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风流人物 第1058章

作者:瑞根

  黄汝良之后,是商部尚书朱国祯的上奏。

  他击败了另外一个同为从江南来的热门人选——顾天埈成为商部尚书,据说为此顾天埈和汤谬二人已经反目。

  正是汤谬二人推荐了朱国祯而非他,让他错失商部尚书这一要职,只能屈居太常寺卿这一低两级不说而且还是个清闲无事的职位。

  冯紫英得到消息,顾天埈迅速和方从哲走近。

  “商税和关税增长势头很好,值得关注的是榆关和大沽这两处的关税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通州和登州这两地本该是北地关税最好的地方,足以说明开海之后北地的海贸势头大好,……”

  “扬州目前正在兴办了证券交易所,目前已经有五家产业上市进入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每天交易的数额平均超过四千两,预计在三月份,还会有十家产业上市,股票进入交易所交易,预计到年中每日交易额能达到一万两以上,……”

  看样子毕自严和这一位新任商部尚书还算是合作默契,朱国祯能够在朝会上来专门提及这一点,说明他是赞同这种做法的。

  想到这里,冯紫英又想到了还在扬州的甄宝琛。

  这女人一直没有来信,这倒是让冯紫英很好奇,他倒是要看看甄宝琛在扬州搞这一行,能搞出一个什么样的名堂来。

  朝会的内容基本上是在上朝前就确定了的,为什么要专门来上奏一回,不仅仅是让皇帝明白,更重要的是要让参与朝会的所有朝臣们都清楚这些情况。

  文臣是一个整体,但是内部却又有诸多派系,那么怎么来求同存异凝聚合力,士人首领们之间的相互沟通是一回事,通过这样一种正式方式公之于众,又是一回事。

  话题很快到了兵部。

  张怀昌把讲述兵部下一步的规划韬略的机会给了冯紫英。

  冯紫英也没有谦虚,主动承担起了这个责任,而这里边战略规划,本身也是他主导的。

  “兵部在反思和检讨了自前年以来的一些构想之后,结合从陕西民变到山西民乱以及辽东的建州女真和察哈尔人带来的种种威胁和挑战,也希望从今年开始,主动性的进行一些布局,……”

  冯紫英注意到了万统帝的注意力明显集中了一些,落到了自己身上。

  “要提出更为具体的对策和方略,首先要明确我们最优先的敌人,毫无疑问,仍然是建州女真,他们在前年开始发动的这一战中,给我们辽东镇造成了巨大损失,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安乐州的丢失,铁岭卫战略态势的恶化,都使得现在以沈阳中卫作为第一线防御阵线承受着随时可能遭遇进攻的危险,……”

  “要化解这种劣势,兵部考虑,在稳固铁岭卫一线的守势同时,需要另辟一条新的路径来应对,我们认为可以以九连城到凤凰城这一线为根基,重夺宽甸六堡,一方面威慑朝鲜,断绝其与建州女真的勾连,另一方面依托海运补给后勤,从宽甸六堡向北,进袭赫图阿拉,迫使建州女真两线作战,……。”

  “就目前来说,建州女真仍然需要消化掉他们从抚顺堡和安乐州掳掠走的人口,这几万人口如果被其顺利消化,他们的实力会更上一层楼,所以我们不能让其如此轻松消化,必须要打乱他们的这个节奏,……”

  “从具体战略上来说,铁岭卫和宽甸六堡北南两线,选择哪一方作为攻势,可以因时而定,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新建东江镇可以作为主攻一方,但是赵率教那边的辽东镇不能被动坐守,依然要牢牢牵制建州女真,另外还要拉拢内喀尔喀人来侧击建州女真,力争三到五年内,彻底削弱建州女真的实力,为最后一击做准备,……”

第五百六十六章 登台亮相,技惊四座

  这是兵部上下一致议定的结果。

  冯紫英在年前就和张孙二人谈过,作为掌管全国军事的部门,一定要有一个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要确定一个中心或者说核心目标,并围绕其提出一系列的构想措施计划。

  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有足够的理由向内阁和其他六部提出要求,要求他们配合这个目标计划来提供支持。

