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1170章

作者:瑞根

  宣顺帝当皇帝,那就真的只是一个木偶傀儡,但眼前这一位坐上皇位,那就截然不同。

  文臣当了皇帝,对文臣治政那一套就太了解了,这大概是之前文臣们惶惑不安而又主动递交辞呈的另一个主因吧。

  任何想要糊弄皇帝的手段把戏在冯紫英面前几乎都是毫无意义的,甚至都是他玩过无数次的,要想糊弄他,就太难了,日后这内阁阁臣和八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们,甚至地方上的布政使和知府们,都难过了。

  也许从此就要回到元熙帝刚登基时那等励精图治掌控全局的境况了,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并不是说要针对谁,只要你的施政理念符合皇上的观点,那你就会得到皇帝最大的支持,你施政起来,也会如风行水上,无往不利。

  这对于像潘汝桢和傅试他们来说,冯紫英当皇帝更让他们乐见其成,他们未来的机会会更多。

  “皇……上,这不仅是武人们的心声,其实在微臣看来,很多士林文臣其实内心一样是相当期盼这个局面的出现的,并非像表面上那样似乎都抱着抵触反对的态度,……”

  傅试抿了抿嘴,沉声道。

  “哦?为什么这么说,我倒是觉得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啊。”冯紫英抬了抬眉头,反问。

  “并非如此。的确有不少人一时间难以接受,但那不过是暂时性的怀旧情绪浮动,等到他们冷静下来,就不会如此了,其实从他们都选择这个时候辞任就能看得出来,这是辞任旧朝之官,若是等到新朝正式成立并重新委任职位再来辞任,那可能才是真正的不认同,而现在不过是待价而沽罢了。”

  傅试的分析也赢得了潘汝桢的认可,“的确如此,秋生所说的这种情形虽然不是全是如此,但是七成以上都应该如此,学成卖与帝王家,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旧朝已去,新朝初立,这正是士林文人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时候,说句不客气的话,天下有本事的人千千万,关键在于朝廷是否给你机会,甚至未必一定要用科举来取士,难道说没能考中进士就一定没有本事能力,我看未必。”

  冯紫英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不过现在他并不是来听二人说这些的,他也不需要二人的安慰。

  他现在已经缓了过来,或者说振作起来,需要用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去面对今夜和明天乃至今后几天的种种挑战。

  “镇璞,秋生,之前我和子先、君豫说的你们都听到了,国号,年号,嗯,还有未来八部都察院的安排,都是迫在眉睫,另外和地方上的联络,如何迅速获得地方上的认可和支持,虽然我觉得这不是大问题,但是我还是希望越快越好,这样能充分体现新朝的正朔,……”

  傅试和潘汝桢深以为然。

  潘汝桢略作沉吟便道:“微臣以为,其实地方上不难,只要消息传出去,他们或许会有些观望,但是京师城中只要稳定下来,另外一些地方首倡承认,那很快就会风行草偃,这一点上,微臣也还有几位同学和朋友在地方上,我会今夜立即遣人前去,明后日便能把消息送到,想必他们应该明白这里边的利害关系,……”

  被潘汝桢抢了先,傅试有些遗憾,他其实也想到了这一点,此时也要表明态度:“保定知府于文远、青州知府何天杰,还有顺德知府赵忠平,皆是微臣同学,而且关系甚密,另外江西提刑按察使朱宝臣也是微臣乡人,素有往来,相信他们会明白事理大义,立即表明态度,微臣也会立即安排人连夜出发,并让他们也立即行动起来,他们亦有亲朋故旧,当是明白事理之辈,……”

  所以有自己一党人就是这么好办事,稍微一递话,就都明白了,而且没有什么好忸怩的,直接就拿出了最干净利索的解决对策。

  不就是新朝刚立,需要地方上首倡承认么,与旧朝划清界限,拥戴新朝,这个首倡之功,一样不小。

  谁能最先把他的名字映入皇帝耳中,那就是一个最深刻的印象,就看你能不能抓住机会了。

  “明日最好就能有消息过来,《今日新闻》明日傍晚会有特刊,……”冯紫英抿了抿嘴。

  傅试立即道:“那先把于文远的名字写上,臣以性命担保无虞,赵忠平也绝无问题,……”

