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586章

作者:瑞根

  除了义忠亲王外,这白莲教也是肘腋之患,连冯紫英都觉得颇为棘手,京畿腹地牵连甚广,若是要动白莲教,会不会被他人所乘?比如义忠亲王,那自己可就真的成了猪队友的神助攻了。

  正因为考虑到要动白莲教的话,冯紫英担心引起太大波澜,他更希望在搞清楚义忠亲王究竟如何打算之后再来考虑动白莲教。

  而像西山窑和通州仓的问题就没有那么多忌讳了,无外乎就是一些豪门望族,高门大户,背后有些朝中官员或者皇室宗亲在里边作祟罢了。

  这等人是翻不起波浪的,也不可能为此舍却整个家族来殊死一搏,只要给他们稍微留一条生路机会,他们便会乖乖的伏法,这一点冯紫英还是有相当把握的。

  “那以大人之见,我们当如何做?”傅试自觉地已经把自己带入了冯紫英一党了。

  冯紫英很满意傅试的这种状态,知道傅试愿意忠心做事,能力又不差,日后他当然不会吝于推荐对方,这也可以算是自己的人了。

  “欲速则不达,我们先把情况弄清楚,秋生不妨多考虑一下西山窑这边如何切入,你也知晓这些都是京中豪门为靠山,贸然切入,不但会招来诸多嫉恨和非议,而且也未必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让府衙能顺利切入,让他们自己都无法说什么,这样最妥。”

  冯紫英顿了一顿:“西山窑以百口计,窑工何止数千人,其中多有藏污纳垢之地,我听说本地奸狡之徒固然藏身其中,而保定、真定乃至山西、大同那边的流民亦有不少混迹其中,谋杀、私斗等罪行皆隐没其下,秋生不妨多从这些方面摸一摸情况,……”

  傅试心事重重地走了,冯紫英却觉得这也算是对傅试一个考验,莫要以为这官就那么好当,而且还要盼着升迁,若是没有点儿像样的功绩,自己如何像吏部举荐?真还以为有了人脉关系,随便打个招呼说句话就能行?那也未免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按照冯紫英的想法,本着先易后难的顺序,先解决西山窑的事情,再来考虑通州仓的问题,而且通州仓这个脓包要彻底挤掉,还得要等待最合适的时机,否则有些人便要狗急跳墙孤注一掷,难免要有一些风波。

  不出所料,回到家中,冯紫英便又收到了多张帖子。

  这顺天府衙里是什么秘密都保不住,自己只要稍微多了解多问几句,很快就会传入有心人耳朵里,尤其是像西山窑和通州仓这种就连很多当事人都知道这回避不了,但是总是不愿意去面对现实,总还保有一丝希望,觉得万一能拖几年算几年,毕竟每年收益太可观了。

  粗略地看了看,有北地士人官员的,也有皇室宗亲的,比如忠顺亲王,还比如一些武勋,冯紫英早有预料,若是不闻不问肯定不行,但是如何让这些家伙知难而退,甚至主动配合来处理好,这也是一门很考较的艺术。

  像忠顺亲王,冯紫英这么久可没和对方有什么不对路的地方,但现在感觉这么久都少有接触,就感觉到现在甚至比以往更生疏了一般,这让冯紫英也意识到只有你自己找到事情去做,你才能产生效果,发声联系,达到目的。

第七十二章 合作者,同盟军

  就在冯紫英越发感觉到顺天府事务的繁杂而有些心力憔悴时,练国事的信也到了。

  这稍微舒缓了一下他这段时间被各种事务牵扯了大量精力的心境,可以说这段时间他被来自各方面的事务弄得疲惫不堪,乃至于每每到长房或者二房那边都是倒头就睡,对身畔女人都难免有些冷落。