  张孙二人深以为然,这个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到了冯紫英身上。

  三人迅速确定了首要解决建州女真威胁这一战略目标,像蒙古人都暂时搁在了后边。

  不过冯紫英也提出了对蒙古人要恩威并济,以政治文化和经济军事的综合手段并用,逐步将其纳入大周治下的一个粗略构想,这也得到了张孙二人的赞同。

  所以今日的讲述,张怀昌索性就交给了冯紫英来介绍。

  “三到五年削弱建州女真的实力?那削弱之后的下一步打算呢?蒙古人就那么不堪?”端坐御座上的万统帝终于第一次正式启口了。

  前面的朝议他基本上都没有发言,顶多就说一句“朕知道了”或者“朕同意了”,像这样主动发问,还是第一次。

  冯紫英倒也不在乎,兵部这份方略也送到了内阁,内阁也基本同意了才会送到万统帝的案头,也就是说万统帝早就看到了的。

  有疑问也不奇怪,提出来,冯紫英可以正好向在座群臣解释一番。

  “兵部初议是如此设想的,但这需要各方支持配合,尤其是户部和吏部、工部等部,新建的东江镇和作为战略预备队的登莱镇,我们希望是一支具有积极进取战斗意识的新军,以火器为主,甚至要直接以自生火铳和重型火铳为主,并辅之以火炮,同时要具备良好和较强综合补给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谋组织架构和策划规划以及自我训练能力,我们定义为现代化军队,……”

  “现代化军队”一词一出,又让整个大殿内群臣一阵热议。

  “何为现代化军队?”李三才问道。

  “我们认为当下军队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传统的刀盾、矛枪、弓弩为主的步兵和传统刀枪弓箭为主的骑兵组成的旧式军队,他们补给单薄,很多时候甚至要靠就地抢掠补给,缺乏综合性的规划;第二类是已经开始向火器部队转型的混合型军队,我们大周边军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下,也就是冷热兵器混用,后勤补给时好时坏,根据用兵将帅的喜好和倾向来定,打仗也没有定型,……”

  在座群臣很多人虽然没有直接接触过军队,但是毕竟为官这么多年,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听得冯紫英这样介绍,也大略明白对方所言的第二类应该就是目前大周边军精锐的一种现状,像卫军体系甚至就是第一类,但现在对方却直接定型第二类也不合符时代发展潮流了。

  “现代化军队,也就是指要符合天下发展潮流,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我们当下的井底之蛙,西夷在军事改革上已经走到了前面,不仅仅是他们在军事装备上的领先,而在于他们的军事策略和意识上也走到了前面,这一点我们兵部认为需要迎头赶上,否则我们在争夺南洋的战略上就会遭遇挑战,……”

  “针对这个现代化军队的建设,我们兵部也拟定了一个综合性的方略,第一,建立军事教育培训体系,组建陆军军官学校和水师军官学校,分别设在京师和南京,……;第二,兵部拟对现有的四个清吏司进行改革,按照参谋策划、军事装备、军事训练、后勤保障、人事建设五个方向来进行体系化的建设改造,……”

  冯紫英的滔滔不绝占据了上午朝议的后半部分的大多数时间,但是他的讲述却是勾起了在座众人的兴趣,包括内阁诸公在内。

  虽然兵部提交的方略议案他们都看了,但是远不及冯紫英现场口述讲解这么详实生动,更吸引人。

  当然最头疼的肯定是户部。

  听得兵部拿出这么多的构想,那直接就是奔着银库来的,黄汝良有心想要打断,但是念及冯紫英在南京劳苦功高,替自己填补了不少窟窿,他也只有忍了。

  但真到了要说划拨银子的时候,他不可能按照对方所言如此大手一挥就出去了,再好的关系也不行。

  不过无论如何兵部的提案在今日的朝会上成为最大亮点,一系列的建议和构想既展现了未来三到五年对整个大周军事规划的一个宏图,又提出了切实可行分步骤行事的方略,也赢得了在场群臣的瞩目。

  这是冯紫英作为兵部侍郎第一次在较大规模的朝会上的登台亮相,并且作为兵部主官之一展现自己的才华。

  虽然这名以上是兵部集体智慧,但是很多人都知道这应该就是这位小冯督师的精心杰作,连孙承宗都要承认或许自己在执行上还有所长,但是在见识和对未来的规划上自己不如冯紫英甚多。

