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524章

作者:瑞根

  宝琴不再言语,原本她也是希望自己能去一趟永平府的,但这样光明正大去肯定不可能,但若是女扮男装却并非不行,少时她便经常被父亲打扮成小子,跟着父亲一道走南闯北,现在年龄虽然大了,但觉得一样可以。

  宝琴是有些想法的。

  冯大哥在仕途上蒸蒸日上,对于其他方面已经没有太多精力的来兼顾了,可是其他人却都琢磨着依靠着冯大哥来谋些事情,若真是些许金银上的利益也就罢了,但若是要借着冯大哥的官声威望去做些不合时宜的勾当来做交易,这却是宝琴不能容忍的。

  但现在明显沈宜修对这些不太感兴趣,而是更看重冯大哥的仕途上进,但薛宝琴觉得两者不矛盾,甚至还能相辅相成,看看冯大哥在永平府与山陕商人们的合作成果就能知道。

  如果自己能把这一摊子管起来,既能维护冯家的利益,同时亦能防止外边那些人假借各种名义来钻空子。

  但宝钗似乎有些不太认同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是自己操之过急了?

  宝琴掂量了一番,自己好像是有些急躁了,现在还没过门,有些事情等到过门之后,求得冯大哥的认可之后再来经营也不为迟。

第一百四十二章 扬长避短,比较优势

  就在贾府里边为着冯紫英受伤引发各种意想不到的纷争时,冯紫英却是陪着刚和朱志仁谈完话的柴恪说着闲话。

  点验结束,蓟镇对京营六万大军的整肃清理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按照预计两三个月内就要彻底对这支军队进行整编,使之成为新京营。

  杨肇基和贺虎臣都获得了柴恪和袁可立的认可,如无意外,都能获得一个游击的身份,这对于杨肇基和贺虎臣来说,都堪称一个质的飞跃,从基层武官一跃成为中级武将,具备了真正执掌一部的身份,而且关键在于下一步,他们甚至可能有机会以游击身份执掌两部乃至更多的兵力。

  在点验结束之后,柴恪和袁可立二人又沿着边墙,从从三屯营经太平寨、建昌营、燕河营、台头营一直到石门营,最后抵达山海关视察。

  作为兵部左侍郎,柴恪做事极为认真,蓟镇这一次受创不轻,他当然要实地查探一番,看看蓟镇现状,尤其是作为辽东咽喉的山海关更是必看之地。

  冯紫英自然不会陪着柴恪一路行去,而是直接去了榆关港,在榆关港候着柴恪到来,视察完榆关港之后才一路返回卢龙。

  “皇上和京中一些士绅都对此次顺天府的表现很不满意,吴道南这个甩手掌柜当得好啊,连带着梅之烨也都受了牵连。”

  梅家是湖广望族,梅之焕是元熙三十九年进士,而且也是庶吉士,被柴恪视为湖广士人中生代的中坚人物,相比之下其族兄梅之烨就要逊色不少,但毕竟都还是湖广士人。

  柴恪的话让冯紫英有些好奇,略一思索之后才道:“朱大人和梅家也算是有些渊源,对了柴大人也是啊,……”

  柴恪笑着摇头,“我和梅之烨没什么交情,但是其族弟梅之焕颇有才干,为人正直,现在在礼部担任员外郎。”

  柴恪不评价梅之烨,其实也就是一种变相的评价,冯紫英笑了笑,“吴大人不喜俗务这是公认的,但是只要府丞和治中、通判以及推官这些人选选好了,也都没什么大碍,顺天府的通判职责重大,吏部给了四到六个定额,也就是考虑到顺天府非比一般府,……”

  “顺天府丞出缺快半年了,这也是此次流民事宜处理拖延的缘故。”柴恪没有掩盖什么,“梅之烨做事过于古板拘泥,不知灵活变通,效率不高,下边县里反映也不太好,不过他是翰林院出身,文才甚佳,在京中士林名气也不小,所以……”

  冯紫英耸耸肩,一脸无所谓,“看来还是有文采好啊,便是做事不得力,也能有这个理由遮掩,只可惜苦了小民百姓,他们可不能靠念两首诗或者读几篇赋就能填饱肚子,……”

