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215章

作者:瑞根

  “回爷,崔、吴、孙三人甚是谨慎,基本上都住在户部钞关里,龙禁尉那几位也是住在户部钞关里陪着,那位姓魏的则住在漕运工部分司里,也不怎么出门,不过前日里漕帮倒是有人拜会姓魏的,带了一个明月坊的一个雏妓进去,下半夜便由漕帮的人又带了出来。”

  “哦?”持扇男子心中微微一动。

  “至于那位最年轻的姓冯的虽然也住在户部钞关,但是每日都要去都转运盐使司衙门里去一趟,一般是申时才从都转运盐使司衙门回户部钞关。”

  “他去都转运盐使司衙门作甚?”持扇男子讶然问道:“你们可曾了解?”

  “回爷,查过了,他们是和另一艘船一起抵达扬州的,据说是巡盐御史林大人小姐的坐船,回来看望其父,嗯,林大人似乎有些病重,只是爷也知道,都转运盐使司衙门不好进,我们也不敢轻易靠近,那里是秋水剑派和盐帮的势力范围,盯得很紧,……”

  持扇男子微微点头,扬州是天下一等一的大码头,无数人都在这里讨生活,江湖人也不例外。

  像工部漕运分司,那便是运河上第一号帮会漕帮的势力范围,若是谁敢去漕运分司里惹事,那就是和漕帮为敌,同样在都转运盐使司衙门那就更甚。

  盐帮虽然是一个松散的体系,而且理论上是和都转运盐使司衙门一个是贼一个是官,但是谁都知道私盐是杀不尽的,那么在一个可控范围,甚至寻找合适代言人的情况下,盐帮这些私盐贩子的存在就是合情合理的了,虽然这并不合法。

  秋水剑派则是扬州城中著名的门派,同时秋水镖局也是扬州乃至南直隶赫赫有名的镖局,总镖头同时也是秋水剑派的掌门人秋藏锋号称江南独行,一柄秋泓剑曾剑挑太湖十二连环坞。

  秋水镖局也就罢了,秋水剑派秋家就是扬州城中一个窝商,虽然不算是总商,但是凭着窝商身份和在仪真、宝应等线的坐商,秋水剑派也过得很滋润,从广元年间一个不足五十人的小门派,短短几十年间就发展成为现下在南直隶也算是颇有名气的大门派,可以说靠上了都转运盐使司衙门有很大关系。

  “那姓冯的和林大人是何种关系,可曾查明?”

  “只知道姓冯的每日都要去都转运盐使司衙门里,和林大人也见过几面,应该是在京师城里的关系,看那护送林大小姐回来的男子应该是林大小姐的表兄,据说是原来金陵老四大家中的贾家嫡子。”

  灰衫男子应该是把情报收集得相当扎实,基本上能了解到的都了解到了。

  “哦,金陵老四大家的贾家?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持扇男子微微一惊。

  贾家是南直隶的坐地虎,在金陵尤为势大,当然这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但是瘦死骆驼比马大,贾家根基在金陵,在南直隶这边仍然有雄厚人脉关系,而且贾家门生弟子广布,据说现在的金陵知府贾雨村便是贾家远支,和贾家关系匪浅。

  “那他们的行程摸清楚了么?”

  “据说是后日前往金陵,龙禁尉有七人同行。”

  持扇男子沉吟不语。

  自己后方消息还没有传来,也就意味着各方还没有就最后结果达成一致意见,也就意味着没办法对这几人采取任何行动,可是到了金陵只怕就没有那么好动手了,没准儿贾家和当地官府就要加强他们的护卫力量,而龙禁尉在金陵势力也更大,若是多少几个龙禁尉,要想动手就更难了。

  “去召集人手,在明日赶赴龙潭准备。”思考良久,持扇男子终于还是道。

  “爷?!”灰衫男子吃了一惊,忍不住问道。

  “去吧,不用多问,我会见机行事,如果什么都不做,一旦那边消息来了,我们就只能措手不及,束手无策了。”持扇男子长叹了一口气,“我也知道这风险很大,所以现在暂时准备,等待时机吧。”

  ……

  “你是说这是林大人建议的?”崔景荣颇为吃惊,“你和林如海也有瓜葛?”

  冯紫英笑了笑,“崔公,乔公和林公是同年,……”

  “我知道他们是同年,但汝俊兄和林如海可没什么交情,一个是山西人,一个是苏州人,而且林如海早就当了巡盐御史,他这个巡盐御史可是和都察院关系不大啊,伯辅,你说是不是?”