  潘汝桢也接上话:“河间知府常坤太和山西左布政使刘世秋也可以写上,臣保证绝无问题,……”

  敢让二人打包票的,自然都是绝对信得过的密友盟友,冯紫英倒也不怀疑,关键是要在时间上也能挨得上。

  你不能说金陵府或者广州府的知府的名字也在明日见报,那就太夸张了,一看就知道是虚的。

  像山西、山东、北直这边,人家今天连夜得到消息就派人来表明态度,那就基本上靠谱,起码让京师城老百姓和官员们觉得差不多。

  “还得有其他群体也要带头呼吁才行。”潘汝桢想了一想又道:“山陕商会的人应该出面,扬州盐商群体,宁波和榆关、登州、天津的船东群体,……”

  随着境内的各个行业迅猛发展,一些行业组织也迅速兴起。

  像宁波船东协会就是境内最大的船主组织,加入船东协会的船东多达八十余人,拥有船只六百余条,同样登州和榆关、大沽的船东协会也不小,像登州的船东协会成员就有四十余人,有船只一百八十余条,榆关的船东协会成员也有三十人左右,船只一百七十余条。

  “京师城内的南货协会也可以先发声,这臣可以去打招呼。”傅试也接上话,他在顺天府当过通判,与京师城这些零售商关系较为熟稔,自然可以出面去协调。

  “还有京畿煤铁军工联合体也该发声,……”

  你一句我一句的开始补充,也让冯紫英很多没有想到的角度和问题迅速完善弥补起来,这就是一人计短,三人计长。

  舆论的作用相当重要,不仅仅是《今日新闻》,京中的其他报纸也需要一一招呼到位,这一点上冯紫英倒不担心,他从来就没有在舆论阵地这一块放松过,哪怕是因“病”在家,也一直保持着对京中舆论的控制力。

  等到冯唐、汪文言和吴耀青赶到时,潘汝桢和傅试也知道该离开了,交待了许多事情,需要今夜就去落实,他们今夜也别想休息,须得要立即去把所有事情办下去。

  看到老爹和汪文言、吴耀青到了,冯子仪主动上前,与吴耀青对接,到了奉天殿一角去商量事情去了。

  周培盛也很知趣地跟着过去,另外遣人去冯府中招尤三姨娘。

  新皇安全第一,也只有这一位新皇的侍妾才是武技过人却又忠心无虞,现在能随时侍候在身边防范兼侍寝一并了,其他人,还真的不放心。

  包括这宫中的内侍没有经过严格的清理甄别,周培盛自己都不敢用。

  看着满脸疲惫而又有些憔悴的儿子,冯唐心中也是无限感慨,一时间竟然不知道是喜是忧。

  走到这一步,他有所预料,但是走得这样快,又让他担心无比。

  皇帝和首辅是完全不同的,首辅可以随时辞任致仕走人,就算是政敌也不能清算,更不可能赶尽杀绝,但皇帝呢?

  除非是确定绝对没有威胁,只怕斩草除根是第一要务。

  冯家走到这一步,就没有了退路,一大家子都没有了退路,冯唐现在要要做的就是稳稳地帮着儿子把局面稳住,一直稳到自己这十来个孙子都长成人,那么才能松一口气。

第八百三十二章 根基所在,平衡对策

  御座旁,只剩下三人。

  一个是老爹,一个是最心腹的私人,可以无话不谈。

  “紫英,你怎么想的?”还是冯唐启口,他得听听儿子真实想法。

  “怎么说呢?虽有所预料,但来得太突然了一些,可已经走到这一步,那就只能一直走下去了,所以我现在已经不考虑这个问题了,或者说这已经不是问题了。”冯紫英恢复了平静,目光如流水,清澈而冷峻,“新朝初立,百废待兴,未来几日就是确立国号年号,然后组建新的内阁和八部都察院,另外也得要和武人们好好谈一谈。”

