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小道童开局 第82章

作者:喂狗的猫

特别是《金雁功》横空直踏三十六步的效果,更是被丘志清玩出了凭虚御风的感觉!

在“天人合一”状态的加持下,更是有了一种缩地成寸的效果,当然,这是有些夸张了,他的下一步目标,便要尝试在非“天人合一”状态下,施展出来。

这都是为了传承,他这是站在更高的境界,这种难题对他来说,自然不是问题,可对于传人来说,这是很不友好的。

这就像之前,他们师兄弟几人测量定位穴窍一般,对他们来说,需要达到第三道境才能参与的事情,可一旦测量定位出来,那便是门下弟子人人皆可修习!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这就是传承!也只有如此,才能一代强于一代,可惜,现在他还没有传人……

不多时,丘志清便来到村民们所说的林家庄园,庄园建在小庙山脚下,难怪村民们告诉他,只要到了小庙山脚下,就能看到林家庄园。

庄园很明显是个度假避暑的庄园,怎么会屯有大批粮食呢?

看着眼前的庄园,丘志清凝眉静思,庄园布局很有讲究,依山傍水,引山泉水入庄园,假山水池点缀,杨柳莲花影映,怎么看也不像是屯粮的庄子。

丘志清找了个地方盘坐下来,心神沉浸,进入“天人合一”状态,一瞬间,感知范围达到最大,整个庄园都在他的感知范围之内。

片刻之后,丘志清向着西北角的库房方向而去,里边的守卫都不是什么问题,细细感应一番,竟然真的是粮食。

怕掺有其他的杂物,丘志清还特意细细感应了一番,还真是的全部都是粮食,并非只有表面是粮食,里边都是杂物的那一套。

百思不得其解的丘志清,打算先离开,到县城里看看情况,看看县衙的打算,他不相信,上午这么大的事情,县衙会毫无反应。

就算是再腐败的衙门,县中最大的地主出了问题,他都得急,这事可是和他知县的政绩考核完全挂钩的事情!

此时来安县城外,两人正在夜幕下快速交手,其中一人,身着黑衣,蒙面,使的是一根普通棍棒。

而另一人高鼻深目,头发微微带着一点棕色,略有西方人特征,不过东方人面目特征比较多一些,使得一手强横的鹰爪功。

来人在夜幕中激烈交手,棍棒呼哨,鹰爪劲气纵横,不多时黑衣人手臂上,腹部,便多了几处抓痕。

“白眼青狼——金雕,没想到堂堂县中首善之家,竟然伙同知县,包庇江洋大盗!”

白眼青狼是他的匪号,金雕是他的名字,原本不叫这个名字,也是后来改的,白眼青狼形容的是此人的性格。

反复无常,毫不念旧情,金是他的姓,改名为雕一来是因为他本身有色目人血统,二来是其人修炼的鹰爪功。

白眼青狼被叫破身份倒也不惊慌,三指呈爪状,直袭黑衣蒙面人咽喉,犹如苍鹰捕猎,隐隐间仿佛间不论黑衣人如何躲避都难逃喉头撕裂的下场。

只要黑衣人胆敢用棍棒格挡,那迎接他的便是连绵不绝的鹰爪攻击!

然而黑衣人却似乎看穿他的想法一般,并未持棍格挡,他知道在近距离之下,自己手持长棍,定然不是白眼青狼的对手。

于是黑衣人顺势后仰,躲过鹰爪发出的劲气,顺势双腿上蹬,用一个恰当的成语形容,那便是:兔子蹬鹰!

白眼青狼见此,左手化爪为掌,顺势下拍,接着黑衣人一蹬之力,翻身而过,落地后立马前翻,一条棍影正好贴着地面横扫而过。

等他站稳回首,便又见长棍直劈而下,躲避已经来不及,用手格挡更是找死,白眼青狼能在六扇门的追捕之下在逃多年,自然不是泛泛之辈。

在千钧一发之际,迅速挨身摆腿,踢开了抡圆了下劈的长棍,虽然有内力的保护,可左腿掌依然疼痛不已!

