,即便其他部分的技术差一些,有最好的材料支持,生产出的轴承钢,也许不比国际最先进水平差,就能支持反重力飞行器使用……”

  王浩就是这么想的。

  其实就和厨师做饭是一样的,使用更鲜活的材料,只需要简单的料理,做出来的东西也会很好吃。

  如果材料和别人一样,别人还拥有高超的厨艺,自然别人做的饭更好吃。

  对面。

  彭辉呆呆愣愣的放下了电话,他终于完全明白过来。

  怪不得王浩说‘效果不怎么好’,结果他们进行实验,就直接达到了预期目标。

  原来是目标不同!

  王浩的目标是制造出含氧量在3ppm的钢材,自然看不上‘4ppm’的数据,觉得数据分析结果不尽如人意,改善以后效果‘也不大’。

  彭辉对万益明苦笑道,“只能说,理解不同……我们的格局还是太小了!”

  万益明也苦笑一声。

  他们以‘4ppm左右’为‘终极目标’,结果换到王浩手里,分析下实验数据就直接达成了。

  双方的格局,确实不在一个级别上。

  但是,3ppm?

  可能吗?

  这种数据感觉已经高到不可能实现了。

  当钢材的含氧量降低到10ppm以下时,每提升一点其研究难度都是以指数级提升的,对于钢材的提升也是指数级的。

  武钢生产的含氧量为5ppm到6ppm左右的高端轴承钢,放在国际高端轴承钢市场,根本就没什么竞争力,因为高端轴承钢的含氧量,都在5ppm以下。

  前者也只能制造高端普通轴承。

  后者则可以制造最先进的轴承。

  3ppm?

  那是什么概念?

  彭辉和万益明仔细思考着,发现脑子中竟然连概念都没有……

第三百一十三章 王院士,不是我们能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