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154章

作者:不吃小南瓜

  他只能尴尬的来回踱步。

  好在首都大学那边的张晨平有眼色,他看了一眼栾海平,也没有直接认出来,问向王浩道,“王教授,这位是……?”

  王浩介绍道,“是栾海平教授,西海大学理学院的院长。”

  “原来是栾教授,辛会幸会!久仰久仰!”

  “我早就听过栾教授的大名,只是从来没有见过,怠慢了,真是不好意思。”

  栾海平表情僵硬的和对方握手,再注意到其他几个年轻教授,在另一边说话根本都不理会自己,顿时感受到一种‘被无视’的落寞。

  幸会?

  久仰?

  我信你个鬼!

  远处。

  傅春杰并没有主动过去认识,他拉不下面子过去,再有,旁边坐着刘裕群院士,礼节上也应该是对方过来。

  王浩、栾海平根本没注意这边。

  他们和首都大学几个人寒暄几句,就办理了入住手续去房间了。

  看着王浩离去的身影,傅春杰的心情非常复杂。

  现在数学会的各个奖项,肯定已经选定了人选,而即便是选定了他,也很大可能会临时做出修改。

  这也是他根本不可能获奖的原因。

  在奖项有揭晓之前,谁也不知道具体的获奖人,但奖项揭晓前,获奖人也不是确定的。

  比如,数学会内部投票敲定了一个获奖人,中途出现了问题,就可能会临时再开会,重新进行投票表决。

  现在王浩完成了NS方程近似求解的成果,还登上了四大顶级期刊之一的《数学新进展》,甚至还因此‘出圈’上了热搜,就根本和他不是一个层级的了。

  王浩没有能够获奖,肯定会被公众质疑。

  傅春杰的履历成果,就会被放在公众视野前,结果就会发现,连他最大的成果,都被王浩压了下去。

  到时候,怎么说?

  数学会也会跟着被牵连、被质疑。

  为了学会的名声考虑,数学会也不可能再让他获奖了,即便是指定了他做获奖人,也会临时开会重新投票表决。

  ……

  傅春杰还是很有‘舆论头脑’的。

  数学会内部委员会的几个人正说着这件事,“幸好当时没选傅春杰啊!”

  “要是当时投票选了他,现在估计还得投票,到时候就麻烦了。”

  “傅春杰根本就不可能,放在往年还有机会,但今年已经有了钟明初,有了王浩,他连最大的成果都被王浩压了下去,要是评上才真成笑话了。”

  “当时投票还有几个傅春杰的,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说难听点儿,他们是不是收礼了啊?”

  “还轮值委员、理事?都是什么玩意?什么东西!”

  他们讨论了几句,就开始说起明天的会议。

  这次的数学年度会议不同以往,必须要更加的重视,因为会有很多人来参加。

  国内好多顶级的数学家都会来参加。

  比如,水木大学的邱成文,还包括另一名菲尔兹得主考切尔-比尔卡尔,科学院也会派出数学所的团队来参加,几个上一届没参加的老院士也决定要来。

  甚至还有一些国外数学家的申请,只不过后来还是婉拒了。

  一个是因为,国内数学会年度会议,是单单属于国内的数学会议,并没有开通‘国际通道’,国内工作的国外学者可以参加,但其他国外学者就没有必要了。

  另外,会议大部分都是采用中文报告,国外学者来了也根本听不懂。

  有这么多数学界的顶尖人士想来参加,可不是因为国内数学会有多大的吸引力,而是因为王浩确定要在会议上,做有角谷猜想证明方法的报告。

  国际数学界对这种数学方法非常关注。

  只可惜,王浩是准备用中文在国内数学会发布,而他们只能在之后看翻译版的视频。

  翻译版,总归是和原版存在差异。

  数学会肯定欢迎这种顶级论文发表,能够大大提升数学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但同时,他们也面对不小的压力,这么多顶级的学者到来,想要做好工作也是不容易的。

  ……

  第二天就是数学会的年度会议。

  会议是在晋城的一个会议中心进行,主报告厅的面积很大,足以装下上千人。

  这次前来参加会议的超过一千人,已经是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了。

  王浩和栾海平早早的来到了主会场,进去以后就看到了很多人。

  有些人认识,有些人不认识,但大多过来握了下手,后来见到了好几个数学老院士,还有科学院的一行人。

  王浩是被邀请做报告的数学家,而且放在国内非常有名气,他的座位是在第二排的中间左侧,在前面就是评审、委员、监事席,他旁边就坐着考切尔-比尔卡尔,再往左则是邱成文,还有首都大学非常有名气的院士。

  每个座位上都有名字,王浩来的时候,旁边还是空荡荡的,没过多久,他就看到水木大学一行人过来了。

  王浩迎过去和邱成文握手。

  邱成文已经七十多岁,满头花白的头发,看起来有些老却非常有精神,他脸上带笑的说道,“我们来的路上还在说起你,恭喜你完成了NS方程近似求解的研究。”

  “这个研究能登上《数学新进展》,绝对是不同凡响啊,我都有些期待了。”

  “我问你一句,是有创新方法,还是应用广?”

