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821章

作者:秋来2

唐通则是退了两步,看着正在山上厮杀的明军士卒,不在开口言语。

在开革左光先后,唐通便顺利上位,成为洪承畴手底下的头马。

相比于其他总兵,王承胤、王朴这俩老兵油子一直都不被洪承畴所信任。

但无奈的是,这俩人手下的兵马不少,极为懂得保存自己。

慢慢的对比旁人,就显得实力雄厚,而不得不驱赶他们为洪承畴所用。

毕竟在这么多年,几方势力的共同努力下,“大明忠臣”这个物种是越杀越少的,成了稀有。

如此体系下,劣币驱逐良币,自然是劣币不断的上位。

明军冒着矢石奋进,已抢至近台高处,向山上摇旗放炮。

锦州城内听得炮声不断,祖大寿知道援兵已到。

祖大弼急忙请示道:“大哥,我们也快些出兵,作为呼应,分担洪督师的压力,让清军不能全力防守。”

“好。”

祖大寿也不在多说什么,失了外城本就不利于他在锦州的防守。

如今外援来了,正好与清军厮杀,看看有机会夺回外城没。

祖大寿便领兵出南门外,摆列营阵。

他们与洪承畴带来的援兵遥相呼应,形成夹击清兵的有利形势。

而援军一来,锦州的明军一扫先前丢失外城的心气,士气重新变得高昂起来。

济尔哈朗见锦州城内的祖大寿竟然敢出兵,便立即叫多铎前去牵制,不能让明军形成夹击之事。

明清两方在主将的指挥下,迅速展开厮杀。

大明援军步卒杀上山,与大清步兵搏斗。

山顶为清两红旗和镶蓝旗等三旗的立营地,为明兵所夺,人马死伤不少。

正当山顶上的明军大声呼喊赢了的时候。

与此同时,大清骑兵自西石门冲出精锐七八千人。

大明各镇总兵有了先前洪承畴的“鼓舞”,故而大声鼓舞将士,老子要是被督师砍死了,先把你们给砍了陪葬。

故而大明各镇将士鼓勇当先,清军的骑兵直冲十余合,但大明士卒士气强劲,以至于清兵进攻受挫!

唐通站在军阵当中,大声吼叫着顶住,放炮,放火铳。

这点军械,可都是从贺大帅那里讨要来的,在质量上吊打大明出品,最重要的是眼前的清军身着铠甲也遭不住弹子的冲击。

只要他们敢冲,明军手里的弹子就敢叫他们去死。

济尔哈朗看见这一幕眉头皱的极深。

大明的军将什么时候这么难缠了?

他先前屡次与明军交手,除了关宁军,以及崇祯二年第一次入关的时候,明军士卒极为难缠,往后都越来越弱。

甚至在大明境内连敢和他们交战的明军都少有。

济尔哈朗原本想要以精锐骑兵把明兵阵势冲垮,不料明马步官兵拒战甚猛,清军没有得势,反倒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

这是不利于清军骑兵冲锋的,那多是活靶子。

洪承畴看着眼前的状况,极为满意,清军也不过如此。

在山顶上布置的鱼饵被洪承畴一口吞下,取得了第一次胜利,而清军也并没有把洪承畴这条大鱼给吊起来。

这就造成了清军的第二次失利。

而锦州方向,祖大弼作战勇猛,直接砍杀了皇太极认定的十六大臣之一,举着脑袋在军阵当中大声传颂,清军士气再一次被夺。

这下搞得多铎的面色也极为不善,祖大寿麾下精锐的关宁军在大凌河一战当中损失惨重,可经过这么几年的修养,终究还是恢复了几分实力。

不得不说,在大明这个体系当中,整体的最强战力依旧是关宁军。

靖辽侯吴国俊率领的蓟镇士卒,终究是大明的“异类”!

清军在战场上接连失利的情况下,济尔哈朗不得不提前下令推出红衣大炮三十余门。

从东西两面,向大明马步营射击数百发炮弹,使明兵遭到了一定的损失。

毕竟朝鲜的操炮手相对善射,那也是相对而言的。

但在洪承畴的命令下,大明士卒仍不退缩,坚持战斗。

直到酉时(晚上十七到十九时),济尔哈朗发现炮击无法轰开明军的军阵后,才下令清兵向北退去,主动撤离战场。

此番清廷内部承认大清在这一次的战斗当中“失利”,没有达到预想的战果。

洪承畴这个大明统帅较为难缠!

这是自从皇太极下令围困宁锦防线以来,明清之间第一次规模较大的接触战。

洪承畴调动七镇进兵松山,总计兵力在六万左右,而清军在二万人上下。

双方之间并没有调动大批量士卒对杀,而是在边边角角的对抗。

洪承畴组成的军阵,多是外围士卒遭到清军的攻击。

精锐清兵被明军斩杀还被获取首级的共九十五人,其中有的是将官,还生擒一人。

其余被清军士卒拖走的尸体,以及因为火炮无法取得首级的尸体通通都不算战功。

大明士卒伤亡颇重,阵亡七百三十八人,不同程度的轻重伤者为七百九十三人,被击毙的马骡达六百五十七匹/头。

开门红没开好,济尔哈朗脸上也挂不住,对皇太极报告此战斩首明兵二千级,我军占优!