  沈宜修和宝钗宝琴都是有些困惑不解之余也有些心疼,不过作为妻室她们也能感受到丈夫面临的压力,除了尽可能的让丈夫休息好,也会主动地和丈夫寻找一些话题交流,哪怕帮不上忙,但起码有一个可信之人说一说,让丈夫也能发泄倾诉一下公务中遭遇的各种麻烦和难题。

  相较于冯紫英在顺天府的举步维艰,练国事在永平府却看得很顺手。

  原来冯紫英还有些担心练国事和新任知府魏广微不好相处,但是没想到练国事的情商要比自己预料的高得多,很快就赢得了魏广微的信任,当然这也和练国事颇知进退有关。

  几大煤铁建材复合体恢复和建设告一段落,而从滦州、卢龙、迁安经抚宁到榆关港的道路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今春少雨,对农业不利,但是对于筑路却是一大利好,数万流民奋战在筑路一线,抚宁到榆关港这一段工程,进展尤为迅速。

  加上榆关港和抚宁也都兴建了多家水泥工坊,大量供应这段作为范本使用的道路建设,所以初步预计到八月底基本上就能完工,而迁安、卢龙到抚宁这一段工程量要大得多,估计起码要到十一月底去了。

  练国事在信中也谈到了他和永平本土士绅商贾们的几番“谈判”,最终促成了这些本土士绅与山陕商人们的妥协合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一个利益联合体基本上扫除了在永平大力发展煤铁建材产业,同时通过榆关输出外销,并从江南输入各种粮棉以及生活物资的这样一个市场循环体。

  练国事还在信中颇为兴奋的谈及那几万流民中通过这期间的筑路,已经初步培养出一大批利用水泥、石条、砖瓦来进行建设的熟手,练国事准备利用这批熟练劳动力来对开挖沟渠和修筑滦河两岸以受洪涝侵袭的地段,这也算是在水利上的投入了。

  冯紫英也清楚练国事的这一步目的,毕竟数万流民压在永平府,对谁都是一个巨大压力,这些流民无地,生计从何而来,要开辟生地不是一件简单事情,灌溉先行这是必然的,那么利用这些人先开挖沟渠,然后沿着滦河、青龙河两岸向四周扩散来实现逐步安置,应该是一部稳妥走法。

  当然这要全靠有煤铁建材复合体带来的巨大效益才能支撑得起数万人这一年的生计,否则便是永平官府和朝廷的赈济,也一样无法支撑得住。

  看完练国事来信,冯紫英也感慨万千,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啊,练国事在信中也是十分感激冯紫英之前所做的一切,称魏广微也是大为赞服,说若无先前打下的基础,永平府定然难以有今日局面。

  摩挲着下颌,冯紫英苦笑,练国事和魏广微倒是摘得好桃子了,可自己现在却是坐了腊,就像是陷在一个泥潭中,每走一步不但要仔细斟酌,还要考虑这一脚踩下去会不会有陷阱,能不能拔得出来。

  看练国事如此乐观,冯紫英都被感染了,不管怎么说,日后永平府的蒸蒸日上也少不了自己的一番功劳,而且永平稳,则京东稳,京东稳则辽东后顾无忧。

  今后随着榆关港规模日渐扩大,来往船队商贾日益增多,像以往先行将粮秣运通过运河运运到京仓、通仓就无此必要了,可以直接运到榆关,在输入辽西走廊诸卫镇,再往后随着牛庄、金州这些港口开埠,甚至可以直接输送到辽东腹地,这样一来在运输耗损这一块上起码可以下降七成以上,对于朝廷来说这样大一笔节省几乎能让户部感激涕零。

  不过练国事也提到了惠民盐场之事,称至今未发现倭寇行踪,条件尚不成熟,但是长芦巡盐御史那边已经催得很紧,这让永平府那边压力很大,还在寻找办法来解决。

  冯紫英心里稍微舒坦了一些,哪有样样都能轻松拿下的事儿,那做官还不真的成了享福了,没有点儿挑战性的事儿,朝廷要你二人何用?

