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1135章

作者:瑞根

  “设立农部,也是考虑到当下时局的变化,本朝人口在近五十年间剧增,人稠地狭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民众就食问题日益突出,解决粮食问题成为迫在眉睫的难题,……”

  顾秉谦抑扬顿挫。

  不得不说带着几分江南口音的官话出来,还很有点儿韵味,江南士人基本上都是这个口音,但南直与江西、浙江、福建口音还有些不同。

第七百四十一章 大朝议,登场(4)

  设立农部是来自冯紫英的建议。

  实际上历朝以来,朝廷口口声声对农业虽然重视,更多聚焦于土地、粮食价格和满足民众需要问题上,其他具体农业事务上都多由地方官府承担了。

  在中央层面,更多地关心粮食保障和赋税收取上,只要粮食够吃,价格不暴涨,民众没有因为难以果腹而造反闹事,那就一切万事大吉。

  这也是典型的封建王朝朝廷官府管治社会事务的一个表现。

  土豆、番薯和玉米的出现是一个契机,在北地的推广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尤其是在陕西、山西和辽东,这新三样派上用场,能很大程度弥补了老三样——小麦、粟米、水稻居于主导地位但却在地理地质环境不太适合的山区、河滩以及零散地形下的缺陷。

  无论是齐永泰还是顾秉谦以及官黄乔等人都不得不承认这些来自所谓西医的新农作物极大地改善了北地缺粮少田的困境,尤其是在山陕和辽东,山区对土豆、番薯的适应性让一遇水旱灾害就痛不欲生的官府如获至宝,几年以来的推广也是不遗余力。

  哪怕还是有很多人不太适应新农作物的味道,但是在填饱肚子高于一切的现实面前,土豆和番薯比起草根树皮和观音土来,简直就是无上美味佳肴了。

  设立农部,可以很大程度将这一块的工作从中央层面开始抓起来,比如新作物的培育,对土地土壤的研究,新垦土地的规划,粮食保障和储备也会从户部划归农部,户部更侧重于赋税收取和使用。

  这在之前也就向重臣们吹过风了,意味着很快就要付诸实施。

  关于农部尚书的人选也没有太大争议。

  冯紫英力荐徐光启。

  来自松江的徐光启在南直隶士人中算是一个另类,不怎么结交士人,而且爱好也偏向于格物农学这些,所以在江南士人群体中也有些格格不入。

  但是所有人都认可此人是一个做实事的人,尤其是新三样作物皆是其引入培育而来,这一点功绩无人能否认。

  加之毕竟也是江南士人,顾秉谦和黄汝良也认可,所以冯紫英一举荐,原本对徐光启信奉天主教这一因素有些不满的乔应甲也就默认了。

  对于几位阁臣的陆续发表对自身分管事务的政略看法,冯紫英没太大兴趣。

  早就看过了,而且也早就和他们沟通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准确的说这些政见中也夹杂有不少自己的观点。

  像顾秉谦提出的考成法,官应震加以补充和解说,礼部关于格物算术教育作为经义诗赋补充的一个探索,黄汝良对赋税制度改革的一些探索性意见,乔应甲提出的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些见解,或多或少都有冯紫英影子在里边。

  没办法,如果按照老一套来,很难显现出新内阁的新气象,而冯紫英平素潜移默化地提点一些新的路子出来,这些个阁臣们也都有自己的幕僚高参,自己截取再进行加工,混在常规性的事务中拿出来,也就变成了他们自己的东西了。

  冯紫英也乐见其成。

  这等出风头的事儿没有必要都揽到自己头上,在其位谋其政,自己在军务上的一些构想见解,已经足以让人侧目了。

  考成法是探讨的大头。

  虽然之前就已经与吏部乃至各部的官员进行过沟通,但是考成法涉及到范围太宽泛了,而且主要是以地方官员为主,几乎各部的工作都要纳入进来,还要与内阁对未来一年乃至几年工作规划挂钩,所以相当繁复。

  每一个部门都会就自己的管辖范围和工作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同时还要结合省、府、州、县的实施来进行,涉及到许多细节性的动作,更需要每个部门都拿出具体操作规范和考核细则。

