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885章

作者:瑞根

  汪文言笑了笑,“可是大人,若是按照这般说法,那陕西诸府,几无可留之人了,据我所知,潘大人在延安府官声尚好,只是遭遇这等大旱,能拖到今日,也算不差了。”

第一百六十章 延安知府,入门第一

  “哦?”冯紫英讶然,“他官声尚好?真的?”

  汪文言也有些惊讶,惊讶于冯紫英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说辞,难道说冯紫英认识此人?

  “大人莫非认识潘大人?或者在京中听人说起过他的过往?”汪文言看着冯紫英。

  “不,我没听说过他的情况,不过是在离京时才知晓此人是延安府知府。”

  冯紫英的确不认识此人,但是他却听说过此人,不过却是前世中的记忆印象。

  明末大臣中首倡替魏忠贤立生祠的官员,而且是以浙江巡抚之尊倡议为魏忠贤立生祠,这让他记忆尤为深刻。

  对于潘汝桢为官本事如何,冯紫英还不太清楚,但是这气节上就让人心里有些发腻。

  当然本朝连魏忠贤这个人都没有了,潘汝桢自然不可能如此,但能不到四十岁就出任延安知府也算不错了,况且前世明末这阉党固然不堪,东林党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狗咬狗一嘴毛而已。

  连崔呈秀这个阉党五虎之首都在大同知府位置上做得有声有色,而且还刻意结交自己,冯紫英也没有多少抵触情绪,所以论理他对潘汝桢也不会有多少偏见,只是这建生祠的故事有些恶心人罢了。

  听得汪文言说此人官声尚好,冯紫英觉得自己恐怕还是有些代入情绪先入为主了,稳了稳心神,这才道:“此人官声尚好,为官手段如何?”

  汪文言笑了起来,“他是元熙四十二年的进士,出任过浙江缙云知县,后任御史,四年前到延安府担任知府,算起来也还是比较顺利的了,为官自然也有些手腕,不过作风比较细腻,不比这边西北官员那等粗糙强势。”

  比自己早两科,就能做到正五品的知府,的确算是不错的了,当然没法和自己这个异类比。

  在外边候见的潘汝桢却是心神不宁。

  对冯紫英他当然是有所了解的。

  小冯修撰嘛,大同冯家子弟,三边总督冯唐的独子,齐阁老的门生,太多名头了。

  正式任命下来之前,他就知晓了,只是没啥交情,又相距太远,所以他也没能搭上关系。

  但他是知晓这位小冯修撰有些本事的,只是没想到对方动作这般突兀刚猛。

  之前他得到的消息是对方还在大同莺歌燕舞,大宴宾客。

  他怎么都没想到这位新任的巡抚大人竟然是从碛口渡直接渡河到吴堡,而且还被乱军围困在吴堡县城中几日,硬生生打破了乱军围困,一举扭转了局面,这简直就是戏剧里才能有的桥段了。

  实际上冯紫英抵达大同的时候潘汝桢就已经知晓了,在京中他还是有些人脉的,早就想要离开这个穷乡僻壤的鬼地方,但是这陕西大旱连年,大乱一起,他就知道多半没戏了,朝廷是不会允许这种情形下地方主官调离的。

  所以他也只能定下心来老老实实地在当他这个知府。

  只是这延安知府太难了。

  都知道这陕北本身民风刁悍,且全靠天吃饭,遇上大旱唯一能做的就是向省里求援,赈济弄不起来,那就等着暴民起事吧。

  头一年省里还算能给点儿,自己也找了一些大户募集了一些,但这等杯水车薪,能济得了什么事儿?