  ……

  看着冯紫英翻身下马,径直入衙。

  旁边的梅之烨冷冷的笑了笑,不以为然地撇了撇嘴,施施然背负双手,一摇三晃的从侧门进入。

  刚进治中公廨,照磨所照磨卢兆龄便钻了进来。

  “大人。”

  “什么事儿?”梅之烨点点头,坐下,长随已经把茶端了进来。

  “听闻府丞大人有意要清理西山炭窑?”卢兆龄满脸堆笑,“怎么,咱们顺天府今年是不打算好好过日子了,要去捅这个马蜂窝?”

  “你问这些干什么?”卢兆龄脸上皮笑肉不笑的表情让梅之烨有些反感,但是他也知道这厮是地头蛇,不能轻易得罪,而且听闻冯紫英要来出任府丞之后,这厮便主动向自己靠拢,这让他也有些生疑。

  一介捐官出身,四十岁才出仕,混到照磨所照磨位置上,自然也是有些背景的,从九品的官员要说也算不上个角色,但是这家伙消息灵通,梅之烨有时候还是用一用这家伙,所以二人关系还算过得去。

  “没什么,就是有些不明白,这位小冯修撰来咱们顺天府究竟想干什么。”

  卢兆龄瞥了一眼面无表情的梅之烨,这厮也是个缩头乌龟,自己儿子的妻室居然去给冯紫英当媵妾了,嗯,虽说是退了婚的,但这无疑还是一种羞辱,你原本是要用来当妻子的,现在却只能给我当媵妾,这是什么意思?还不够明白么?

  若非这府衙里没有一个能和冯紫英相抗衡的,卢兆龄也不能找上这一位,那位吴府尹虽然无能,但却是一个奸猾之辈,出头露面的事情不会干,只答应若是麻烦闹大了,愿意出面缓颊,给冯紫英找一个台阶下,可要正面阻击冯紫英,还得要在衙门里边找一个合适人选。

  算来算去也就只有这一位治中大人了。

  通判中傅试明显是要跟着冯紫英走了,生下四位里边北地两位现在虽然还有些犹疑,担心冯紫英动作太大,但卢兆龄相信迟早这两位都只能站在冯紫英一边儿,剩下一位态度已经鲜明表示不认同,另外以为两广籍的却是只打算冷眼旁观。

  而且通判的分量也差得远,加上这个姓梅的本来就和冯紫英有这样一层恩怨在里边,本来也就是最合适的对象了。

  “干什么?”梅之烨心里警惕,“冯大人是府丞,府丞的职责,你当照磨的难道不明白?”

  梅之烨有意放松语气,“顺天府这两年诸事不谐,众所周知,朝廷让冯大人来,自然是要有所改观才是。”

  “对啊,咱们顺天府这两年迭遭磨难,好不容易看今年可能会稍微平顺一点儿,大家伙儿去年被蒙古人入侵折腾得够呛,几十万流民好不容易才安顿下来,冯大人应该很清楚才对,也该体恤体恤民力,莫要再生是非才是,……”

  既然挑开了话题,卢兆龄显得有恃无恐,说话更是没有避讳梅之烨。

  他相信梅之烨不会去告诉冯紫英,告诉了他和冯紫英的关系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甚至应该乐见大家为难冯紫英才是。

  在照磨所照磨这个鸡头凤尾位置上干了这么多年,这府尹府丞也换了多少任了,他却是从检校到照磨,便不再动了。

  对他来说,他这个年龄,也别无他求,就指望多弄几个银子,西山那边,他有股子,当然占小,但是即便如此,一年稳稳当当能为自己赚来三四千两银子,百倍于他在府衙里这点儿俸禄,就凭这一点,任谁要动西山窑的事儿,就像是要他的命。

  他当然知道冯紫英来者不善,也知道冯紫英不好招惹,但是冯紫英只要不动西山窑的事儿,他甚至愿意全心全意为冯紫英做事儿,而且保证做得很好,可要动西山窑,那就没商量了,你死我活。

