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1153章

作者:瑞根

  所嫁之人三十之龄就能登顶大周朝第一人,成为整个士林领袖,这开创了历史,也足以名垂青史了,作为他的妻妾,自然都是与有荣焉。

  “别站着了,都是一家人了,难道因为为夫当了首辅你们就不认识了?”冯紫英看着簇拥在自己身旁却还保持着一定距离的妻妾们,忍不住摇头微笑,“为夫还是你们的夫君,晚间一样也要搂着你们睡觉,累了一样要打呼噜,早间也一样要你们替为夫梳洗更衣,一样是孩子们的父亲,嗯,你们也一样还会替为夫生儿育女,……”

  说实话,虽然只经历了这一日,外间的传闻,内里的忙碌而没见面,使得自己丈夫的形象似乎一下子都高大而模糊起来了,甚至在冯紫英送走了客人后,看着他走进来,一时间女人们竟然都有了一份陌生感。

  毕竟这是大周朝第一人了,笼罩在他身上的光环太盛,使得大家都有点儿隐隐地敬畏了,哪怕她们早就和他是夫妻,还生下了孩子。

  一直到冯紫英这一番话出口,才像是冰河解冻,让大家感觉到那个男人又回来了。

  沈薛林三女固然是莞尔一笑,而迎春、探春、湘云、岫烟几女以及鸳鸯、平儿等人也都才灵动活泼起来了。

  先前的气氛的确有点儿凝重,但是冯紫英的自我打趣也很巧妙地让女人们释去了心防。

  “坐吧,估摸着你们也都听到了许多,也没什么好藏着掖着的,就是那么回事儿,大朝会举荐票决,你们的夫君胜出了,当选首辅了,就这么回事儿。”冯紫英摊摊手,不算装逼,但在千红万艳面前,这份自傲满足感还真的很舒服。

  沈宜修和薛林二女都是含笑不语,还是湘云最活泼,笑意盈面:“这等大事喜事,相公却是说得恁地轻巧,换了别家,早就敲锣打鼓放鞭鸣炮告天祭祖了,哪里像相公这般还能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相公莫不是有意这样,以显现您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史湘云的话一下子就把所有人都逗乐了,这丫头嫁了人当了妈也一样没有改原来的活泼爽直性子,这也是冯紫英最喜欢的。

  冯紫英坐在居中官帽椅中,其他诸女也都分列而坐,“云儿这般一说,我好像还真有点儿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的感觉呢,嗯,好像可以拜大将军了,只可惜我是文臣,就只能拜首辅了。”

  打趣话让整个气氛都越发轻松愉悦活跃起来了。

  沈薛林三女是大妇还要保持风度,但是妾室们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尤二姐和惜春都又有了身孕,才两三个月,宝琴却是马上又要生了,妙玉却是又生了一女,才三个月,所以都早早却歇息了。

  在屋里的也就只有迎春、探春、湘云、岫烟以及鸳鸯、平儿以及刚进来的金钏儿、晴雯了。

  鸳鸯和晴雯也早就替冯紫英生下了一子一女,平儿还在哺乳期,不过平儿没有多少奶,一直是乳娘在哺乳,金钏儿刚怀上,还不显怀。

  所以四女都已经抬了妾,也有资格坐在末位了。

  算一算自己子女也有二十一个了,九女十二子,冯紫英现在算是真正明白为何皇帝们那么能生了,虽然自己还没法和李渊李世民李隆基这李家皇帝比,也没法更没法和宋徽宗这样高达六七十个儿女的牛人比,但是自己才三十出头,就有了二十一个子女,也算是相当惊人了。

  原来还担心冯家香火单薄,现在是真的不担心了,十二个儿子,三房轮着分也能有每房四个,而且现在还有四个肚子里还装着,保不准再等几年,自己儿女数也能破三十大关。

  也不知道刚成亲那两年,精力旺盛,却只有沈宜修生下了桐娘,宝钗、黛玉以及几个妾室入门,都没有反应,还是迎春怀孕开始,似乎才一下子自己开始爆发了。

  “只是相公日后怕真的就要忙碌起来了。”沈宜修轻轻说了一句。

  冯紫英也能体会到沈宜修话语中的意思,也点了点头:“所以也就要辛苦诸位妹妹了,都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群支持他的女人,也就是说有诸位贤妻在后边替我养儿育女默默支持,为夫才能在这个年龄登上首辅之位,而后为夫还要为了实现心中梦想,为了大周江山社稷和亿万黎民百姓福祉去操心做事,恐怕对你们的关心就会有些欠缺,对孩子的抚养教育就要教给你们了,为夫不希望在能实现胸中梦想时,孩子们的教育却欠缺了,在这里,为夫先感谢诸位妹妹了,……”

