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332章

作者:肥鸟先行

  三娘子说道:“可汗忘记了,这些大喇嘛都将传教当做最崇高的事业,只要可汗相邀,他定然欣然前来。”

  三娘子出身于蒙古西部的部落,也就是青海西域这一带的部落,和藏地联系紧密。

  她出身的部落就信奉黄教,很自然的就向俺达汗建议用藏传佛教来压制白莲教。

  “不知道这位大喇嘛的尊号,我这就去派人请他来草原,本汗必当以薛禅汗对国师八思巴的礼仪来供奉他!”

  三娘子说道:“索南加措。”

  俺达汗不顾已经入冬,依然派遣使者前往藏地,请求索南加措前往草原弘法。

  与此同时,在喜马拉雅山的另一端,俺达汗的远房亲戚,自称是帖木儿帝国继承人的德里国王阿克巴,终于开始了亲征。

  阿克巴的父亲胡马雍从巴布尔那里继承了一个庞大的、极不稳固的军事帝国。

  这个帝国的名字叫做莫卧儿帝国。

  阿克巴继承帝位的时候年仅十三岁,他父亲死后,帝国分崩离析,阿克巴在手下猛安谋克们的帮助下,一步步站稳脚跟。

  阿克巴收复了首都德里,紧接着又拔除权臣,让曾经帮助过他的舅汗巴伊拉姆汗在麦加隐退。

  如今阿克巴终于亲政,掌握了权力。

  阿克巴让自己的舅汗巴伊拉姆汗退隐,同时也掌控了巴伊拉姆汗的领地,中亚最富饶的费尔干纳盆地。

  在获得了这块号称中亚十字路口的富饶地区之后,阿克巴更看到了一条财富之路。

  那就是早已经断绝许久的丝绸之路。

  费尔干纳盆地,在汉代这里曾经兴起过一个政权,名字就叫做大宛。

  葡萄牙人占据的果阿,控制了通往东方的航线,果阿的财富让阿克巴都嫉妒。

  但是果阿在南印度,还不是莫卧儿帝国的掌控范围,阿克巴鞭长莫及。

  就算是控制果阿,以莫卧儿帝国拉胯的造船能力和航海能力,也无法从海上丝绸之路上分一杯羹。

  海上商路不行,那陆地上呢?

  费尔干纳盆地是十字路口,莫卧儿帝国更是十字路口。

  莫卧儿帝国往西,是波斯人建立的萨法维王朝,此时也正是这个王朝兴盛的时期。

  萨法维王朝再往西,则是著名的奥斯曼帝国,现在奥斯曼帝国正在和法国结盟,盯着哈布斯堡家族核心地区的维也纳胖揍,国力强盛可见一斑。

  能不能重启路上丝绸之路呢?

  阿克巴决定向东方派出使者,看看能不能打通这条黄金商路。

  北方的局势,因为俞大猷这一个小小的变数,引起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

  此时的东南,已经进入十二月份,往年这个时候都是农闲的时候,可现在遍地的工坊还在不停的转动着,根本没有过年休息的意思。

  苏泽将方若兰和儿子接到了南京城中,但是方望海刚刚完成福建的钞关建设,又马不停蹄的南下广州设立钞关。

  这一年苏泽一家总是聚少离多,等见到长大了不少的儿子,苏泽也忍不住唏嘘起来。

  临近过年,大都督府的事务少了一些,苏泽没事做的时候就带着儿子在府内玩,或者陪着方若兰在南京城游玩。

  而徐渭这个南直隶巡抚,每天都忙的不可开交,苏泽还将一部分大都督府的政务也推给他。

  徐渭彻底忍不住了,带着文件就杀到了大都督府。

  苏泽逗着儿子,毕竟是血脉亲情,这几天父子二人熟悉起来,小家伙咧着嘴笑着。

  “文长,你不是说南直隶巡抚衙门事情忙,今天怎么有空来见我的?”

  徐渭气不打一处来,他这么忙还不是因为苏泽!

  徐渭忍住气说道:“大都督,广西的事情还是要麻烦您看一下。”

  苏泽说道:“我那房师终于撑不住了,降了就降了呗,不是已经安排第四旅进入广西平定瑶乱了吗?”

  “瑶乱容易平定,但是广西的汉蛮问题可是大问题,明廷两百年都没能解决。”

  “而且除了广西之外,云贵的汉蛮问题更严重,大都督有什么良策吗?”

