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27章

作者:肥鸟先行

第046章 南平县学

  第二天一大早,林显扬就急忙起来,可苏泽比他起得更早,已经晨练了一圈回来了,手上还提着几个胡饼。

  苏泽昨天被虱子折磨的够呛,迷迷糊糊的睡到清晨,就听到了门外的梆子声。

  南平县城的百姓起得比苏泽想象的还要早,天还是蒙蒙亮的时候,早点摊位已经出摊了。

  苏泽也没想到县城竟然是如此光景,这都和前世自己老家县城早上一样热闹了。

  往来的都是身穿短打的汉子,苏泽看到他们身上都脏兮兮的,匆忙用过早饭就往城外赶。

  苏泽找了一个胡饼摊位,买了几份胡饼就返回借住的屋子,林显扬颇为不好意思的接过胡饼,果然要比家里的寒菜粥香多了!

  苏泽问道:“阿扬兄弟,这南平县怎么早起的人这么多啊?”

  林显扬笑着说道:“那些都是矿工,早起上矿的。”

  矿工?这怎么和苏泽想象中的县城生活不一样啊。

  林显扬说道:“南平县周多矿,有属于官府的官坑,也有属于本地豪富的私坑,有铜矿也有铁矿,日夜开采不停。”

  苏泽这才想起来,延平府是整个东南地区的矿产基地。

  只是他也没想到,明代的采矿业已经如此发达了。

  吃完了胡饼,两个大人将小萝卜头留给族亲照顾,林显扬揣着银子急忙出门而去。

  苏泽的童生资格需要递交到县衙的礼房,林显扬决定先和苏泽去县学找那个廪生签字作保,然后一起去县衙门。

  县学就在城隍庙的旁边,等到苏泽和林显扬赶到的时候,城隍面的后厢门前,停着一长串的马车。

  苏泽识起这就是昨天在城外看到的新知府家的车队。

  只看到后厢的大门打开,几个健妇举着帷幔,在马车前拉起两排临时屏风,挡住了大门通往马车的路。

  苏泽连忙拉住林显扬说道:“慢些,是知府家女眷登车,我们等会儿过去。”

  果然苏泽看到一个年轻女性的身影映照在帷幕上,如今大明朝正是礼教森严的时代,官宦人家的女儿没出阁之前,是不能随便抛头露面的。

  可一边礼教森严,一边各种私奔通奸的世情话本故事广泛流传。

  文风最昌盛的江南地区,思想也最为解放,已经有专门让士族女子读书的女校出现,甚至有的士大夫都已经提出了婚姻自由的口号。

  大明中期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时代,礼教和自由,开放和保守都在这个时代撞击,无数思想碰撞着,激发出各种思潮。

  只可惜这些思潮最终被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所掐灭,等到下一个觉醒时代到来的时候,中华民族已经背负了太多苦难了。

  苏泽从思绪中回过神来,正好风卷起帷幕,露出一张俏脸冰冷的脸。

  身边的林显扬连忙低下头去,但是在后世刷过无数某音视频的苏泽,则习惯性的盯着看起来。

  健妇连忙重新拉直帷幕,那少女感受到了目光注视,也和苏泽对视了一眼,接着就被帷幕遮挡住。

  苏泽脑海中冒出一首诗:“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眨眼间,知府家的车队慢慢开动,清丽的人影消失无踪。

  好不容易等到知府家的车队过去,两人这才来到县学。

  县学作为大明朝最基础的学术和教育机构,这是一栋占地相当大的建筑物。

  苏泽首先看到的是县学正前方高大的棂星门,古代传说棂星为天上文星,此门代表孔子,表明门后是文脉汇聚之地。

  这道门只有文庙和学堂门前才可以立,南平县学这座门是石制的,相当的高大雄伟。

  过了棂星门又是一道戟门,古代帝王外出,在止宿处插戟为门。从唐代开始在官署门前立戟,根据官位高低戟数也从高到低。

  不过明代戟门成了一种造门的样式,官署衙门都立戟门,警告无关人等不要随便进入。

  正中建礼殿是县学的正堂,这里是举行重大活动的大殿,供奉孔子雕像。

  左右两排的庑顶房屋才是县学用来讲学的地方,左边是讲学的“明伦堂”,正堂供奉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先生,右边则是县学诸生的宿舍,后方还有食堂和仓库之类的小建筑。

  林显扬连忙带着苏泽向右边的宿舍走去,只不过苏泽看起来这座庞大的县学似乎有些萧瑟?

