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835章

作者:秋来2

萨尔浒战役后仅仅两三年之间,努尔哈赤便攻克辽东,取沈阳、王业开,帝业定,为将来进入关中奠定了基础的一步。

此战役过后二十三年后,双方爆发了松锦之战。

清军一举夺得关外四座重镇,打破了十几年徘徊于辽西不前的僵持局面。

两年之后,清军精锐骑兵便有十万人奔流入关。

无外乎章总夸耀:“太祖一战而王基开,太宗一战而帝业定!”

这两大战役,毫不夸张的说,是满清发展史上的两块里程碑,它们真正反映了满清兴史上两次转折。

萨尔浒与松山的决战关系到满清兴亡的命运是不言而喻的。

同样,它们对于明王朝的兴亡亦是命运攸关的生死搏斗。

从军事的角度看问题,这两大战役堪称是斗智斗勇斗力的典范。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犹如阿房宫赋一般,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当中得到任何教训。

两次战役都因大明朝廷催战失策,轻率冒进而致使明军完全失败。

在萨尔浒战役之前,后金攻占了抚顺、清河,明朝集大兵征讨。

如果准备得充分些,不急于速战,采取稳步推进之策,当不至于失败得那么快、那么惨。

但情况正好相反,明朝的阁辅枢臣急忙调兵遣将,又匆匆忙忙令其出关,以速战速决为快。

杨镐刚受命,他们就以“师久饷匮”为名,频频发红旗,日催镐进兵,极力督战。

陈新甲也学的有模有样!

后金努尔哈赤、皇太极都喜欢运动战和战役进攻的速决战。

这是由于他们国家经济落后,财用不足,不能支持军队旷日持久的相持。

另一原因是,清兵的特长是飞骑冲击,以箭矢为主要武器。

直到皇太极才大规模拥抱新科技(火炮)。

速度战和运动战最能发挥它的优势。

所以,明朝的决策者们力图速战速决正中满清的下怀,给其战胜明军创造了客观条件。

当熊廷弼经略辽东时,沉痛地总结了抚、清和萨尔浒失败的教训:

“令箭催而张帅(总兵张承荫,战死于抚顺附近)殒命,马上催而三路丧师,臣何敢复蹈前辙!”

谁料二十三年后,明朝又“蹈前辙”,招致全军在松杏一带覆没。

用兵打仗,一要兵齐,二要饷足,三要“候机缘”即掌握时机。

三者具备,是胜利的基本条件。

洪承畴率军援锦之初,曾与祖大寿相配合,采取以守为战的“持久之策”,把清军拖住,使其欲战不能,欲罢不能。

待其粮饷不足,士兵将吏懈息之时,给予重重一击,则未必不会成功。

至少可以肯定,明军也不至失败得那么快,那么惨。

从一开始,洪承畴想要持久战。

他又提醒崇祯和兵部,大军集中一地,转输艰难,供不应求是很危险的。

但洪承畴这些意见都未被采纳,诸如陈新甲、张若麒、马绍愉等一再重复以前所谓“师老财匮”的老调,不管主客观条件,一昧催洪等进战、速战。

他们又说通崇祯下令“刻期进兵”,不许迁延。

洪承畴只好先率六万人马至松山,其后继部队亦涌至松山,这十三万大军所需的粮食、马料怎能迅速运至松山?

洪承畴只预备了三天的行粮,这就迫使他必须同清兵速战以决胜负,大有“灭此朝食”之慨。

要不是贺今朝暗中派人用力帮他运输粮草,又安排人,洪承畴早就成了黄台吉的阶下囚了。

而陈新甲想出来的应对主意,同萨尔浒朝廷兵部想出来的主意,并无太多分别,可以说是抄作业了。

他偏偏还抄学渣的作业,妄图超过学霸。

皇太极和他的谋臣看准了明军的致命弱点,采取围困断粮道,而回避决战的方针,一下子击中了明军的要害。

明军被围,断了粮食供应,立即军心涣散,无斗志。

连将领也为断粮而惊恐不安,逼迫他们闯围回宁远就食。

严阵以待的清军趁机截杀,一夜之间,十余万大军被杀得七零八落,造成与萨尔浒一样惨败的结果。

明朝两次激战的失败,都犯了冒险主义、轻敌躁进的严重错误。

从这方面来说,强大的明军遭到失败也是不奇怪。

毕竟努尔哈赤也是明军的一员。

而到了后期,满饷明军多是在皇太极麾下效命。

杨镐分兵四路进攻,洪承畴合兵于松山决战,结果都是一样。

实际上,他们共同的失误,是把明军都置于孤危之地,因而易于被对方歼灭。

杨镐把全军分作四路,企图合围赫图阿拉。

各路独自进行,彼此互不衔接,相距也比较远,如马林自开原一路,与南路刘铤自清河进兵,其间相距四、五百里。

一旦某路有难,其它几路无法应援。事实正是这样。

在杜松一路被围歼于萨尔浒时,其它几路却全然不知,等消息传到杨镐后,再往各路发布,这就为时已晚。

努尔哈赤连续歼灭明两路,吓跑一路军后,居南路的刘铤竟然一点消息也不知道,还在直目继续深入。

这就清楚地表明,兵分势弱,每路军都处于孤危境地。

努尔哈赤以军事家的敏锐目光,一眼看穿了明军的这一致命弱点。

他采取“凭尔几路来,我自一路去”的作成方针,集中优势兵力专对付其中一路,然后各个击破,夺取了这场关系到后金存亡的重大战役的胜利。

洪承畴“合兵”的最大弊病,是统十三万之众也是“注入孤危之地,首尾全无顾应。”

