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驿卒开始当皇帝 第781章

作者:秋来2

或者趁他病要他命,同大明进行战略性决战。

既然不知道贺今朝在憋什么狗屁,那就暂且不管了。

想的太多,有时候也会束缚自己的思路。

皇太极既然无法从贺今朝那里打探出来什么有用的消息,打大明总归是没错的。

因为战争不单单是双方的军事实力,物力之间的竞争。

同样也是战争指挥者和决策者的智慧比赛。

通过这么多年的历练,皇太极是有资格傲视天下群雄的。

纵然上一次被贺今朝给打败,那也是旁人原因,非他指挥过错。

皇太极通过几次入塞的战事,发现他有能力占据大明京师,覆灭明廷,从而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就算不能夺取明朝全境,也要拿下一半来,慢慢谋划。

将来才好有更多的实力,与盘踞在西北地区的贺今朝进行决战。

即使双方目前是同盟状态,皇太极嘴上也一直说把女儿嫁给贺今朝。

但双方都清楚的明白,一旦有机会搞死对方,都不会留手。

双方共同的敌人是大明,都想吞并大明肥了自身。

也就是目前没有什么更加直接的利益冲突,双方还能维持表面的平静。

现在清廷磨刀霍霍,都想要做出一番大事来,特别是降清的那些明人团体。

第0982章 皇太极也来凑热闹

别看皇太极如今文功武治都略优于其余势力头领,但他麾下文臣武将也都有着明显的各自派系。

不过是在他的控制下,掣肘的不是很明显罢了。

目前大家都想着劫掠大明,有着共同的利益,没有进化到内斗越发严重的那一步。

或者说随着皇太极皇权的稳固,清廷高层的内斗暂且被压制住了。

目前皇太极通过政治打压和分化拉拢,以及有着足够的利益目标,把他们这些小团体拧成一股绳,为他所用。

满洲高层被他强行拧在一起,但满人与汉人之间的矛盾依旧是横生无解。

就算皇太极大力鼓励这些投降的汉人与满人结亲,清廷内部的派系依旧泾渭分明。

毕竟连他的亲兄弟们也都不跟他一条心,想着凭什么我不能做皇帝之类的心思。

汉人在他们这些满人高层眼里都是奴才。

从大凌河城归降的明将陈锦建议大军宜直抵中原,全力攻北京。

“北京一破,山海自开,河北传檄而定矣。”

祖可法也倾向先取北京:

“要先取北京,乃是汉国首城,虽费些功力,得了北京,各处城池官兵人等,自然星夜归降。”

大凌河降人们多建议皇太极率“大兵西征,或成北京大事。”

他们早就在几次抢掠当中尝到了甜头,也十分清楚大明的勤王兵越来越弱。

只要耗费些人马进攻京师,皇宫定然能够被清廷所得。

到时候他们就不是大明的贰臣,而是大清的有功之臣,还是从龙入关。

直接把祖孙几代的苦都给吃了,剩下就只有享受荣华富贵,逍遥快活。

也有人说千里迢迢进攻北京,风险太大了,到时候各路明军来援,他们还得守城,这不是他们擅长的。

先不取北京,取山海屯住兵马,那时关外各城人等,都愿同祖总兵(即祖大寿)投降。

这些祖大寿之前的部将,都想着祖大寿会投降。

当初说好的一起投降,结果你跑了回去当大明的忠臣,把我们哥们兄弟子侄辈全都撂在后金这里当人质。

幸亏皇太极不是努尔哈赤,要不然他们这些人有几个还能活下来的?

尤其是大明越发的孱弱了,祖总兵还当大明的忠臣做什么?

自从袁崇焕死后,辽东诸军就真正进化为地方军阀了。

他们只管向大明朝廷每年讨要军饷,不怎么真心干活。

甚至连勤王都不愿意去,都害怕打着打着,得了袁崇焕的下场。

特别是以祖大寿为首的辽东将门。

吴三桂对于崇祯皇帝也颇有些不信任,当初他年轻也跟着袁崇焕去勤王来着,可谓是记忆深刻。

就算祖家人出征去勤王,祖大寿也一般不离开军营,不给崇祯机会。

崇祯也不信任祖大寿,但又得捏着鼻子用他。

否则山海关以及辽东一线,还真没有人给他守着。

当然更多的清廷朝臣主张直取山海关。

关外八城先放置一边不取,以海上乘船直抵山海水门,从水关攻入。

山海关一破,关外八城“不战自败矣”。

这种说法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重要谋臣宁完我也认为山海一得,八城自为我有,打成一片,再图西举,才是正确的做法。

得防着狡诈的贺今朝一手。

特别是现在入主京师,容易被贺今朝针对。

他万一想要利用大明旧臣一同来抵抗我大清,岂不是变相的把所有人都推到了大清的对立面?