  卢兆龄也清楚自己一个照磨要和冯紫英斗,说螳臂当车都是抬举自己了,可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么多窑口,哪一个背后不是拔根汗毛比自己粗的角色,他不信冯紫英就能和所有人作对。

  当然,在这衙门里,人家也不会放过自己,自己当然也要放手一搏,选择更多的合作者,同盟军来阻止,来破坏冯紫英的意图和行径,卢兆龄自认为责无旁贷。

  梅之烨就是被大家筛选出来的合作者,有这位梅治中的配合,大家心里能更有底,也才能让吴道南最后也能加入进来,要让大家都明白,这是一场属于大家的战争,打赢了,大家都能各取所需。

第七十三章 为官之道

  梅之烨脸色冷了下来,这个卢兆龄太放肆了。

  他固然不喜冯紫英,也清楚冯紫英来顺天府是要折腾出事情来,但是却也没有想过要和卢兆龄他们这帮人搅合在一起。

  西山窑中牵扯太多人利益,不仅仅是卢兆龄,府衙里还有不少人官吏都牵扯其中,但是没想到卢兆龄这厮却是第一个跳出来。

  “卢兆龄,这是你该过问的事情么?”梅之烨语气如冰渣子从牙缝里迸出来。

  “梅大人,这里就我们两人,咱们就明人不说暗话了,冯大人他有他的想法,他想要干一番大事业,日后号作为升迁的凭资,这我们都没有意见,但为什么就要揪着西山窑的事儿不放呢?真要有本事有魄力,去折腾通州仓的事儿啊。”

  卢兆龄并没有被梅之烨的语气所吓倒,他既然敢来和梅之烨挑明,自然也有所倚仗。

  “这西山窑是哪年的事情了,元熙二十几年就开始有了,迄今都三四十年了,这么多任府尹府丞,人家都是傻子蠢人,人家都是尸位素餐?这说不过去吧?”卢兆龄语气平静,“他这一上来就要大马金刀地拿自家开刀,坏大家的生财之道,这样好么?”

  梅之烨眯缝起眼睛,睃了对方一眼,“卢兆龄,你和我说这些有什么意思?”

  “梅大人,您当治中虽然时日不长,但是府里边上下都对您是很认可的,便是府尹大人也对你交口称赞,听说今年‘大计’吏部对你考评也是优,便是这一次没能升迁,想必也快了,……”

  梅之烨不做声,他倒是想要听一听这家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想必西山窑牵扯到哪些人,大人约摸也是知晓一二的,这西山地处偏僻,人烟稀少,这石炭一物供应京师城官民所需几十年,每年消耗巨大,从朝廷到府县岂能不知?为何人人尽皆无视?说句不客气一点儿的话,这京中官员若是只靠那俸禄,又有几个人能在城中购宅养家?这本来就是当年太上皇的一份恩典,才让大家能有些闲钱机会去谋几个傍身银子,否则都察院那么多人都是瞎子聋子?”卢兆龄气咻咻地道:“如果说太上皇是怜恤跟着他的老臣和武勋们,那皇上登基也七八年了,内库在空也没说来打这个主意,宁肯开海,真以为皇上不知道这一块?”

  梅之烨微微意动,还别说,这卢兆龄说的并非毫无道理,京城上下都知道这西山窑的事儿,民间各种歌谣编了不少,龙禁尉和都察院不可能不知晓,可这么多年来,就愣是没人动。

  “冯大人想要挣政绩,我们下边都能理解,可顺天府尹不比其他地方,不是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地方,他在永平府那边搞的那一套是行不通的,那边不过是一群乡巴佬,顶多也就是在都察院那边吆喝几声,可在这京师城里能这么干么?”

  卢兆龄冷笑了一声,“听说冯大人去了一趟通州,那通州通衢之地,万仓云集,他若是真的要干政绩,从京仓出手啊,怎么没见在京仓问题上有动作,却赶着要动西山窑?又或者是冯大人准备亲自来整饬一番,让大家都认识一下这顺天府是谁在当家?”

