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194章

作者:瑞根

  “本来我还希望东鲜兄在坚持到后年春闱呢。”周永春摇摇头。

  “等不到那么久了,朝廷事务繁杂,而且孟泰你也知道乘风兄一旦入阁,肯定不会萧规曹随,是想要做些事情的,而且叶方二位虽然政见不合,但是在有些事情上还是看得明白的,九边局面和财赋困境已经到了不解决就可能导致大乱的悬崖边儿上了,宁夏之乱只是一个开头,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就会有不断的叛乱冒出来,而且还面临着女真人的趁势落井下石,稍有不慎辽东就会危险了,否则这开海举债之略怎么可能这么快就能达成一致意见?”

  官应震的话让周永春也是连连点头,他是山东金乡人,凡是山东籍的官员都对辽东局面尤为关心,因为辽东原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属于山东管辖,辽东汉人也大多是山东过去了,血脉相连。

  “也幸亏此次宁夏甘肃叛乱如此干净利索的处置下来,否则朝廷的局面还要严峻许多。”周永春也喟然叹道,“紫英这一次也算是立下大功了。”

  “子舒给我来信也说到紫英极有天赋,对于军务和时局的判断分析都相当敏锐精准,此次能顺利平叛,紫英居功至伟,尤其是能顺利说服刘白川部归顺反正,挫败了刘东旸想要攻下甘州的企图,之后才能有现在的局面,否则被刘东旸拿下甘州,那就完全是另外一个局面了,或许明年都未必能平定下来,而开销起码还会翻两倍有多!”

  二人还在说着,冯紫英的讲课却结束了。

  一群学生簇拥着冯紫英过来,官应震和周永春也都是含笑看着这群学子。

  “学生见过山长、掌院。”

  “唔,大家觉得紫英讲得如何?他说的可都是真知灼见啊,时政策论在秋闱和春闱的分量都越来越重,大家要有这个思想准备,怎么来在这一块上有进步,……”

  一番寒暄之后,同学们也就慢慢散了,只剩下许其勋、傅宗龙、宋师襄、孙传庭他们几个和冯紫英曾经同学关系也比较密切的。

  “紫英,你该和大家伙儿都再说说你这趟西征平叛的情形,我和孟泰都很想听听情况,日后他们若是考中入仕也需要有这样一番经历。”官应震笑着建议道。

  “是啊,紫英,我们都对你这大半年的西疆之行很感兴趣呢,也想知道你在这个过程中究竟做了一些什么,如果我们日后遇上,又该怎么做。”傅宗龙是最感兴趣的。

  孙传庭也很感兴趣,不过他话语不多,傅宗龙说了,他也就不再说。

  “唔,这个话题一旦扯开,就说来话长了。”冯紫英见众人都很感兴趣,也不客套,“那我就简单说说。”

  他从耿如杞和练国事最初对宁夏边务中暴露出来的疑点开始,也没有讳言自己老爹在榆林镇提供的一些消息,一一道来,然后再说到了柴恪和自己在一些观点上的看法,最后在抵达榆林之后所了解到情况,最终确定了先解决草原上鞑靼人的威胁和牵制问题,自己深入草原和卜石兔等人交锋。

  当说到进入草原之后就遭遇了马贼和素囊骑兵追杀时,虽然都知道冯紫英最终无恙,但是听闻到几名夜不收中的边军精锐就此牺牲时,几个人都还是有些心情沉重。

  战争就是如此残酷,前一刻还和你谈笑风生的战友,下一刻也许就命丧黄泉,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但是却可能是尸骨无存。

  “解决了卜石兔和素囊台吉的威胁,实际上我们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只是看叛军最后能坚持多久而已,但没想到刘东旸也是一个狠角色,一下子就把喖宜歉沟茁袅耍苯油顺隽四恼颍笸记勒几仕嗾蛐纬筛罹葜疲愿手菀徽胶芄丶�

  后续故事冯紫英没有多介绍,只是谈了柴恪和杨鹤的一些考虑,为何要接受刘东旸部的归降以及复地沙州的考量。

  当然在谈及复地沙州时也是一句带过,傅宗龙和许其勋他们自然不太明白,但是官应震和周永春却都明白这其中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对皇上的意义。