  “其他你应该有主意,但武人这边,恐怕要慎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万边军不是随便能裁的,但是这一步却迟早要走,否则尾大不掉,也是一个隐患。”冯唐没有避讳,说得直白,“枢密院也好,大都督府也好,其实设立起来未必是坏事,选好人用好人,它能帮你掌控好军队,甚至一些骂名罪责也能由他们来扛过去。”

  冯唐的话冯紫英和汪文言都明白,事实上他们也是打这个主意,枢密院和大都督府,听起来固然是光鲜无比,但真正坐到那个位置上,自然会有你难受的地方,该背锅就得要背锅,皇帝反而可以撇清。

  “武人这边,裁军和征伐蒙古是矛盾的,所以只要启动征伐蒙古的战略,裁军自然不可能执行,至于说其他,一切等到解决蒙古问题之后再说吧。”冯紫英对这一点倒是早有安排,不安顿好武人的未来,自己的皇帝位置就坐不稳。

  “王子腾和牛继宗很急迫,一门心思要重新让武人和文官地位对等,最起码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任由文官对武人指手画脚,甚至要打要杀武人都没有反抗余地,他们也不愿意再接受那等一窍不通的文臣却还要骑在武人头上乱指挥,可打了败仗结果却都是武人来承担责任。”

  这可能是牛继宗和王子腾毕生追求的梦想了,就是要重新让武人地位恢复到大周开国之初的状态。

  可那个时候武勋在朝廷中地位很高,那是人家在开国之战中打出来的地位。

  现在呢?新朝初立,但是却是一种相对平和的状态更迭了王朝。

  武人固然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但是却是一种很难让文臣和普通百姓接受的方式,所以要实现王子腾和牛继宗的梦想,这还差得远。

  “哼,都想得很美好,但你得要拿出让其他人信服的东西出来才行,蒙古之战是一个机会,就要看武人们怎么打了。”冯紫英叹了一口气,“文武之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武人希冀用蒙古一战就奠定他们永久和文臣平起平坐的地位,那也不现实,他们还需要长久而持续地在对外征战中展示他们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会给他们机会,就看他们如何把握了,叶尔羌,洞武和交趾,也许未来再往西,还会和沙俄碰上,……”

  听得自己儿子这么一说,冯唐反而放了心。

  武人们最不怕打仗,反而是怕没仗打。

  和平时期的武人地位自然会每况愈下,只有不断地打仗,不断用打仗来证明自身存在的作用,武人才能与文臣相抗衡。

  紫英提出了蒙古人之后还有叶尔羌人和交趾洞武,甚至还提到了叶尔羌西面更遥远的俄罗斯。

  虽然冯唐不知道沙俄究竟在哪里,但是他也听冯紫英说起过,越过汉唐时候的葱岭、大小勃律之地,还有大片的土地,费尔干纳盆地,那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区,现在仍然是处于一片混沌的状态下。

  冯紫英隐约提及过,如果要确保汉人在东亚大陆上的领导地位永不动摇,最好的策略就是要牢牢控制这一区域,但就目前来说,短时间内,要想踏足那一块区域,还力有未逮,也许二三十年后,看看能不能解决掉叶尔羌人,再说涉足费尔干纳盆地。

  冯唐来,主要最担心的还是冯紫英对武人的态度。

  如果只是抱着利用完就扔的心思,或者说冯紫英仍然是士人身份自居,那么新朝就会相当危险,或者说很难长久。

  现在看来紫英头脑还是相当清醒,平衡文武关系就用战争来验证,只要不断在外部寻找到合适的目标,那么军队就永远有用武之地,而只要军队有仗打,那文臣们就不能不容忍武人的存在,同样只要军队一直打仗,那么武人就不会有太多心思放在内部,这样的平衡也更容易达成。

  当然这会带来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就是新朝财政能否支撑得起持续不断地战争。

  在这一点上,冯紫英也有考虑,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这种究竟是人口红利还是祸患根源,就要看你怎么来看怎么来用。

  用对外征伐和垦拓来获取更多的土地、粮食和商品和市场,在冯紫英看来应该是一个较为合适的路径,起码在自己这一生中,他觉得这条路径是可持续的。

  朝廷需要用财力来发挥人口红利优势,同时也消除这种人口膨胀可能带来的粮食危机和就业危机,当然这种说法可能在很多人心目中还很陌生,但是太多无所事事的闲人存在肯定是一大隐患,这一点大家是公认的,那么用这一点来对冲战争需求,或许一条对策。