这不利于我大清笼络明廷治下百姓以及士绅们。

随后宁完我又提出假以时日“从宣大入手”,借着与贺今朝结亲去送亲的时候和名义下手,搞得天下皆知。

让天下人都知道反贼贺今朝是与我大清相互勾结。

呸,互为翁婿之谊。

到时候我们掉头就徐趋北京,长堑久困,相机夜袭。

谁敢来援,就打谁。

若北京一得,山海一闻,祖帅不召自来,大事规模方有次第。

关键是贺今朝他在想要举起正义大旗,根本站不住跟脚。

你一个汉人与外族人勾结的大明反贼,还想着为大明报仇,岂不是徒徒让人笑话?

宁完我的这番话,深得皇太极之心。

现在攻打京师的策略是行不通的。

群臣对于进兵路线,攻取目标都提出了许多建议。

但总结起来是四种方案,第一就是直接打北京。

第二是先打山海关,第三则是渡海取登莱,第四是走宣大入北京。

皇太极对于北方形势以及辽东形势,甚至中原形势做了全面的思考。

现在打北京实为不智,不仅会出现太多的变数,那些大明围剿反贼的人,也会放弃围剿反贼,同大清作战。

现在攻取北京的主张,皆是时机不成熟。

究竟什么时候下手,还要看天下大势的变化。

最重要的原因,皇太极感到目前自己的军事力量还不够强!

先不说有锤匪贺今朝曾经帅军击败过他。

单单说是大明城池众多,百姓众多,他几次劫掠大明的经验告诉他,只要官民一心,真有县城是他无法攻克的。

语言风俗习惯与大清不同,顺从反叛都在一念之间,想要真正降服他们是很难的。

就怕他们给你跪在地上了,可心里想的还是要反抗。

等你以为攻克此县,前往远处作战,他们就能聚集起众人来袭扰你。

而且皇太极认为既然要征服大明,指定是不能随意屠城的。

否则就算占据大明的某些地方,那里都成了空城,还有什么用呢?

皇太极想着一方面继续积攒力量,一方面等待时机。

待到下一次遇到贺今朝,与他对战能有更多的底气。

否则多败几次,大清甭说鲸吞大明半壁江山了,到时候自保都会陷入困难。

即使皇太极努力的捏合女真人,命名为满人,可人数始终都是少数。

那些野生女真人,在他眼里也多是耗柴。

所以皇太极也批评了那些汉官,认为他们急功近利。

尤其是动辄就要航海去山东,攻山海关的策略。

“上天给了我有限的兵力,若是亏损太多,朕将来如何能够更进一步?”

皇太极甚至对祖可法等人批评,你们出这个主意,就是为了敌人而损害朕的兵马,这个战术有个屁用?

渡海的风险太大了,皇太极更加损失不起。

即使有耿精忠、尚可喜等人皆是乘船渡海投奔他的,经验丰富,但他也不会轻易走这条路。

在皇太极的心中,还是路上更加稳妥一些。

在船上,命都没有掌握在他的手中,风浪一来,想跑都跑不掉。

最重要的是皇太极个人的战略眼光,这些人只看到了北京或者山海关,却没有看到他们眼前无法逾越的宁锦防线。

这会大大增加他出兵的风险。

每次入塞都是经过蒙古人的地盘,大清因为贺今朝的缘故没有统一漠南蒙古。

若是“天可汗”贺今朝下令蒙古人袭扰他的后路,同时奔袭沈阳等地作乱。

就如同以前蒙古人进入辽东,给大明裹乱一样。

重兵在外的皇太极如何能够顾及本地,两方不失?

一旦出征作战,必定是有侧重点的。

届时大清出征士卒的个人利益都不能得到保证,他们还有心思在京师与明军等各方势力作战吗?

这条防线无法打破,皇太极是没法子安心入关的。

皇太极驳斥了两条路线,就剩下两个了。

接下来便是先攻打山海关,还是先屯兵广宁,扼守宁远、锦州的门户,伺机夺取这两个地盘。

同样作为大明秀才的杨名显也给皇太极提出了参考意见。

皇上若是急图,就打北京。

若是不着急,那便要扩地屯田,派兵马驻扎在宁锦地界处,驻扎屯种,时不时的派人围攻,让城内守军不能耕种。

宁锦无粮久守之下必然弃城而逃,宁锦归我大清所有,山海关指日可下。

只要山海关归我大清,那今后出征便再也没有了涉险远走之苦。

清廷的军事会议接连开了好几天。

皇太极某一天突然觉得战胜大明有了更大的信心。

因为他晚上做梦“入明宫”了。

对于这件事他很是兴奋。

昔日他曾经梦见入朝鲜王宫,结果拿下朝鲜,如今梦见入明宫,必然是能得大明天下的。

诸臣对此皆是狂拍马屁,并且叫史官给记下来。

如此大喜的局面,张存仁作为祖大寿的老部下,率先上谏言。