  崔景荣笑着把头转向孙居相,孙居相脸色不太好看,但又不好不理,只能从鼻腔里哼了一声。

  这个两淮巡盐御史就是都察院的一个耻辱,当初天平帝开始,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与皇帝妥协,让出了这个巡盐御史,使得这个巡盐御史位置一直被皇帝牢牢掌握,不再属于都察院,久而久之,都察院似乎也就默认了这个现实。

  便是长芦巡盐御史、河东巡盐御史和两浙巡盐御史尽皆是都察院派出,其虽然主要事务是对接户部,但是人却是属于都察院的,唯独两淮巡盐御史却一直是由皇帝直接任命,这就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

  “崔公,林公娶贾家女,而贾家和我家算是世交。”冯紫英无奈地解释道,“另外小侄有意求娶林公之女。”

  “呵呵,我说么,这紫英这几日为何频繁往都转运盐使司衙门里跑,还真的是成了喜闻铜臭味的人了?原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啊,呵呵,理解理解。”

  崔景荣不以为意,两淮巡盐御史不可能搞什么子承父业这一类勾当,林如海当了这么几年巡盐御史,现在病重,恐怕就是要考虑后事的时候了。

第三十章 初识

  “崔公见笑了。”冯紫英也不多解释,笑了笑,“不过林公的建议还请崔公多斟酌,都转运盐使司衙门渠道广人脉深,恐怕比扬州府衙还要厚实一些,所以林公所言恐怕也非空穴来风。”

  崔景荣也有些犹豫了,之前他还真没想过自己这一行人居然会牵扯到如此大利益,在他看来这都最终是要由内阁和皇上决定的,自己一行人也就是来摸一摸底,实事求是的了解情况罢了,怎么会有多大危险?

  甚至他还觉得龙禁尉一行人跟随都有些多余,但现在突然间居然觉得龙禁尉这点儿力量还不够了,甚至可能要遭遇伏击刺杀这一类的事儿,这就让他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了。

  不过林如海显然不会吃饱了没事儿干才会来危言耸听,如冯紫英所言都转运盐使司衙门的背景人脉不简单,某些方面的消息更灵通,而且冯紫英更有可能是与他有翁婿之情,人家才会提醒,所以他还不敢不信。

  “紫英,你这么一说,还真的让大家都有些心虚气短了,本来就是一场开海经济事务的调查公干,怎么就变成了便都察院下来查案风险还高了?”

  这等公干要说稍许有风险的也不过就是都察院下来查一些地头蛇的事儿了,但是都察院下来查之前一般都是秘密调查,这是其一,如果有风险的必定会是和龙禁尉北镇抚司一起,甚至刑部也会派出一些人手,这些人可以很好的调动地方上他们能调动的资源,所以一般说来来能真正和官府抗衡的微乎其微。

  当然也非从来没有。

  元熙三十年,湖广右布政使于广被都察院调查,欲阻止都察院御史调查两名证人,其中一位是府同知,一位是县令,便指使江湖人士伏击,结果导致龙禁尉三人死亡,一名御史重伤致残,一名证人(县令)伤重不治,此案在当时引发全国轰动。

  元熙帝一怒之下追究了湖广提刑按察使司、分巡道、黄州府以及龙禁尉和刑部的职责,其中湖广提刑按察使被罢黜,发案分巡道佥事、黄州府知府、通盘尽皆被流放,而此案被查清楚之后,于广被诛三族,同时也有多个参与者被诛三族,而参与伏击刺杀的两个帮会门派被官军剿灭,全数捕杀流放。

  可以说此案也是大周立朝以来震动最大的一案,不过虽说此案震动很大声,但是江湖那么大,提着脑袋耍的江湖人一样多如过江之鲫,你要说彻底断绝此类事情也是不可能的。

  只是说相对于要刺杀朝廷官员,这个代价就需要掂量一下了。

  因为这类案件那是必须要查个水落石出的,说句难听一点儿的话,哪怕是替死鬼或者冤枉,拿也必须要有一个结果。

  无论是龙禁尉、刑部还是地方官府,甚至驻军,只要有需要都可以调动,所以这种情况下,真的针对朝廷官员的刺杀还是相当少见的。

  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下来调查的公干居然都要有这种风险,自然就很难让人接受了。

  “呵呵,崔大人,咱们也心知肚明,若是宁波、泉州、漳州这三家谁先试点,已经触动了很多人利益了,但是会不会导致别人铤而走险,我觉得这个可能还不至于,但是若是那些本身就不愿意看到朝廷开海的人呢?没准儿他们本身就是和倭寇有勾结,这是直接砸人饭碗,这就不好说了,……”