  “你啊你,这张嘴是真不饶人,梅之烨也没有那么差,……”柴恪大笑了起来,冯紫英也微笑不语。

  冯紫英便陪着柴恪沿着城南外的滦河而行,这里是滦河在卢龙风景最佳所在,只不过现在大雪皑皑,滦河封冻,两人便沿着河岸边上漫步。

  “这里便是李广射虎所在的射虎石了,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冯紫英作为地主也替柴恪介绍,“当年李广出任右北平太守,据说打猎到这里,风吹草动,误以为草中巨石为老虎,便要引弓怒射,箭入石中,天明一看,再来射一箭,便射不进去了,可见人在紧急状态下的潜力有多大,……”

  卢龙城南滦河岸边有虎头石。

  “怎么,紫英,你想表达什么?永平府在紧急情况下也能有所表现,还是说迁安之战是迫于无奈之下的困兽犹斗?”柴恪下意识的把冯紫英所言和当下局面联系起来了,“又或者觉得顺天府这是养尊处优惯了,还没有逼到绝境?”

  “柴大人,您这想多了,我就是纯粹有感而发,哪里有那么多联想?”冯紫英赶紧摆手,“顺天府那边,要以我的看法,人口其实并不算多,但是北部州县的治理上还是有些懈怠,否则不至于如此多的流民四散流窜,当然,从永平府的角度来说,我并不拒绝,哪怕前期会有许多困难,但是对于永平府现在要全力打造冶铁、烧炭、制铁和水泥这些产业来说,在本地民众还难以用起来的情况下,外来流民其实反而是一种资源了,……”

  冯紫英的坦率让柴恪更为肯定,“紫英,看来你是认定你的这种方式是正确的了,但是以农为本这是自古以来朝廷国策,若是没有了粮食,那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这样大搞冶铁、烧炭、制铁和水泥,而且这些货物大多要通过榆关港外销,还有大量要卖到草原和辽东,都需要大量人口,而且是精壮劳力,但如果各地都像你这样,他们吃什么,靠什么来养活我们官员、士卒和商人?”

  “柴大人,如果要探讨这个问题,那可就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了。”冯紫英也知道自己在永平府搞的这样大的动静,迟早是要引来朝中大佬们的关注的,柴恪不过是第一个,而他的观点也是最典型的。

  民以食为天,若是大家都去工坊打工了,谁来种地?粮田减少,农民不种粮食,那小民百姓吃什么?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一旦有个灾害,岂不是立马就要变成一场不可收拾的变乱?

  便是江南因为种粮田土越来越少,让位于桑麻和其他经济作物,也引起了朝廷的担心,屡屡下令要求江南铲除桑麻,不得改田,但是在丝绸、棉花这些在卖价上显然更有优势的货物刺激下,无论朝廷如何下令都是徒劳。

  “嗯,那简单说说你的道理和想法。”柴恪饶有兴致地道。

  “北地的种粮条件总体来说不及南方,这是气候和水热条件决定的,但北地也有自己优势煤铁等各种矿石资源丰富,而各地对铁料、水泥这等物料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这些物料的大量生产能有助于改善军事、农业、交通等各方面的条件,比如铁料制造火铳和火炮,制作各种蹄铁、铁铲、铁锅、铁镐、铁犁、柴刀菜刀等,水泥能修建更经久耐用且防火的屋舍、城墙和道路,比起木料甚至石料更易生产,价格更便宜,更易于运输,……”

  柴恪已经见识过水泥的威力,大为震撼,甚至觉得这种货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能够改变许多,尤其是在军事上的意义更为重大,对于冯紫英居然要用水泥来修一条从卢龙经抚宁到榆关的水泥混凝土道路感到不可理解,哪怕冯紫英再三向其解释价值意义和必要性,柴恪仍然无法接受。