  “谈得不错。”齐永泰很满意今日冯紫英的表现,这其实相当于冯紫英作为自己弟子等上高等级政坛的一个亮相表演。

  以往如永平府同知和顺天府丞,甚至到陕西担任巡抚,那都是方面之材,对整个朝廷政策方略难以产生多少实质性的影响,但今日对兵部方略的阐述,已经让无数人牢牢记住了这个新锐突起的干臣。

  以往大家和冯紫英交道不多的,更多的通过传闻轶事来了解和知晓冯紫英,甚至可以说他的风流倜傥和一些观点政策构成了这些人的主要印象,但今日让所有人都认识到冯紫英作为兵部侍郎的能力和实力。

  “其实也就是照本宣科,做了一些即兴发挥而已。”冯紫英在齐永泰面前自然不敢托大。

  “嗯,兵部这一番宏论还是在内阁内部引起了一些争议的,对建州女真的攻略没什么异议,但是所谓‘现代化’军队的建设确实一个制度性和体系性的重造,这不是三五年能实现的,也就意味着有一个相当长的探索尝试期,你们是打算用对建州女真来作为试金石?”

  “有此打算。”冯紫英也点头,“怀昌公和稚绳兄与我都商议许久了,认为随着军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大周财政的改善,可以尝试着以新建东江镇和登莱镇来进行一个试点,这二镇可以拉开序幕,我们希望一年内就能见到成效,并开始在辽东展开以战代训,既可以锻炼军队,又可以对建州女真进行打击,……”

  “谁来负责实施?你?”齐永泰随口问道。

  “不,稚绳兄主管未来的参谋策划司和军事装备司,他来负责具体实施,我的工作具体负责军事训练和后勤保障,怀昌公主抓人事建设,……”冯紫英介绍了下一步兵部分工,“我下一步主要工作是组建陆军军官学校和水师军官学校,并兼任二校山长,或者说叫校长。”

  “嗯,你不管军事装备是好事,免得瓜田李下,现在已经有人觉得你和那些山陕商人来往太过密切,……”齐永泰点点头。

  “呵呵,我和江南商人关系其实也很密切,这一点没人攻讦?”冯紫英笑着反问。

  “哼,你自己注意就行,都说你是武勋出身,怎么却和商人关系这么亲近?”

  齐永泰也觉得自己这个弟子真是异类,武勋出身,青年士人首领,却和商人走得很近,无论是山陕还是江南商人,都和他关系密切,反倒是和士人的根基——士绅关系似乎不咸不淡。

  “齐师,时代不同了,其实现在绝大多数商人都是由士绅演变而来,或者说他们本身就是士绅的一部分,但是他们是更具活力或者说开创性的那一部分,而传统士绅守着那几亩田吃田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工商业会逐渐兴起,甚至连户部都觉察到了这一点,工商税收的稳步增长,所占比例不断提升,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我不过就是顺应潮流罢了。”

  冯紫英在齐永泰面前也没有多少遮掩,“我一直认为工商业才是我们大周的未来,而且工商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我们大周对外垦拓的步伐,改善我们的农业环境,南洋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充裕的生存空间,国内这么多流民完全可以获得更好的去处,……”

  知道冯紫英又来推销他这一套构想了,齐永泰也不在意,摆摆手:“行了,我耳朵都听起茧巴了,其他诸公也都是对你这一套熟悉了,就不用和我说了,稚绳做事内阁还是放心的,今年朝廷财政略好,就看你所担心的白莲教会不会出事儿了。”

  冯紫英也苦笑。

  都想缓一口气,能够安泰两年,让大家能腾出手来干点儿正事儿,但是总有刁民要害朕啊,不会让你有一个好日子过的,他可以肯定白莲教今年铁定要生事。

第五百六十七章 贤妻,腾挪

  一进入正常时间,冯紫英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按照当初商定,兵部要对原有的四各清吏司进行改革,分成五个清吏司,即人事建设司、参谋策划司、军事装备司、后勤保障司、军事训练司。