  单单是考成法的探讨议论就持续了一个时辰,所以到午正用饭时,还只轮到官应震的补充。

  午后略作休息便继续。

  大朝议很难得,尤其是新一届内阁阐述自身施政纲要时,大家都要瞪大眼珠子看着听着,尽可能入耳,同时涉及到自身利益的,也要毫不客气的提出来,争取自身利益。

  轮到冯紫英讲述涉及军务这一块的时候,已经酉正了。

  “紫英,看样子你准备的恐怕要挑灯夜战了,先用晚饭之后再来,如何?”官应震笑着打趣:“紫英初来乍到,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军务,或者说与军务关联甚多的内容也都要意义讲到,估计大家也都很感兴趣,所以还得要请大家耐着性子,用完晚饭再来,……”

  冯紫英也没料到这场大朝议会探讨如此激烈而又充实,应该说之前从未有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可能和顾秉谦相对弱势的首辅身份有一定关系,加上官黄等人也有意要用这种方式来体现自身的存在,所以才会出现了这一幕。

  不过冯紫英对此也不太在意,既然坐在了这个位置上,他肯定要把自己的构想全数拿出来,很难得有这样一个如此整齐的机会,而且从现在开始就要给他们灌输,或者让他们在心中确立起自己永远是这一届内阁中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言论的制造者,更是这个时代潮流的引领者。

  只要这个理念在这些重臣们心目中确立起来,再在施政过程中让他们不断意识到这种新理念带来的利益和好处,那么未来自己每提出一步新的措施路径时,他们都不会下意识地提出反对意见,而更愿意先尝试一下,看看是否能从中受益。

  有了这种心理定势,自己未来推进任何事情,受到的阻力会更小,而得到的支持会更容易。

  “谈到军务,诸公心思都肯定放在了军队上,诸公可能都觉得现在内忧外患已消,那庞大的军队该怎么处置?尤其是边军。……,那我们就需要考虑我们大周这架马车未来该向何处去,怎么走,才能让这架马车前方的风景更美,道路更宽敞,……”

  如果说顾秉谦只提到了未来五年的构想,而冯紫英就直接掀了盖子,直接触及大周未来十年百年的方向和目标。

第七百四十二章 旗帜鲜明,捍卫

  “可能接下来的话会有很多人要质疑,要拒绝相信,要怀疑我危言耸听,甚至是觉得我在天方夜谭,但我要正告诸公,这一切都是事实,残酷而冷峻的事实,如果我们放任,轻视,甚至不予理睬,或许我们这一辈人看不到,但是我们的子孙必将受到惩罚,……”

  冯紫英口口声声说自己不是危言耸听,但是其实就是危言耸听,却又是必须的。

  适当的夸大其词并无坏处,因为面前这样一个群体对于外界的知晓还很浅薄而虚无,外面的广阔世界,尤其是西方来的威胁在他们心目中都还是癣疥之疾,无足挂齿,不把他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他们很难对这些几十年后就会变成逼近国家的最现实威胁做出反应。

  “……,昔日的金帐汗国早在二百年前就陆续开始分裂,形成了哈萨克汗国、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失必儿汗国(西伯利亚汗国)等多个大小不一的百姓以游牧和定居生活混合为生的汗国,……”

  没办法,要把这帮人喊醒,还得要先帮他们科普一下当下的世界形势。

  金帐汗国(钦察汗国)他们知道,毕竟大周延续前明而来,而前明是在掀翻大元帝国而来,而大元帝国极盛之后裂变成为几大汗国,金帐汗国算是其中地域最辽阔的一个,在座诸公也都是知道的,但毕竟相距太远,大家虽然知道,但并没有多少印象,而且也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

  众人都没有说话,静听冯紫英的介绍。

  冯紫英素来有的放矢,既然从几百年前北元的历史说起,那肯定是其原因。

  “至于这几个汗国的方位,可以大略看一看这张地图,……”

  冯紫英把自己手绘的地图,然后经过兵部职方司按照标准舆图进行了一番加工之后,放在了兵部职方司,这一次带了过来。

  其实这就是一个概略图,其准确性很难说,完全是靠冯紫英的记忆描绘出来,可能相差天远地远,但是大致方位不会差。

  “这里是我朝,大家看,这里就是甘宁镇的最西端——嘉峪关,这里是沙州,再往西,可能大家也知道,这是吐鲁番,目前是叶尔羌汗国的吐鲁番总督控制,再往西就是叶尔羌汗国的本部了,可能大家的印象最远也就停留在这一区域了,但我要再往西和北面说,……”

