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 第879章

作者:中秋月明

而且这舞蹈里面又有很明显的弗拉明戈舞,芭蕾舞,现代舞的痕迹,算是借着踢踏舞这么张皮,巧妙的营造出异常气势如虹,张力万钧的精彩舞作。

踢踏舞特有的那种整齐划一舞步节奏感,在动感、质感、情感上全方位给予观众共鸣。

到后半段已经基本上跟在爱兰尔阿比剧场一样,全体观众情不自禁的跟着舞曲击掌,仿佛只有击掌跟上舞蹈节奏,才能抒发内心的惊叹。

陆曦也带队在包厢里面击掌,她多么热爱跳舞呀,当年不是她跳上舞台跟荆小强热舞,才有了这段孽缘么。

如果说荆小强的歌声让她永远都只有崇拜的份儿,舞蹈她还是觉得可以感受下,两口子在家有时都会蹦擦擦的跳几下。

现在更是随着舞蹈节奏,在包厢里面抖腿。

杜若兰全面能跳,但给成玉玲小声讲解这就是荆小强专门给爱兰尔创作的史诗剧,还顺势跟人家签下一堆商业开发协议,听说还买了房,要长期经营呢。

成玉玲就不细究孩子爸是怎么在短短时日神奇创作的,专心听了哦哦,兰兰你要照顾好他,以后家里在外面就全靠你……

须藤在边上听见,忍不住偷偷撇嘴!

坂井又偷笑。

潘云燕就错过太太的叮嘱了,因为她看见大量记者在朝着荆小强那再次拥挤过去,就连忙很有职业精神的也离开包厢,去抓拍这个盛大场面。

很多记者也错在了这个时刻。

他们已经被《Riverdance》表现出来的精彩征服,抢着在剧目完成前,补拍几张照片,就赶紧冲回去发报道了。

在没有形成移动互联网便利之前,甚至这些记者都还没形成潘云燕的现代化办公程序,用笔记本电脑写报道,然后通过互联网传文章给报社。

都得赶紧回去用打字机甚至手写,然后传真回报社。

相当多还是北美报社驻伦敦的大牌记者,考虑到时差之类,简直争分夺秒。

于是他们就没接着看下一场。

哪怕他们都知道那也是荆小强编剧、监制的古老歌剧新编剧。

《秘婚记》谁没看过呀,改又能改出什么太多新意来,肯定没有这部《Riverdance》来得革命性。

吹这个就够了。

当然第二天不少记者也在哀嚎,能不能别这样天才爆棚,您倒是把这两部剧给拆开来一天演一部,让我们能匀着点写不行吗?

不行,荆小强早就算计好了这两天不是飞回国去上春晚,就是要带着自家人去旅游,现在成玉玲和陆曦带着孩子来了,那就更要去体验下了。

大河之舞这部剧本来就是从爱兰尔走的时候,临时增加的项目。

现在挤一块儿吧。

当然,在所有评论家眼里,这位横空出世的艺术天才可能也是故意要这样挤在一起引起爆炸效果的。

还是就在这座剧场,荆小强都懒得换地方,绝大部分观众都在热烈掌声和激动心情下退场了,有些胆子大的还敢绕到前排找罗伯特签名或者合影。

荆小强都陪着中森姐姐坐那笑眯眯,莫塞娅就像个黑漆漆的挂件儿。

这也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抛头露面被这么多镜头捕捉,她一度想逃,但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住,尽量做出点朝荆小强那边倚着的姿态。

荆小强心善,觉得这妹子可能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巨大压力,也稍微配合的朝着她这边有点肢体配合。

中森明莱才是亚洲女性中最自信的焦盆风格,他们从骨子里就认为自己更接近欧洲,从穿着打扮到气质都是巴黎、伦敦派,比跟北美都更亲近,花旗只是征服了焦盆,从明治维新小鬼子学的就是欧洲。

所以记者们谈论的也都是年轻天才跟他的焦盆女友,西亚……小女伴,也挺有话题性的吧。

然后意呆利人开始出现,圣卡罗剧院的各位陆续过来跟荆小强握手拥抱寒暄。

浦契尼斯和胡德尔松都来了,荆小强还起身介绍了中森和莫塞娅,有些记者已经敏锐的察觉到荆小强似乎跟意呆利人的合作,比和爱兰尔人更熟稔。

陆续进场的观众本来还在遗憾,听说刚才那场踢踏舞剧非常棒?明天再来,今天来买票的时候已经卖光了。

这部剧听说也是罗伯特编导,怎么没有剧目手册呢,连宣传单页都没有……

这只能怪意呆利这帮人啰嗦又懒散。

或者说他们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到剧目排练本身上。

《Riverdance》是七点开始,现在九点不到开始新编《秘婚记》。

在这个标准的著名剧院,本来也是可以演出歌剧版的老《秘婚记》,但这一刻,全场近两千观众,随着舞台上的大幕拉开。

齐刷刷的都惊叹了下,掌声一下就起来了!

