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287章

作者:不吃小南瓜

  “……还会有人这样做?”

  “我只是猜测。”

  保罗菲尔-琼斯确实是这么想的,他最开始研究湮灭理论,就是希望能够找出理论的错误。

  现在王浩的说法,给了他更大的动力。

  他很喜欢研究湮灭理论,但他坚决认为自己不会成为弦理论的叛徒,所以他研究湮灭理论的目的,是找出理论的错误。

  “我的目的就是找出理论的错误,但要找出错误就需要更多的研究,湮灭理论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沟通了杨-米尔斯方程和超导机制。”

  “一定要加深研究,只有研究的更深入才能找出问题。”

  “但或许,和湮灭理论的创造者一起研究,深入敌人的内部,了解理论更多、更详细的内容,研究的进展会更快一些?”

  保罗菲尔-琼斯思考着眼前一亮。

  看着时间差不多,他马上回到酒店房间收拾行李,然后就直接去了苏东市的机场,他需要先去港城才能返回阿迈瑞肯。

  在上了飞机以后,保罗菲尔-琼斯打开的笔记本电脑写起了东西。

  那是一封辞职信。

  上面则只有简单的两句话,“为了证明弦理论的正确性,我决定研究湮灭理论。”

  “同时,我决定去中国西海市工作,才能对湮灭理论了解的更加深入。”

  “所以我选择辞职……”

  然后他又写了一封求职信,并把个人简历投给了西海大学。

  ……

  超导理论机制会议结束了。

  后续,科学基金会宣布要建立超导技术国际学术组织,还邀请很多国外的机构团队一起进行了会议。

  王浩参加了最开始的部分,并上台做出了演讲,他所做的演讲是说明依靠半拓扑理论内容,研究工业使用的超导材料的可行性分析。

  其中有一半是其他人准备好的内容,有一部分是自由发挥,带着自己想法说明的内容。

  他的工作到此结束。

  至于组织最后是否能够建立,是否能够正常运行,会有多少个机构加入其中,就和他没有关系了。

  他返回了西海大学。

  等回到了西海大学以后,王浩马上联系了高温超导材料研究组的负责人邓焕山。

  邓焕山,是科学院物理所的研究员,同时也是国内著名的高温超导材料专家。

  这次建立高温超导材料研究中心,邓焕山就被确定为实验总负责人,可以说是研究中心的三把手。

  一把手,也就是研究中心主任,人选还没有确定下来。

  二把手,就是王浩。

  邓焕山的岗位还是非常重要的。

  王浩主要负责理论的内容,实验内容都有邓焕山来负责。

  王浩见到邓焕山以后,就交给他一大堆的资料,内容主要是元素组合相关性,“你们就按照这上面的内容去研究材料。”

  “交流重力组和计算组都会配合你们。”

  “如果有什么进展,一定要告诉我,我会根据研究进展情况,对元素组进行调整。”

  王浩连续交代了很多。

  邓焕山感到非常惊讶,他们之前一直在做实验测试,还包括新的实验基地建立等工作。

  现在实验基地也只是刚刚建立好,他一直都觉得最少要年底才能够正式开始研究,没想到王浩会催的这么急,但能直接进入研究当然是好消息,他也希望能够快一点进入工作状态。

  等拿到了资料以后,邓焕山就回了实验基地,在基地的办公室里,他仔细查看资料,心里顿时更惊讶了。

  之前他唯一知道,就是有一个‘W1型’元素组合,他们的研究将会围绕‘W1型’组合展开。

  虽然已经有了确定的元素组合,但是研究的难度还是非常高,因为资料还是太少太少了。

  正常来说,想制造超过100K的铁基或铜基超导材料,分子结构就会变得非常复杂。

  在元素材料的选择上,只是一个‘W1型’实在太模糊了。

  有了这么多的资料,研究方向可以说是很明确了。

  邓焕山顿时打起了精神,马上召集其他人开始准备工作,他迫不及待开始研究了。

  ……

  王浩暂时不参与实验研究工作,他的高温超导材料研究任务,灵感值也有了23点,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完成的程度,缺少的就是实验数据。

  在没有实验数据的情况下,理论再完善也没意义,应用性的研究肯定不会有结果。

  所以王浩并没有着急,他还是耐心的做自己的研究。

  湮灭理论。

  湮灭理论数学构架的任务灵感值达到了40点,成果都已经在脑子里,但想要完成研究还是要梳理。

  40点,不是100点。

  王浩没有办法使用灵感值来梳理脑中的信息,就只能自己耐心的做研究,他是以超导凝态物理理论为基础,来构建湮灭理论的数学体系。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联系了凝态物理中对于电子运动的解析。

  如果把两个理论进行简单的理解,半拓扑理论是从元素构成出发,也就可以理解为是对原子的解析。

  常规的超导凝态物理理论,大部分都是从电子的运动出发进行研究。

  比如,a、b、c、d、s波……说的都是电子波。

  半拓扑理论和超导凝态物理理论的连通,可以简单理解为原子理论和电子理论的连通。

  “但是,只进行湮灭理论的构造,也只能形成一个非常小的桥梁。”

  “电子的运动太复杂了……”

  “后续还需要超导凝态物理研究中有更多的成果……”

