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253章

作者:肥鸟先行

  戚家军对于斩获是有严格规定的,小队杀敌的斩获是整个小队来分的,也正是靠着赏罚分明的体系,戚家军才有如此的战斗力。

  这个体系的主要标准就是银子,而不是从先秦到汉唐都在使用的军功爵位体系。

  这也是到明末,明军经常因为欠饷欠赏哗变的原因,在大明军队中,普通士兵通过军功晋升职位和取得官职基本上无望,那士兵只能要求金钱奖励了。

  所以苏泽用银子换俘虏,戚继光自然是同意的。

  接下来苏泽又向戚继光建议,让戚继光派遣一些擅长水战的军官和士兵,也去川石岛的水师新军学堂上课,戚继光也是一口答应下来。

  他本来就不擅长海战,这一次见到了苏泽指挥作战的水平,自然是乐意苏泽帮着他培养水师。

  这一次合作可以说是各取所需,双方都很满意,当插着新军旗帜的运银车辆进入戚家军营地,当崭新的银币发到戚家军士兵的手上,军营更是欢腾一片。

  在苏泽的提议下,两军烹羊宰牛,联欢一日,这才依依不舍的分开,苏泽带领舰队返回了福州。

  虽然冬季到来,更大股的倭寇已经无法顺着季风来入侵了,刘麻子是兴化府附近残留的最大一股倭寇,随着他们的覆灭,东南海域总算是稍微平静了一些。

  只可惜琉球的大船也无法利用季风前往福州了,但是一些小船也能来往贸易,总算是让福州港恢复了一点元气。

  苏泽返回福州,再次受到福州上下的热烈欢迎,刘麻子不仅仅会掠夺兴化府,也曾经劫掠过福州地区,如今他授首自然是百姓欢腾。

  苏泽将刘麻子残余的二百多手下带回了川石岛,他对着其中一个领头的问道:

  “你之前说,你们本来是泉州附近的捕鲸人,是刘麻子逼迫你们从贼的?”

  这个领头的是刘麻子麾下一名船长,名叫王懋,他在刘麻子团体中名声不错,手上没沾染什么血腥。

  不过苏泽将他们这些俘虏“买”下来,还是因为他们曾经是捕鲸人这段经历。

  王懋立刻说道:“回将军,我们村子世世代代都是捕鲸人。”

  “胡说八道!国朝禁海,你们怎么能出海捕京?”

  王懋立刻说道:“将军饶命,小的句句属实啊!我们王家村靠海,土地贫瘠,所以世代出海捕鲸。”

  “那为何从了倭寇?”

  王懋说道:“本来我们出海捕鲸,不过是为了点鲸肉鲸油,可从去年开始,官府听说我们王家村世代捕鲸,让我们上供龙涎香。”

  “天可怜见!我们王家村世代捕鲸,也从没见过什么龙涎香。”

  听到王懋这么说,苏泽竟然有些愧疚。

  其实在大明这个时候,并不知道龙涎香是鲸鱼排出来的,以龙涎香为名,就是因为古人认为此香是龙的口水形成的。

  但是去年苏泽告诉陶公公如何搜寻龙涎香,也告诉了陶公公龙涎香是产自于海上巨鲸。

  陶公公自然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皇帝,于是就有了官府找到捕鲸人,逼迫他们上贡龙涎香的事情。

  王懋没有察觉到苏泽微妙的情绪,继续说道:“官府逼迫的急了,我们王家村也没办法,只好投了王麻子。”

  王懋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其中内含的心酸和痛苦自然不足倒也。

  柳宗元早就有《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王家村这种事情,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太多次。

  苏泽也很快调整过来,要进攻龙涎香的是他嘉靖,和我苏泽有什么关系。

  “你们在哪里捕鲸?”

  王懋说道:“我们从泉州出发,在大员岛附近就能见到鲸群。”

  大员岛附近的鲸群?

  苏泽又问道:“你描述一下你捕的鲸是什么样子的?”

  王懋立刻说道:“鲸?鲸不就是一个样子吗?头大如瘤,能喷出数丈高的雾柱,听我爹说他捉过比水师福船还长的巨鲸!”

  苏泽还从没有见过这样的鲸鱼,他疑惑的问道:“这种鲸鱼在大员岛附近很多吗?”