  另外再加一个司务厅,也就是六个部门,但是司务厅级别要比另外五个司低很多,这也是这个时代惯例。

  冯紫英主要精力立即就放在了组建两所学校上去了。

  在冯紫英看来,这是大周军事力量实现变革和本质提升的关键,尤胜于军事装备的提升。

  而且这也是培养新型军队军官的一个最重要的举措和步骤,他不能假手他人,必须是自己亲自来抓。

  他甚至在考虑要把郑崇俭从陕西调回来,另外把孙传庭、沈自征和侯承祖也弄进来,让这几人成为自己在两所学校里的重要臂助。

  建立新式的军事院校无疑是对整个大周军务的一个变革性的创举,为此冯紫英也专门和张怀昌、孙承宗进行了多轮沟通交流,可以说相当艰难地说服了二人,然后冯紫英又主动找上了李三才进行了汇报,毕竟对方是主管军务的内阁阁臣,不获得他的支持,很难推进。

  还好,毕竟是在漕运总督上干过的,李三才也很认可新的火器对军队战斗力带来的变革,基本上认可了冯紫英的这些建议,所以才有这一场朝议上的介绍。

  两所学校初创,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也相当繁复,冯紫英肯定没有那么多精力来事必躬亲,只能是从大方面来推动,但是具体来操作,就需要一个得力人手。

  汪文言、吴耀青这些人他也有考虑,不能丢弃另一头,所以还得要把自己各方面的人力资源都要调动起来。

  “你想让君庸来帮你?”沈宜修放下手里的桐娘,讶然问道:“他愿意么?”

  “他有什么不愿意?给他这样一个锻炼机会,成日里在兵部里边晃荡,还不如扎扎实实做点儿实际工作,这对他日后发展很有利。”

  冯紫英笑着伸手抱起扑过来的女儿,亲了一下女儿红如苹果的脸颊,放在自己腿上坐着。

  “君庸还是有些才华的,对地理山川测绘和这一方面的情报收集很有见解,陆军军官学校这方面也会开设一些课程,就是要讲授相关的地图测绘和沙盘制作和战术计划指定,要从军中选一些军官来充当教师,君庸正好可以和他们切磋切磋,……”

  “若是他自己愿意,那当然没问题。”沈宜修点点头,“我总是有些感慨,君庸看起来文文弱弱,怎么还喜欢军务这一块,……”

  “那个男儿没有一番仗剑沙场的热血气概呢?君庸这般想也很正常,不过他是进士出身,自然不可能只是充当教谕那么简单,学校初建,我也有意让大章回来,他和伯雅去协助大章组建陆军军官学校,这是目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我希望六月底之前,就要完成,另外水师军官学校也不能放下,侯承祖精于水战,而且做事踏实,但他不是士人出身,所以我得多花点儿心思,但具体事务还得要他来。”

  还是手里人才太少,孙传庭和沈自征都还在观政期间,不过也可以一用了。

  另外朝廷重文轻武的格局段时间很难打破,所以从军中抽调出来的武官来作为教谕这个模式推进还需要花大力气来确定,自己还不知道要和兵部这帮人费多少嘴皮子工夫。

  “相公你说你要筹建这两所学校,一所在京师城里,一所在南京,岂不是还要经常跑几趟南京?”沈宜修问道。

  “怕是免不了,经常跑不至于,但是肯定要去几趟,选址,筹备,中途肯定要去看两回,好在现在漕运畅通,来回一趟一个月很轻松,今年争取去过两三趟吧。”

  冯紫英考虑让侯承祖来具体操办,这一点他也和沈有容去了信交代了,沈有容也同意了。

  毕竟现在水师打仗的机会并不多,但日后要经营南洋就少不了要出动水师了,所以打好水师基础很重要。

  “哎,还以为相公今年能轻松一下,这几年里相公都是四处奔波,好不容易看今年似乎要安分一些了,却又要筹办学校,还在南京,……”沈宜修也有些不乐意。

  “宛君,这走到现在这个位置上,我又是最年轻的,我不跑谁跑?”冯紫英感慨,“换了别人,抢都抢不来这个机会呢。”

  沈宜修默默点头。

  自己丈夫现在才二十四岁,被外界视为政坛新星,现在朝廷甚至都觉得功高难赏了,所以才会用勋官和诰命这种方式来折抵丈夫的功劳。

  但丈夫却又不能停留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还得要殚精竭虑奋力前行,现在的形势也不允许丈夫停滞不前,作为北地青年士子领袖,也是整个大周青年士子的头羊,他只能继续昂扬奋进。

  只能说嫁了这样的丈夫,享受欢呼带来的荣耀时,自然也免不了就要承受他在外忙碌奔波带来的孤独寂寞。

  也幸亏自己身边还有一个桐娘,不过这还不够,自己还要生一个儿子才算是给自己一个安慰。

  两人似乎都想到了什么,目光相对,沈宜修略羞但是又落落大方地看着丈夫:“相公要忙碌在外,可妾身也需要慰藉,桐娘渐渐大了,也该读书习字了,妾身希望能替冯家延续香火,相公是不是该有所表示?”