  “山长,掌院,还有仲伦你们几个,我感觉恐怕未来一两年里,从军务这个角度有几个点会比较敏感,或者说有可能会在秋闱和春闱中体现出来,一是西南地区的流土矛盾,这个情况已经相当突出了,我觉得没准儿两三年之内就会爆发出来,但是西南那么大,这个问题覆盖也很宽,具体会爆发在哪里,无从判断,……”

  官应震、周永春以及傅宗龙他们都听得很认真,冯紫英这两年的种种表现已经充分证明了他的眼光和判断力。

  “另外就是以登莱和宁波、漳州等地为主的水师舰队的建设,这可能会随着开海战略推进会显得越发重要,……”

  “还有就是辽东,这一点恐怕每一科都会是一个绕不开的点,……”

第一百三十五章 祸福难料

  冯紫英在青檀书院一直呆到了天黑才离开。

  除了指点一下昔日的同学们学业外,他更多的还是单独和这些同学们聊了聊,当然也少不了官应震和周永春二人。

  许其勋和孙传庭二人不必说,在书院里这二人与冯紫英关系会最密切。

  宋师襄和傅宗龙虽然关系不如许孙二人,但也算是相当密切了,只不过这二人一个在年龄上要比冯紫英大几岁,一个则是原因因为有些意气之争而放不下面子,所以虽然到后期密切起来,算起来要比许孙二人要略逊。

  宋师襄这边,冯紫英觉得日后此人应该是还是可以走方有度的路径,刑部或者都察院、大理寺应该更适合此人,所以冯紫英也有针对性的谈了一些话题,宋师襄也很感激。

  傅宗龙这边要更有针对性一些,比如西南流土之争,傅宗龙本来就是昆明人,自然对那边情况比较了解,所以在军务上也很感兴趣。

  这两年的努力,冯紫英觉得这几位的水准应该都有长进,下一科应该更有把握了。

  回到家中看到门房上一大堆帖子和礼物,冯紫英也觉得头疼。

  这开海之略的确如同触及了一个巨大的马蜂窝,各方势力都动了起来,涉及到利益牵扯宽泛,谁先谁后,谁上谁下,都不好说。

  就像冯紫英和许獬所说的那样,现在大家心里都没底,都是从头开始,那么谁能占据先机,甚至后来居上,都存在太多不确定性。

  也许随便朝廷中那位臣工的一句话就能改变一个地方,一个家族的命运,而冯紫英虽然论资历论品轶在朝廷算不上什么,但是他身份太特殊了,开海举债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甚至很多框架也是率先提出来的。

  虽说现在是户部和兵部主导提交给内阁商议,但是在很多问题上,户部和兵部不太清楚或者拿不准的肯定还是要询问冯紫英的,所以如果能先结下这份善缘,留下一个印象,哪怕此次未必能派上用场发挥作用,但在下一次呢?

  更何况冯紫英如此年轻就被朝廷诸公所看重,日后更是前途远大,结下这份善缘,也算是为以后打下基础。

  冯紫英看了看这些帖子,既有来自苏金陵、宁波、龙游、洞庭、徽州、福建、山陕、两广商帮会馆的,也有一些就是某地某家直接送的拜帖,比如龙游余氏、胡氏,洞庭翁氏、王氏、许氏,福建林氏、李氏。

  送来的礼物也是五花八门,从笔墨纸砚到绸缎茶叶,从琉璃瓷器到药材土产,而且这些礼物的价值都很好的掌握了一个度,多在三五十两银子之间,既不夸张,但也价值不菲。

  这些士绅商贾和会馆商帮对于这等送礼结交之法早就熟谙,知晓如何最大限度的博得好感,既不会让你过于难做而拒绝,也要让你能体会到他的一份心意,连冯紫英都不得不承认这些商人的确是在此道上钻营甚深,让你难以生出反感。

  “爷,太太要你去她屋里一趟。”金钏儿见冯紫英回来,忙不迭地提醒道:“太太好像对这些登门送拜帖和礼物的事儿有些不高兴。”

  冯紫英笑了起来,“嗯,知道了。”

  不用说母亲肯定是有些担心了,眼见得自己刚刚声誉鹊起,自然不愿意这等事情影响到日后的前途,要提醒敲打自己了。

  果不其然到了母亲房中,段氏便直接问起这几日里络绎不绝的拜帖和礼物。

  “母亲放心,儿子心里有数,其实母亲肯定也看到了,这些帖子都是必须要回拜的,就是来送个帖子混个脸熟,都是一些地方士绅商贾,儿子怎么可能和他们有多少交道?再说了,他们这送来的礼物,儿子也看了,都很有分寸,不过是些寻常土产物事,便是都察院和龙禁尉来了,并无多大关碍。”

