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483章

作者:肥鸟先行

  仗打到这个份儿上,江东臣也知道大势已去了。

  他看向陆光祖说道:

  “川中士卒本来就厌战,此也非陆将军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江东臣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他看着陆光祖说道:

  “你率军降了吧。”

  “巡抚大人!”

  陆光祖看着江东臣,江东臣颓然说道:

  “我们就算是不降,也不过是徒增伤亡罢了,难不成要让八千士卒随我殉葬不成?”

  江东臣说完,直接留着陆光祖在明堂,自己则转身走进了书房。

  书房中堆满了各种文书,江东臣将相应的资料分好,接着又写了三封信。

  第一封的收件人是高拱,江东臣和高拱是科举同年,高拱也是江东臣的举主,这是江东臣对高拱的感谢信,也讲述了他这些年来治蜀期间发生的事情。

  第二封信是留给东南新军将领的,这上面写了他在四川治理的心得,川中豪强大族的局势。

  第三封信则是江东臣留给明廷的。

  信件上,是江东臣总结的明廷失败的原因。

  江东臣已经有了取死之意,所以他的信上内容也毫不客气。

  首先是吏治腐败,官员吏员都想着捞好处,完全没有为国为民之心。

  接着是中枢缺乏权威,导致各地督抚只能各自为战,还因为争权夺利互相不信任。

  前两点也算是老生常谈的内容了,最后一点才是江东臣从政多年的思考。

  “臣江东臣涕泪上表,盖东南得以席卷天下,为之其三约在士!”

  “先秦之时,能读书的都是公卿子弟,肉食者为士,能得士就能得天下,秦能得天下之士,才有秦王扫六合。”

  “汉时,学在世家豪族,累世公卿为士,以汉武之强,晚年汉帝也要和豪强妥协,没有这些豪强大族也无法治理天下。”

  “唐宋以降,学至寒门,臣出身地方寒门,能以科举进学而为封疆大吏。”

  “臣为县官之时,每到任一方都要面见当地的地主乡绅,有乡绅才能治乡,能治乡才能治粟,能治粟才能完成朝廷的田税丁赋,才能有人支持建设乡里。”

  “而臣治学政,也以乡绅子弟为佳。”

  “可如今时代已变了。”

  写到这里的时候,江东臣心中苦涩。

  “城乡之变,实乃千百年来之大变局也。”

  “往昔之时,税赋在乡,学术在乡,士卒在乡。”

  “今日之时,税赋在城,学术在城,士卒在城。”

  “而我大明官员,多善于治乡而不善于治城,多以言田事为荣以言工商为耻,这才是大明丢失天下之心的开始啊。”

  江东臣写完这些,将三封信放在桌子上,又返回后宅拿出一把火枪,抵着喉咙扣动扳机自杀。

  江东臣死后,陆光祖悲痛不已,但既然明廷的四川巡抚已经死了,那其他人也没有抵抗的必要了。

  陆光祖收殓了江东臣的尸体,将阆中的巡抚衙门封存,然后率领部众向急速向南行军的林德阳投降。

  林德阳接到了川军投降之后,又命令属下向成都前进,传播江东臣自杀,剑门已经丢的消息,逼迫成都投降。

  果然消息传到了成都,成都留守的文武都失去了抵抗的意志,打开城门投降。

  成都一降,整个四川的核心地区都掌握在东南之手,到这个时候战局已定了。

  江东臣在四川的官声不错,他私德也很好,家中并没有余财。

  对于这样的大明官员,东南一向都是厚待的,林德阳亲自将江东臣的尸体交还给他的家人,还按照东南的规定补贴了丧葬费用。

  江东臣给家人留下的书信文稿,也被林德阳一并交给了他们。

  而他写给高拱和东南的信件,林德阳也一并收下。

  他最后一封写给明廷的信件,林德阳则犯了难。

  如果是大都督苏泽亲自指挥作战,以林德阳对苏泽气度的了解,他肯定会将这封信交给明廷。

  但是自己则没有这个权利,他只能将这封信封存,然后让人沿着长江而下,交到南京的手里,交给大都督来定夺。

  与此同时,苏泽也在和内阁讨论城市和乡村的问题。

  徐渭摸着胡子说道:

  “城市是我东南之根基,如今整个东南的大部分赋税都是来自于钞关税和市舶税,而这些税收都是来自于城市。”

  “士兵大多也是城市识字者,城市正在吸收大量的乡村人口,好几座大型城市的规模都在扩大。”

  这一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城镇化,东南的城镇化正处于上升期,大量的乡村人口进城,也带来了大量的新问题。

  不过大部分的内阁成员,都是对城镇化都是很欣喜的,相比于更加广袤的乡村地区,东南的官府更喜欢的是大城市。

  而东南的官员和吏员,以及大部分的兵员,也是来自于城市。

  但是苏泽却严肃的说道:“城市确实很重要,但是接下来我们更应该重视乡村的问题。”

第547章 拆迁问题

  苏泽看向众人说道:

  “从吏部上次送来的报告中,目前我们的官员,大部分都喜欢在城市任职,很多官员不肯去乡村。”

  “甚至有一部分的官员,将在乡村工作的同僚视作下僚,认为他们的工作没价值。”

  “在我们东南的考核竞争体系下,沿海的城市也比内陆的乡村更容易做出成绩来,去年的乙等进士,基本上都想办法去了沿海的城市任职,甚至有人不惜就任品级比较低的职位。”

  苏泽看着众人说道:

  “这日后也是我们东南的巨大隐患啊!”