  王懋点头说道:“多啊,鲸鱼三两成群,经常结伴出现在大员岛附近,越是靠近岸边游的越慢,普通的小船就能追上。”

  “只不过追上之后,要用鱼叉射入,要在海上追逐日余,等到鲸力气耗尽,才能拖到岸边。”

  “这鲸肉其实并不好吃,但是鲸油耐烧,倒是能卖出些价钱,以往我们王家村就靠着捕鲸,倒是也能活下去。”

  苏泽立刻问道:“给你多少人手,多长时间能捕一只鲸回来?”

  做倭寇,王懋在战场上一触即溃,苏泽还没开炮他就举起投降。

  但是说到了他家世代捕鲸的活计,王懋立刻变得自信满满的说道:“只需五十人,半月就能捕到!”

  “那我就与你五十人,若是能捕到鲸回来,我可以暂时赦免你们从倭的罪行,安排地方给你们王家村居住!”

  苏泽也不怕王懋逃跑,他的亲戚族人都在苏泽手里,给他五十人去捕鲸,谅他也不敢逃走。

  安排王懋出海,苏泽有些激动,他怎么把捕鲸业给忘记了!

  也难怪苏泽忽视这个,在他穿越前那个时代,捕鲸是人人喊打的行业,和残忍、不人道画上了等号。

  而且鲸鱼作为食物链顶端的猎食者,其实它们的肉实用价值不高,还会因为鲸鱼是终极猎食者,会在血肉中积累各种有害物质。

  但是在十六到十八世纪,在石油还没有广泛开采使用的年代,鲸,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

  甚至可以说,十七十八世界美国的兴盛,也和捕鲸行业有很大的关系。

  鲸鱼的肉虽然乏善可陈,但是鲸鱼的油可是宝贝。

  鲸鱼中丰富的油脂,可以用来给机器润滑,还能制作出肥皂这种非常重要的工业品。

  而鲸脑油,更是因为其燃烧没有异味,燃烧时间长,而成为重要的照明燃料。

  苏泽在穿越前,就有历史学家将十七十八世纪的思想技术大爆发,归根于照明技术的发展。

  在燃料昂贵,照明的蜡烛价格高的时代,凿壁偷光就说明了照明的重要性。

  在这个时代,只有最富庶的家庭才会奢侈到夜间点蜡烛读书,穷书生因为用油灯夜里看书,看坏眼睛的比比皆是。

  普通市民也绝对不会奢侈到夜里点灯看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才是普遍遵循的自然规律。

  而廉价照明工具的出现,才造成了广大平民识字阶层,也才有了知识的广泛传播。

  美国十七世纪的识字率大幅度上升,就是靠着捕鲸业提供的大量鲸油,将城市的夜间点亮,让平民教育走进千家万户。

  在南北战争之前,捕鲸业也是美国的支柱性产业。

  而美国捕鲸业的衰落,则是要到石油取代鲸油,成为主要燃料的时代。

  而倭国这样资源匮乏的国家,一直在二战中还在捕鲸,鲸油依然是他们战舰和武器的重要润滑剂。

  倭国一度将整个黄海、南海的鲸鱼都捕捉绝迹。

  其实王懋说的这种鲸鱼,在明代就是广泛分布在南海和黄海的露脊鲸,这是一种体型巨大动作缓慢,又很容易捕捉的大型鲸鱼,只不过近代已经被倭国捕捉到濒危了。

  鲸油!

第293章 技能:博物学

  随着天气入秋,今年的秋粮终于开始入库,京师居高不下的粮价终于下来了。

  不过这一切,都和高卧深宫的嘉靖皇帝无关,他此时正在勾决秋后问斩的人员名单。

  所谓秋后问斩的“秋”,指的就是秋分时节。

  董仲舒曰:“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

  看着名单上的一排名字,特别是为首的那个名字,皇帝拿起朱笔,果断在名单上打勾。

  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加兵部右侍郎,代蓟辽总督,当今文宗王世贞的父亲,嘉靖年的老臣王忬,赫然在勾决的第一个名单上。

  嘉靖三十八年,俺答进犯潘家口长城,滦河以西,遵化、迁安、蓟州、玉田告急。

  严党麾下御史王渐、方辂于是弹劾王忬等人的失职之罪。

  其实王忬,王世贞父子,并算不上是清流的人。

  甚至王世贞在刚刚入仕的时候,还得到严世蕃的欣赏,严世蕃还举荐他做官。

  但是在杨继盛之死的时候,王世贞和同为文学之士的杨继盛是好友,为其收敛尸体,得罪了严世蕃。

  王忬上书请罪,但是方辂再次复弹劾王忬失策者三,可罪者四,皇帝遂下令逮捕王忬下诏狱。

  王忬下狱后,他的儿子王世贞辞官赶赴京城,与弟弟王世懋每天拜伏在严嵩家门口,涕泣求饶。

  但是严嵩依然上密揭,言王忬可斩之罪,今日刑部递送上来的秋后问斩名单中,王忬就赫然列在首位。

  除了王忬这位督抚大员之外,前任杭州知府马宁远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为了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马宁远毁堤淹田,而且还被抓到了人证物证。