  暴民闹事抗税都是想都能想得到的,潘汝桢自家也有心理准备,无外乎就是剿抚拖延,饿死一些,清剿一些,拖一拖也就过了。

  但谁曾想这一年接一年的大旱,这谁吃得消?当绝大多数人,甚至连原来乡里过得不错的中户都过不下去吃草根树皮观音土时,那就是天王老子来当这个知府都一样没用,除非他能变出粮食来。

  再加上东北端的府谷、神木两县率先闹起了疙瘩瘟,紧接着蔓延到周边多县,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潘汝桢知道自己现在这种时候要想调走是彻底没戏了,他真想躺平了。

  可躺平也得要保命才行啊,这情形,弄不好就是连命都得要撂在这里了。

  可现在要是辞官,只怕日后就再无起复的可能了,十年寒窗苦读,一举考中进士,何其难?不就是为了仕途前程么?

  自己这等寒门士人好不容易读出书来,若是丢了前程,那和死了无异了。

  再有人脉背景,这种时候辞官相当于是临阵脱逃,只要有人在起复时候检举此事,那起复就别想了。

  实事求是的说,他自认为自己在延安知府这个位置上还是尽了心的,但奈何这底子实在太差,又遇上连年旱灾,这等情况,谁来也都无回天之力,这诸州县纷乱四起,要说他这个知府有多大责任,他不服。

  只是坐在这个位置上,便是再艰难,他也只能煎熬扛着,当初只求新来的巡抚能力挽狂澜,但现在他已经不太指望了。

  朝廷现状他也略知一二,户部空空如也,商部刚刚起步,失去了江南的赋税,漕运断绝,湖广、四川叛乱至今没有平定,边墙外的蒙古人女真人也都虎视眈眈,朝廷还能支撑多久,他心里都没底。

  只不过想是这般想,潘汝桢内心还是存着几分期盼,万一新来的巡抚大人真的有经天纬地之才,能拨乱反正,把这陕西乱局平定呢?

  越是期盼,便越是患得患失,就在这种心态下听到了巡抚大人到了大同,却逗留不走,成日饮宴,后来又传来说身体欠安,不肯再往前走,分明就是打听到了陕西这边局面的糟糕,有些畏怯了,这让潘汝桢大失所望。

  后来他甚至还打听到了这位风流倜傥的巡抚大人收受了大同知府崔呈秀的礼物,这让他也有些说不出的感觉,一方面觉得这位巡抚大人似乎并非那等不近人情之人,另一方面不走马上任,却在山西优哉游哉,似乎就有点儿过了。

  但这一切印象都被冯紫英接下来的举动给推翻了。

  突然出现在吴堡,而且一举荡平了吴堡周边多股乱军的围攻,冯紫英的所作所为不仅让潘汝桢目瞪口呆,而且也让整个延安府的官员们都是惊喜莫名之余又惴惴不安。

  巡抚大人都在自己辖地大杀四方了,自己这一帮官员却还一无所知,还在府城里龟缩着面对城外肆虐的乱军横行,不敢出门,这如何交代?

  潘汝桢是在得知了消息的第二日就坐不住了。

  思考良久,他觉得如果自己不主动去拜会的话,只怕自己这个知府位置就坐不久了。

  但现在肤施城外也是局势很乱,从肤施城到吴堡,要经过安塞、延川、青涧,安塞情况尚好,但是延川和青涧就很危险了。

  尤其是青涧,乱军几乎攻掠了除了县城外的整个青涧县,如果从府城里派卫军护送去,难免会引来大股乱军的觊觎,潘汝桢也不敢说自己的行迹能不能瞒过外边的乱军,乱军在城中一样有细作刺探,若是引来乱军大军的堵截,那才真的是弄巧成拙了。

  所以最终潘汝桢只能化装悄悄出行,除了同知和经历司经历外,其他人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悄然出城了。

  运气还算不错,除了在青涧险些遭遇乱军外,其他都没有遭遇什么险情,在青涧也是躲在田间避开了乱军攻打一处大户,最后终于抵达了吴堡。

  “潘大人,请,巡抚大人已经在等您了。”汪文言出来,温和一笑。

  “啊,劳烦汪兄了。”潘汝桢一揖,他听得出来这一位巡抚大人的首席幕僚也应该是南直人,而且口音和自己乡音相近,忍不住问道:“汪兄是南直人,不知道仙乡何处?”