  说到这里,冯紫英隆重地起身一揖。

  这话就有些庄重严肃了,而沈薛林三女也赶紧站起来,慌得其他诸女也都赶紧起身,避开冯紫英这一揖。

  “相公何出此言,抚育孩子正是妾身们理所当然的责任,相公在朝中操劳,我等自当在后宅替相公分忧,相公只管放心,我等定然会把孩子们带好,……”

  诸女也是第一次见到冯紫英这般行事,也都肃然,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不一样。

  这边是首辅之拜,其他人,除了皇帝谁能当得起?

  但是他却是自家丈夫,还要拜托自己来替他把孩子抚育好,这份尊重和礼敬,也让诸女内心热浪翻涌,有着莫大的感动和感触。

  冯紫英也示意诸女重新落座,自己也回到座位上,想了一想才又道:“从今日开始,可能咱们府上来的客人和投送拜帖包括送礼的情形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宛君,你和宝钗、黛玉会同鸳鸯、平儿她们几个都好生商量出一个方略来,既不能冷落怠慢了客人,但是也要掌握好分寸,尤其是投贴和送礼,前者要安排好,后者要处理好,……”

  沈薛林以及鸳鸯和平儿都明白眼下冯紫英身份不一样了,很多事情的处理上也需要更谨慎周到。

  投贴来的肯定都要收好,这都是上门约见的,直接登门的不会多,都是些特殊关系的,自然不必说,但投贴的数量肯定会很大,有些未必是期望能见到面的,但是也要予以合理有礼的回帖。

  而送礼的就更复杂和麻烦,怎么来处置,更需要有相当高明艺术的手腕。

  好在沈薛林跟了自己这么几年,还有鸳鸯平儿这等大户人家出来的经验,自己交待一些规则原则,也应当处理得下来。

  攘外必先安内,从今日开始,自己需要安心应对外部,这后宅自己就没法多操心,更多的是要作为放松精神情绪的所在了。

第七百八十四章 合作,开启

  接下来就需要和顾官乔三方都好好谈一谈了。

  先易后难。

  冯紫英感觉恐怕最难的还是和乔应甲代表的北地士人这边最难谈。

  正因为自己是北地士人,所以北地士人恐怕才最难接受自己跳出了窠臼,走了一条近乎于离经叛道的路,甚至可以说这分裂了北地士人群体,这才导致了乔应甲的失利。

  不过对这一点冯紫英相信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并非如此。

  自己全力支持了,乔应甲也只得了十七票,这还加上了潘汝桢和傅试这两个原本根本不可能投乔应甲的江南士人两票,如果单纯按照北地士人的籍地来投,自己这个群体的五票,只会投给乔应甲三票而已,就是自己、练国事、耿如杞三票,那乔应甲得票还会少两票。

  归根结底还是乔应甲的威信、风格和理念没有能赢得除开北地士人之外的其他士人支持,甚至连北地士人中一样有不少不满于他的。

  可以说现在顾官乔三人都不具备了叶向高、齐永泰当时能够驾驭几个士人群体的威望和影响力,哪怕叶齐二人未必能让其他士人群体都鼎力支持,但是起码都能认可,可以在一个框架内合作,而现在则失去了这个基础。

  顾秉谦几乎是在齐永泰勉强扶持起来,一种惯性上的维系,自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念和观点,所以在这个时候轰然倒塌。

  冯紫英觉得这个印象一旦被打破,恐怕江南士人现在几乎没有几个人会真心支持顾秉谦了,李邦华和朱国祯等人都会抛弃他,他现在的影响力甚至可能还不如已经退隐的黄汝良。

  照理说徐光启也算是江南士人的一员,但是徐光启信了洋教让他失去了成为江南士人首领的可能,很多士人甚至很反感他,他也许就只能作为一个纯粹做事的纯臣了。

  这样也好,冯紫英觉得自己用也就是用他的做事而非其他。

  现在的江南士人已经溃散成了一片散沙,李邦华和朱国祯貌似还能撑起场面,但实际上他们也很难获得大部分江南士人的认可,所以这个群体,冯紫英准备采取各个击破,逐渐招抚的方式来解决。