  边疆三省,广西的问题算是最轻的。

  云南、贵州的汉蛮对立更严重,而贵州土司要比广西还多,更是三天两头的闹事。

  苏泽当然知道西南问题的严重性,在他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贵州的播州之乱,促成了万历年三大征之一的,万历朝廷几乎调集了半个天下的饷银和兵马平乱,终于平定了播州之乱。

  播州之乱虽然起于西南,但是它的影响力覆盖全国,牵动整个南方的经济。

  万历三大征几乎打光了明廷的财政,也因为南方的叛乱而让北方各族有了发展空间,也是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明亡于万历的原因。

  西南问题的棘手,徐渭才放下手里的事情过来求助于苏泽。

  苏泽将儿子交给方若兰,等到妻子和儿子离开,这才说道:

  “改土归流是一定要做的,土官制度遗祸无穷,必须用以流官来治西南。”

  徐渭点头,这已经大都督府的共识了。

  “推行儒学,在西南增加学校,对西南科举单独取士,并且在西南开设武举。”

  徐渭大惊说道:“大都督,若是西南单独取士,其他地方岂不是不满?这样岂不是对其他省的士子不公平?”

  苏泽说道:“西南三省,云南,贵州,广西,为何云南的蛮乱最少?”

  徐渭愣了一下说道:“云南沐王府?”

  苏泽点头又摇头说道:“云南科举最盛,本地人才有晋升之阶,那自然就去钻研学问了。”

  “而科举又将顶级的人才从云南抽走,没有领头的人才在本地带领造反,自然就乱不起来了。”

  苏泽说道:“等到第四旅平定广西之后,就在广西单独开科,录用精通儒学的汉人瑶人担任流官。”

  “此外在瑶人各部中召开武举,能通汉文者,并且成绩优秀者入军校学习。”

  苏泽又说道:“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只不过我不想用。”

  “什么办法?”

  “藏地佛教。”

  “?”

  “吐蕃,曾经能和盛唐一争长短,但是在唐后迅速衰落,此后一直安居高原之上,再也没掀起什么水花,文长你想过是为什么吗?”

  徐渭愣了一下。

  苏泽说道:“自从中唐,莲华生入藏传教之后,藏地佛教在高原开始兴起,如今藏地更是遍地佛寺。”

  “藏地人人供佛,有些百姓连自己饭都吃不饱,都要供奉这些僧人,吐蕃也随之衰落。”

  苏泽还有半句话没说,在他穿越前的历史时间线上,俺达汗引索南加措入草原,黄教在草原兴盛之后,蒙古也就迅速衰落下去。

  在明清两代,蒙古都非常的安稳。

  黄教让整个草原除了要供养贵族之外,还要再额外供养僧侣,大大增加了普通牧民的负担。

  而黄教是一种有利于统治者的宗教,清廷通过金瓶挚签,控制住宗教高层之后,藏地和北方草原几乎没出过什么乱子。(准格尔除外)

  苏泽话锋一转说道:“但是我不愿意用这个方法。”

  “这些僧人不事生产,还要骑在百姓头上,那些寺院更是藏污纳垢,实在愚民之策也。”

  “西南蛮乱,还是汉蛮问题,最终还是生存问题。”

  “西南生活条件不好,吃不饱饭,再有野心家挑唆自然会造反。”

  “无论是汉人还是蛮人,百姓过不好就会反,这不是民族问题,而是统治者自己的问题。”

  广西也是老造反基地了,清代最著名的太平天国,就是从广西开始的,而洪秀全也都是汉人。

  “改土归流,开发西南,要是能吃饱饭穿暖衣服,谁还会造反?”

  “只要能发展,西南问题用五年,用十年,用二十年总能治理好。”

  苏泽又说道:“此外,在大都督府下设立僧道院,各省分设,从南直隶开始清查僧产道产,没有度牒的僧人道士一律不得住在寺院道院,寺院道院侵占的田产全部收归官府统一再授田。”

  “改子孙观为丛林观,寺院道院的主持不能世袭,必须要由僧道院批准从外寺选调派任,选拔必须要公开考试竞争。”

  “家庙村庙不得侵占收献田产,更没有免税免役特权,各地僧道院清查淫祀,凡有恶行的妖神邪神祭祀一律捣毁,祖宗神,民间神,不得公开举办法事,要在僧道院登记。”

  苏泽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条,徐渭连忙记下。

  苏泽站起来说道:“我们东南不是限制宗教,而是不用宗教愚民,民智开则国强,民智愚则国弱!”