色彩,布景。

充满了现代时尚感的舞台感受。

当然最大的功臣还是那座巨型显示背景墙,直接展现出一家高级奢侈品商店的落地巨型橱窗,舞台就是店面内部,透过“橱窗”甚至能看见外面街道上车水马龙的景象。

试问什么样的舞台布景,能达到这样以假乱真的效果?

从洛杉矶开始就安排动画特效团队制作这样的背景画面,荆小强哪里还需要忙着来检阅排演效果?

当然,最让所有人有感觉的还是整个舞台布景,除了大屏幕上模拟的奢侈品店墙体装饰,舞台道具就是一条长长的孔雀绿柜台。

那种能够沁人心脾的高贵宝石绿色,非常有现代时尚感。

一下就把整部剧的现代感拉满。

伦敦观众立刻能感受到这种现代时尚话题的代入感。

怎么会不喜欢呢?

第1099章、不朽的天才会带来什么样的奇迹

《秘婚记》在几百年前就是一出讽刺喜剧,讽刺那种趋炎附势、拜金主义的婚姻价值观。

过了几百年,这依旧是各种社会抨击讽刺的主力,甚至更喜闻乐见。

因为各种拜金言论甚嚣尘上,笑贫不笑娼的风气大行其道,就更需要讽刺这样扭曲的价值观了。

所以把老段子改头换面做成新故事,绝对是个讨巧的创作窍门。

百老汇在千禧年后,随着大都会歌剧院带动的一系列新时代创作,也搞了一大堆老剧新篇,《秘婚记》绝对算是其中出彩的。

荆小强信手拈来就显着格外出彩。

故事太经典。

安于清贫的小两口悄悄结婚,准备来奢侈品店买点纪念品,顺便发愁怎么才能让家里认可,台词到唱腔、舞姿都充满了现代场景的谐趣。

观众们光是看穿着牛仔T恤的男主角挠头,女主角不卑不亢的清秀形象就喜欢得吹口哨。

他们那明显有点拮据买不起的样子,被柜姐轻蔑时候,观众还起哄。

全世界都烦奢侈品店柜姐那种看人下菜碟的眼高于顶。

好在柜姐很快被富二代和女主姐姐打脸。

本来男主角找来自己富二代朋友,介绍女主姐姐给他,试图给这另一场婚姻当添头,混着过关。

可姐姐听闻要嫁入豪门的趾高气扬,立刻把柜姐们奚落讽刺了个够。

高唱《大家都听着》的现代歌舞选段的时候,看跳梁小丑卖弄风骚的样子,全场观众真是好气又好笑。

等到富二代来了,又把面对有钱人的谄媚卑贱,刻画得活灵活现。

只要能够嫁入豪门,你怎么浪怎么渣我都会爱你的……

观众们忍不住又成片的鄙夷,太代入了,上头!

贪财狂妄的姐姐,好色浪荡的富家子弟,角色足够典型。

仅仅截取在奢侈品店的场景,用的却都是现如今最时髦的词汇跟语态。

全力展现一出装逼打脸的爽剧。

完全洗掉了这出两百年前经典歌剧的陈腐味儿,减弱了美声歌剧唱段的高难度,却又保留了高超歌艺在剧情中的用途。

既有炫技一般的欢快歌声表现情绪,还有原来剧目缺乏的舞蹈编排烘托气氛。

几个高矮胖瘦不一的柜姐,显然担任起现场丑角的用作,陪伴主要角色让场面更加笑料百出。

绝大部分文艺观众只是听过《秘婚记》这等著名老歌剧的名号,可能都没耐心看这种陈年老剧了。

但这次出人意料的接受,欢声笑语跟掌声贯穿了整部剧的演绎。

而那些熟谙这部歌剧的评论家、报社记者却看到了改头换面的全新尝试,绝对有利于戏剧演化的全方位体验。

敢于说动以保守闻名的拿坡里学派,联合圣卡罗剧院一起改写经典,这层意义比新创一部踢踏舞剧还要难!

可罗伯特·KING,居然同时做到了!

在移动电话不太发达的94年初,只有极少数记者被同行叫回来看这场让人耳目一新的改编剧。

更多记者都是赶着发完自己对《Riverdance》的吹捧评论稿之后,放松的靠在椅背上打算喝杯咖啡,却听见报社同事提到刚刚完场的改编剧听说也很有话题性,你怎么不一并评论撰写?

什么?!