  当然这是山陕商人们支持冯紫英的一个态度,柴恪再难以接受也不可能去干涉,只能默认,唯有希望冯紫英所提到的好处能真正变成现实。

  “除了这方面,北地还有在种植棉花和引种一些新的农作物具有优势,但是这可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冯紫英把他去天津卫拜访隐居实验的徐光启的想法介绍给了柴恪,如果不是遇刺,冯紫英原本是打算在和顺天府那边把移民事宜谈妥之后去拜访徐光启,但是却没想到出了遇刺这桩事儿,耽误了。

  “紫英,你的意思是南方和北地在各方面都有不同,各有各的优势?”柴恪追问。

  “对,我的想法就应该是南北两地应当各自扬长避短,实现比较优势,那么这样一来就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各自的优势发挥,通过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来实现南北物资的互动循环,达到最佳。”冯紫英笑了笑,“所以我才会实验一下水泥混凝土路面,当然这只是实验,在南方,水道航运的优势仍然是无法取代的,但在北方一些重要商道和官道则可以就地取材利用起来。”

  冯紫英把自己前世中为官的一些经济上最粗浅的方略拿了出来,只是这个时代的技术生产力太过于低下落后,很多东西不可能照搬,甚至连“比较优势”这种观点也有些似是而非,但对于柴恪来说,却无疑是推开了一扇崭新的门。

  “这道理其实很简单,一个造船的船匠,又或者一个冶铁的铁工,都是世代干这一行,你要让他们去种地或者做官,他们根本做不下来,甚至只会引发混乱,但同样让一个国子监学生去冶铁或者造船,他能行么?所以我才说要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发挥优势,才能让生产达到效果最佳,而南北之间这种情形其实也是一个道理,一句话,因地制宜,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实现最优化。”

  柴恪算是听明白了冯紫英的观点,“那紫英你的意思是朝廷在其中就放任不管就行?”

  “不,也不尽然,但朝廷直接干预效果并不好,还会容易激发矛盾,那么为什么不能以赋役来进行调整呢?举个例子,如果朝廷觉得苏州粮食种植太少,那么便可以以种桑麻需要交纳更高的赋役,同样在北地也可以鼓励种粮,种粮赋役降低,……”

  冯紫英脑中的种种现代经济和税收调整来刺激和调适经济发展办法太多,一时间很难向柴恪解释清楚,只能在合适时候慢慢来向他们灌输和推动操作了。

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底

  这一番在虎头石边的谈话持续了一个多时辰,冯紫英也把自己的许多想法和愿景和盘托出。

  虽然柴恪不算是自己师尊,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却是冯紫英入仕之后接触时间最长接触机会最多的一个官员,从宁夏平叛一路同行,到后来自己回京之后与柴恪在军务观点上的种种交流,双方都逐渐了解了对方。

  柴恪不是那种性格强势的官员,对于不同意见也善于包容听取,这是冯紫英最欣赏的。

  而且对方还是湖广士人,不像北方士人那样更多的把利益圈子局限于北地,过分排斥江南,这也是对方能够以更客观和宽容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考虑问题。

  柴恪对冯紫英的许多想法观点都很感兴趣,但是也觉得骤然展开恐怕并不符合当下现实,但是在永平府的这种尝试却是可行的。

  像这种煤铁建材复合体经济体系的建设,很符合永平府这种铁矿、煤矿和石灰石这类矿石十分丰富的地区,用这种模式毫无疑问能够为朝廷收入大量矿税和工商税,对户部和工部来说都是裨益良多,自然也能收到欢迎。

  “紫英,我很支持你在永平府的这种尝试,迁安、卢龙和滦州的这种建设发展,还有榆关港的开埠,不但能够吸引消纳大量流民,而且更为关键的也一举解决了你们永平府历年的短板——赋税问题,若非朱志仁和伯孝公关系亲密,换一个地方,只怕户部早就要奏本了。”

  虽然遭遇了蒙古人入侵,但是今年永平府的态势依然非常可观,夏税秋税没太大变化,可矿税大增,工部节慎库那里比起往年起码暴增十倍有余,这可是皇上的小金库啊,而解往户部的工商税也一样有着很大的增幅。

  单单是这两项,就足以让朱志仁眉花眼笑了,来年吏部和都察院的“大计”,永平府稳稳当当一个上优。

  历来户部和都察院三年一度的“大计”,考核地方官员都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当其冲就是赋税,再次就是治安,第三就是教化。