原本两人相差无几,这一下一着不慎,白眼青狼便落入了下风。

“别以为你黑巾蒙面,我就不知道你是谁,淮南东路六扇门总捕,八卦郎杨列,我说的可对?”

话虽出口,手下却是不停,鹰爪招招直攻要害,黑衣人见自己被叫破身份,便也就干脆不在隐藏,长棍呼哨,棍使抢招。

时而棍打两头,让原本便有些落于下风的白眼青狼,更是不堪,贴别是棍捎之上,偶尔透露出来的点点寒芒,更是让他不寒而栗。

丘志清此时看的也差不多了,趁那个白眼青狼后退的时机,一步迈出,来到其身后,八卦郎杨列见白眼青狼身后突然出现一人,

心下一惊,难免出手便慢了几分,白眼青狼虽然心下不解,不过亦是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自己面临的压力的减少。

心下一喜,便打算脚底抹油,脚下刚一动,后背一麻,便整个人便如同被施了定身术一般,一头栽在了土里。

杨列见对面之人只是轻轻的踢出一颗石子,便点住了白眼青狼的穴道,不由的眼神一凝,不过好歹人家也帮了自己,于是便揭下黑巾。

见礼道:“在下淮南东路六扇门总捕杨列,多谢义士相助,才能拿下此等穷凶极恶的江洋大盗,不知义士高姓大名,在下也好为义士请功!”

两句话的功夫,便把一个六扇门正义总捕缉拿江洋大盗的事情先定性了,避免发生误会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警告丘志清不要轻举妄动呢?

丘志清心下一动,打算先试探一番,便说道:“之前路过县中,发现打量村民正在集结,貌似被人煽动,恐有暴乱发生,便想着进城告知知县,谁知恰巧遇到杨总捕头,这就好办了……”

杨列闻言,脸色一变,不及多想,便急忙开口道:“此事万万不可,此乃奸贼……”

说到一半,杨列像是想到了什么,便对丘志清道:“义士来意本捕头已然知晓,吾现在便去禀报滁州王诏王知州,义士不用去县衙了,去了也是白去,珍重!”

说罢,来到一动不动的白眼青狼金雕面前,在其惊恐,哀求,以及绝望的眼神中,一棒子敲碎了他的头颅,便提起轻功,扬长而去。

丘志清张了张嘴,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他倒不是想让杨列手下留情之类,而是他还想问问具体什么情况。

毕竟之前听他们对话,貌似这位号称白眼青狼的家伙,就是在给县中的大人物做事,那县中的大人物……

丘志清不论怎么想,都和自己此行的目的有所关联!

顺带说一句,这位滁州王诏王知州,去年十一月,也就是北宋元佑六年(1091)十一月,见陈知明所书的《醉翁亭记》字迹偏浅而小,

怕难以久传,于是请当时因为和人吵架,被丢出京城任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的苏轼,重新写了一篇,并刻石立碑。

也就是滁州西边琅琊山上的《醉翁亭记》碑刻,而丘志清之所以知道这个事情,是因为此事在当时被称之为儒林雅事。

就连在庐山之上的碧虚子也被好友写信告知此事,而碧虚子又把这件事情当做饭后闲聊说给丘志清听,他这才对这个王诏有点影响。

不过现在的问题是,这个王诏到底值不值得信任?

现在虽然自己依然感觉被阴谋笼罩,可确实是探查明了,城西的林家庄子之中,确实是有他们救命的粮食。

可总总迹象表明,他们的这一切行为,都是有人蓄意谋划所致……

无奈,丘志清打算按原计划,再走一遍县城,看看能不能在知县和林家有所收获。

半个时辰之后,丘志清躺在城楼顶上看星星,事实证明,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并未你想知道人家的计划,人家就会在那里讨论。

丘志清此行便一无所获,他过去的时候,人家都已经睡下了,现在摆在他面前的是如何向村民们交代。

是直接让他们冲击庄园,还是等那位杨列杨捕头的后续,这是个两难的选择……

第一百五十八章 人心不足

不过丘志清很快便回过神来,这会儿不是自己该怎么选的问题,而是现在那些村民已经断粮了,根本支撑不到秋收。

而且坚持到秋收,貌似收上来的粮食也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且不论杨列那边该怎么操作,按照大宋这种各部门职能层层交错,层层制衡的官场情况,就算来安县城离滁州仅有六十里,