所有写评论的记者、评论家惊诧的就是这个出发点。

荆小强首先是个摇滚巨星啊。

刚刚在伦敦著名的温布利大球场举行了一连四天的摇滚演唱会。

那会儿大家已经有点强忍着没有抒发情绪,恭维这是可以媲美皇后乐队的全新摇滚巨星表现。

看他在舞台上,游刃有余的唱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摇滚金曲,更能信手拈来的弹钢琴,吹萨克斯,跳舞蹈,据说很多曲目都是他自己写的词曲。

这样的天才,居然还能创作出《Riverdance》这样充满爱兰尔风情的歌舞剧,又新编创作了《秘婚记》。

这就是全能型艺术天才随意抛洒的灵感吗?

花旗那边的记者跟媒体,其实更加难以置信,他们刚刚亲眼见证了荆小强指导创作了《花旗好声音》,这个目前屡创收视奇迹的综艺节目,到现在还在传唱各种口碑。

阿Z、比昂斯没有到伦敦登台,现在正在趁热打铁的到处露面作秀出专辑。

没想到罗伯特又在欧洲创下全新的业绩了?

于是这一晚,罗伯特再次让新闻业极其发达的花旗引起了广泛关注,著名的花旗三大报(华盛顿邮报、扭腰时报、洛杉矶邮报)以及华尔街日报等都发表评论文章,盛赞这个艺术天才的非凡成就。

准确的说就是荆小强已经超越了文娱版块,他的新闻消息穿透了之前杰斐逊只能染指的那些专栏,成为现象级的评论文章表述。

《华盛顿邮报》作为花旗首都最大、最老的报纸,撰写评论文章《不朽的乐章伴随着爱兰尔人的雄心》!

荆小强之前给杜若兰和须藤小小暗示过,爱兰尔族裔的回报开始若隐若现了。

这篇文章与其说是赞美荆小强,不如说是在吹捧爱兰尔裔“这是一部充满雄心的史诗剧,它希望一个拥有上千万族群的伟大民族得到心灵的安宁……”

整个爱兰尔国土上才五百万人,而花旗这边上千万后裔,瞬间就把热度传遍了全北美!

爱兰尔族裔全都在问真的吗,真的有这样一部歌舞剧用来表达我们的历史吗?

所以疯了一样到处收集关于这部剧的报道。

在爱兰尔首都用四天时间,召集了整个爱兰尔国宝级的演员、专家、演奏团队一起创作出歌舞剧。

只在著名的阿比剧院演了一场,居然就直接去伦敦西区了!

仿佛就是带着千百万爱兰尔人的心情,去大嘤帝国当面刷存在感,搞得爱兰尔裔对罗伯特的好感顿时爆棚。

华邮的另一篇文章,同样是讲述这部剧,却指出“凭借这出空前绝后的历史歌舞剧,罗伯特最终将比肩历代戏剧大师,成为现时代的戏剧之王……”。

这就有点耸人听闻了。

能在欧美国家获得戏剧之王称号的,无一不是丰硕累累的顶尖戏剧大师。

可罗伯特才多少岁,甚至听说他还是中国沪海一个即将毕业的戏剧学院学生,就被冠以这样的名头。

还不瞬间引来一大片谩骂争议?

这就是新闻媒体的特点,一定要有争议,抛出这种很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才能引发各种驳斥。

文章里面的确也用了大量篇幅强调罗伯特很可能会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伟大戏剧家的论断……

扭腰时报可是杰斐逊的地盘,他看到了同行从伦敦发来的评论文章,作为最早的罗伯特吹捧分子,这回肯定推波助澜。

详尽的罗列出荆小强当年从第一部《狮王争霸》开始,用东方故事征服了百老汇,征服了迪尼士,也征服了大都会歌剧院、林肯中心的精彩战绩。

甭管各方怎么评述他这几年的《忍者神龟》、《冰雪女王》这些商业歌舞剧,《了不起的盖茨比》就足够镇住所有轻视,这部剧目前已经完成了创作正在深度排练,看看大都会歌剧院对这位天才的溢美之词吧。

林肯中心肯定要捧着自己花了几百万养起来的剧作家,简直跟杰斐逊一唱一和,吹得天花乱坠:

“很多人都在谈论文学艺术的中心迁徙,很荣幸,我们更早就认可了罗伯特先生的艺术才华,还有他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深刻理解,也许恰恰是他作为一个东方人,可以抽离出来从旁观者的角度,用完全冷静的视角阐述我们身处其中的故事……”

花旗观众、欧洲观众看了还不哇?!

之前还在想一个亚洲小子何德何能可以写出贯穿爱兰尔民族的史诗剧,现在看起来人家早就有名头在前,连花旗文学史上的名著都是他来改编成歌舞剧。

真真是名不虚传呀。

上一篇:全世界只有我正常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