  见冯紫英气定神闲,胸有成竹,段氏心中也安稳许多,其实他也知道以自己儿子的心智,这等事情肯定是考虑周全的,但是始终还是担心自己儿子太过年轻,看不透这里边的深浅,但冯紫英这么一说,她也知道自己是杞人忧天了。

  “铿哥儿,你素来是个有主意的,娘也就不多说,如何处理,你自己拿主意,你爹也不在,若是拿不准的,多去你两位老师那里听听他们的意见。”段氏点点头。

  “放心吧母亲,儿子是要谋大前程的,岂肯在这些事情上栽筋斗?再说了,我们冯家也不是缺这些东西的家庭,何苦为了些许蝇头小利而去做些什么不值的勾当?”冯紫英示意母亲尽管放心,“我也给门上打了招呼,若是来历不明或者过于贵重的物事,便要单独置于一旁,若是不妥,另行处置便是。”

  “嗯,那娘就放心了。”段氏点点头,“铿哥儿,你也满了十六岁了,你大伯这一房按照你父亲的意思,便是娶沈氏女,但咱们这一房恐怕也要尽早考虑了,若是你老师那边有合适的人家,不妨请你老师代为斟酌,若是没有,那也有许多人家已经找上门来询问,那娘就要替你做主了。”

  段氏还是很尊重冯紫英的两位老师的,在她看来齐永泰和乔应甲都是朝中重臣,而且是微文臣,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要比自己的见识和人脉强得多,若是能有合适的人家,当然最好,她也相信自己儿子如此人才,肯定能找到,但是从年龄上来说却不能再拖了,十六岁正是议亲的好时机,议定亲事一两年之内就可以成亲,力争二十岁之前就能替冯家延续香火了。

  这年头本来小儿夭折率就很高,基本上不到七八岁都难以确定就算是活下来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生几个。

  “呃,母亲稍安勿躁,既然父亲和老师已经商定沈氏女为长房妇,那三房之事就不必太过着急了,且齐师和乔师亦在替儿子物色合适人家,所以母亲这边还是暂且莫要答应别家。”

  冯紫英只能采取缓兵之计了,这林妹妹和宝妹妹他都暂时还不敢向自家母亲挑明,否则肯定会引来母亲的坚决反对,此事就要弄糟糕,还需要寻找更合适的时机来将此事挑明。

  林丫头现在已经马上十三岁了,但身子骨依然有些瘦弱,若是被母亲了解到,那是断断不会答应的;宝钗倒是身子康健,但是皇商家庭和丧父这一条恐怕也难以让母亲接受,这一样需要时机,想到这些冯紫英也觉得头疼。

  段氏有些狐疑地看了一眼自己儿子,总觉得这里边有些什么不对劲儿,但是又说不出来,好在沈氏女这门各方面的婚姻要定下来,也算是替冯家敲定一件大事了。

  冯紫英再次踏入贾府大门时,都能感受到贾府不一样的变化了。

  “恭喜了。”可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冯紫英看着贾琏和贾宝玉的精神状态都不一样了,尤其是贾宝玉,那股子游目四顾顾盼神飞的模样,真真是不一样了。

  “呵呵,紫英何必客气,贾冯两家哪里需要这般?”贾琏微微摇头,对于他来说,这元春才选凤藻宫贤德妃意义不大,当然肯定是一件好事,还有那王子腾转任新设立的登莱总督也不过是自己媳妇更加得意,和他也没有多大关系。

  当然对于贾家其他人来说却都是精神振奋,似乎觉得贾家从此要走上皇亲国戚之路了。

  “琏二哥此言差矣,这等事情还是可喜可贺,虽说不宜大张旗鼓,但是礼节还是要走到。”冯紫英笑着道:“赦世伯和政世叔在吧?”

  前日里朝中一系列人事变动终于尘埃落定,齐永泰任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李廷机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李三才任工部尚书,乔应甲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当下内阁也补为四人,首辅叶向高为谨身殿大学士,次辅方从哲为武英殿大学士,齐永泰和李廷机均为东阁大学士。

  “都在,得知紫英要来,二位老爷都候着呢。”贾琏笑着道:“此次朝廷里边大动,二位老爷也有些不太明白,所以还想请紫英你代为解释一下呢。”

  冯紫英笑了起来,“政世叔那边只需要去王公那里走一遭,不是什么都知道了?”