杨列一晚上便能赶回,可滁州知州却是只有管辖权,没有罢免权,要是王诏是个刚正不阿的好官,愿意为百姓伸张。

等其上书朝廷,这一来一回,怎么说也得一两个月了,所以丘志清决定,先帮那些人弄到粮食再说,至于剩下的事情,再说吧。

丘志清写了个纸条,留在被他们推选出来的“带头大哥”家中,这被挑选出来之人,也是他们中唯一个认字之人。

事情做罢,丘志清并在远处树上打算凑合一晚上,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丘志清例行早课,采气,看着远处村中青壮开始集结。

此时忽然一骑从远处狂奔而来,嘴里高喊:“乡亲们冷静,王知州即将亲至,为尔等主持公道,切莫意气用事!”

此话喊三遍,马不停蹄便赶往下一处村落!

此时听闻此话之人,无不面面相觑,各自议论,到底该不该继续,一部分人认为,天下乌鸦一般黑,不管是知州还是知县,都是一样样的。

而一部分人却认为,要是知州和知县一样,那完全没必要管他们死活,也没必要特意跑过来通知他们……

总之,人心乱了,队伍就不好带了。无奈,众人只好解散,各回各家,等待下一步消息。

丘志清心中一动,打算跟随这位王诏王知州,看看情况,他等在官道之旁,不久之后,便见一行人几十人,举着衙牌,浩浩荡荡而来。

为首的是清一色的知州府衙役,当中抬着一顶青色小轿,小轿旁是一位骑马提棒的中年汉子,正是昨晚遇到的那位淮南东路总捕杨列!

不过看样子,他的名声也就听着好听而已,一路总捕,还不是要给一位知州当护卫?

不过丘志清已经习以为常了,在宋朝就是这样,你这个武将,哪怕当到了枢密使又如何?东华门唱名方是好儿郎,哪怕你当到了枢密使,你依然是贼配军!

这便是当年文彦博骂狄青的原话,同为北宋三司使,宋庭最高长官之一,狄青愣是不敢反驳……

丘志清远远地坠在队伍后面,来安县知县已得到消息,知州大人要前来视察,所以早早的在南门口等着知州。

当丘志清到来之时,王诏已经被引到了来安县最大的酒楼,云来楼中开始宴请王知州,酒楼被包场了,丘志清自然进不去。

无奈只好找了份茴香豆,在楼顶上吹风!

两人寒暄了半天,大致意思就是王知州让知县见好就收,虽然平定叛乱是大功一件,可官逼民反终究好说不好听。

可惜,这位知县大人却是表示:官逼民反是不存在的,赈济粮都给他们准备好了,此事绝无可能闹大……

丘志清是越听越不对味,怎么感觉双方对这种事情都一副可有可无的态度?

这位王知州竟然只是怕闹得太过火,对于那些明目张胆准备造反的家伙,竟然视若无睹?而且双方都仿佛很是熟悉其中流程一般。

这让丘志清不由陷入了沉思之中……

不论知县有什么小心思,最终在王知州的弹压下,知县把原来朝廷下发的赈灾粮,在时隔三个多月后,终于发放了下去。

可是让丘志清没想到的是,知县口中的赈灾粮,竟然就是存放在林家庄园中的那一批粮食!

这让丘志清越想,越是觉得诡异,为什么明明就是赈灾粮,却要转一个弯,反道林家庄园之中,而又放出消息是,煽动村民们去抢粮?

想不明白,却又想知道答案,这该死的求知欲,让丘志清做出来一个决定!

来安县知县姓刘,是一位荫补官,背景还很是不小,所以同为荫补官,他并不怕王知州分毫,虽然如此。

不过他还年轻,也完全没必要为了一点利益,得罪王知州这位自己的顶头上司,撕破脸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

在大宋的官场中,一位知州,和知县,除了官职不同之外,本质上的区别并不算太大,至少王知州想要弄掉他。

便只有上书朝廷,到时候,两人之中便只能有一人留任,一人则会左迁,也就是贬官,为了一个知县,搭上自己的知州,一般没人愿意干!