  冯紫英笑笑,漫不经心地摊摊手。

  “如您所说这事儿又不是我们能做决定,可是人家未必如此看,或者觉得干脆吓唬我们一下,让我们不敢南下了,或者杀鸡吓猴,咱们就怂了灰溜溜回去了,是不是这开海能拖到明年后年呢?一年的收益有多大,我想对于有些人来说,三五十万两不止吧?就算是打个折扣,或者说分摊到某一家身上,几万两总有吧?几万两银子,足以让很多人热血上头不顾一切了。”

  冯紫英的话终于让崔景荣和吴亮嗣都有些动容了。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具体的收益来衡量冒险的代价。

  若是为了几万两银子来找一些江湖人来行险一搏,未尝没有这种可能,找一些无牵无挂的江湖人哪怕是身死当场或者事后查明,那又如何?

  江湖人那几条命又能值几个钱?

  “那紫英你的意思……”崔景荣沉吟了一下问道。

  “既然有这种风险可能,崔公、魏大人不妨和扬州府衙以及漕运分司这边都说一说,请他们派人护送一下,到了金陵府下官相信就应该要安全许多了,起码好歹也是南京不是?龙禁尉那边如果能够打个招呼提醒一下,或许很有必要。”

  冯紫英已经打定主意,不管崔景荣接受不接受,自己肯定是要接受未来老岳父好意的,而且他也确信老岳父绝不会无的放矢,肯定是有所觉察,才会如此提醒和布置。

  崔景荣最终还是勉强接受了冯紫英的建议,通报给了扬州府,并且和漕运分司那边也说了。

  扬州府和工部漕运分司那边都是极为重视,迅速调集人手,像运河上的第一号草莽力量——漕帮自然是首当其冲。

  而作为运河上下第一大帮会的漕帮,虽然名义上是一个江湖帮会,但实际上谁都知道这个帮会和其他江湖帮会还是有些不同的,它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朝廷官府势力在运河这条关乎大周朝经济命脉上的一个延伸。

  因为漕帮的成立其实就是漕运力量民间化的一个结果,随着漕兵的裁汰,里边大批被裁汰的漕兵及其家眷就成为了漕帮的一份子,而漕帮其实就是裁汰下来的漕兵以民间形式承揽漕运业务,而漕帮帮主麾下各府分部和舵主,实际上都有刑部坐探线人和龙禁尉渗入,确保为朝廷可控。

  当然从前明到现在大周,立时两百多年,漕帮从永乐年间开始形成雏形,在前明成化弘治年间定型,然后进入大周朝之后,几乎是沿袭了这个模式,但是毕竟历经百年,历代漕兵进出新老更替,这个帮会还是逐渐变得江湖草莽气息更加浓厚。

  而朝廷也更多的是以经济利益来笼络这支加上家眷亲友可达数万人的力量,每年漕运除了漕兵押运外,其从漕粮的解运到装卸、护送一直到入仓,再到漕船的其他另用,都是由漕帮垄断,而且像沿运河各大城市码头,亦有漕帮分舵和其营生。

  临清民变之所以让白莲教得手,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漕帮临清分舵的舵主就是被白莲教拉拢渗透成为其中一份子,这也是后来冯紫英隐约从龙禁尉那边得知的,也不知道漕帮最后花费了多少才算把这桩事情摆平。

  ……

  “文言见过冯大人。”

  冯紫英还是礼貌的起身前行,虚扶了一下对方。

  理论上汪文言不过是林如海私人幕僚,也非官吏,再说不客气一点儿,就是一介草民,冯紫英也不像都转运盐使司衙门其他吏员下人,还需要给汪文言几分薄面,他是京官,完全可以点头招呼即可,但是冯紫英仍然起身走了两步,虚扶而起,给足了林如海和汪文言面子。

  “汪先生客气了,我便是在京师城中亦对汪先生的忠勇仁义有所闻。”冯紫英没有客套什么,“我以为关系密切的同年,方有度,他便是歙县人,其岳丈便是歙县著名士绅茶商,便提及过汪先生,只是我却不知道汪先生现在叔父衙门里做事,……”

  虽说这么些年来的历经风雨,汪文言也已经可做到胸有城府不露形色了,但是对于这一位名满京师,便是在江南亦是名气不小的新晋翰林院修撰这般夸赞自己,汪文言还是很难做到心无波澜。