皇太极观察明军的阵势,因而迅速作出决定,合清军据险断援,掘长壕,断粮道,立陷明兵于绝境。

因为十余万大军环松山城而立营寨,它的注意力都放在松锦之间,时刻谋划解锦州之围,而忽略了它与后方杏山、塔山等城的联络,出现大漏洞。

这就给皇太极切断粮道,围困援军提供了方便条件。

尤其是大敌当前,洪承畴不思如何破阵解围,想要退师就饷,这是一大失误。

退兵时,不能善后,形见势绌,此又一失误。

清兵全力掩杀,大明重臣宿将,选卒骁骑十万之众,覆没殆尽,九塞之精锐,中国之粮刍,尽付一掷。

洪承畴在中原与农民军作战时,都是追着农民军打。

他组织大批人马逃跑的经验几乎没有。

而王朴也是一个藏私的人,不肯轻易把保命保存实力的绝招交给旁人,以防止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情发生。

明军两次大败,固然有以上军事方面的种种因素和失误。

从根本上说,都败于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糜乱,政治黑暗、腐败。

两次战役得到了最充分的暴露。

杨镐奉命出塞东征之际,正是阉党专权,朝廷党争日趋激烈之时。

杨镐出征,内有阉党随军监督,将帅事权不能自专。

朝廷的党争波及到军队内部,各派都插手军队,各树己党,无法形成集中统一的指挥。

熊廷弼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家,久驻辽东,多有建树,仍然禁不住党争的干扰和破坏,连他自己也被迫辞职归故乡。

疆场的事,不能由疆场将帅作主,完全听命于身居九重的皇帝和朝臣的无知议论和决策。

大明在萨尔浒战役和以后的各战役连续失败,问题都出自这里。

这种情况,到松山决战前,变得更严重了。

崇桢一即位就铲除了阉党,本来可以使政治维新,政通人和,天启朝所造成的危机四伏的局面应该有所好转。

但正如洪承畴所说,文臣众多,台谏纷争,朝政继续混乱不堪。

在明代,九镇以制府,文臣为将,天子自为居守。

历代一直通行武臣为将的制度。

明朝加以改革,凡为将为帅都以文臣充任。

从实际上防止武臣权重,也就避免了经常出现的武装叛乱或挟兵权以干政的危险情况的发生。

这对于巩固中央集权,保持局势的持续稳定,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都起了重要作用。

历史的经验证明,一项制度推行已久,往往又生出新的弊端。

从万历末年以后,明朝变得“武弱文强”,弊病丛生。

凡国家军政大计,皆决于文臣,身任边防之职的武将都由文臣监军。

他们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作战方略,因而出现号令不一,事权不专的混乱现象。

故而贺今朝坐在反贼的位置上,自是希望明清之间消耗的力量越多越多,时间拖的越久越好。

不过一想到崇祯听从吴国俊不理会政务的言论,看似不正常的操作也透露出正常。

毕竟他任人不专,性多忌,好猜疑,主意多变。

今天听这个人有道理就执行,明日听那个人的有道理就改过来。

谁知道能维持多久?

第1028章 杨嗣昌的高招

贺今朝站在辽东地图前,看着从山海关到宁远城、杏山、松山等地。

“主公除了想要议和、偷袭之外,还想干预什么?”

张福臻同样也在观察明清战场上的地图。

“这有一条海路。”贺今朝指着那片海域道:

“若是洪承畴坚持不下去,还可以从宁远往松山运输粮食,叫吴国俊提前做好准备。”

“明白。”

张福臻应了一声,这是最后的手段。

最好趁着洪承畴要坚持不住,叫蒙古人出击去袭扰沈阳以及科尔沁部落,等黄台吉分心的时候,叫大明去运送粮草。

这场仗不打个两三年,贺今朝可不允许他们结束。

贺今朝给出的主意,很快就送到了吴国俊的手中。

至于他自己则是准备迎娶郑芝虎的女儿。

贺今朝发现目前自己的老丈人们,就没有一个能活着的!

吴国俊忍不住叹息,明清在松山之地的对决,最操心的反倒是自家大帅。

如此想来,朝廷衮衮诸公有几个人把心思放在松锦战场的?

吴国俊当然不觉得自家大帅是幕后黑手,只会觉得有大帅帮助京师里的那个狗皇帝,是他的运气!

然后吴国俊就去见了还没入京休息的杨嗣昌。

对于吴国俊的拜见,杨嗣昌还是心存感激的。

毕竟他在外面搞得那么菜,要不是吴国俊力挽狂澜,他怕是就得羞愧而死。

如今虽然身体也没有恢复如初,但好歹还吊着半条命呢。

吴国俊开口道:“督师此番入京,必定能够重掌兵部。”

“陈尚书做的也不错,贸然换人,怕是。”

吴国俊却是知道杨嗣昌在崇祯心里的地位,更何况兵部尚书这位置,也没有人愿意干的。

就陈新甲还是主动凑上去,被崇祯破格提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