  “王二舅那边这段时间也是客人太多,老爷想要避嫌,也不好多去。”贾琏解释道。

  其实冯紫英应该是比贾府还提前知晓这些变化,当然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却是不知道的,但朝廷设立登莱总督,王子腾改任登莱总督,牛继宗转任宣大总督却是一番计议之后最终敲定了。

  这其中太上皇和皇上之间如何商议好的,冯紫英也不清楚,但是很快这些变动便敲定,顺带还冒出来一个贾元春才选凤藻宫的事儿,这让冯紫英感觉到这一场较量博弈背后还藏着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贾家或主动或被动的被这样带入漩涡中,也不知道是祸是福。

第一百三十六章 鲜花着锦

  看见贾府上下一片喜气洋洋的迹象,冯紫英心中唏嘘。

  这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看上去也许就是蒸蒸日上的架势,但是谁又能说得清楚背后暗伏的杀机?

  你要说贾府上下或许都是糊涂人,但是王子腾也是么?牛继宗也是么?恐怕不是。

  但是有些是他们无力改变,有些是他们自信可以扭转改变或者可以避免。

  人人都是抱着这种侥幸,所以到最后却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最终自取灭亡了。

  天家夺嫡易储这一类事情关乎莫大利益,几乎就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不像文官斗争失败也不过就是逐出朝廷,甚至还可以蛰伏等待时机卷土重来,所以冯紫英信奉能不参与最好不要参与。

  只是他也清楚,有些事情你想要全然置身事外也不可能,只能说让自己尽可能的不要卷入太深而已。

  更何况更多人信奉的是风险越大那么回报越大这样规则,自然也就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了。

  对于贾元春入选凤藻宫为贤德妃,冯紫英略感诧异倒是也算是有一些心理准备,虽然内心有些遗憾甚至痛惜,但是这等事情他也无力改变。

  太上皇和皇帝都需要一种微妙的姿态和方式来显示双方达成了默契,或者说还要体现未来将进一步合作,那么这也算是一个小标志了。

  至于说贾府或者贾元春的想法对他们来说自然是无足挂齿,只怕连王子腾都要双手赞同。

  “琏二哥,宝玉,那愚兄现在是不是要叫你们一声国舅爷了?”见宝玉神采飞扬的模样,冯紫英忍不住笑着问了一句。

  宝玉脸一红,再说他是不通世务之人,也知道自己这个国舅爷和正经八百的国舅爷还有些区别的。

  虽说当今皇上没有皇后,但是却以许贵妃掌后宫,另外尚有多个育有皇子的贵妃,自己姐姐不过是刚被册封为凤藻宫贤德妃,实际上贤德妃不过是地位位于贵妃之下的普通妃子,凤藻宫也不过是一处偏院所在,只不过寻常外界不太了解罢了。

  不过永隆帝自继位以来那边再无增补后宫之举,此次一次性增补了四人,贾元春不过是其中一人,但无论如何在没有皇后的前提下,这些妃子们的兄弟们称呼一声国舅爷,也勉强说得过去。

  “冯大哥,你就莫要取笑了,大姐姐入选我们也是刚知道,府里上下虽然高兴,但是这等天家之事我们也只能祝贺,其他并不敢多言。”贾宝玉连连摆手,“倒是冯大哥您一位老师入阁,一位老师晋位左副都御史,您马上也该入翰林院了吧?”

  冯紫英有些诧异贾宝玉居然能讲出这样一番有礼有节的话来,这大大颠覆了他的印象,莫不是这小子受了什么刺激影响,居然也要“改邪归正”了?