  至于说湖广士人,也许是几大群体中团结的,官应震失利固然可能会让他们感到有些失望,但是并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整体性,但冯紫英也觉得自己可以很好地与这个群体合作,甚至结成较为稳固的盟友关系。

  但湖广士人这边也有问题,那就是包括官应震、柴恪他们现在还没有一个较为明晰的政治诉求,这让湖广士人这个群体显得有些定位模糊。

  单纯的以地域抱团在冯紫英看来毫无意义,组党结社就要谈利益,谈你所代表群体的利益。

  那湖广士人代表什么?粮绅?

  好像不完全是,所以冯紫英也准备好好帮柴恪捋一捋,只有提出你自己的诉求见解,才能谈得上组党结社,才能谈得上志同道合,才能谈得上结盟合作。

  至于北地士人这边,那就需要和乔、崔、韩、孙、王等几位好好谈一谈了。

  但估计不会好谈,各自的想法诉求不尽一致,崔、王两位应该是可以拉拢过来的,但韩、孙等人不好说,但总归要谈一谈才知道。

  冯紫英光是谈肯定不够,自己同样需要向他们展示出自己的理想抱负,或者说施政理念,或者再用通俗一点儿的说法来说,就是自己未来五年是准备怎么来治理这个国家,准备让这个国家朝廷向着一个什么样的愿景目标行进。

  除了一个大框架,你还得要具体到一些领域,比如吏治上的考成法,比如工商实业发展上的新政策,又比如军事领域上如何推陈出新改革,林林总总。

  类似于一个后世中的五年计划。

  这个设想规划,冯紫英和汪文言专门谈了,他会相当于自己的秘书,开始草拟框架,但会让练国事、傅试、潘汝桢等人参与进来,算是一个智囊班子,但这还不够。

  因为涉及到诸多领域,练国事等人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具备全面的施政视野,所以很多时候只能在一些领域提出自己的见解,鉴于此,冯紫英要也打算邀请诸如孙承宗、柴恪、毕自严这些人士参与进来。

  也该谈了。

  “官师,子舒兄。”

  冯紫英的主动登门还是让官应震有些触动。

  “紫英,……”官应震得知冯紫英要登门时,也想好了,既然要退下来,那索性做得漂亮一些,把柴恪叫上,顺带把自己长子、次子都带上,也算是一种传承和托付了。

  “绥之兄和建之也在?”

  相较于官应震和柴恪,官抚邦和官抚极就不敢承受冯紫英拱手了,规规矩矩一礼。

  入座,上茶。

  寒暄了几句,终归要步入正题,冯紫英的登门其实也就代表了一种姿态,他愿意和湖广士人合作,这也是官应震和柴恪等人所期待的。

  “官师是怎么考虑的?”

  冯紫英还是要征求官应震的意见,虽然下一步就是柴恪来接班了,但人家的传承是人家的事儿,在没有明确前,他肯定要征求官应震的意见。

  “紫英,子舒和你之间的关系也就不提了,我既然要回乡,绥之和建之要留在京中,也就托付给你们了,但未来对朝中事务的考量,我和子舒还是想听一听你的想法。”