一日间,赈济粮发放出去了三分之一,王知州却是不走了,他怕这位刘知县又搞什么幺儿子。

宋元祐七年(1092)六月廿一,下玄月!

酉时正,丘志清该睡的,差不多都睡了,睡不着的,明显就是有心事的。

县衙后堂,刚刚陪王知州一天的刘知县,一回来便往自己的书房之中赶去,此刻书房之中,正有一人在等着他。

刘知县一进门,便对来人行礼道:“林员外,抱歉,让员外就等了!”

在刘知县书房中的,正是本县所有耕地的所有者,林员外。话说在古代王朝中,能做到土地连绵州县的,也就东汉和宋朝了。

别的朝代哪怕土地兼并也是有限度的,而东汉和宋朝……

丘志清盘坐在县衙外的大树上,继续偷……打探情报,只听林员外说道:“刘知县,年初洪涝,我们家大半土地被淹没,可谓是损失惨重,

此次行动,我们家也是下了血本的,城外的庄园都打算放弃,先在知县大人,该不会想着半途而废吧?”

“怎么会?不过暂避锋芒罢了,这位王知州可不好惹,他可是谁都敢动一动的主,只是我们没有真凭实据落入他手中,不然,可不会这么好说话,等他走后……”

丘志清越听越是无语,难怪这位林员外能够买下来安县一县的土地,当一县的地主,就凭这一点亏都不肯吃的性格。

有时候丘志清真不太明白这些人的想法,这一季的收成,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可对租种他们土地的佃户来说,那却是他们的命!

天灾之下,略有损失在所难免,可就是这些损失,他们也要千方百计的转嫁到他们之下的佃户身上。

听完之后,丘志清也算是明白他们的操作了,原来宋朝有这么个规定,那边是治下出现了叛乱,允许地方官自行决定是否招安。

一旦招安成功,那便是大功一件,且朝廷会根据叛乱的规模,以及严重程度,赐下应有的官职,以及拨付安抚的钱粮。

而他们打的,就是赈灾钱粮和这安抚钱粮,以及官职的主意!

简单的来说,便是事先扣住洪涝之时的赈灾粮不发,而后等他们快没了吃食之时,便派人暗中放出消息,称林家城西的庄园中有大量粮食。

并到处散播抢粮围城受招安的言论,如此一来,赈灾的粮食他们便可以说是暂存城西庄子,等救急之时使用,这是默认惯例,也是给他们下手的机会。

到时候,只要那些乱民抢了里边的粮食,那里边粮食是多,是少,还不是他们说了算?

一个死无对证下来,到时候谁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至于这些人的安排,到时候安排他们去做工也好,编入厢军也行。

他们吃了年初的救灾粮,还能吃年中用来招安的安置款,还有安置的官位,这还不是一举两得?

谁知道原本好好的计划,竟然被一个小小的六扇门淮南东路总捕头给破坏了,这事要是一般知州,哪怕知道了,也不愿多管,可惜谁让他们遇到了一个王诏……

丘志清有些疑惑,难道这些家伙就不怕玩脱了么?

刘知县要是知道丘志清的想法,他会非常肯定的告诉丘志清,不会!且不说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煽动的。

就算到时候就算有人有了不该有的野心,想要单干,可只要他们当着所有人的面,说出招安条件,那基本上层和下层就会被割裂。

谁也不会相信谁,毕竟大家打生打死,为了什么?还不是诶了吃饱饭,既然现在官家都能满足,那还造什么反?

丘志清是越听,脸色越黑,这……福生……那个无量天尊,真是听不听去了。

刚好,下边之人,亦是谈完了,正要离开,忽然脸色一正!

两人齐齐来到书案上奋笔疾书,片刻之后,一份书信,一封奏折,分别书就,两人齐刷刷的落笔。

原本欲要离开的林员外也不走了,两人便拿着各自书就的东西,来到东厢院子中,滁州知州王诏的下榻之处。

上一篇: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