  当然潜在的因素还有与地方士绅的关系相处,但这一点是不能上台面的,而且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可以说地方士绅交恶,反应强烈,我可以说地方劣绅把持地方,朝廷律令难以下乡,所以才会导致这些问题,就看上边的认定。

  但是赋税和治安却是做不得假的,户部库房和刑部、龙禁尉在地方的暗探上报都会把这两点清清楚楚展现在朝廷面前。

  “嗯,所以府尊很满意,虽然有些其他事务他不太认同我的观点,但是也还是容忍了我的任性。”冯紫英笑了起来。

  这修卢龙——抚宁——榆关的水泥混凝土路,放在谁头上都觉得不可思议,便是山陕商人那边做了无数次工作,一样持有异议,但最终冯紫英还是敲定了此事。

  现在随着流民的逐渐到位,许多前期准备工作也差不多就绪,冯紫英给商人们的要求就是十二月之前必须要开工建设,要力争在半年之内完成,最迟不能超过一年,而一旦建成之后的示范效应将会是无与伦比的。

  “那紫英你觉得现在遇到的棘手问题有哪些?”柴恪突然问道。

  “嗯,一方面是本地士绅的抵触吧,毕竟当初他们一开始就是和我对立的,没少找茬儿,当然我也没惯着他们,清军、清理隐户,把他们收拾得够呛,但蒙古人入侵与迁安保卫战之后,有所缓和,大概是觉得我这个人还是有点儿本事,能做事儿,还能做成他们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儿,再加上开矿建厂带来的滚滚厚利,他们也不瞎,自然也能看得到,所以也找到了府里边包括府尊大人和通判等同僚来说和,希望缓和关系,甚至加入进来,……”

  柴恪吃了一惊,这岂不是意味着永平府的本土士绅向冯紫英低头了?

  这可有些难得,多少官员都被这些本土士绅给折腾得焦头烂额,最后灰溜溜的走人情形也不少,绝大多数人都是主动妥协,但现在永平府士绅居然主动向冯紫英求妥协了?

  见柴恪意似不信,冯紫英一摊手:“大人,这些士绅也不蠢,去京中折腾一番,没把我给弄趴下,也知晓我在翰林院里的名声了,山陕商人的背后是些什么人,他们焉能不知?我一切按照朝廷律例来,拿证据和律例说话,美人计也好,黄白之物也好,我一概不受,他们能奈何我?无欲则刚,他们都明白,扳不倒我,就得要琢磨如何应对我的报复,……”

  柴恪听得冯紫英话语里隐含的语意,忍不住摇头,“紫英,你这话别在我面前说,……”

  “大人,我这可都是大实话,您什么人,还在我面前装纯洁?”冯紫英的调侃话让柴恪啼笑皆非,这家伙越来越放肆了。

  “你啊你,齐公和汝俊兄怎么教出来你这样一个学生来?”柴恪瞪了冯紫英一眼。

  “现在又听闻朱大人可能要离开,这么些年他们也觉得朱大人是个好说话的人,若是换一个和我性子差不多,或者与我关系密切的知府大人来,嘿嘿,破家县令,灭门令尹,这话可不是说着玩儿的,真要遇上一个心狠手辣的,选几个士绅人头来祭旗并非不可能,他们也清楚他们自己屁股上谁都不干净,……”

  冯紫英也不在意,和柴恪关系融洽,自然话语就没有那么多忌讳,柴恪也不会在意这个,甚至会拉近双方的感情。

  “所以他们就主动来寻求和解了?”柴恪摩挲着下颌。

  “这个原因是次要原因,关键在于他们看到了山陕商人赚肥了,金银红人眼,财帛动人心啊,大人,谁又能拒绝这种光明正大的挣银子,昌黎、乐亭那帮士绅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和倭人勾搭抢户部盐场收益他们都敢做,遑论我给他们的这种机会?”