  “徽州歙县。”汪文言自然明白对方的意思,不过他也清楚自家东翁来陕西正需要这样一批官员的支持,潘汝桢官声不错,能力应该也不差,不能以现在延安府状况不佳来下断言,所以也有心结交,“不知潘大人家乡何处?”

  “呵呵,没想到万里之外也能遇到乡人,真是有缘啊,潘某是安庆桐城人,咱们两家就隔着一个池州府啊。”潘汝桢含蓄一笑,“能得闻乡音,潘某心情也顿时好了许多,此番来见巡抚大人,还请汪兄多多提点,以免潘某失了礼数。”

  “无须如此。”汪文言见潘汝桢有些拘谨,笑了起来,“大人官声甚好,担心什么?巡抚大人心中自有分寸,大人去只管如实说便是。”

  “哎,此番只怕先就给巡抚大人留下一个恶劣无比的印象,潘某治延安四年,自认也算尽力,但摆在面前的却是四处纷乱,灾民遍地,这般景象,如何能让巡抚大人信服?”潘汝桢苦笑。

  “巡抚大人若是只被这表面现象所惑,那巡抚大人也不会被朝廷委以重任了。”汪文言淡淡地道:“潘大人若是信得过汪某,那去了之后大人若是问起延安府的实情,便只管实话实说,莫要遮掩,汪某保管大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潘汝桢微微一惊,敢这般说话的幕僚,潘汝桢还真第一次遇见,若非是得了上峰授意,那便是对自家东翁心思了如指掌的心腹了。

第一百六十一章 小露锋芒,心机若斯

  想是这般想,但潘汝桢却不露声色,只是微微一拱手表示谢意,便不再多言。

  跟随着汪文言进入内院,这应该是吴堡县城内一处商人的宅子,不算豪奢,但也算堂皇。

  阳光透过屋檐落下几抹阴影,潘汝桢一眼望去,就看到了背负双手站在门廊前的青年,虽然没穿官袍,但是眉目间流露出来的气势就足以说明此人的身份了。

  “延安府知府潘汝桢见过巡抚大人。”恭敬一揖,潘汝桢语气恭谨。

  冯紫英也在打量对方。

  有了汪文言的介绍,冯紫英心态也有了变化,对潘汝桢的看法也没有了那等异样情绪。

  看对方举手投足的架势,倒也有些文人味道,能在这延安府稳坐四年,虽说南北都乱成一团,但是起码肤施城周边几个州县还能稳得住,也算是一份能耐了。

  “不用客气,潘大人,你我宜属同僚,日后还要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就不必这般拘泥了。”冯紫英爽朗一笑,“我估摸着你现在心中也一直在嘀咕,说我这个巡抚有些不守规矩,难道不该从老牛湾过河?最好再去榆林镇找些门道,带着榆林军一路过来,把乱军横扫么?怎么却偷偷摸摸从碛口渡渡河,弄得乱军围城,差点儿闹出一场乱子呢?真要出了事儿,那你这个当知府的岂不是罪加一等,我不也变相害了你?”

  见冯紫英如此自我解嘲,潘汝桢也忍俊不禁,对冯紫英的印象小有改观,起码这个人不难处,也不像之前自己担心的那等倨傲不群。

  看起来似乎汪姓幕僚所言不虚,这位巡抚大人好像更愿意以一种亲和态度和下边的官员们接触,当然,人家也有所图,这一点潘汝桢心里也清楚。

  图什么?