  有了地图作印证,众人的理解就要好办得多,起码从地图上能够感受到各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大致所需要时间才能抵达。

  “方才我说了,其中有一个失必儿汗国,它的位置就在这一片,嗯,看上去很广大吧,就在原来瓦剌地北面,也就是现在叶尔羌汗国以北广大地区,失必儿汗国的西面应该就是已经被灭掉的喀山汗国,也是原来钦察汗国的一部分,被谁灭了呢?俄国。”

  冯紫英在提到俄国这个词语的时候加重了语气。

  事实上在座不少人也听闻过这个名词,俄国是是距离大周上万里外的一个大国,侵略成性。

  得益于《今日新闻》和《内参》的流行,现在不少文臣并非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只是限于他们的思维和理解,他们对此了解并不深刻,尤其是缺乏地图,所以无法更直观的知晓这些情况。

  “诸位都可以看到地图上这个失必儿汗国的地域,大概相当于我们半个大周,但是他们的人口比较少,因为气候比较苦寒,大体和咱们辽东那边差不多,森林沼泽太多,估计人口不会超过一百万人,三五十万的可能性比较大,……,事实上在此之前俄国的人口也不算多,大概也就是五六百万人,但这个国家从君主到士兵,甚至到一些地方贵族,侵略成性,……”

  “只用了五十年,一个占大周面积一半以上的失必儿汗国,就在俄国的侵略下被侵略吞并了,具体时间应该是二十年前左右,失必儿汗国就灭亡了,所有子民沦为俄国人的奴仆,而在此之前的一百年间,俄国还吞并了比它大几倍的阿斯特拉罕汗国和喀山汗国,……”

  “现在,俄国人已经把魔爪伸向了更东面,也就是在蒙古人的北面,甚至也包括辽东的北面地区,我可以断言,如果我们不及早采取措施,那么俄国人的侵略脚步会在五十年内踏足到蒙古人和我们辽东北面,到时候,俄国人可能会从我们西面的叶尔羌汗国到我们东北面的辽东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

  “我要提醒诸位一句,俄罗斯国,和我们所接触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所不同,他们既不像从南洋过来的佛郎机、尼德兰以及英吉利那些西夷人那样根基不在这边,需要远渡重洋而来,对于南洋土著也需要花费巨大精力去征服,俄罗斯国虽然距离我们这边远了一些,但是却是陆路相通,他们采取这种蚕食鲸吞的方式,不断恶性膨胀,向着我们大周一步一步跨过来,……”

  “而且他们和钦察汗国以及蒙古和建州女真人也完全不一样,他们一样精通冶铁,一样有着先进的铸造和制作火器的技术,远胜于朝鲜日本这样的国度,同时他们因为一直处于北方,比我们汉人更适应北方森林草原沼泽那种寒冷的气候,所以他们才能有条不紊地不断扩张,……”

  听得冯紫英说得这般肯定,一干人都有些不好回话。

  你要说不可能吧,冯紫英花费这么大精力来专门阐述,似乎没有必要这样危言耸听或者杞人忧天。

  你要说可能吧,可远在几千里之外,就算是马跑都得要一两个月才能跑得到大周最西端的嘉峪关,何况这之间相隔多少大江大河山脉森林。

  可冯紫英却信誓旦旦地说五十年内就会涉足到大周周边了,不仅仅是西面的吐鲁番,还会到东北的辽东,这怎么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冯大学士,按照你的说法,这俄罗斯国入侵是必然的,而叶尔羌人,蒙古人,都无法阻挡他们的脚步?”

  柴恪主动发问。

  “谁小看沙皇治下俄罗斯的贪婪、坚韧和无耻,都最终会吃大亏。”冯紫英态度异常坚决明朗,“对于这样一个国家,最好的办法是别当邻居,但是如果避不开的话,那就只能以最强悍的武力来应对,每当他悄悄伸出爪子的时候,就得要把他的爪子斩断,让他肉痛,要让他每一次痛彻心扉,这样才可能制止住他的野心,永远都不能放松对他的警惕!”