  冯紫英的话让柴恪一凛,“惠民盐场?确定是和昌黎、乐亭的士绅有瓜葛?紫英,你可别信口妄言。”

  “大人,这种事情若非要确切把握,我如何敢乱说?不过我和府尊大人说了,他若是想在来年吏部和都察院大计中拿到一个更好的表现以便于进京某个清贵,那就还得要搏一把,惠民盐场就是最好的政绩,他认可了,这事儿府尊大人准备亲力亲为,不需要我上手了,……”

  见冯紫英笑得诡秘,柴恪就知道这是冯紫英把朱志仁的兴致给逗弄起来了,否则以朱志仁这种已经萎了几年的性子,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要出手了。

  “紫英,你悠着点儿,别让他三十年老娘倒绷孩儿了。”柴恪和朱志仁虽然不算太亲近,但是毕竟都是湖广士人,自然不愿意见到朱志仁栽筋斗。

  “柴大人说哪里去了,府尊大人和我可是一体两面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岂能让他失手?前期准备工作我都替他准备得差不多了,就等他下决心而已。”冯紫英顿了一顿压低声音道:“登莱水师那边也已经悄然北返了,……”

  柴恪知道这是冯紫英人脉关系,否则朱志仁哪里喊得动沈有容,看样子也是策划已久了,点点头,不再就此事多说。

  “那还有什么困难?”柴恪又问道。

  冯紫英有些诧异,这等话语好像不太像一个兵部左侍郎的问话啊,略一思索便回过味来:“大人,莫不是传言是真,您要去吏部了?”

  柴恪一怔,这朝廷里边稍有风吹草动,下边都能立即感受到,“怎么,我不去吏部,就不该问这些问题了?”

  “呵呵,那倒不是,只是您这等好事还要藏着掖着,可不爽快。”冯紫英心中一喜,齐永泰卸任吏部尚书之后,很快就会是江南官员出任吏部尚书,这可不是一个好消息,若是柴恪去担任吏部左侍郎,也算是有一个自己人了。

  “这等事情,你觉得我能确定么?”柴恪没有正面回答:“不讨论这事儿,还是说你这边儿,你在永平府干了这么久,感觉还有哪些难处?”

  “要说难处很大,但是最大的还是没有撘得上手说得拢话的同僚。”冯紫英这个问题仔细斟酌了一下,他需要考虑如果柴恪作为吏部左侍郎,自己该怎么来回答。

  “府尊大人心思您都知道了,归心似箭了,若非我花言巧语,只怕惠民盐场的事情他都打算放到下一任来,通判和推官在这里也都干了多年,他们和地方上利益一体,倒不是说这就是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过,但是如果我想要做些事情,就不得不考虑利弊得失,有很多事情我不能只靠我的私人幕僚,还得要有志同道合者才行,这恐怕是我遇到的最大难处。”

  冯紫英背负双手,悠悠地道:“也许是我来这里时日稍短了些,再假以时日,或许我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第一百四十四章 慧平儿举重若轻,潇湘馆先发制人

  马车在雪化之后泥泞的道路上艰难行进,不时有几缕寒风从摇动棉帘子中钻进来,冻得车上几个丫头都是抖索不已。

  这一趟可不容易,虽然只是几个丫鬟,但是却寓意不一样。

  平儿饶有兴致的看着紫鹃和莺儿分坐两边,自己却坐了中间。

  从一出门开始,就笼罩着一层说不出的味道来。

  要说紫鹃和莺儿也是熟得不能再熟了,但是像这般姑娘们都没出面,却是两个丫头代表“出使”,还要加上一个二奶奶的“代表”平儿,就真的有些古里古怪的味道了。

  “平儿姐姐,我这一身都颠得快要散了,走了三天了,只怕也该到了吧?全身上下都快要冻僵了,早知道就该带一个手炉,不该带这汤婆子。”莺儿脸色煞白,显然这种长途跋涉,又是这等天气,让她有些吃不消。

  “快了吧,从榛子镇出来,我听牛二说,过了沙河渡口,就距离卢龙县城不远了。”平儿也一样不好受,不过她的忍耐能力可要比莺儿和紫鹃强许多,“牛二说午间寻个打尖的地方歇息一下,然后就能一鼓作气到卢龙了。”