  梅之烨心里也是一个激灵,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那冯家现在极为豪奢,除了其父在辽东当总督外,这冯紫英看样子也是一把捞银子的好手,他就听闻过这永平府京营被俘将士赎人,基本上就被和冯紫英有瓜葛的包圆了,那也就罢了,毕竟冯紫英在永平府一战中是立下了大功。

  可现在冯紫英又要把手伸向西山窑,难道真的只是出于一腔热血和正义?梅之烨个根本不信。

  见梅之烨脸色略微有些变化,卢兆龄心中也踏实许多,只要说动了梅之烨,那后续许多事情就要好办许多了。

  “梅大人,咱们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但冯大人既然是来咱们顺天府做官,总得要提下边一帮兄弟们都想一想,他也还应当考虑许多事情做了之后,如果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那又有何意义?难道他一句话,西山窑就能全部关闭再也不生产了?那今冬京师城何以为继?”

  一连串的反问问得梅之烨都有些不好回答。

  “京师城中达官贵人也好,寻常百姓也好,哪天不烧石炭为生?冯大人一来就把目标对准西山窑,目的何在,是究竟替他脸上增光添彩,还是别有想法,咱们不好评判,但是可以肯定一点是,西山窑不会就此消失,既是如此,那这些窑口还是会在一些人手里,这样随意的操弄,又有何意义?”

  梅之烨此时的心境意境慢慢平静下来,目注对方:“兆龄,你和我说这么多,意欲何为?”

  “我说再多,大人也不会因为我一番话就改变心意。”卢兆龄笑了笑,“其实我就想说一句,大人只管冷眼旁观,等到您自己觉得合适,觉得有机会的时候进一进言就足够了,或支持,或反对,或劝谏,一任大人所想便是,怎么对大人有利,大人便去做,如何?”

  梅之烨这个时候才算是真正有些悸动,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对方有足够的底气来抗衡冯紫英的方略,认定冯紫英如果要对西山窑出手的话,不会取得任何结果。

  ……

  冯紫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随意了解情况,也会引来如此轩然大波。

  其实他也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举措,无外乎就是在向工房了解顺天府的工矿生产情况时多了解了一些,顺带把相关的煤铁矿山文档资料带到自己公廨中详细分类罗列,这就立即引起了不少有心人的关注,甚至开始以各种方式和渠道来打探了。

  冯紫英也没有多解释,甚至也懒得解释,就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这更引起了许多人的不安,联想到冯紫英在永平府的清军和清理隐户手段,他们都有些担心冯紫英会不会也不按套路来一招偷袭。

  冯紫英在吏部的考核中得的评语便是“勇于任事”,这也意味着冯紫英此人做事锐意果敢,甚至不择手段,也难怪人家都担心他在顺天府也是这般不顾一切的猛冲猛打。

  说实话,冯紫英的本意本来是要为日后在遵化和密云也要打造类似的煤铁复合体来做准备,还没有考虑过西山窑的事儿,即便知道西山窑是一个大脓包,但也还没有想到马上就要去挤掉,就那么多了几句话,没想到却会引起这么多人的紧张。

  遵化铁厂那边需要与工部和兵部协调,铁厂是工部所辖,但是所产铁料均为兵部军器局所用,所以需要和两家协商,现在遵化铁厂陷入了困境,工艺落后,效率低下,质量低劣,贪腐严重,人浮于事,让军器局那边十分不满,但军器局那边的工坊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密云这边情况原来只有一些民办的小铁矿,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是冯紫英目前关注的重点。

  密云去年遭遇蒙古人入侵之后几乎被毁成白地,大量流民涌向京师,给京师造成很大压力。

  即便是到了现在经过驱赶和赈济吸引等手段,密云原来超过十万人的百姓回去的也不足四万人,加上原来藏在山中的大概有两三万人,仍然有两三万游离在外,加上怀柔、昌平、营州、平谷等地逃亡的流民,至今仍然有七八万流民在京城内外暂居,这也是现在京师城社会治安压力倍增的主要原因。