  “紫英,总之你明白这里边轻重就好,为父现在也很难对你的这些想法提供更好的建议了。”冯唐不无感触,“牛王二人那边,甚至军中,为父还有些人脉,为父会尽可能地替你纾解稳住,不过武人被压抑已久,也许只能是战争,持续的战争和胜利才能让他们安心,你需要好好把握其中分寸。”

  汪文言一直没有就冯唐冯紫英父子对话插言,这涉及到军队,他很清楚十分敏感,而且要寻求一个平衡,也相当考较为政的手艺,最好当一个倾听者,除非冯紫英问及自己,否则他不会搭话。

第八百三十三章 黎明前的黑暗

  冯唐知道自己现在已经给不了儿子太多的建议了,真的给了建议未必是最优的。

  紫英也不是以前的紫英了,除了他身边有着更多的能为他出谋划策之人外,他所获得的消息渠道也远胜于自己,同时这么些年的历练,也让他的预知和判断能力远超出自己了。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军队武人这一块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支持。

  甚至连一旁这个汪姓幕僚恐怕都比自己在这个时候更能发挥作用。

  “只要有一帮官员能首倡,属下以为过了明日,新朝立朝便不会有大的波澜了。”汪文言语气里充满了自信,“潘大人和傅大人的判断应该是准确的,其实大家辞去的是旧朝职位,期待着新朝初立会有一个变化,但这有得有失,很多人会获得更多的机会,但也有人会失去,龙禁尉需要盯牢这帮人,……”

  汪文言的判断很符合冯紫英的看法。

  新的内阁和八部都察院官员人选肯定会有较大的变动,他会尽可能笼络住倾向于自己和中立的士人文臣,但是对于坚决反对自己的,以及顽固不化难以接受的,他不会妥协。

  因为把这些人放在朝中只会不断地给自己制造麻烦,与其这样,不如放这些人归于野。

  他们要去著书立说也好,游历讲学也好,都由得他们去,龙禁尉有的是人盯住他们,若是过火越线,他不会宽纵,自然有百般手段来对付。

  只要给自己几年时间,新的科举制度就会逐渐显现威力,无数受益于格物、财计而进入朝堂的士人会渐渐充实中央和地方,这些得益者会成为自己最坚定的支持者。

  而同样自己竭力推动的军队院校培养机制,也会陆陆续续培养出一大批绝对忠于自己却又接受现代军事知识的军官,他们也一样会慢慢在军中成为主力,牛王二人幻想的那种武勋继续在军中享受特权的模式只会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军校学员将成为主流。

  “那文言,你觉得今日以后,我们最紧迫之事是什么?”

  冯紫英问出来最关键的问题,连冯唐都忍不住竖起耳朵倾听。

  汪文言凝神片刻,这才缓缓道:“大人,其实过了今日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新朝的崛起了,士人们的退让并非是完全迫于武人的威胁,其实在属下看来,士人们的表现更像是一种崩溃,一种失去了自信、凝聚力和目标之后的混乱带来的崩溃,像松江士人已经完全站在了您这一边,而湖广士人也是态度不一,商人在士绅中的影响力因为工商大兴而影响力日盛,……”

  “我记得您有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嗯,你给我的解释是,经济基础就是指所有人维系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以及安全、自尊等额外的社会需求所必须的财富来源,而上层建筑则是整个社会维系正常运转的人事权力义务架构体系,……”

  冯紫英有些尴尬。

  这个解释的确是他和汪文言说过,但是这纯粹是他自己信口杜撰出来的。

  因为他根本记不得前世中百科全书或者百度众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名词解释了。

  他只能按照这个时空中自己的能粗浅理解来解释,但是没相当却让汪文言牢记在心了,甚至奉为圭臬。

  但此时他也只能硬着头皮点头应着。

  “我以为,当下江南原有的经济基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土地田租带来的收益正在日益被工商业带来的收益所取代,而且这种趋势日益明显,这也使得江南经济基础出现了急剧变化,也使得他们的上层建筑也在寻求变化,同样这种情况也在北地和湖广、岭南出现,只不过比如江南那么明显罢了,比如北地局部区域的煤铁水泥产业迅猛发展,造就了一大批依赖于这个产业而生的百姓,甚至连运输行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这种趋势无可阻挡,……”

