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吃小南瓜
左右两侧各有几人。
左侧是杜建华的团队,右侧则是汪承林的团队,他们分别带着自己的团队核心人员,来参加这次项目会议。
同时,他们都被孤立了。
两人的团队被孤立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上一次东港举行的超导会议,他们就是众多超导领域学者的‘领头人’,并且公开的和王浩‘势不两立’。
虽然没有明确的这么说,但他们确实是这么做的,而且也都上台明确说了要申请的项目。
当时参会的学者们都认为,两人以及其团队不会加入到王浩的项目中,完全没有想到他们都申请加入了。
“这两个家伙,说难听一点,就是不要脸啊……”
“还说什么自己去申请项目,结果呢?王浩说明了项目以后,他们直接加入了。”
“他们两个大型团队,可都是超导研究的领头羊,结果为了经费还这样做。”
“是啊……”
汪承林和杜建华也都感觉非常的尴尬,他们都非常后悔当什么‘领头人’,也知道申请加入王浩的项目会面对什么。
但是,在庞大的经费面前,面子算什么?
他们都是大型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必须要为团队去考虑,肯定要争取更多的经费,才能让团队生存发展下去。
汪承林和杜建华不在乎其他人怎么看,能争取到项目才是最关键的。
他们见到彼此才是最尴尬的。
两人来的时候正好碰到一起,相互尴尬的没有说一句话。
汪承林朝着左侧撇了一眼,不屑的想着,“早就知道,这家伙就完全不可信,还说什么绝对不加入项目,纯粹是说给我听的!”
另一边,杜建华也想着,“汪承林这家伙就是没有节操,一点做人的基本原则都没有,上次估计就是故意骗我的,好在我没上当!”
两人对视一眼,互相冷哼一声不屑的扭过头。
这次他们是直接竞争对手!
科学基金会公布了总经费超导三十亿的研究项目。其中有个最大的项目,总经费高达七个亿,内容是研究探索几种超导材料的电子波特性。
研究超导材料的电子波特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容,同时也是所有项目中最重要的。
只要深入了解超导凝态物理以及半拓扑理论,就知道研究直接关系到关联构架电子波和超导微观形态的桥梁。
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加以拓展来沟通超导凝态物理以及半拓扑理论。
当然,想要在理论层面上进行沟通完善,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单单靠实验研究是不可能的。
但项目并不需要做太多的理论分析,因为核心理论工作都是王浩的团队来完成的。
杜建华和汪承林都希望能拿到七亿的大项目。
八点半。
王浩到达了会场,好多学者顿时迎了过来,其中也包括杜建华和汪承林。
每个人对王浩都非常热情。
整个项目就是王浩申请下来的,他掌控着项目自然就能决定项目分配问题。
换句话说,王浩就是项目分配最重要的评审。
王浩和学者们寒暄了一阵,也差不多到了时间,就上台对于项目整体进行了解释。
“我们的研究主要目的,就是以新型超导材料的特性,来沟通半拓扑理论和常规的超导凝态物理理论。”
“从微观的角度上来说,就是沟通原子构架和电子运动之间的关系。”
“超导机制是个很大的领域,不管是半拓扑理论,还是超导凝态物理,都是单方面的解释,而我们则是要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接下来,我解释一下其中最重点的几个项目方向……”
……
在一系列研究项目中,最重要的是七亿经费电子波研究的大项目。
其深层的研究不只是对于完善超导机制很重要,后续还可以根据实验研究结合半拓扑理论,展开去论证电磁力以及导电机制。
电磁力以及导电机制,是基础物理的问题,从微观的角度去论证,某种程度上来说,等于是沟通了微观和宏观力学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促进物理的大一统。
“这个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的不止是实验,牵扯到底层的解析,难度也很高,我们需要的不止是几种电子波……”
王浩针对最大的项目解释了近一个小时,如此可见,对于项目的重视程度了。
会场内的学者们,也都听的非常期待。
如此重大的项目研究,可就不只是经费的问题了,研究能有重大的成果,对个人也是个巨大的提升。
当然了。
他们也知道项目还是做实验研究,后续的理论研究还是靠主团队,包括邓焕山的实验组、反重力组,以及王浩的研究组来完成。
有资格申请七亿大项目的,其实就只有三个人。
一个是基础科学中心的汪承林,另一个是超导重点实验室的杜建华,最后则是东港超导研究中心的贺峰。
和前面两个人相比,贺峰相对还是要差一些的。
等上午的会议结束以后,杜建华、汪承林以及贺峰,就一起找到了王浩,谈一下最大项目的问题。
王浩正和超导办公室的吴晖院士在一起。
针对项目分配的问题,王浩是有些为难的,他转过头看向吴晖,说道,“我不插手项目分配,还是要看基金会这边。”
不管是哪个团队去做项目,只要能够完成基础的实验,得到相关的数据,基本上就能接受了。
汪承林、杜建华以及贺峰,三人的实验组都有实力做最大的项目,分配项目,肯定牵扯到很多的问题,他自然是不想插手的。
这本来也是科学基金会的工作。
三人都看向吴晖。
吴晖则是苦笑一声,有些无奈的说道,“王院士没什么意见,其实我也没什么意见,你们的团队都符合要求。”
具体怎么分配还没有想好,公开招标的科研项目,也不像是工程招标项目一样,还能从经费上入手,比如,哪一个团队压的经费越少,就把项目分配过去。
这当然是不行的。
科研、实验,经费需求就摆在那里,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卡经费可能意味着后续无法完成研究,尤其如此重要的研究,更不能够出现差错。
吴晖也是有些头疼的,他仔细思考了一下,忽然想到了反重力的研究。
最开始反重力的研究出来,西海大学物理实验室规模不够,就干脆让几个团队一起做研究,看哪一个团队的成果更好。
当时王浩所率领的物理实验室,把交流重力指标提升到了超过百分之六,最终拿下了后续的项目,也让其他研究团队无话可说。
吴晖说起了当初的事情,就对王浩道,“王院士,不然这样,你想一个专业的研究,让他们几个团队一起去做,哪一个团队做的最好,就能拿到项目?”