  “冯大人太客气了,文言不过是年轻时候任侠使气,便是闯荡博得一些小名声,也不足挂齿,如何能冯大人垂目?”汪文言赶紧拱手鞠躬谦虚。

  “嗯,观人首观心性,若是心性不佳,便是有韩信张良之能,终归是为虎作伥,我一向信奉,小赢靠智,大胜靠德,忠义却不迂腐,胸有韬略手腕但却不失做人底线,……”

  冯紫英的话让汪文言眼中精芒一闪,心中也是感触极大。

  虽然在歙县,在徽州,在扬州这个都转运盐使司衙门里,很多人都是看重的智谋韬略,但是却没想到眼前这个年轻人却如此看重自己年轻时候闯下的任侠使气之名,这却是让他意想不到的,但同时也让他倍感骄傲。

  难怪这一位在京中能闯出若大名声,连皇上和阁老们都青眼相加,这般观人识人的眼光委实和常人不一样。

  也难怪东翁如此看好此子却又忧心,估摸着东翁是怕小姐降服不住这一位冯大人,不过看这位冯大人也是一个胸怀天下之人,便是真的喜好女色,那也不过是英雄风流的一桩美谈罢了,岂能影响到他的胸中大计?

  “冯大人过誉了过誉了,文言不敢当,不敢当,……”

第三十一章 果真是个人物

  见二人颇为相得,林如海心中越发安稳,“文言,坐,坐。”

  汪文言坐定,林如海才沉声道:“文言,你把这几日了解收集到的一些情况和紫英说一说,今日紫英已经情况和户部崔大人说了,他们也扬州府衙和漕运那边打了招呼,估计应该会有一些安排,但是他们还是觉得紫英还是有点儿夸大其词了,认为不至于那么危险严重,紫英也有些拿不准,……”

  汪文言轻咳了一声,这才点点头道:“东翁,冯大人,因为之前朝廷这一拨公干和都转运盐使司衙门并无关联,所以文言也就没有刻意去搜集了解相关情况,不过开海事大,关乎江南国运民生,所以也有所了解,前几日东翁提及了冯大人和东翁关系,所以文言这几日便也专门做了一番了解,还是有所得的,……”

  短短几日就能有如此了解,冯紫英对汪文言的本事和都转运盐使司衙门的能量也有些震惊。

  汪文言肯定是有些能耐的,能在历史上造出那么大声势,若是浪得虚名,那也太小看古人了。

  而都转运盐使司衙门冯紫英除了知道掌控着盐引盐课银子外,也就知道这应该是历任皇帝的一个小金库提款机了。

  嗯,当然这肯定是和朝廷内阁达成了某种默契的,合情合理,但不合规不合法,就这种大家心照不宣的默许存在。

  至于说这都转运盐使司衙门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冯紫英就不太了解了,但从今日汪文言的态度来看,这个衙门肯定掌握着相当资源,起码是在情报信息这一块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

  见冯紫英目光里有了几分探究的神色,汪文言自然明白这一位应该是感兴趣起来了。

  只可惜这都转运盐使司衙门没有父子相传的规矩,而且汪文言也认为若是真的接任了这个巡盐御史职位,对其他人来说也许是惊喜,对于冯紫英来说,则未必,甚至是失远远大于得。

  当然若是东翁要把某些资源交他这个女婿,还有半年时间,倒是可以做一些准备。

  “……,根据文言所了解,朝廷开海在江南总体反应还是偏好的,绝大部分士绅持支持态度,当然也有一些思想较为古板者,认为朝廷过于重视商贾,忽略了农耕根本,这等言论没太大影响,也不值得关注,……”

  “……,但是还有一部分人,这个群体数量不大,平素也很低调,不显山露水,其中在闽浙两广两省较多,南直这边有,但较少,他们也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提及的海商,嗯,或者准确的说就是和倭人都有勾连的走私商人,……”

  “这个海商群体数量初步估计应该是在三十到五十家之间,都是在当地看不出,很低调,但是家资巨厚,而且人脉极广,地方官府官员和他们多有勾连,但他们不属于地方士绅中名流,影响力有限,名声也一般,但潜在势力很强,当然这三五十家只是一个大概估算,实际上依附于这三五十家的肯定有上百家,但规模肯定不及这些家,……”

  “这个群体应该是对朝廷开海最为反对的,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开海,那么各地那些影响力和名声甚至钱银资本比他们更大更强的士绅就光明正大加入进来,而他们相较于这些本身就在本地极有影响力,连官府都要敬畏一二的士绅望族来说,就不够看了,以前这些人碍于名声和朝廷规制,所以不愿意插手,但现在朝廷开禁,即便是他们本人不会参与,但是家族中子侄是肯定会参与进去的,……”