  王浩想了想,说道,“都有吧?我用了一种变换方程的方法,用可以求精确解的方程替代原方程。”

  “大部分内容,都是证明替代后的方程,和原方程求解的近似度。”

  邱成文听着思路也差不多明白过来,“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但是难度很高啊。”

  王浩不在意道,“只是个小研究而已。”

  换做是面对其他人,他不会这么说,但面对的是邱成文,旁边还是比尔卡尔,两个菲尔兹得主当面,说是小研究一点都不过分。

  果然。

  邱成文认同的点头,“我这次,专门是为你的大研究而来啊。”

  比尔卡尔忽然开口道,“我也想知道你的方法,只是我的中文并不怎么好,也不知能否听懂。”

  王浩笑道,“听你说这句话的水平,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了。”

  比尔卡尔顿时笑道,“谢谢!”

  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中文,也对于自己的进度有些得意,王浩的话正说到了心坎里。

  三人很淡定的说着话。

  旁边听着的人心里就很难过了,NS方程的近似求解,能够被放在四大数学顶级期刊上,肯定是非常惊人的研究。

  其中要么就是有新的方法,要么就是应用会非常广泛。

  王浩很简单的说,两方面都有,还说只是个小研究?放在其他场合,他们肯定会持之以鼻,觉得是在故意这么说。

  邱成文认可了,比尔卡尔也同样认可了。

  显然两个人都同样认为只是小研究的,同时还期待王浩的大研究。

  这种场景就让他们感觉,好像和三个正说话的人根本生活在不同的次元。

  傅春杰的座位也很靠前,也是坐在第二排位置,他正好凑过来听了几耳朵。《数学新进展》上的NS方程的近似求解,只是个小研究?

  那么我研究数学几十年,最大的成果连个小研究都不如?

  这也太伤人了吧!

  ……

  数学会年度会议,开幕式就是颁奖仪式。

  当时间到了九点的时候,所有人都已经落座,会场一片安静的等待着。

  第一个上台的是数学会的理事长、科学院院士胡振刚,他上台做了十分钟的开幕讲话。

  第二个上台的是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赵波,代表的是政-府官方做演讲,也说了大概有十分钟左右。

  随后上台的依次是晋城大学的校长、科技协会副主席、自然科学基金数理学部主任……

  王浩在赵波演讲的时候,就已经实在顶不住了,他坐在位置上眼皮打架,后来干脆就半躺着睡了过去。

  他都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才感觉手臂被推了一下,耳边传来一个奇怪的音调,“王浩、王浩博士!”

  “什么?”

  王浩迷迷糊糊的睁开了眼,看了推自己的比尔卡尔,就听到台上重复的喊了一声,“……西海大学的王浩教授!”

  一系列讲话结束。

  数学会议正式进入到开幕式阶段,会议的开幕式也就是颁奖仪式。

  副理事会兼秘书长陶业洲宣布了获奖人名单,不像是一些评奖还制造悬念氛围,陶业洲是一口气把获奖人全部念出来。

  第一个宣布的是华罗庚数学奖获奖名单,随后就是陈省身数学奖,获奖人是东港大学的钟明初和西海大学的王浩。

  虽然只是宣布获奖人的名字,但一般来说念到名字的人,会站起来和其他人挥了一下手。

  王浩被比尔卡尔提醒了一下,也赶紧站起来朝旁边挥手。

  四周传来了理解的眼神。

  好多顶尖数学家不愿意参加这个会议,就是因为流程太过于正式、官方,最开始就一大堆的讲话,到了闭幕式也是一样。

  即便已经习惯的人,对于各种讲话也是左耳听、右耳冒,能坚持听下去就很不错了。

  看到王浩刚才似乎是走神了,或者可能是睡了过去,其他人倒是也能够理解。

  好多人都想睡过去,或者干脆不去听,只不过还尽量维持形象。

  王浩倒是变精神了很多。

  接下来,陶业洲继续宣布了钟家庆数学奖的获奖名单,随后直接进入到了颁奖仪式。

  第一个颁发的是华罗庚数学奖。

  这是国内数学最重量级的奖项,但因为针对的是50岁以上的数学家,也有一些终身肯定的意思,好多获奖人已经是数学院士。

  这次获奖的也有一个数学院士,另一名教授也已经是一级教授。

  在简单的颁奖以后,两人分别做了获奖感言。

  下一个就轮到了陈省身数学奖。

  钟明初和王浩一起走到了台上。

  他们不是第一次见面。

  王浩见过钟明初,只不过钟明初已经很有名气,是东港大学数学系的主任,肯定记不住王浩这样一个小小的博士生。

  现在在陈省身数学奖的领奖台上,钟明初再见到王浩,却根本不是认识、不认识的问题了,他的心情非常的复杂。

  原来的一个小小博士生,甚至他听过一次名字就忘记了,却和他站在同一领奖台上。

  他从博士毕业一直到现在,已经有25年,他用了25年时间,才能够站在这里接受陈省身数学颁奖。

  对方呢?

  一年半?至多也不超过两年。

  钟明初的心里感慨万分。

  有被邀请进行颁奖的教授,上台给两个人分别进行了颁奖,讲台上主要是证书和奖章,其他还包括10万人民币的奖金。

  钟明初手里拿着证书,胸口上别着奖章,再看下台下也感觉有些激动。

  这不能说是他人生最高-潮的时刻,但他清楚自己,再想获得更高的奖项也很难了。

  因为,年纪。

  当年龄越接近50岁,他发现自己无论是精力、头脑都有下滑,创新思维更是越来越缺乏,很难接受一些新的东西。

  以后再想有什么数学理论的大成果,不能说完全不可能,但机会也很渺茫了。

上一篇:猎命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