明兵处于进攻一方,又是从下仰攻,最难着力,清兵在使用骑兵冲击的同时,还仗着红衣大炮攻击,明难免伤亡大于清兵。

洪承畴则是给崇祯写战报,说我军虽然斩杀不少敌军,但仍旧处于劣势当中。

明清双方的捷报,颇有些扮演前几年对方的角色一样。

因为按照以往,明军的捷报才会夸大事实。

他本以为贺今朝裹挟了许多工匠铸造红夷大炮就挺离谱的,结果连关外的清军都能一口气推出这么多的红夷大炮,着实是让洪承畴破防了。

洪承畴希望皇帝能够调拨一些军费,铸造红夷大炮,如此将来的对战当中,方能不处于被动当中。

以前他命令左光先制造了二十门红夷大炮以及各种火炮火铳,本想着这次给清军来一次狠的。

结果双方的试探性进攻,清军就给洪承畴搞来三十门火炮齐射,给他来一次狠的。

要不是红夷大炮的轰击,明军所列军阵,当真还没法让清军取得如此大的战果。

因为先前有关清军运输三十门红夷大炮的情报,被洪承畴认为不属实。

但现实又给他上了一课。

不过洪承畴通过这一次战事,明军战略目的达到了,他有决心解除锦州之围。

清军预先设伏,结果却是主动退却。

此举更是刺激了来源的明军军将,他们有信心在洪督师的率领下,取得对清军的胜利。

尽管洪承畴给崇祯书写的奏报上,言明了己方不占有优势,但身在前线的大明将士,对洪承畴的信服程度却是大大增加。

京师内。

崇祯看着洪承畴给他发来的奏报,稍微细数发现己方伤亡才一千五左右,但是光是斩首留下的清军脑袋都有百余。

这个战果,在他看来,极为不错的了。

不是谁都能像靖辽侯吴国俊那样,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可以用微小的代价获得极大的战果。

崇祯对于洪承畴极为满意,看样子前方将士士卒不错。

“朕意赏赐赴辽作战有功的士卒。”

崇祯美滋滋的收起洪承畴送来的战报。

作为被崇祯寄予厚望的首辅周延儒,任用清流,也获得了“贤相”的称呼。

因此崇祯对他极为重视,希望能够在他的辅佐下,能够干出一副中兴的气象。

周延儒当天呈上来的奏疏,崇祯当天就批复。

即使留在第二天批复,崇祯也要在旁边给周延儒写上没有及时批复的原因。

故而在杨嗣昌外调之后,周延儒作为当朝首辅的宠信冠绝诸臣,历代首辅都没有过这种待遇。

周延儒听到这话,当即表示同意,只是国库空虚,不好整。

崇祯直接站起身来:“辽东将士取得如此战果,不可不赏。

三日之内凑齐一万两银子,要亲自送到洪承畴的手中,在战场上发赏银,激励我大明士卒。”

皇帝发了话,周延儒等阁臣皆是连连称是。

周延儒表示会想方设法的凑齐一万两银子,绝不耽误陛下的事。

朝堂内发生些许消息,尤其是这种重大消息,孙传庭很轻易的就能得知。

然后便筹集了“一千两”银子,派硕托混在厚赏的队伍当中,把大帅的命令交到唐通的手上,叫他小心行事。

硕托自是满口答应,以他如今的汉话水平以及头顶长出头发,绝对不会让人怀疑他是努尔哈赤的孙子。

况且还是孙传庭安插进来的,只要银钱到位,自然是大开方便之门。

更何况辽东那个地界,可不是谁都愿意去的。

在锦州形势危急,祖大寿求援的情况下,崇祯曾召兵部尚书陈新甲,问他有何计策。

这个举人出身的兵部尚书,曾经担任过宁远前线兵备佥事,对辽东情况较为熟悉,但是一时间也拿不出什么万全之策,请求退而与同僚相商。

商议的结果是陈新甲给崇祯上了一份报告,对辽东形势呈现悲观态度。

崇祯对于他们的商议极为不满。

朕要你们分忧,结果连个主意都说不出来。

要不是杨嗣昌在外督战,朕非得把他叫回来。

兵部尚书的职位,朕永远都认为杨嗣昌是最合适的。

陈新甲与周延儒及侍郎吴牲商议,无计可出,遂决定派职方郎中张若麒赴前线与洪承畴面议。

第1016章 洪承畴书生耳

一件事总会因为人的选择,而变得复杂起来。

尤其是对形势悲观的人,更加容易走极端,或者背负的压力太大,滋生出急躁冒进情绪。

陈新甲当初就任兵部尚书一职,也是雄心万丈,想要辅助皇帝中兴大明。

奈何现在情况越来越复杂,绝不是他能立即改变的。

派出去的张若麒还没有返回,回家冥思苦想,要解决难题的陈新甲灵光乍现。

他等不及张若麟和洪承畴商议的结果传回来,便向皇帝提出速战速决,鼓吹主动出击,并给出了大明四路进兵的计划。

一路出塔山,赴大胜堡(在今锦州西北),攻敌营之西北。

一路出杏山,抄锦昌堡(在锦州北),攻敌营之北。

一路出松山,渡小凌河,攻其东。

一路为正兵,出松山,攻其南。

即采取四面围攻的战法,攻击围锦之清军,以解锦州之围。

倒是与唐通所献上的策略,有一二分符合的地方。

对于这种军事上的谋划,崇祯并不是很擅长。

但他总感觉陈新甲提出的方略,有些熟悉。

一时间没有想起来,到底熟悉的地方在哪里。

但崇祯也信任洪承畴,没有轻易做出决定,而是让他在辽东自行决断。

接到陈新甲规划的方略,饶是洪承畴表面功夫涵养好,也差点气的跳脚骂陈新甲,这是让自己去送死。

他断然不能同意这种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