  这都在冯紫英的估算范围之内,他微微点头,示意汪文言继续。

  “但这个群体虽然反对朝廷开海,但是绝大部分人也还是相对理性,认为这是朝廷政策调整,大势所趋,所以无法阻挡,其中势力最大的几个虽然反对,但是知道反对无效之后就会退而求其次,因为他们人熟地熟经验丰富,原来规模也比较大,所以即便朝廷开禁,他们其实也不太惧怕和新入者正面竞争,……”

  “……,而那些小的呢,反对也不是太激烈,因为他们处于最底层,开禁之前,他们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地方官府拿去当替罪羊,现在开进了,竞争激烈了,但他们选择余地更大,可以有更多的合作对象,而且来自朝廷这一块的法律风险就没有了,……”

  “文言你的意思是就是这居于中间的这个群体是反对声最激烈最大的?”冯紫英点头。

  这个汪文言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起码自己就没有了解得这么细,只知道有激烈反对的,但是这些人属于哪一类型,自己却没有研究。

  “还得要分。”汪文言有心要让冯紫英刮目相看,第一印象要给对方深刻。

  林如海已经和他谈了,接触几日,他觉得冯紫英基本可信,当然还要进一步考察,但是如无意外,他的这个家底儿就要基本上交给这个未来女婿了。

  而且他感觉自己未来女婿的格局绝不仅仅是现在显现出来的,未来可能直接是瞄准六部大佬这个层面,甚至直指内阁阁老都不令人惊奇。

  所以林如海的话也让汪文言倍感振奋。

  都转运盐使司衙门虽然权力不小,接触面也宽泛,但是层次还是略微低了一些,而且格局太狭窄了,始终是围绕着一个盐字做文章。

  盐很重要,牵扯面也宽,但是毕竟还是有限,肯定无法和更高层面的六部事务相提并论。

  而无论是林如海还是汪文言都觉察到以冯紫英目前的成长势头,未来必定可以在朝廷重臣中有一席之地。

  这相当于是一次押注,将全副身家和自己的命运押在这个年轻人身上,但值得!

  “还要分?”冯紫英被吸引住了。

  “嗯,这个群体不小,所也还要分,事实上,绝大多数商贾是绝不愿意和官府对抗的,无论出于何种情况下,起码他们绝不愿意正面和官府抗衡,所以中间这个群体虽然他们面对的压力很大,但是他们也可以有一些对策,比如结伙抱团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出资共同分享红利来和那些大海商和大士绅们竞争,……”

  “……,但是毕竟还是有一些心有不甘者,他们比起那些头部的大海商们实力略逊,所以要和那些准备进入的士绅望族无法竞争,但是要让他们去结伙抱团,却又觉得自己利益会受到损失和影响,所以他们是最不甘心的,而这伙人中就有一些企图阻挡和干扰朝廷开海之略推进的,在特定情况下下,可能就要铤而走险了。”

  汪文言抽丝剥茧,一层一层将整个海商群体以及未来准备要进入海贸的群体细细道来,而且也分析了哪些人虽然反对,但是不会有暴烈行为,哪些人不甘,但只能服从,还有哪些人就可能存在风险了。

  找出这些风险群体,并适时加以监控,基本上就能扼杀掉最大的风险源。

  “汪先生,那是否近期有这些存在危险的群体中人,来了扬州?”冯紫英没有客气。

  “冯大人,扬州乃是万商云集之地,闽浙海商和南直隶这边本身联系就很紧密,南来北往的货物很多都会在扬州交易,尤其是从杭州、苏州、宁波过来的客商更多,我不敢断言这其中谁有问题,但是我对比起了一下前面三个月的闽浙商人进入扬州的数量,略有增加,而照理说,现在是十一月,既非开年也非年末,也不是五六月和九十月生意最好的时节,一般说来从十一月到十二月,应该是一个缓慢减少的趋势才对,所以这种反常,我不好判断,但是肯定是有些蹊跷的,……”

  “而且我圈定的一些可疑对象,也的确是前几日来了扬州,但是今日去不知去向了,……”

  最后一句话让冯紫英和林如海都是一惊。

  “文言,你确定?”林如海知道汪文言这等话是不可能信口妄言的,但是还是觉得要问清楚,居然能圈定一些特定人员了,这未免太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