  冯紫英也笑了起来:“娘子吩咐,为夫岂敢违命,自当努力!”

  对冯紫英来说,这也是一份压力,随着宝钗的怀孕,他估计沈宜修和林黛玉都会有此想法。

  特别是在自己又陆续要纳妾多人,难免会给沈宜修和林黛玉带来巨大压力。

  “那探春、惜春的吉日相公和贾家那边可商量好了?”沈宜修又主动问道。

  她是长房大妇,惜春要入长房,她自然要关心过问。

  “二月十六吧,找人算了算,二月十六是吉日,另外估计我二月末就要启程去南京。”冯紫英顿了一顿,“不过估计这一次在南京我呆不了两天,另外我还要去和父亲谈一谈。”

  沈宜修一惊,“公公不是在凤阳那边么?”

  “西北军现在不好安排,几万人扎在凤阳那地方得把凤阳吃垮了,所以考虑到后勤补给的方便,朝廷让西北军暂时移到徐州。”冯紫英沉吟着道:“关于父亲的去向,朝廷也是一直踌躇不决,怀昌公和稚绳兄都希望父亲接任宣大总督,但朝廷可能有些犹豫,……”

  “朝廷犹豫什么?”沈宜修有些困惑,又有些生气,“冯家替朝廷卖命几代,难道还不值得信任么?公公当过蓟辽总督,也当过三边总督,难道这宣大总督还当不下来不成?”

  冯紫英摇摇头:“不是这个原因,正因为父亲当过蓟辽总督,有当过三边总督,咱们冯家又是起家于大同,让父亲出任宣大总督,朝廷可能担心冯家在边镇上的影响力太大,你应该知道,朝廷一直是希望压制武人在边镇上的影响力的,前有李成梁的先例,朝廷很忌讳。”

  沈宜修大为不满,“那怎么一样,李成梁一大家子都是在军中为将,而且都云集辽东,已经成了藩阀架势,可冯家这一代就相公一个,难道还能做大成势不成?”

  “朝廷有朝廷的考量,毕竟大同还有段家,大概也是担心冯家势力尚未消除,段家万一又兴起了呢?”冯紫英笑了一笑,“段家可不比咱们冯家,那可是枝繁叶茂,喜字辈守备以上的都有六七个,另外其他辈的还有四五个,除了大同,山西镇和宣府镇都有,冯家和段家是姻亲,万一父亲过去之后刻意提拔段家子弟呢?的确是个问题。”

  “那相公你是兵部右侍郎,是不是在此事上就不好表态?或者相公你的意思呢?”

  冯紫英叹息了一声,“我也是为难,要以我说,父亲还不如就彻底休息,在五军都督府挂个闲职,学王子腾和牛继宗他们一样,但朝廷却又觉得那样是亏待委屈了功臣,不愿意背这样的骂名,所以就为难了。”

  “那让公公回任京营节度使呢?”沈宜修试探性地问道:“不是说忠惠王早就有意卸任么?”

  冯紫英微微意动,“贤妻的这个想法倒是不错,现在朝廷本来也对仇士本有些不太放心,据说皇上正在刻意拉拢仇士本,虽说现在还看不出端倪来,但也是一个隐患,若是老爹回来担任京营节度使,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是我还在担心兵部侍郎,这父子俩如此身份,有点儿别扭。”

  “相公此言差矣,妾身觉得相公在这兵部侍郎位置上的不会在干太久了,朝廷肯定要考虑此事。”沈宜修很笃定地道。

  “哦?娘子为何这样说?”冯紫英十分惊讶。

  “相公都说了功高不赏,可相公在这兵部侍郎位置上却又是最容易立下大功的,朝廷不可能不考虑此事,肯定会选择合适位置让相公动一动的。”沈宜修解释道:“而且相公从去陕西时就担任兵部侍郎,也有两年多时间了,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