  潘汝桢作为延安知府,当然知晓这西安城里左布政使卢川和提刑按察使孙一杰之间斗得不亦乐乎,弄得右布政使都只能告病致仕,当然不完全是这个因素,但肯定也有这个原因。

  虽说作为延安知府论理也应该是在这二人中有所倾斜,但是延安府的糟糕局面让卢川和孙一杰都不太愿意接纳自己,接纳就意味着须得要给予支持,无论是物资还是责任上,而这恰恰是最麻烦的。

  所以自己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有些模糊暧昧的状态下,卢川和孙一杰两人对自己都是不冷不热,既不排斥,但也没有正式接纳自己。

  现在这位巡抚大人突兀地在延安府落地,而且几乎算是单枪匹马了,却打开了局面,这就有些微妙了。

  如果冯紫英没有能在吴堡把这场乱局拿下,甚至不得不求助于自己,又或者依靠榆林军,那情形都不一样,但现在,起码绥德、米脂、葭州和吴堡的官吏们都得要心服口服了。

  潘汝桢相信此时卢川和孙一杰甚至那位存在感不强的都司指挥同知的人应该都在来吴堡的路上了,陕西官场的局面应该要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了。

  那自己该怎么做?

  见潘汝桢面色微变,但是却没有应答,冯紫英也不在意。

  既然都主动从肤施城来到吴堡城了,也足以说明许多了。

  从汪文言这几个月在西安城里打探到的消息,这位延安知府应该和卢川以及孙一杰都没有太深的纠葛,可能和延安府现在不佳的状况有很大关系,这对自己来说却是好事。

  延安府的情况很糟糕,换一个巡抚来,也许就可能要将其解职以儆效尤了,但如汪文言所言,延安府的糟糕局面不能全怪潘汝桢。

  恶劣的地理环境,连续三年的旱情,瘠薄的底子,以及对边地的投鼠忌器,才会导致这种局面,而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本土豪强的强势,尤其是在南部几个州县,也让当年才来担任知府的潘汝桢吃足了苦头。

  延安府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无论是东面的山西,还是对三边四镇乃至边墙外的蒙古人,都十分关键,所以担任陕西巡抚,就避不开延安,所以既然避不开,那还不如主动来,起码到现在自己这一步还走得不错,潘汝桢的到来就证明了这一点。

  “不管潘大人内心怎么想,但我不这么认为。都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好歹也是朝廷钦差,我冯氏一门三房单传,我连子嗣尚没有,如何会自陷险地,甚至自寻死路?”冯紫英淡然,“然,肩负王命,有些事不得不做,有些险不得不冒,但起码我自家心里还是有些底的,不会拿一个县城百姓来作儿戏,……”

  “可是大人您想过没有,您以乱制乱的办法若是中间出了一点儿纰漏,那就是弥天大祸,若是大兔鹘寨和波罗寺寨的人不肯服从,又或者王成武的乱军中途倒戈,那结果都是不可想象的。”潘汝桢忍不住了。

  “没错,潘大人你说的都有道理,但是你来教我,我作为陕西巡抚,该如何来破局?”冯紫英反问:“真的如我方才所说,从老牛湾过河,去借着冯家人脉求援军来稳稳当当南下,但是你可知道榆林军不可能为了陕西出上几万大军来平乱,他们的责任是防范蒙古人入侵!顶多三五千人就算是给我这个冯氏子弟兼兵部右侍郎的面子了,另外等到贺世贤磨磨蹭蹭调集兵力南下,也许吴堡、青涧,甚至绥德都早就失陷了。”

  “又或者我干脆就一路南下到蒲津渡过河,安安稳稳进西安城,当个太平巡抚?四平八稳地在西安城里指手画脚,但你觉得那样我这个巡抚能当多久?朝廷是让我来当这样的巡抚?那换谁来不行?卢川也行,孙一杰也行,何必我来?”

  这番话就有些交浅言深了,但潘汝桢心里却有些起伏,这位巡抚大人是要对自己推心置腹?就因为自己是第一个主动来的四品官员?

  或者绥德知州,米脂知县都还没来?

  不该啊。

  潘汝桢定了定神,思忖了一番才道:“那按照大人所想,延安府就是大人来陕西力挽狂澜的局眼了?”