  “正因为如此,这一次的武人逼宫也算是给这些士人们一个台阶,可以让他们心安理得的以这样一个理由来改弦易辙,我相信在新朝初立,新的内阁和八部都察院架构人选上,您只需要按照您的意愿去组建,可能还是会有一些波折,但是肯定会远远低于我们最初担心的那种对抗烈度,……”

  汪文言相当肯定和自信的口吻也让冯紫英不由得慨叹谁说这个时代的人智慧差了,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和预判度都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想象。

  “文言,按照你的意思,那我们现在岂不是高枕无忧了?”冯紫英笑着打趣道。

  “当然不是。”汪文言摇摇头,“组建起一个符合您意图的内阁,以及在八部和都察院上选择最合适的人选,让未来各项政务的推进上不要出现太多阻碍,这应该是您需要重点关注的,但现在最急迫的还是迅速启动对蒙古一战,边军尚有不少在京中,边镇都还盯着朝廷的动向,只有把他们先安定下来,让他们有了奔头,朝廷根基才算稳定下来。”

  冯紫英默默点头,“这算不算穷兵黩武?”

  这一句话不好回答。

  好半晌汪文言才回答道:“朝廷财政可能会面临一些压力,但是您在财计上自有韬略,大家都有信心,倒是不担心这个,而且我以为这也是值得的,我记得您和我讲起过,战争其实也是一种拉动经济发展的策略,只要这场战争是对外并能攫取收益的,那就值得,对单单是武器盔甲、马车船只、粮草衣衫的需求就能刺激到很多行业的巨大发展,这并非坏事,关键是在合适的时候来发动,而现在应该正当时。”

  把边军彻底用起来,要让他们没有心思没有余力来考虑其他,所有精力都放在对外征伐上,但同时也不能让他们毫无边际恣意放纵,那样朝廷财力也支应不起,这也是一个平衡之略。

  “人事上……”

  “皇上,人事上练大人应该有一些想法,……”

  汪文言沉吟了一下,“微臣只是觉得在人事安排上其实不必太过操切,先行安排一二,其他人选完全可以慢慢补充到位,当下地方上其实都更多的是按照惯性在运作,短期内新朝除非有重大变革举措需要立即落实下去,其实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汪文言和吴耀青也离去了,他们都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汪文言还要去曹煜的《每日新闻》那里,盯着明日《每日新闻》在关于新朝建立问题上的发生和解读。

  现在《每日新闻》是京师第一大报,也是最权威的媒体,基本上覆盖了整个京师城乃至京畿地区的上中下三层民众。

  无论是朝中官员,还是京中富商,抑或宗室子弟,还是士林文人,乃至于茶楼酒肆的闲散市民,哪怕目不识丁,他们也更愿意到茶楼茶馆中去听那专门的评书人就着《每日新闻》的各类消息来作一番评论解读。

  茶楼中的读书人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被冯紫英纳入了视线,无论是龙禁尉还是倪二的地下组织,早就将这个群体牢牢掌控,如果说京师城中中上层民众群体也许还略有一二意外可能,但是整个京中最底层的舆论风向绝对是牢牢掌握在手中的。

  冯紫英很清楚这些近乎于赤贫的无产者一旦爆发起来才是最可怕的,而那些略有家资的有产阶层,往往是舍不得搏命一把的。

  冯子仪和周培盛仍然在殿外商议。

  从今日起,冯紫英就要在宫中留宿了。

  他也不可能再回到冯府居住,当然回去一趟小憩一下可以,但是理论上作为皇帝,他只能留宿皇宫。

  而现在皇宫的局面尚未经历过清理,这就需要龙禁尉和周培盛掌握的亲信内侍来合力进行。

  陡然间,冯紫英觉得自己还真有点儿孤家寡人的感觉了,哪怕老爹就在身旁,但是老爹毕竟和自己不是一代人,他注定会比自己走得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