  “都是第一次出远门,也没想得那么周到,谁曾想这汤婆子凉得这么快?”紫鹃也叹了一口气,“客栈里热水也没多热,稍稍放一下便凉了,……”

  三个丫头的手脚都冻得发木,不断地搓着手,跺几下脚,可马车还不敢停,这天色黑得早,不抓紧时间赶路,天一黑,还真不到能出啥事儿来。

  之前出发前还琢磨着需要不需要给永平府这边说一声,但是都觉得没必要,现在看来还是低估了这冬日里出远门的艰难。

  车厢里就只有几个靠垫,出门时天气阳光明媚,谁曾想第二日便是雨雪纷飞,也没带一床被子裹身,虽说穿得还厚,但是这一滋溜钻进来的北风,还是让人受不了。

  “紫鹃,莺儿,坐过来吧,这鬼天气,咱们仨靠紧一些,也能抱团取暖。”

  平儿也不知道两个丫头什么时候有的心结,或许是在两家姑娘都要嫁入冯家时便不知不觉播下了种子。

  平素里有姑娘们在场面上风光霁月,看不出什么,但是这骤然两个丫头挤在了这样一个环境里,恐怕就有些不自在了,而且这还是都代表自家姑娘去看望冯大爷。

  不知道这两家日后知晓了二奶奶和冯大爷之间的这层关系,会怎么想?这两个平素都和自己十分亲近的丫头又会怎么看自己?

  想到这里平儿就不寒而栗,可千万别有那一天。

  莺儿与紫鹃二女下意识的看了对方一眼,没有吱声,但是却都还是靠了过去,只是动作似乎都有些僵硬,这一下子挤在一起,难免脚靠着脚,肩挨着肩,面对着面,呼吸相闻,和这两日两人之间那种疏淡的感觉相对应,有些别扭。

  轻轻叹了一口气,平儿双手抱在膝盖上,蜷起身子,目不斜视:“行了,我说你们俩这是怎么了?咋就变成这样了?宝姑娘和林姑娘日后都是要当妯娌的,也没见你们这样!”

  紫鹃咬着嘴唇,没有说话,而莺儿则是欲言又止,但又斜睨了紫鹃一眼,傲娇地侧仰着头,最终没说话。

  “我也不明白了,这都是一个屋檐下生活几年了,林姑娘来的时候,紫鹃你就被老祖宗指给林姑娘了,莺儿你是跟着宝姑娘来府里的吧,这一住也几年了,我印象里这几年里你们俩都是嬉笑无忌的,这一年里怎么却越发生疏了?”

  平儿当然清楚这俩丫头心里的心结,这是各为其主,但是这也没到两国交兵的状况吧?

  再说了,人家长房还有一个沈家奶奶呢,这戏文里不也说,要合纵连横么?宝姑娘和林姑娘这算下来也还是亲戚关系,咋就还成了乌眼鸡一般瞪着,相互看不顺眼呢?

  不,宝姑娘和林姑娘还没浅薄到那个份儿上,也就是这下边人一来二去的有了一些心结,这才越发如此了。

  “我呢,痴长你们几岁,好歹跟着二奶奶多见过几分世面,也就多饶舌几句,……”平儿悠悠地道,实际上紫鹃年龄也不小了,要比黛玉大上两岁,十八了,只比平儿小一岁多,而莺儿则要比平儿小两岁。

  紫鹃面色平和下来,而莺儿也收拾起了先前的傲娇。

  平儿在府里的人缘和名声都是极好的,便是鸳鸯也只能说和她并列,无论是原来桀骜不驯的晴雯,还是面冷心硬的金钏儿,抑或宝玉屋里众丫鬟之首的袭人,在她面前也都要尊重几分。

  “宝姑娘和林姑娘虽然没有血亲关系,但一个是太太的嫡亲侄女,一个是老爷的嫡亲外甥女,老爷太太一体,这便是姊妹家,宝姑娘和林姑娘都要嫁入冯家,不过是宝姑娘先嫁一年,林姑娘晚点儿日子罢了,要说林姑娘认识冯大爷更早一些了,你们说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