  众人严肃了起来,以苏泽的见识和能力,他提到的问题最终都会成为大问题。

  苏泽重视的技术,最终都会成为影响整个东南的重要技术。

  所以当苏泽提到城市和乡村问题的时候,众人也都收起了对以往成绩的乐观,开始倾听起来。

  苏泽说道:

  “出于成本的问题,工商业天然会在沿海地区聚集,这是工商业流通成本决定的。”

  “长期看,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城市和乡村的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而城镇化也会随着工业而不断加大。”

  “但是如果因为城市化的趋势,而忽略乡村问题,那日后要出大问题的。”

  苏泽看了一圈说道:

  “我知道,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将乡村视作劳动力基地,视作是商品倾销的地区,将这些地区当做是落后的地区。”

  “现在很多官员,不仅仅是不愿意去乡村,而是认为发展农业是落后的,在任何地区都要搞工业。”

  申时行思考了一下说道:

  “但是大都督,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这已经是整个东南的趋势了,这一点也不是人力能够改变的。”

  “而且我们东南讲的是主权在民,在城市能够有更好的医疗,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工作机会,也不怪农村地区的人口前往城市。”

  “属下主政松江府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如今这种现象更普遍了。”

  何心隐也点头,松江府和苏州府,是如今东南城镇化最快的地区,在这两府一些乡村都彻底空了,只剩下了老人和小孩,青壮年都大量进城在工坊务工,就连土地都抛荒了。

  财政大臣方望海说道:

  “其实这也是城乡差距拉大的原因,一个壮年劳动力,全年在家务农,收入是远远抵不上一个同样壮年的雇工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进城也是正常的。”

  众人点点头。

  东南对于户籍的控制远比东南松弛,因为苏泽一贯反对明太祖制定的各种户籍制度,反对身份禁锢政策的。

  所以东南很早就开始户籍自由的行动,乡村中的人口,抵达城市后只需要在城市中登记,就可以在城市中居住。

  这种政策自然是加快了工商业的发展,吸引了更多农村人口前往城市。

  徐渭也说道:

  “农业是国家的邦本,大都督的忧虑也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现在放任这种现象,日后也会影响到我们东南发展的。”

  众人纷纷点头。

  这段时间以来,众人都知道治政的不容易了。

  东南虽然是鼎格建制,没有历史包袱,但如今的东南也面临了千年未有的大变革。

  换句话说,整个东南都没有作业可以抄。

  大明,甚至包括大明以前的政治制度,都不再具有参考性。

  东南现在遇到的问题,都是新问题,都是前人从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就比如是城乡问题,在千百年来,华夏人都是安土重迁的,他们世代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不是生活不下去了很少会离开故土。

  但是现在不同了。

  时代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让更多人选择离开了生活了一辈子的乡村,前往城市生活。

  而人口的流动,也滋生出来更多的问题。

  苏泽很明白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这是所有工业化社会发展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苏泽说道:

  “首先还是农村土地的,乡村的土地可以作为最后的蓄水池,不能让进城的人把土地都卖了,但是也不能让大片土地抛荒。”

  方望海有些为难的看着苏泽,苏泽说道:

  “还是通过财政政策调节,土地出售需要加税,同时要完善租赁制度。”

  “闲置的土地可以出租掉,租出去的土地,田税从租种者那边收,这样可以让离乡的人不会轻易卖掉自己的土地。”

  方望海点点头,东南的田租是按照土地权属征收的。

  也就是说土地在谁的名下,那就向谁征收田税。

  改善田赋的制度,那可以让进城务工的农民更倾向于出租土地而不是出售土地,那他们在城市中发生困难的时候,还可以退回乡村容纳风险。

  众人纷纷点头。

  苏泽说道:“最后还是要加大乡村建设,只要乡村的基础设施好一点,交通更便利一些,鼓励村镇兴办工坊。”

  众人点点头,加大对乡村建设也是基本国策了,不过包括苏泽在内,大家也并不乐观,这种流动是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选择,而不是一两个政策可以将人留住的。

  等到了会议结束,苏泽将徐渭留下来说道:

  “对于官员考核上还是要继续改革,对于去偏远地区的官吏要修改考核标准,不能一味的以经济发展作为指标。”

  徐渭也点点头说道:

  “吏部已经找了几个支援偏远地区的典型,表彰提拔了几个优秀的案例,并且对于偏远地区也制定了帮扶方案。”

  “不过大都督,如今城市发展出现了新问题。”

  “松江府和苏州府那边,靠近城市的土地价格上涨很快,苏州府城内的土地已经不够用了,城市扩张需要城市边缘的土地,很多地主占着这些土地,不肯官府修路造桥,讹诈天价的拆迁费用。”

  “这其中也有负责规划的官吏和地主勾结,提前得到规划的地主会提前购买土地,一旦被官府征用就会获得天价赔偿。”

  “此事已经在苏松二府引发舆论了。”

  这本书也到了收尾阶段了。

  肥鸟上本书是二百万字,这本书应该在二百二十到二百五十万字之间吧,再拖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肥鸟也很佩服那些五六百万的书,但这本书确实已经写了肥鸟想要写的大部分内容了。

  因为自身能力不足,在战争方面,科技发展都写的很简略。

  而作为一本主要内容都在冲塔的历史文,情感主线几乎没有。

  能写这么多字,肥鸟都觉得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