  引入山陕商人的资本和庄记的熟练匠人及技术,密云那边很快就能出成果,尤其是去年兵乱之后大量流离失所的流民更可以成为这些铁矿和铁厂的初级劳动力,甚至还不用离乡,可谓一举两得。

  顺天府这样一个大府,不是单靠做某一项工作就能折腾起来的,吴道南无心政事,那么冯紫英当然要抓住机会,看看吴道南在顺天府的几年,工矿不兴,水利不修,商贸不活,除了教化外,吴道南基本上没干过其他事情。

  看起来这似乎才是一个真正的文人纯臣,但这对百姓何益?

  冯紫英现在手底下的人还是少了一些,虽然像汪文言也已经招募了几个不得意的书生和落魄解职的吏员作为不下来帮忙筹划,但是在衙门里这一摊子,除了傅试经过几番考验之后可以纳入可用之人外,其他人,冯紫英还真不敢托以心腹。

  还得要慢慢来,冯紫英虽然内心再着急,也知道顺天府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既要讲时机,也要讲策略,否则反噬之力,有时候反而会让你欲速则不达。

  但只要坚持这么走下去,机会成熟一个,便下手一个,务求一举成功,而成功一次,便能借势积攒起一些威望,吸引到一些效命之人,久而久之,以求大成。

  这为官之道,不就是这样么?

第七十四章 无耻之徒

  鸳鸯从大老爷院子前过的时候就能听见大老爷骂骂咧咧的声音。

  “这小子,真的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我还能害他么?”贾赦有些嘶哑而又不甘的声音几乎要穿透粉墙,“人家只是来示好,就算是你不想搭理人家,吃顿酒能怎么地?人家说什么你听着就行了,……,再说了,做生意不也有个讨价还价么?人家说什么条件,你就连听一听的耐心都没有?”

  鸳鸯有些疑惑地看了看四周,没人,好像今日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府里,不知道这位大老爷又在说谁了,但话里话外似乎也不算是太刻薄,只是有些又气又恨又遗憾的味道在里边。

  正欲举步离开,却看得那秋桐从院子里出来,鸳鸯不太喜欢这个贾赦屋里的丫头,虽然生得有几分姿色,但是看那薄唇尖鼻的模样就知道是一个刻薄人,与府里边丫鬟们都不怎么合得来。

  不过尚未等鸳鸯吱声,那秋桐却一眼就看见了鸳鸯,脸上浮起一抹讨好的笑容,一溜烟儿小跑过来:“鸳鸯姑娘。”

  “秋桐姐姐,大老爷这是再说谁呢,一大早就惹得他生气?”见秋桐一脸神秘模样,也知道对方是在等着自己开口询问,本不想问,但觉得不问一句似乎有点儿无视对方的“好意”,鸳鸯也就顺口一问。

  “嗨,还能有谁,姑娘应该是知晓的,还不是冯大爷。”秋桐讨好地道。

  “啊?冯大爷?冯大爷又怎么招惹大老爷了?”鸳鸯大为吃惊。

  她印象中,大老爷对谁的态度都不太好,对小一辈的更是那副阴沉着脸的模样,府里的下人们都有些不太愿意来他院子这边儿,就是怕触他的霉头,惹来事端。

  这府里要说,恐怕也就只有老祖宗还能治得住他,其他人,便是二老爷都要让他几分。

  不过冯大爷却是一个例外,每一次冯大爷来府里,大老爷似乎都很愿意去作陪,若是二老爷没有通知他,他还得要去阴阳怪气地挤兑二老爷一番,而见到冯大爷的态度也是格外“关心”和“亲切”,琏二爷在他面前可从未有过这样的待遇。

  “好像是老爷从冯府那边回来就没好脸色,具体什么事儿,我就不知道了。”秋桐哪里敢去多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