  “愚兄的事儿且看朝廷的恩赏吧,愚兄倒不会太在意,左右也不过是在翰林院里做事。”冯紫英注视着贾宝玉,“倒是宝玉你这番话让愚兄觉得有些不一样了啊。”

  宝玉有些忸怩,摇了摇头:“大姐姐从宫中带了信儿回来,也专门叮嘱了我,……”

  “哦,原来如此。”冯紫英点点头,这才明白是贾元春可能带信回来要贾府上下莫要过分张狂。

  特别是贾宝玉,这等骨节眼儿的时候,处于风口浪尖,许多人都盯着,稍不留意只怕又会引来御史们的攻讦。

  只是这贾元春才选凤藻宫之后,这贾宝玉就有些尴尬了。

  原本设定的贾宝玉要走和皇室宗亲联姻之事恐怕就要就此作罢了,盖因元春都成了永隆帝的妃子,而贾宝玉作为其弟,自然再不可能去谋娶其下一辈的宗室女子,像几位亲王的子女,原本其中也还是有那么几个堪为人选的,但是现在就不可能了。

  冯紫英估计这大概是贾政他们喜忧参半的主因,也想在自己这里再为贾宝玉找一条合适路子吧。

  要说这贾元春虽然成了贤德妃,但是一个妃子要说就能对贾家有多少提携,实在是有些难以预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只是永隆帝用来向太上皇向武勋们示好的一个标志,表面上光鲜,冯紫英估计未来永隆帝还会进一步提升贾元春的地位,就是晋位为贵妃也不是不可能,没准儿还能给贾赦贾政这些人一些甜头,但内里真实情况如何,就只有当事者才清楚了。

  这个当事者当然不是指贾家本身,而是指永隆帝、太上皇和武勋代表们,嗯,或许贾元春勉强也能算一个吧。

  那贾宝玉该怎么办?

  “嗯,贤侄,这些情况你都知道了,宝玉日后的路子该怎么走呢?”贾政和王夫人的目光望过来时也是充满了希望。

  之前冯紫英为贾宝玉设定的道路的确是最合适的,他们也已经认定走这条路是最符合宝玉的性子和贾家利益的,但现在局面大变,元春晋位贤德妃了,宝玉不可能再去找某位公主郡主,那该如何是好?

  冯紫英也觉得棘手,想了一想之后才道:“世叔,婶婶,这的确有些出人意外,但是事已至此,小侄觉得恐怕也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让宝玉继续读书,如果能考个秀才最好,等待合适时机请求皇上恩荫,让宝玉到国子监读书。”

  贾政和王夫人都是皱眉。

  这条路倒不是不可以走,贾元春既然成了皇帝妃子,为自己嫡亲弟弟谋一个荫监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宝玉要考秀才这就不好说了。

  现在贾政觉得恐怕贾环读书科考都要比宝玉靠谱,没准儿贾环考上了秀才,宝玉还未必能行。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荫监了又能如何?难道最终也学着贾琏贾蓉这样,挂个闲职去混日子?这对贾家意义不大啊。

  “铿哥儿,你说宝玉有无可能和士林……”贾政最终还是吞吞吐吐的说了出来。

  和皇室宗亲联姻如果不行的话,那就只有瞄准另外一个群体,那就是文官群体。

  文官群体中不少也是士林望族,就像冯紫英在恩荣宴上发生冲突的王象春所在的山东桓台王家,又比如湖广麻城梅家,那都是世代为官,进士举人出了一大堆的,若是能娶这等累世为官的文官家族女子,那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世叔,宝玉若是想要娶这等人家女子,恐怕起码要考个举人吧?”冯紫英也是苦笑,“便是秀才都不够,而且求娶的也未必能是嫡女,小侄觉得意义不大啊。”

  贾政颓然,他何尝不知道文官世家如何会看得起这等武勋世家?而且你又读书不成,只怕就更难,便是有贾元春为妃这个加成,但文官对这一块弄不好更忌讳,除非是那等毫无气节的,所以这个难度相当大。

  “哎,也是。”贾政沉吟着点点头。

  “世叔,那东平郡王、南安郡王和西宁郡王家中皆有适龄女子,便是北静郡王亦有两个妹妹,不知道世叔……”冯紫英想了一想又问道。

  “啊?”贾政和王夫人面面相觑,这四王虽然也是王,但是那是异姓郡王,实际上也算武勋这一脉,名义上是王,但也就是名声好听一些罢了,要和忠顺亲王、义忠亲王这样的张氏亲王比,那无论是哪方面都相差太大了。

  见贾政和王夫人都摇头,冯紫英知道贾家这方面还是比较明智的。

  去和四王之家联姻不但没有多少利益,而且弄不好还会牵连拖累贾家,这是断不可取的,哪怕贾家看起来和北静郡王两家关系十分密切,贾宝玉也经常出入北静郡王府邸中。

  这道题看起来有些无解,冯紫英也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