  王浩思考的摇摇头。

  这也是常规超导凝态物理研究的意义所在。

  他很耐心的做着研究,并不断依靠底层凝态物理理论,来对于湮灭理论进行数学构架。

  简单来理解,就是以超导内部电子运动,来侧面分析湮灭力起到的作用,因为湮灭力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微观结构的拓扑上,电子为基础做出的描述,相对来说就‘更加侧面’了。

  王浩做着研究就感觉,数学表达似乎并不清晰,他甚至有一种没有完成研究的感觉。

  当翻找凝态物理相关理论的内容时,办公室的房门忽然被敲响了,陈蒙檬拿着一份资料走了进来。

  “王老师,我来问个问题。”陈蒙檬开口道。

  “你说。”

  王浩抬起了头。

  陈蒙檬把资料放在桌上,问道,“我在研究杨-米尔斯方程,方程的质量间隙问题没有解决,就等于是粒子标准模型的基础存在缺失。”

  “而我们研究的是湮灭力,在量子物理中的体现,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量子物理中的某种异常,都可能是湮灭力的作用体现?”

  “如果是这样,我们的方向就有很多。”

  “就是这样。”

  王浩肯定道,“我们研究的就是特例问题,如果是完善的理论,想加入湮灭力的作用,当然是不可能的。”

  “粒子标准模型并不完善,量子物理理论也不完善。”

  “你的想法没有任何问题,我们主要研究的就是那种特异的情况,找出这些情况,针对某一种情况进行分析就足够了。”

  王浩说的足够就是‘能轻易写一篇论文’。

  在得到了王浩的肯定以后,陈蒙檬的脸上顿时露出了轻松的笑,她一直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来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了。

  之后陈蒙檬又说起了一个异常点,和王浩一起进行了讨论,也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

  等陈蒙檬离开以后,王浩也思考起她提出的问题,忽然想到了杨-米尔斯方程的质量间隙问题。

  那是千禧年的数学问题之一。

  “质量间隙,就是无法覆盖全部的质量,那么我现在塑造湮灭力的数学体系,联系超导内部的原子和电子……”

  他思考着猛地眼前一亮,系统也出现了新的提示。

  【任务一,灵感值+6。】

  果然!

  杨-米尔斯方程的任务有进展自然是好消息,但王浩的脸上却带着怪异,“所以说,很可能是湮灭力阻碍了杨-米尔斯方程的作用?”

  “这是什么结论?”

  “如果真的是湮灭力导致了杨-米尔斯无法覆盖所有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解决了杨-米尔斯方程的问题?”

  “……”

第二百四十五章 科技竞争!超导材料新突破!外行指导内行?

  “杨-米尔斯方程无法覆盖所有质量,是因为湮灭力的影响?”

  “湮灭力,干预了杨-米尔斯理论?”

  “一切都是因为湮灭力?”

  王浩感觉自己得出的结论很荒谬,但仔细一想又在情理之中。

  杨-米尔斯理论,针对的是统一强力、弱力以及电磁力,来描述微观粒子的渐进自由性,理论已经成为粒子标准模型构建基础,而完善的前提是微观只存在强力、弱力以及电磁力三种力的作用。

  现在其中增加了一种湮灭力,杨镇宁、米尔斯做研究的时候,肯定不知道存在湮灭力,他们所研究的杨-米尔斯理论,自然就存在一定的缺失。

  具体表现就是杨-米尔斯方程的质量间隙问题。

  王浩很确定湮灭力是存在的,既然如此,湮灭力导致杨-米尔斯方程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就能理解了。

  现在的结论只是一种基于微观力学发展的思考。

  湮灭理论体系还远称不上完善,王浩无法去做出有关杨-米尔斯方程问题的详细论证,至多只能以湮灭理论的数学基础,做出一定的数学逻辑解析。

  “想完成这个研究,重心还是要放在量子物理上。”

  王浩轻抿了一口咖啡,认真思考着,“就像是陈蒙檬说的,研究量子物理的那些奇点问题,找出湮灭力在微观领域的体现。”

  “只要能找出几个位置,并以此完善湮灭理论的数学构造,一定程度上,就能以数学逻辑结合实验来说明问题了。”

  “所以,还是要研究量子物理……”

  “或者说,理论物理!”

  王浩感觉这方面的研究很棘手。

  量子物理是一个很大的方向,而他要做的研究有很多,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再去做一个全新方向的研究。

  量子物理包含的内容太广泛了,就更不用说广义的理论物理。

  术业有专攻。

  他不可能精通所有领域的知识,到那个时候,或许大脑都可能承受不住,而且时间是有限的,他想要在量子物理、理论物理领域,赶上国际顶尖的学者,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

  也许是两年、三年?

  或许,更长时间?

  王浩心里有些不确定,他肯定是有一定基础的,但要达到精通的程度,需要了解的知识太多了,“如果能有个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一起做研究就好了。”

  他思考着默默摇头。

  国际最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

  国内最缺少的就是理论物理领域的人才。

  国内的代数几何学者,就已经足够‘稀缺’了,和理论物理领域相比,代数几何的学者人数都能算的上是‘多’了。

  那还真是小巫见大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