  太阳已经升起了,县学中却没有读书声,甚至见不到几个人。

  虽然县学干净整洁,建筑物也经过很好的修葺,但是没有人气的感觉还是让苏泽有些疑惑。

  南平县可是朱熹的故乡,文脉源远流长,在卷到无以复加的福建,每年中进士的人数也都是福建全省前列的。

  而福建又是科举考试著名卷王圣地,两京十三道,除了南北直隶二京之外,十三道中就数福建考上进士的最多。

  按理说南平县的县学也不该是这幅样子?

  校舍都是按照天干地支有号牌标记的,苏泽很快就知道了家老阿公说的和老百户相识廪生。

  廪生,也是通过童子试的读书人,也叫生员,还有一个更广泛的称呼——秀才。

  不过这位姓周的秀才已经是个老秀才了。

  他大概四五十岁的样子,头发已经花白,还有些谢顶,用两边的头发盖住头发中央,显得更加滑稽。

  他穿着破旧的儒生服,干瘦矮小的像是地里种田的老农。

  苏泽也没想到堂堂秀才,竟然是这幅样子?

  “周秀才,这是我爹给您说的族兄,阿泽兄弟,这位就是周秀才。”

  苏泽向周秀才行了一个拜礼,看到苏泽动作标准,周秀才这才露出笑容说道:

  “长宁卫终于出了读书人,我也替老百户高兴。”

  说完他看了保书,最后在保书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又从随身的布兜里掏出一枚印章盖上,这才交给苏泽。

  拿到了自己需要的保书,苏泽这才问道:

  “周秀才,为何这县学如此冷清啊?”

  周秀才似乎被问到了痛处,他“呜呼哀哉”了一番后,低声说道:

  “还不是新来的海教谕,本来南平县学就没什么人来读,他还要搞什么清考,考不过的廪生要降为增广生,考不过的增广生降为附学生,考不过的附学生要开革生员资格,这么一弄,县学就跑光了!”

  “只可怜我这等穷秀才,指着二两禄银过日子,这才留在县学不敢离开,哎哎哎!”

第047章 官学和私学

  看到周秀才这副样子,林显扬也义愤填膺起来说道:

  “怎可这样欺负人!诸位可都是秀才啊!”

  林显扬喷教谕,周秀才反而说道:

  “海教谕也是为了整顿县学风气,可是我们南平县学这个样子,也不光是清考就能解决的啊。”

  苏泽疑惑的问道:“敢问周秀才,为何南平县学如此冷清啊?”

  周秀才叹气一声说道:“南平凡是有点能力的士子都在延平书院中读书,来县学的都是我这种贪图一月二两禄银,穷的揭不开锅的穷秀才。”

  “以前教谕在的时候,也知道南平县学不如延平书院,也都是让大家自学为主。近十年来整个南平县学就出了一个举人,延平书院却出了七人中举,你说本县那些书香门第是读县学还是去延平书院。”

  苏泽和林显扬对视了一眼,林显扬也没想到自己心中神圣不可高攀的县学,竟然沉沦到这种地步。

  不过苏泽倒是不意外,福建本身就有浓郁的私人书院的氛围,而南平县的这座延平书院,就是始建于南宋的书院,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朱熹的老师李侗,号延平先生,曾经在南平讲学,延平书院就是为了纪念这位闽学四贤之一的道学大宗师而建立的。

  苏泽用起Lv5级的“历史学”,他回忆起大明朝曾经有过四次禁毁书院的运动,疑惑的问道:“今上不是曾经下旨禁绝私学的吗?这延平书院竟然如此明目张胆?”

  周秀才侧目看向苏泽,没想到长宁卫一个小地方的书生竟然知道朝廷的政令,周秀才对苏泽刮目相看。

  第一个禁毁书院的自然是洪武大帝朱元璋了。

  朱元璋在位的期间,是没有所谓民间学术的,所有大儒都要入官学教书,你不去老朱有的是办法让你去,那时候很多熬过了大元朝的宋朝书院都被捣毁了。

  第二次和第三次禁毁书院运动,就是嘉靖皇帝感觉到了阳明心学的威胁,曾经在嘉靖十六年和十七年两次下令禁毁全国书院。

  周秀才苦笑着说道:“当今徐阁老都曾经在延平书院讲过学,这些私人书院都是一地文脉所在,和府县官员相交莫逆,又怎么可能被禁绝?”