  官应震沉吟了一下,作为现任湖广士人领袖,自己又即将回乡,于公于私,他都觉得需要为家乡父老乡亲们问一问。

  冯紫英微微一怔,随即就回味过来,官应震已经和柴恪谈好了,或者说已经把湖广士人内部的思想统一了,这样也好,直截了当谈正事儿。

  “官师和子舒兄是打算听听我对湖广士人的想法还是想了解未来朝廷对湖广一地的考虑?”冯紫英笑着问。

  官应震和柴恪也明白冯紫英这是真正打算为结盟而来了,这是一个好兆头,二人心中也是一宽。

第七百八十五章 打动,谈判

  和湖广士人的商谈进行得很顺利。

  官应震和柴恪提出了很多具体实际的内容,冯紫英也都一一作了解答。

  当然更多的需要在冯紫英拿出更为详尽的施政计划之后,才能一览冯紫英这一届内阁的想法,但柴恪很看好。

  有了一个很好的开头,冯紫英和顾秉谦那边的接触却没有多大进展。

  不是顾秉谦不配合支持,事实上顾秉谦很支持配合,关键在于顾秉谦如冯紫英所预料的那样,失去了对江南士人群体的控制力。

  李邦华、朱国祯在顾秉谦失败之后,立即就和顾秉谦分道扬镳了,这一点甚至顾秉谦自己都清楚,也没有向冯紫英隐瞒,他对江南士人的影响力迅速大幅度衰退,可以说朝中江南重臣,他能影响到的已经没两个了。

  江南士人的分崩离析让冯紫英心中都震动感叹,这就是因为地域联系而维系起来的士人群体,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理念原则和利益导向,这种群体一遇到重大挫折便会分裂和崩塌,但现在对自己来说并非坏事。

  像何士晋、陈于廷、孙慎行这些不曾支持自己的江南重臣,都还是能做事的,只不过限于当时的局面,没有投票支持自己,可和李邦华、朱国祯相比,这些人反而是可以拉拢和吸聚的。

  有潘汝桢和傅试这种示范,左光斗、张鼐以及陆彦章、董其昌这些江南士人更是改弦易辙,没有理由何士晋这些人还要死抱着某些观念不放,识时务者为俊杰。

  但因为江南士人群体的崩散,冯紫英要想和这个群体打交道,还得要多番分头来接触。

  这就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儿了,不过冯紫英也不着急。

  在左光斗和松江帮已经表露出了合作支持的意愿时,其余人放一放未必是坏事。

  和北地士人谈判反而是成了最艰难的一战。

  这让冯紫英自己都觉得好笑。

  自己本来就是北地士人中坚力量,更是北地青年士子中的领袖人物,可要和北地士人中老一辈领袖打交道,反而还阻碍重重了。

  受损的面子,理念的不同,加上论资排辈的心态,这都让韩、孙等人对冯紫英心里有很大的怨气。

  反倒是乔应甲有些看开了,对冯紫英的态度坦然轻松了许多。

  “和虞臣、伯辅他们好好谈一谈,毕竟你也是北地士人,他们影响力不小,你也和自强说说,让自强和他们沟通一下,……”

  丢开了心结,乔应甲反而显得闲适淡然起来,在冯紫英陪同下悠闲地散步赏花,“我知道你对我和虞臣、伯辅他们的一些观念不太认可,这也很正常,毕竟我们是两代人,几十年的经历都不尽一致,你对工商的重视让虞臣和伯辅他们都很不满意,但他们也很认同你对农部设置和重视,……”

  北地老牌士人对冯紫英的态度是矛盾的。

  一方面冯紫英尤为重视工商,力推工商业发展,认为工商业无论是在北地还是在江南其地位都会日渐提升,土地产出虽然依然是根本,但是地位会下降,这让他们很难接受。

  另一方面,冯紫英在设立农部并大力提倡新作物的推广上又不遗余力,山陕山区的土豆、玉米、番薯种植推广都进行得不错,尤其是在陕北和晋西北的几个县,已经充分爆发出了新作物在维系“粮食安全”上的潜力。

  “粮食安全”是冯紫英在农部设立时候提出来的一个说法,当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和兴趣。

  冯紫英提到像大周这样一个疆域广大、水热条件分布不均、人口持续增长以及开始进入水旱灾害频发期的国度,天灾带来的民乱民变要想最大限度减少,那就只能大力推广新作物,尤其是在一些土壤和灌溉条件不好的地区,新作物能够很大程度弥补传统粟、麦、米的产量不足,减少可能出现饥民、流民的风险。

  这个观点当时在朝中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也是农部之所以设立的关键。

  这个时代没有哪个朝臣能够忽视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风险,尤其是饥民流民一旦啸聚起来,其危险性不言而喻,无数王朝的溃灭都是源于此。

  但因为生产粮食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交通条件的限制,一旦饥民流民难以填塞饱肚皮,而像江南、湖广等地即便是有粮食也很难及时运抵,加上运输成本的问题,所以新作物的作用就不言而喻。