  后来浙江再次发水,虽然和马宁远没关系了,但是百姓的怨气总是需要一个发泄口。

  将马宁远问斩,也是朝廷缓和浙江百姓怨气的手段。

  无论是勾决王忬还是马宁远,皇帝脸上都没有一丝一毫的表情,每年杀几个大臣,也是嘉靖皇帝执政这么多年来的惯例了,为的自然是震慑那些大臣。

  勾决了处刑名单,新任提督东厂事的秉笔太监陈洪,拿着一份密报来到了皇帝面前。

  自从陆炳死后,锦衣卫和东厂的领导权再次回到了太监群体手上,陈洪在这场争夺战中获胜,成功执掌厂卫。

  “皇爷,这是严首辅父子上个月登门拜访的官员名册。”

  嘉靖皇帝只是瞥了一眼说到:“严阁老的就不用念了,把那位‘小阁老’密会的名单念一下。”

  陈洪立刻拿起名册,将严世蕃上个月和大臣密会的记录一条一条的念了出来。

  等到长长的名单念完了,嘉靖皇帝又问道:“裕王府那边的呢?”

  陈洪连忙说道:“回皇爷,锦衣卫回报,除了讲学的几位师傅,裕王爷没有密会外臣。”

  皇帝还是面无表情,他突然说道:“研墨。”

  只看到皇帝拿起毛笔,舔满了墨汁在纸上写道:“黄河虽浊,亦能灌溉;长江虽清,时有泛滥。”

  紧接着,还没等墨迹干,皇帝对陈洪说道:

  “把这幅字送给裕王。”

  几个太监连忙上前,小心翼翼的拿起墨迹未干的字,顶着夜色送到裕王府中。

  此时在裕王府中,张居正刚刚被徐阶推荐,成为裕王府新任侍讲侍读。

  裕王府中点着灯,高拱和张居正正襟危坐,当然他们不是在讲学,而是在和裕王分析浙江的局势。

  张居正的记忆力最好,他将自己从六部那边得到的消息讲给裕王说道:“浙江九县闹了水灾,今年的秋粮颗粒无收,又因为改稻为桑种上了桑树,冬粮肯定也长不出来了,今年浙江的粮食缺口至少有二十万石。”

  裕王只是安静的听着,等到张居正介绍完,裕王皱眉说道:“朝廷不救灾吗?改稻为桑不是说以改代赈吗?”

  高拱和张居正对视了一眼,高拱说道:

  “哪里有什么以改代赈,浙江受灾百姓的土地,都被豪强大户们低价买走了。”

  裕王一拍椅子说道:“这个高翰文!当年上书的时候可不是这么说的!高师傅,请您给杭州知府高翰文写信,让他想办法打压奸商,坚决执行以改代赈!”

  高拱和张居正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

  裕王如此苍白的一封信,又怎么能让高翰文变出粮食来,他又拿什么去阻挡这些大户兼并土地?

  裕王的政治幼稚病可见一斑,不过两人倒是也没有提醒裕王。

  高拱继续说道:

  “如今就看冬天了,若是今年冬天能不出事情撑过去,浙江的改稻为桑就成了。”

  听到改稻为桑要成功,裕王脸上也露出矛盾的表情。

  作为严党提出,严党执行的国策,若是改稻为桑成功,对裕王为首的清流一党自然是巨大的打击。

  但是改稻为桑若是成功,朝廷能增加收入,裕王自然也是乐意的。

  若是冬季浙江闹出民乱,搅合了改稻为桑,身为严党对立面的裕王应该高兴。

  可这又等于坏了朝廷的大政。

  就在裕王陷入到了矛盾中,宫里的太监将嘉靖刚刚写的那副赐字送到了裕王府中。

  收下字,又按照惯例贿赂了赐字的太监,裕王再次将高拱张居正请出来。

  “两位师傅,父皇这幅字是什么意思?”

  黄河虽浊,亦能灌溉;长江虽清,时有泛滥。

  高拱和张居正都是科举卷出来的卷王,张居正几乎是立刻说道:

  “陛下的意思是,严党这样的奸党就像是黄河,虽然浑浊但是对朝廷也是有利的。清流如同长江,也会有时候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