  苏泽这下子恍然大悟,嘉靖皇帝抑制心学的举措事实上已经失败了。

  如今朝堂中,内阁次辅徐阶就以心学门徒自居,是如今江右学派的领导者。

  兵部尚书聂豹就是王阳明的弟子,在徐阶读书的时候曾经勉励过徐阶,徐阶也对他执师礼。

  虽然聂豹亲近严嵩,和徐阶已经闹翻了,但是心学一脉在朝堂的影响力相当强大了。

  林显扬突然问道:“这延平书院的学生也能参加科举吗?”

  苏泽向林显扬解释道:“能,考过童子试可以入县学学习,当然也可以不入县学,以儒士身份参加乡试,书院中的生员多是走的这条路。”

  周秀才连忙点头说道:“是的是的,如今县学不昌,凡是有前途的士子都去了延平书院。延平书院还经常会邀请大儒来讲学,每次都是本县文坛盛事,要不是廪生每个月还有二两银子,我也想去延平书院读书了。”

  苏泽暗暗惊叹于南方书院的昌盛,就算是东南还在闹倭寇,但是福建的学术活动依然发展的很好。

  这些私人书院不仅仅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机构和宣传机构。

  从宋代开始大儒就经常讲学,一开始的时候还是找个闹市区坐下来就讲,甚至还有当街辩论的。

  但是这些“儒学宗师”可能也觉得这样太掉架子,于是讲学的地方放在了书院里。

  比如当年宋代关学大儒张载在横渠书院开讲,就像是顶流明星开了演唱会,整个关中地区的人都涌向横渠,就为了听他讲学。

  而更近一点的心学大儒王阳明,更是在稽山书院和阳明书院多次开讲,每一次讲学都是万人空巷,有的读书人甚至不远万里赶到书院,就在书院边上结草庐,等待王阳明下一次讲学。

  延平书院也是这样的综合性机构,书院有培养士子科举的学堂,也有名儒讲学的明堂,在整个延平府都有巨大的影响力。

  在这个时候新任的海教谕还要整顿县学,也难怪不少县学生都主动退学,要是真的被开革了生员资格,那可就亏大了。

  就在三人说话的时候,他们口中那位不近人情的海教谕已经出现在宿舍门口。

  要说这位海教谕的心情是相当的不好,昨天府县官员迎接新知府,因为不肯跪拜知府,被新知府套上了“笔架”的绰号。

  如今整个南平县,都知道县学有一个“海笔架”。

  这位南平县不入流的教谕,就是日后的“大明神剑”海瑞!

  此时的海瑞刚刚中了举人,进士不第之后海瑞进京选官,最后被分派了南平教谕这个职位。

  可以说现在的海瑞也是刚刚踏入官场的新人。

  刚刚踏入官场,就被上级的上级安上了一个“笔架”的绰号,脾气耿直的海瑞已经写好了辞呈了。

  海瑞正准备去县衙送辞呈,看到了苏泽和林显扬两个陌生的身影,这才走进了宿舍。

  周秀才看到了海瑞,就像是老鼠见到猫,立刻行拜礼说道:“教谕!”

  苏泽也拉着林显扬行礼,海瑞礼数周全的回礼,但是紧接着语气严厉的向周秀才问道:

  “现在是晨读之时,为何不去明伦堂读书?”

  周秀才连忙抱着书本就要跑,海瑞又问道:

  “汝等何人,为何擅入县学?”

  苏泽也没想到会这么快和海瑞见面,他研究明史的时候就颇喜欢海瑞这个人物,今天见到真人了,有一种线下和明星见面的恍惚感。

  “汝等何人?为何擅入县学?”海瑞再次发问,苏泽这才说道:

  “草民苏泽,想要参加明年的童子试,是来请周秀才签下保书的。”

  听到苏泽是要参加县试的童生,海瑞的脸色倒是慈祥了一些。

  他是一县教谕,主官一县的教育工作,虽然已经准备辞职了,海瑞还是坚守自己的工作职责,要劝苏泽这个后进好好读书。

  海瑞说道:“你要去县衙送保书吧?和本官一起去吧,正好路上考校一下你的功课。”

  海瑞说这个话自然也不是托大,他是举人,苏泽连秀才都不是。

  就是文风昌盛的南平县,每次能通过乡试的举人也不过两三人。

  这也是为什么范进中举之后,能高兴到晕厥过去的原因。

  虽然后世总觉得海瑞学历低,那是因为穿越小说动不动就连中三元。

  其实能写下《治安疏》的海瑞文采也是很好的。

  一县教谕本身就是本县士子的师长,考较苏泽的功课也无可厚非。

  而海瑞也是看苏泽器宇不凡,想要考较他的功课,指点他的不足,劝导他好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