  “所以辽东军队不能削减?甚至甘宁镇那边的军队也要加强?”柴恪笑着问道:“冯大学士,我记得在之前你就提到过鉴于南洋对大周的重要性,水师舰队将会大幅度扩军,登莱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都要大规模地扩编,战船要全部更新为西式风帆战舰,可现在真正纳入我们大周管辖的也就是一个东番,还有一个巴拉望,旧港、满剌加,虽然有我们汉人在那边,但是西夷人,当地土著,都有不小的势力,如果要深度介入,投入会很大,这些都需要综合考量是否值得啊。”

  黄汝良其实也不是很赞同冯紫英的这种观点,这内忧外患都大致解决了,可朝廷还养着这近百万大军,若是不裁军,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现在还要扩编水师,这算下来户部在军队上的投入可能不减反增,这如何能行?

  但黄汝良也知道包括江南这边商人越来越看重对南洋的经营,因为江南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纸张、盐以及北方的铁料铁器对南洋,以及依托南洋为中转枢纽的西夷人出口不断增长,尤其是瓷器、茶叶和丝绸这三大类出口一直相当旺盛,特别是从吕宋、满剌加的中转输出,成为江南这三类物资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除了大量白烟输入外,如南洋的铜料、锡、贵重木材、香料、稻米也都大量运入,大沽已经迅速取代榆关和登州成为北方最重要的南洋物资输入港口了。

  商人们赚得钵满盆满,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完全是靠贸易来实现了,南洋乃无主之地,而国内人口压力也使得朝廷不得不考虑迁民这一政策,辽东和东番首选,南洋就是次选,然后才是虾夷和目前辽东之外的奴儿干都司辖地。

  人口进入南洋这些地方,可以就近采掘加工当地的各类资源,然后输入国内,商人们可以进一步获得市场,同时也能攫取更大的利润,但面对已经有了纷争的西夷人和本地土著,若是没有军队的保驾护航,商人们的利益肯定会遭遇侵犯。

  正因为如此,柴恪作为湖广士人可以质疑和建议,但是黄汝良却要稳一稳,起码不能在态度上太过于激烈,否则江南商人群体对自己的态度肯定或有所改观。

第七百四十三章 新生事物,新理念

  “这已经不是值得不值得的问题,而是该如何推进,或者说推进的步骤进度问题。”冯紫英断然道。

  “我还是那个观点,再和大家分享一下,人口增长和我们大周土地、粮食的增长保障联动的问题,如果这个联动跟不上,那么当人口膨胀到这块土地养不活这么多人的时候,这个养不活的含义比较复杂,并不单纯的事指吃不饱饭,甚至也包括太多的青壮劳力无事可干只剩下一条命,那么这种人多了,极有可能出事,只有通过战争来减轻人口压力,要么对外战争,要么内乱内战,……”

  冯紫英站在大殿中间,游目四顾,侃侃而谈。

  这个时代还没有就业率一说,但所有人在听到冯紫英提及人口增长带来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大量青壮劳力无事可干,既填不饱肚子,却还无事可干,只剩下一条穷命的时候,都一个激灵。

  那么这些人多了,聚在一起了,会怎么着?

  饱暖思淫欲,饥寒生盗心,这么多穷苦精壮聚在一起,那必然是要生事的,谁都压不住,这是最直观的感觉。

  “纵观历朝历代,每一个王朝被颠覆,汉唐宋元,有各种各样的复杂原因,但是其中一点不知道诸公可曾注意到,都是在经历了极盛时期,人口不断暴涨,最终在土地问题上出现了大问题,土地兼并,租赋难收,穷者无立锥之地,再遭遇水旱灾害,还有一些其他因素裹挟进来,那基本上就是大乱跑不掉了。”

  半真半假也好,适当夸大也好,冯紫英觉得自己这个观点也没毛病。

  “我们的人口增长速度其实已经相当惊人了,但随着内忧外患的减轻,国家为民众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世道,可以说安居乐业吧,这个增长速度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一家子生个三五个孩子很正常,嗯,我现在都有十来个孩子了,这样的增长速度,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三十年后,五十年后,人口可能就不是翻一番的问题,可能就是翻几番的问题了,大周这块土地还能养得活这么多人么?这么多人如果无事可做,聚在这片土地上,会发生什么?”

  “咱们想想,如果现在京师城里人口突然增长了三倍,你自己屋子里各种人一样子膨胀了三倍,会变成什么样?不可想象啊。”

  冯紫英意兴飞扬,“到那个时候,如果没有战争来消减人口,找不到其他办法,这是人口爆炸,每个地方都是一大堆没粮食吃,没事可做,一个个二三十岁的壮劳力聚在一起,发牢骚,骂天骂地,不出事,可能么?”