  “能不能成为破局的局眼,就要看官吏是否奋发,将士是否效命了。”冯紫英注视着潘汝桢,“潘大人,我可以信任你么?”

  潘汝桢心中一跳,立即起身一揖:“但凭大人吩咐,下官敢不从命?!”

  冯紫英摆摆手,不太满意,但也在预料之中。

  这一位也算是官场老油子了,干过县令,又在都察院里干过御史,什么没经历过,想要人家纳头就拜,那自己还真不敢信了,没准儿就是卢川或者孙一杰隐藏得深的暗子呢。

  “坐吧,无须如此客套,本座需要的是能知情做事的人,而非唯唯诺诺的吏从。”冯紫英意味深长地看了对方一眼,“对延安府这几年的情形,我来之前有所了解,不太满意,但是……”

  一句“不太满意”,潘汝桢心中微跳,但他知道这也许是好的开头,可这一位给自己好的开头,也就意味着鞭打快牛的鞭子还要落在自己身上,那还不如真的不满意了。

  这出头椽子先烂的道理潘汝桢如何不知晓,自己若是被冯紫英树立成了典型,立马就就要成为整个陕西官场的众目所指,卢川和孙一杰对自己的猜忌立马就要翻倍。

  纵然有这一位的遮护,但是他初来乍到,能有多少手段来帮衬自己呢?

  卢川和孙一杰在朝中也非没有靠山,否则也不可能局面如此险恶了,还能稳坐不动。

  一时间潘汝桢心情有些起伏,但人家释放的善意,自己又岂能置之不理?

  卢川和孙一杰这两年里对自己不冷不热,自己惶恐无助,现在骤然得了这般奥援,却还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那自己就活该一辈子没出息了。

  想明白这一点,潘汝桢心中豁然通透,语气也有所变化:“大人,下官……”

  “潘大人不必如此急切,且听本座说完,……”冯紫英语气越发闲适,“延安府地理位置特殊,处境尴尬,加之民贫地瘠,朝廷本身就没指望过此地能有多大造化,但求上稳榆林,下安西安,东绝晋地,你做得不好,但也不能算差,尤其是在当下连旱三年的情形下,肤施周围诸县州还能掌控之中,难得了,……”

  潘汝桢心中微热,评价中肯,他满足了。

  “要说你这几年里做事有无问题,也有,……”冯紫英目光里似乎多了几分理解,“洛川公案,鄜州命案,你未能坚持,此乃一错;碎金巡检司之设,怯于强权,半途而废,此乃二错;保安剿匪,虎头蛇尾,此乃三错,……”

  潘汝桢讶然之余也是心中一喜,这位巡抚大人竟然对自己这几年的几桩憾事如此了解,说明这位巡抚大人不但是对延安府的情况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应该早早就对全省也有着手,而且人脉也应该不差才是,这才是潘汝桢最高兴的,若非如此,焉能对付得了卢川和孙一杰二人?

第一百六十二章 怀柔示强,囊中之物

  似乎是看出了潘汝桢眉目间的喜悦,对自己谈及他的问题却毫不在意,冯紫英对此人醉心于仕途的心思又多了几分了解。

  看样子此人不是不能做事,也不是做不了事,而是怕做事影响到前程,所以才会诸般反复。

  这性子倒有些和贾雨村相似,不过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却是正适合不过,自己正需要这种黑打手角色,前提是让他明白自己这条粗腿足够粗,能够带给他的利益也足够大。

  若真是安于现状,或者淡泊名利之辈,那自己还真的不能用了。

  “潘大人,本官所言,你自己觉得是否属实?”冯紫英语气一紧。

  潘汝桢正色道:“大人明察秋毫,下官深感羞愧,四年中竟没有几件能拿得出手的事情让上官满意,反倒是诸州县灾情连连,流民离散,……”

  冯紫英面带笑意,“本官倒是觉得怎么潘大人似乎胸有成竹,一切尽在掌握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