  而农部的设立就是要最大限度挖掘一些水土条件较差的地区在种植作物上合理调配安排的潜力,让更多不适宜种植粟麦稻的地区能够改种土豆玉米番薯,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小受灾时粮食压力,也能进一步减少爆发民变民乱的风险。

  这些观点当时在朝中也引发了热论,《内参》连出了几期专刊,而《今日新闻》也长篇大论对这个话题进行了探讨,京中百姓都无人不知,所以农部最终很顺利的设立了。

  而陕北和晋西北这几年在着力推广新作物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虽然不可能彻底杜绝民变风险,但是从各个方面反馈回来的消息都是良好的,土豆的产量,番薯、玉米对山区的适应性,都迅速让很多原来根本没法获得良好收益的贫瘠山区得到了极大改善。

  正因为冯紫英在推动“粮食安全”问题上的不遗余力,也让北地士人尤其是山陕士人也对冯紫英这一举措十分赞同,连韩爌和孙居相孙鼎相两兄弟都认同冯紫英这一动作很大程度减轻了山陕民变民乱风险。

  要知道这新作物徐光启早在几年前就提出来了,并在天津卫作最推广,可是却无人重视和理会,以至于徐光启在天津卫试种几年,四处奔波呼喊,也未能达到推广效果。

  这一点上山陕士人对冯紫英是很认可的,但是冯紫英对土地乡绅和宗族势力的限制甚至打压态度又是十分鲜明的,这无疑在动摇士人们的根本。

  士人是乡绅们的代表,但这种情况正在逐步削弱,江南尤其突出,山陕商人势力的膨胀壮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此有影响,但是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定义。

  冯紫英要让韩孙等人明白的就是这个趋势不可逆转,就像松江帮的士人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转型,将资本投入到了棉纺织、造船、港口码头、经营船队、海贸、对外拓垦等行业中,这也是董其昌、陆彦章乃至张鼐等人之所以转而支持自己的重要原因。

  问题是现在韩孙等人却还迟迟不愿意转变观念,或者说是他们所代表的北地士绅仍然还沉迷于以往的就有心态,不能正确面对现在局面的发展,这就让冯紫英也很难处理好和韩孙等人的关系。

  “乔师,您也知道我的观点,虞臣公和伯辅公他们几位很难说通,他们仍然抱着一些固有的观念,我对您也开诚布公,北地要发展,就不能在囿于固有的观念,那种一味守着几亩田的心态不适应现在的发展了,要说江南土地肥沃膏腴,尤甚于我们北地吧,但士绅现在也都在转变观念,像工商业投入,扬州证券交易所现在每月几乎都有新的产业上市交易,相当热火,也吸引了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很多富人商人来投资,不瞒您说,连察哈尔和土默特人的一些王公贵族和佛郎机人的商人也都有参与投资进来了,这足以说明他们有多么看好我们大周工商业发展的前景,……”

  冯紫英顿了一顿之后才又道:“也不瞒乔师,京畿煤铁军工联合体和鞍山驿煤铁联合体也打算在扬州证券交易所上市,徐州利国煤铁联合体也有此先发,虽然交易所占的股份很少,但是也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商人们的关注,佛郎机和尼德兰乃至英吉利的商人也都极为感兴趣,估计筹资会超过千万两白银,……”

  “宁波港码头和榆关港码头也准备上市,同样也让很多江南士绅十分感兴趣,……”

  “按照你的说法,这咱们以农立国以农为本的国策现在是不合时宜了?”乔应甲目光清冷,慢吞吞地问道。

  “不,乔师,对我们大周朝,农业和土地永远是根本,但是我们目前粮食和土地的产出已经到了一个极限,亩产的粟米也好,水稻也好,小麦也好,就那么多,再怎么风调雨顺,亩产也增加不了多少,遇到天时不好,还要减产,但是我们的人口增长却是与日俱增,所以我才竭力主张要开土拓疆,对外垦拓,可人口增加了不仅仅是要吃饭,也得有事做,除了种田外,闲人如果太多,那也是要出事儿的,就得要发展工商产业来吸纳这些人进去干活儿做事,得让他们忙起来累着,还能养家糊口,不能闲着,否则就得要胡思乱想,什么斩白蛇而唱大风,什么休道铜人一只眼,不都是这么折腾出来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