  “新设农部很有必要,新作物推广能减缓一些粮食保障的压力,但是这治不了根本,无论那种作物,其亩产量都是有上限的,可人口增长这种趋势就是没上限的,那该怎么办?”

  “一句话,这么多人,没饭吃,你就得给他找饭吃,没事儿做,朝廷就得要给他们找事情做,否则他们就要作乱!”

  最后这一句话振聋发聩,没饭吃要造反,没事做一样要做乱!

  前一个观点,都明白,但是后一个没事情做也要做乱却有些让人接受不能。

  怎么没事儿做,闲着,就要做乱呢?

  但你仔细一想,好像也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儿。

  人少闲着没事儿干,当然问题不大,但是成千上万的城中穷人,乡间少年,成日里无事可做,聚在一起,呼朋唤友,没准儿就会有野心家在其中煽风点火,或者就有人觉得自己可以斩白蛇而唱大风了。

  冯紫英最后的这一个观点,引来了殿中重臣们的交头接耳,不少人先是相互质疑询问,然后是探讨,渐渐地这个观点争论也激烈起来,但最终还是形成了共识。

  这闲人多了,而且都是青壮年,如果找不到事儿作,成日里无所事事,必定会惹是生非,如果再有白莲教这种居心叵测之辈在其中搅和,铁定也是要生乱的。

  既然这个观点成立,那么冯紫英提出的构想,那就是长远打算,为子孙计了。

  “那按照紫英你的意见,朝廷从现在开始,就应当要不断地向外拓垦,辽东和东番,还有南洋和西域,但这些地方地理环境并不算好,交通条件限制更大,朝廷的投入恐怕难以为继啊。”

  黄汝良插话了,他这算是帮冯紫英的观点进行一个引导。

  “朝廷肯定要投入,赋税收入用来做什么,不就是为了国泰民安么?真要每年赋税收益都藏在国库中,或者存入银庄中赚取利息,那其实才是一种错误,甚至可以说适当的超出花费,也是必要的。”

  冯紫英觉得自己有必要给他们普及一下预算和赤字观念了。

  现在的这帮掌管财赋的官员,都还在用最古老的进出平衡,甚至要觉得收入必须超过支出的概念来定位国家发展,国债、股票这些新生事物在他们心目中都还是另类异端,那这个事儿就没法做了。

  “财赋的投入支出,除了保障军队和官员的薪俸外,更大的方向应该是支持朝廷的政策走向,无论是国防外交政策,还是支持经济产业的发展政策,事关我们国家百姓的生计问题,为他们拓展更广阔更宽松的生存空间,这本来就是朝廷大计所在,难道说在这上边的投入不是理所当然的么?”

  一些新的词语还在不断地从冯紫英嘴里输送出来,虽然听起来有些陌生或者膈应,但是结合前后语境,并不难理解国防和外交,经济产业这些词语的意思,甚至在内阁和冯紫英相熟的一些人也早就听到过。

  只是很多和冯紫英不太熟悉,接触不多的人,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些新名词。

  “所以我一直主张,国债超发不是什么大问题,朝廷信誉在那里摆着的,而且扬州证券交易所已经可以交易这些国债了,折扣率很低,说明没人愿意卖出,他们看好朝廷的稳定性。”冯紫英环顾四周。

第七百四十四章 深刻变化,后知后觉

  扬州证券交易所的兴盛早已经在邸报和《今日新闻》中得到映证,现在《今日新闻》甚至特意开了一个专刊。

  虽然专栏篇幅不大,也不是每天都有,而是每五日一刊,主要介绍扬州证券交易所新上市的股票情况和原有股票成交数量大或者价格波动大的股票情况,另外也兼顾国债交易情况。

  这也是冯紫英授意曹煜专门为此开设的,目的就是不断开拓国人视野,让更多的人从土地增值和窖藏白银转向股市,把原来那些一心购买土地作为保值增值和索性储藏白银的保守理财手段转化到金融市场上来。

  不得不说这种老百姓最新闻乐见的宣传方式立即取得了很大的效果。

  甄宝琛在冯紫英的信中也提到,从万统四年十月《今日新闻》开设这一专栏之后,在江南地区发行量最大,与《今日新闻》不相上下的《江南日报》也在万统四年十二月开设了同类型的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