第372章 琉球商人真的太给力了!

  从苏州府到南京城,这段路并不长,但是李舜臣却足足走了大半个月。

  李舜臣之所以走得这么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个字——穷。

  进入东南之后,李舜臣就身无分文了,他不得已先在苏州城内找了个活儿干。

  只可惜他是个朝鲜的读书人,又没有技术,想要找个织工的工作都没人要。

  李舜臣好不容易,在一家规模百人的织布厂找到了一份抄报纸的工作。

  抄报纸,就是将报纸的消息抄写下来,贴在工厂休息区的布告栏上。

  当然不可能全部都抄,李舜臣只需要将头版的重要新闻抄写上去就行了。

  设立布告栏,这是苏州知府何心隐对各个工厂的要求,除了报纸之外,东南大都督府的新法令,以及苏州府衙的新法条也要求抄写在布告栏上,让所有百姓知晓。

  李舜臣能读能写,这份工作干起来还算是轻松。

  识字的工人毕竟不多,李舜臣除了抄报之外,也会给这些织布工人念报纸上的内容,他将这个当做练习汉语的机会,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说的很流利了,初次见面都认不出他是朝鲜人。

  这个时代的朝鲜,本来就和大明相差不大,朝鲜是大明所有藩属国中最恭顺的一个。

  不仅仅朝鲜的制度完全照搬大明,朝鲜的货币也基本上都是大明的,朝鲜也学大明搞科举,教材也都是四书五经。

  朝鲜大臣写的奏章,引经据典的水平不亚于大明读书人。

  李舜臣很快就适应了在东南的生活,在工坊老板那边拿到了半个月的工钱之后,李舜臣终于启程前往南京。

  等到了南京之后,李舜臣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

  果不其然,他的身份想要在南京入学,的确非常的困难。

  天工书院可以招收外国学生,但是外国学生能学习的课程很少,还需要有人作保才能入学。

  国子监就别想了,李舜臣看到国子监前等着报名的读书人排的长龙,这些还都是东南地区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

  大都督府已经放出风来了,今年入国子监只要参加选拔考试就可以了,但是明年想要做官,要先参加东南举办的科举考试,然后还要入国子监学习毕业才能授官。

  如此一来,还不如今年抓紧时间就入国子监好了。

  国子监附近的旅店都租住一空,就连南京城内的寺院都空出禅房,给这些读书人租房备考。

  听说年底就会举行国子监的最后一场入学考试,这一次也是大都督苏泽亲自出题监考的,读书人们都卯足了劲儿,想要能给大都督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李舜臣连朝鲜的功名都没有,更别说参加国子监的考试了。

  那些私人书院的学费昂贵,李舜臣也没钱去读,他还记得审批入境的小吏岳伦的教导,如今东南的书院鱼龙混杂,真的有本事的书院不多。

  李舜臣在苏州积攒的钱也快要用光了,不得已他又要在南京城找工作了。

  只是临近年关,很多工坊都不招工了。

  “卖报卖报!广西瑶乱!我新军第四旅进广西平叛!”

  “午时折扣,只要五十钱!”

  李舜臣摸了摸口袋,随着油墨、造纸和印刷术的进步,如今一份报纸的售价已经降到100文钱。

  大部分报纸在早上就已经卖完了,上学读书的,上衙门办公的,去工坊干活的,早上工作的路上都会买上一份报纸,又或者让报童在早餐之前送到家中。

  不少识字的殷实家庭,都有了阅读报纸的习惯,报纸上的新闻也会成为工作时候的谈资。

  等到中午还卖不掉的报纸,一般就会打折出售,不过这时候新闻已经成为了旧闻,失去了谈论的价值了。

  五十文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很贵的,李舜臣如今暂时住在鸡鸣寺的出租禅房中,禅房可以借阅旧报纸,他很少买新报纸看。

  但是靠着旧报纸上的招聘启事,李舜臣连续几次去应聘都去晚了。

  毕竟鸡鸣寺提供的旧报纸都是几天前了,人家招满了人也不奇怪。

  李舜臣咬着牙,从口袋里掏出枚当五十的铜钱,递给报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