吴晖的建议确实是个好方法。
他们又一起看向王浩。
王浩仔细思考了一下,开口道,“这样吧。我们这个项目需要研究的是电子波,而首先要开展的,是测算电子波和拓扑薄带之间的关系。”
“你们可以做这个研究,看谁能做的更好……”
王浩简单做了解释。
汪承林思考着问道,“像是这种电子波的研究,即便出成果也很难判断吧?”
其他两人也点点头。
他们都是专业做超导凝态物理研究的学者,自然很清楚超导电子波的研究,评判上有很大的问题。
有一些国际性的成果,甚至可能是假的、伪造的,因为成果发表以后也无法做出判断。
王浩则是不在意的笑道,“你们只需要做研究,最终由我来评判。”
他补充了一句,“当然,前提是你们相信,我的评判是公正的。”
“那肯定。”
“我相信王院士!”
“不管结果怎么样,只要是王院士的判断,我百分百信服!”
王浩自然是能够做出评判的,因为他能够找到正确的路,同时,他对于研究也是非常看重的。
如果研究能够有突出的成果,就能够构架出电子波和半拓扑结构,甚至进一波研究出,电流承载强度和半拓扑结构的关系。
在简单商议了以后,他们做出了最后决定,给每个实验团队一千五百万的经费,让他们开启最初始的研究。
哪一个团队成果更好,就能获得后续七亿的项目。
“时间,要多久呢?”贺峰开口问道。
“既然是申请项目,也不能时间太长……一个月吧。”王浩说了个时间,还思索着补充一句,“一个月应该够了。”
在场的几个人互相对视,都不由得扯了扯嘴角,他们听到时间就知道不可能完成研究。
一个月?
开什么玩笑!
他们让团队先弄懂,主要的内容都需要一个星期以上,再去准备实验、设计实验,投入到研究中,一个月够做什么?
吴晖也用力扯扯嘴角,他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
显然。
王浩对待科研的时间观念,和其他人完全不一样。
“大概对于王浩来说,一个月已经很长了吧?但是,正常的实验研究,最低也是几个月起步……”
吴晖思考着摇摇头。
汪承林、杜建华以及贺峰,互相对视一眼,最后也没有再说什么,因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是彼此,而不是王浩。
虽然都觉得一个月时间太短,根本什么都做不了,但他们不需要完成研究,只需要比其他人做的更好就可以了。
该怎么比其他人做的好呢?
他们彼此对视一眼,空气中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第二百八十章 小实验、大成果,创纪录的获得两项沃尔夫奖
在参加完科学基金会的项目会议以后,王浩就返回了西海大学,项目研究也只是刚刚开始,工作生活还是相当轻松的。
他花费了很多时间,指导几个学生的论文以及投稿。
时间已经接近毕业季,几个学生中有的论文已经发表,有的也准备投稿了。
其中最省力的是邱会安、李鑫以及张益信,邱会安完成了勒让德猜想的证明,就可以拿来当做硕士毕业论文。
李鑫和张益信一直参加实验室的项目,表现到没有什么突出的,但一直跟着研究,完成一篇论文还是很轻松的。
他们本身就是很优秀的学生,不止是完成了毕业论文,还都修改投稿发表到了国外杂志,并进入了SCI检索。
海伦和陈蒙檬的论文则是最费心费力的,她们一直跟着保罗菲尔-琼斯做理论物理的研究,研究确实有一定的成果。
但正因为有一定的成果,自然会希望做的更好。
王浩审视了她们的研究,和她们一起做了讨论,后来研究又经过了几次修改,最终决定投稿给顶级物理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许杰是特殊的一个。
作为一个数学系的研究生,他最终发表了一篇数学计算机的研究论文,做的是几何电信号相关的研究。
王浩还是关心了一下他的研究内容,但后来就发现根本不用自己关心,最关心的就是张志强。
许杰的论文就是张志强手把手教出来的。
现在许杰已经确定读博直接跟着张志强,而张志强也非常的欣赏许杰,准备让他成为自己的优秀学生。
王浩有一种被学生被抢了的感觉。
但是,也没办法。
谁让许杰跟着他做研究,根本什么都做不出来呢?
最后只能跟着张志强了。
上一篇:猎命人
下一篇:我被骗到缅北的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